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和国家“十五”重点项目!
伊朗具有数千年光辉的历史。从居鲁士大帝建立统一的国家起,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伊朗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在这块土地上诞生了无数的辉煌。今日之伊朗,它的神权政体曾对中东国家和全世界伊斯兰国家的世俗政权提出“挑战”,产生很大反响,备受各国关注。其有关“核武器”计划令世界瞩目,本书将带您多视角地认识伊朗的历史与现状,为您提供全面、客观的介绍。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伊朗/列国志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国外游 |
作者 | 张铁伟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和国家“十五”重点项目! 伊朗具有数千年光辉的历史。从居鲁士大帝建立统一的国家起,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伊朗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在这块土地上诞生了无数的辉煌。今日之伊朗,它的神权政体曾对中东国家和全世界伊斯兰国家的世俗政权提出“挑战”,产生很大反响,备受各国关注。其有关“核武器”计划令世界瞩目,本书将带您多视角地认识伊朗的历史与现状,为您提供全面、客观的介绍。 内容推荐 伊朗古称波斯,具有悠久的历史,地处东西方交汇点,是西亚的重要国家与战略要地。它盛产石油,是世界产油大国之一,既为本国带来巨大财富,也引起当今世界大国的重视。伊朗在伊斯兰革命中建立的神权政体,曾对伊斯兰国家世俗政权提出“挑战”,产生很大反响,从而备受关注。本书为读者多视角地认识伊朗的历史与现状提供全面、客观的介绍。 目录 第一章 国土与人民/ 1 第一节 自然地理/ 1 一 地理位置/ 1 二 行政区划/ 1 三 地形/ 2 四 河流与水域/ 4 五 气候/ 6 第二节 自然资源/ 7 一 矿产/ 7 二 植物/ 9 三 动物/ 10 第三节 居民与宗教/ 10 一 人口/ 10 二 民族/ 11 三 语言/ 13 四 宗教信仰/ 14 第四节 民俗与节日/ 16 一 民俗/ 16 二 节日/ 18 第五节 主要城市/ 20 第二章 历 史/ 34 第一节 古代简史/ 34 一 上古波斯文明/ 34 二 波斯帝国的兴起/ 36 三 希腊化时期/ 39 四 帕提亚王国时期/ 41 五 萨珊王朝/ 42 第二节 中世纪简史/ 45 一 阿拉伯帝国的征服/ 45 二 伊尔汗王朝/ 46 三 帖木儿王朝/ 47 四 萨法维王朝/ 48 五 纳狄尔王朝/ 52 第三节 恺加王朝时期/ 53 一 恺加王朝的建立/ 53 二 波斯立宪运动/ 58 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初期的波斯/ 64 第四节 巴列维王朝时期/ 69 一 礼萨·汗实施中央集权/ 70 二 礼萨·汗推行现代化计划/ 71 三 礼萨·汗对欧洲列强的斗争/ 73 四 对少数民族实行波斯化/ 74 五 礼萨·汗的亲德情结/ 75 六 礼萨·汗被迫逊位/ 76 七 巴列维走上亲美之路/ 78 八 石油国有化运动/ 79 九 推翻摩萨台政府的政变/ 80 十 巴列维的“白色革命”/ 81 十一 反对巴列维国王的群众运动/ 83 十二 美国逼迫巴列维流亡国外/ 84 十三 巴列维王朝被推翻/ 85 第五节 伊斯兰共和国时期/ 86 一 世俗主义与神权主义的斗争/ 86 二 社会伊斯兰化运动/ 87 三 镇压反对派,排除异己/ 90 四 霍梅尼减缓社会矛盾/ 92 五 伊斯兰政权内部的分歧/ 93 六 统治集团中务实派与保守派的矛盾/ 94 七 哈塔米总统的内政与外交/ 98 八 世俗主义对神权制度的挑战/ 101 第六节 著名历史人物/ 105 一 居鲁士二世/ 105 二 大流士一世/ 107 三 礼萨·汗·巴列维/ 108 四 穆罕默德·摩萨台/ 111 五 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 113 第三章 政 治/ 117 第一节 国体与政体/ 117 第二节 行政机构/ 118 第三节 立法与司法/ 119 一 立法机构/ 119 二 司法机构/ 122 第四节 政党/ 123 第五节 著名政治人物/ 127 一 霍梅尼/ 127 二 哈梅内伊/ 131 三 拉夫桑贾尼/ 134 四 哈塔米/ 