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朱永新教授对教育理想的激情描述和对当下教育问题的深刻剖析。不管是微观的教育细节探究,还是宏观的教育发展思考,朱永新教授的思想都建基于这样的教育理想:让所有的师生都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朱永新,十届全国政协常委,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新教育实验”发起人,台湾《本土心理学研究》顾问。2007年第七届中国改革十大新闻人物、中华十大财智人物,2006年中国十大教育英才,2005年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候选人,2003年《南风窗》“为了公共利益”年度人物。
朱永新教授发起的新教育实验,与教育部的新课程实验和叶澜教授发起的新基础教育实验,是目前中国的三个最主要的教育改革模式。
本书是朱永新教授对教育理想的激情描述和对当下教育问题的深刻剖析。不管是微观的教育细节探究,还是宏观的教育发展思考,朱永新教授的思想都建基于这样的教育理想:让所有的师生都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用心说话(自序)
做一个理想的教师
中国的教育缺什么
关注农村教育
新教育实验的理论与实践
关于数码社区建设的几个问题
与孩子一起成长——关于家庭教育的8个观点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实验的回顾与展望
给灵魂洗个澡
中国教育改革的几个关键问题
共读共写共同生活
新教育精神
中国教育改革的思考
后记
给灵魂洗个澡
非常高兴参加苏静新诗教的研讨会。我今天讲的题目是“给灵魂洗个澡”。这与我昨天在飞机上读到的一篇文章有关,这篇文章的题目就叫“给灵魂洗个澡”。而且非常有意思的是,这篇文章介绍的也是一个从事诗教的人,83岁的叶嘉莹老人,她说她这一辈子都是为诗教而活着。
那么,如果今天28岁的年轻人,我想她如果也能够像叶嘉莹老人那样,再有50年、60年的时间为诗教而活着,我相信我们诗教的复兴,我们中华文化的复兴是有希望的。看报纸的时候,我记下了很多精彩的话语,我想把它和大家一起分享。事实上其中的许多话语同时也是我们评价苏静老师课堂的一个很好的参照。
记者访问叶老的时候,她说: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医治唯利是图、浮躁病、空虚症的一剂良药,能够给人们的灵魂洗个澡。怎么样从事诗词教育?她说培养孩子们的诗词兴趣,可以用唱歌和游戏的方式来教他。不妨在幼儿园开设一门古诗唱游的课,孩子们会从中受益终身,而且可以使得我们的古典文化代代相传。
叶老先生在介绍自己经验的时候说:“我6岁的时候开蒙的读物是《论语》。”我称她为老先生,尽管她是位女性,但是我还是称她为叶老先生。但是她女儿上学的时候,背的是儿歌,她认为这些对启迪儿童的思想和知识储备起不了太大的作用,反而会浪费孩子一生最珍贵的、记忆力最强的一段时光。如果让他们背诵一些古典著作、诗词,他一生都不会忘记,随着他生命的成长,当他的理解力发达起来的时候,自然就能够悟出其中的道理。
我觉得她这些话讲的实际上是在人的儿童时期尤其是低幼的时期,进行诗词教育的重要性以及诗词教育的重要方法。的确是这样的,我们很多人担心能不能教得懂。教不懂没关系,人生记忆力最强的时候就是小的时候,现在很多儿歌缺乏思想性又没有情趣,对孩子没有任何价值。
孩子们的记忆力是非常强的。去记那些没有用的东西,去记那些教辅书,我觉得是最无聊的——还不如让他记最有价值的东西,这些东西会随着他人生阅历的丰富而被他慢慢理解、体认。儿童学诗词,不一定用我们成年人的方法,而可以从唱歌开始。
叶老先生还说,学人文学科的,应当担当起将民族精神命脉传承下去的责任。而学习中国古典诗歌,能够唤起人们一种更富于高瞻远瞩之精神的不死的心灵。她说,经过千百年来的淘洗,千百年来的历史冲刷,传颂至今的优秀诗歌都是能够超越物质世界的而抵达精神世界的表达。
叶老指出,那些诗词的作者,他们的思想,他们的人格,他们的品行,他们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都在他们的诗歌中体现出来。诗是千古以下的心灵和千古以上的心灵的一种交流。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造访,穿越时光的旧路,两个灵魂碰撞着,散发着诱人的光泽。在这个交流碰撞中,你能够提升自己,及时得到人生的启发。读诗歌,是一种绵延不断的生生不息的生命的相互感发。
她认为,现在的很多老师教诗,教诗歌作者、朝代、中心思想等知识,这是属于表面的教育,并不能让孩子们走进诗歌的精神世界。而她讲诗歌,注重的是诗歌中感化的生命,不光带着她自己的生命,而且带着古人的生命。她认为,诗歌是“活的”,是生生不息的。
如果我们按照这样的要求来做,也许是很难的,不现实的。但是事实上,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在苏静的诗歌教育中,她已经把这样一种对诗的感悟渗透在诗歌教育中。在不同层次的教学中,我们说这是最高层次的一种诗歌教学。
叶老说,她相信古典诗词这份中华民族的遗产中富有人性魅力的存在,它完全可以成为现在的人的精神教科书。这份遗产蓄积了古代伟人的所有心灵、品格、修养。它能够帮助活在