137 第四章 经 济/ 141 第一节 概况/ 141 一 巴列维王朝时期的经济状况/ 141 二 伊斯兰共和国时期的经济状况/ 146 三 伊朗经济存在的问题/ 153 第二节 农牧业/ 154 一 严峻的自然条件/ 154 二 伊斯兰革命前的农业状况/ 156 三 伊斯兰革命后农业发展状况/ 158 四 农村土地问题/ 160 五 主要农作物/ 165 六 畜牧业/ 166 七 渔业/ 168 八 林业/ 169 第三节 工业/ 169 一 巴列维王朝时期的工业状况/ 170 二伊斯兰共和国时期的工业政策/ 172 三工业发展状况/ 174 第四节 能源/ 182 一 石油/ 182 二 天然气/ 186 三 炼油厂/ 187 四 电力/ 187 第五节 交通运输业/ 189 一 公路/ 189 二 铁路/ 190 三 水运/ 191 四 空运/ 192 第六节 财政与金融/ 192 一 财政/ 192 二 金融/ 196 三 外汇汇率/ 197 四 外债/ 199 五 外汇储备/ 200 六 证券交易/ 201 第七节 对外贸易/ 201 一 巴列维王朝的对外贸易概况/ 202 二 伊斯兰共和国的外贸政策/ 203 第八节 人民生活/ 210 一 福利政策/ 210 二 家庭收入与支出/ 211 第五章 军 事/ 213 第一节 概况/ 213 一 军事发展简史/ 213 二 国防体制/ 215 第二节 武装力量/ 216 一 正规军/ 216 二 伊斯兰革命卫队/ 220 三 准军事部队/ 221 四 其他武装力量/ 221 第三节 军事院校/ 221 第四节 兵役制度和军事训练/ 222 第五节 军事工业和国防科技/ 223 第六章 教育、文艺、卫生、体育、新闻出版/ 226 第一节 教育/ 226 一 伊斯兰革命对教育的影响/ 226 二 教育现状/ 227 三 扫盲工作的成就/ 230 第二节 文化艺术/ 230 一 文学/ 230 二 电影/ 238 第三节 医疗卫生/ 244 第四节 体育/ 246 一 古代波斯的体育运动/ 246 二 现代体育运动的兴起/ 247 三 妇女体育运动状况/ 250 第五节 新闻出版/ 251 一 新闻出版业/ 251 二 通讯社/ 252 三 广播电视/ 253 第七章 外 交/ 254 第一节 外交政策/ 254 一 伊朗近代外交/ 254 二 巴列维王朝的对外关系/ 271 三 霍梅尼伊斯兰革命的外交路线/ 285 四 拉夫桑贾尼的务实外交政策/ 289 五 哈塔米的民族主义外交政策/ 294 六 伊朗“核开发计划”事件/ 300 第二节 同美国的关系/ 304 一 美国抛弃巴列维国王/ 304 二 霍梅尼时期的伊美关系/ 307 三 海湾危机期间的伊美关系/ 311 四 哈塔米执政后的伊美关系/ 312 第三节 同英、法、德等欧盟国家的关系/ 315 第四节 同俄罗斯的关系/ 320 第五节 同周边国家的关系/ 323 一 同伊拉克的关系/ 323 二 同海湾合作委员会六国的关系/ 326 三 同土耳其的关系/ 329 四 同中亚国家的关系/ 331 第六节 同中国的关系/ 334 一 古代中国与波斯的友好往来/ 334 二 当代中伊关系/ 337 主要参考文献/ 341 一 中文书目/ 341 二 外文书目/ 343 后 记/ 345 试读章节 2003年2月末,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率小组赴伊朗核查核设施后提出报告说,伊朗只是在某些小的方面有违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规章,而伊朗政府已经采取措施予以弥补。但巴拉迪敦促伊朗政府应尽快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附加议定书,并允许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专家在不必事先通知的情况下对伊朗的任何核设施进行检查,以澄清其和平利用核能的计划。但美国对巴拉迪总干事的报告极为不满。同年4月28日,美国负责不扩散核武器事务的助理国务卿约翰·斯特恩·沃尔夫,指责“伊朗正在走朝鲜、伊拉克同样的通过否认和欺骗来阻挠国际核查的道路”,说美国决不会让伊朗的核武器计划得逞。此后,伊朗有关官员多次声称,伊朗未制订过任何发展核武器的计划,驳斥了美国官员宣称伊朗已制订军用核计划的断言,指责美国政府对伊朗的“核讹诈”;并表示,伊朗愿意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并接受它的核查。 同年8月26日,国际原子能机构发表的一份报告指出,该机构核查成员在伊朗纳坦兹的核设施发现了残留浓缩铀。美国据此谴责伊朗违反《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向伊朗发出严重警告。这是在推动对伊朗制裁前给其“一个最后的机会放弃偷偷摸摸的行为”。英、法、德3国代表也向在维也纳召开的国际原子能机构会议提出了一个决议草案:要求伊朗政府在当年10月底前提交一份详尽的核计划和遵守《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报告。 在西方国家的压力下,国际原子能机构维也纳会议于2003年9月12日通过了一项决议,要求伊朗政府在当年10月31日前公布其核计划,以证明自己没有秘密发展核武器。如果伊朗拒绝该决议,联合国安理会将有理由对其采取必要的行动。在该决议通过前,出席该次会议的伊朗代表退出会场以示抗议,他一再警告,伊朗不会接受任何可能使联合国安理会采取行动的最后通牒式的决议。 9月25日,国际原子能机构官员宣布,该机构核查成员在德黑兰附近的卡拉吉电力公司内又一次发现武器级浓缩铀残留痕迹。据分析专家称,这些铀残迹的浓缩程度已经达到了制造核武器所必需的标准。这再次引发了两方国家向伊朗施加压力,并造成它们未来对伊朗实施制裁的条件,使伊朗处于不利的地位。 同日,以色列国防军总参谋长摩西·亚阿隆对伊朗发出警告:如果联合国不能让伊朗停止其核计划,那么以色列将考虑采取单方面行动,摧毁伊朗的核设施,以阻止其发展核武器。这使人联想到1981年6月7日,以色列出动14架F—16和F一15战机飞入伊拉克境内,一举摧毁伊拉克核设施的“巴比伦行动”可能再次重演。据美国《华盛顿时报》报道,以色列已经秘密制订了一项轰炸伊朗布什尔核电站的计划。 此时,伊朗对核事件的态度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如承认浓缩铀残迹的存在,表示愿意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无限制核查,但仍坚持伊朗的核开发计划。9月28日,伊朗驻国际原子能机构代表阿里.阿巴尔·萨利希承认,卡拉吉发电厂确有浓缩铀残迹,但不是伊朗自身对核原料加以浓缩的产物,而是进口相关设备的附着物。同日,出席联合国大会的伊朗外长卡迈勒。哈拉齐在美国广播公司电视台回答提问时说:“我们正在努力,我们决定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但问题是美国政府要求我们停止在伊朗(提炼)浓缩铀的运作……我们希望确保我们可以进行浓缩铀计划,以便为伊朗的发电站提供足够的原料”。哈拉齐还要求,美国也应明确表示,如伊朗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附加议定书,就应结束围绕伊朗核开发问题的争执。哈拉齐还向以色列发出警告,伊朗将对任何对其核设施进行的打击做出反应。 2004年4月,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再次前往伊朗,就核查问题与伊朗磋商。6月18日,国际原子能机构通过决议,认为伊朗没有“全面、及时和主动地”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对此表示“遗憾”。6月27日,伊朗外交部则宣布,伊朗将恢复浓缩铀离心机的组装,但仍继续遵守暂停浓缩铀提炼的承诺。看来,伊朗核问题的最终解决尚需时日。 序言 自1840年前后中国被迫开关、步入世界以来,对外国舆地政情的了解即应时而起。还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受林则徐之托,1842年魏源编辑刊刻了近代中国首部介绍当时世界主要国家舆地政情的大型志书《海国图志》。林、魏之目的是为长期生活在闭关锁国之中、对外部世界知之甚少的国人“睁眼看世界”,提供一部基本的参考资料,尤其是让当时中国的各级统治者知道“天朝上国”之外的天地,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这部著作,在当时乃至其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产生过巨大影响,对国人了解外部世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自那时起中国认识世界、融入世界的步伐就再也没有停止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尤其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更以主动的自信自强的积极姿态,加速融入世界的步伐。与之相适应,不同时期先后出版过相当数量的不同层次的有关国际问题、列国政情、异域风俗等方面的著作,数量之多,可谓汗牛充栋。它们对时人了解外部世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当今世界,资本与现代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广度在国际间流动和传播,“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各地,极大地影响着世界历史进程,对中国的发展也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面临不同以往的“大变局”,中国已经并将继续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快的步伐全面步入世界,迎接时代的挑战。不同的是,我们所面临的已不是林则徐、魏源时代要不要“睁眼看世界”、要不要“开放,,问题,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新的世界发展大势下,如何更好地步入世界,如何在融入世界的进程中更好地维护民族国家的主权与独立,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维护世界和y-,促进世界与人类共同发展做出贡献。这就要求我们对外部世界有比以往更深切、全面的了解,我们只有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世界,才能在更高的层次上融入世界,也才能在融入世界的进程中不迷失方向,保持自我。 与此时代要求相比,已有的种种有关介绍、论述各国史地政情的著述,无论就规模还是内容来看,已远远不能适应我们了解外部世界的要求。人们期盼有更新、更系统、更权威的著作问世。 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的最高研究机构和国际问题综合研究中心,有11个专门研究国际问题和外国问题的研究所,学科门类齐全,研究力量雄厚,有能力也有责任担当这一重任。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领导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就提出编撰“简明国际百科全书”的设想。1993年3月11日,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的胡绳先生在科研局的一份报告上批示:“我想,国际片各所可考虑出一套列国志,体例类似几年前出的《简明中国百科全书》,以一国(美、日、英、法等)或几个国家(北欧各国、印支各国)为一册,请考虑可行否。”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根据胡绳院长的批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1994年2月28日发出《关于编纂(简明国际百科全书)和(列国志)立项的通报》。《列国志》和《简明国际百科全书》一起被列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按照当时的计划,首先编写《简明国际百科全书》,待这一项目完成后,再着手编写《列国志》。 1998年,率先完成《简明国际百科全书》有关卷编写任务的研究所开始了《列国志》的编写工作。随后,其他研究所也陆续启动这一项目。为了保证《列国志》这套大型丛书的高质量,科研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1999年1月27日召开国际学科片各研究所及世界历史研究所负责人会议,讨论了这套大型丛书的编写大纲及基本要求。根据会议精神,科研局随后印发了《关于(列国志)编写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陆续为启动项目拨付研究经费。 为了加强对《列国志》项目编撰出版工作的组织协调,根据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的李铁映同志的提议。2002年8月,成立了由分管国际学科片的陈佳贵副院长为主任的《列国志》编辑委员会。编委会成员包括国际片各研究所、科研局、研究生院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部门的主要领导及有关同志。科研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组成《列国志》项目工作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成立了《列国志》工作室。同年,《列国志》项目被批准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将《列国志》项目列入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计划。 在《列国志》编辑委员会的领导下,《列国志》各承担单位尤其是各位学者加快了编撰进度。作为一项大型研究项目和大型丛书,编委会对《列国志》提出的基本要求是:资料详实、准确、最新,文笔流畅,学术性和可读性兼备。《列国志》之所以强调学术性,是因为这套丛书不是一般的“手册”、“概览”,而是在尽可能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体现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所得和个人见解。正因为如此,《列国志》在强调基本要求的同时,本着文责自负的原则,没有对各卷的具体内容及学术观点强行统一。应当指出,参加这一浩繁工程的,除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业科研人员以外,还有院外的一些在该领域颇有研究的专家学者。 现在凝聚着数百位专家学者心血、约计200卷的《列国志》丛书,将陆续出版与广大读者见面。我们希望这样一套大型丛书,能为各级干部了解、认识当代世界各国及主要国际组织的情况,了解世界发展趋势,把握时代发展脉络,提供有益的帮助;希望它能成为我国外交外事工作者、国际经贸企业及日渐增多的广大出国公民和旅游者走向世界的忠实“向导”,引领其步入更广阔的世界;希望它在帮助中国人民认识世界的同时,也能够架起世界各国人民认识中国的一座“桥梁”,一座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的“桥梁”。 《列国志》编辑委员会 2003年6月 后记 伊朗古称波斯,是西亚地区重要的国家。它地处东西方的交汇点,是重要的战略要地。古代的丝绸之路,从中国西行通过伊朗,从西欧和阿拉伯半岛东行也通过伊朗,伊朗是东西方交通的枢纽。不论在伊朗还是在中国都保存了丝绸之路上两国友好交往的历史文物和遗迹。 伊朗具有数千年光辉的历史。从居鲁士大帝建立统一的国家起,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伊朗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在这块土地上诞生了萨迪、费尔多西、阿维森纳等世界文化名人。 伊朗盛产石油,20世纪初打出第一口油井,现在已探明的储量属“世界储油大国之一”,产油量也是“世界大国之一”。石油收入给伊朗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也引起国际社会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极大关注。伊朗地毯闻名于世。阿月浑子(开心果)的祖籍在伊朗,它已传遍全世界。波斯猫这一特有物种更为人们所喜爱。伊朗的山山水水显得更为美丽壮观。 今日之伊朗,它的神权政体曾对中东国家和全世界伊斯兰国家的世俗政权提出“挑战”,产生很大反响,备受各国关注。所以我们必须对伊朗有全面深入的了解。 本书宗旨在于向我国读者全面介绍伊朗。 《列国志》丛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和国家“十五”重点项目,《伊朗》就是其中的一本。编写《列国志》困难很多,需要收集全方位的资料。有些资料是我在伊朗工作时积累的,有些资料还要靠远在伊朗的友人帮助。编写时,作者力求言之有据,尽可能做到全面确切,但仍难免挂一漏十和出现差错,谨请专家和读者指教。 在编写过程中,曾得到张士智先生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本书完稿后,特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专攻伊朗文学和波斯文化的元文琪研究员、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伊朗部秦杏宽译审对本书进行审阅,对他们提出的宝贵意见表示诚挚谢意。最后由中国驻伊朗前大使华黎明和元文琪、赵国忠、杨光、温伯友等专家定稿。在搜集资料时,还得到伊朗驻华使馆文化处萨贝基(A·M·sabeghi)参赞的帮助,并为本书提供宝贵的图片;远在伊朗的杨辉夫、亚兰迪等各位专家和友人也提供了帮助,在此谨向他们致谢。 张铁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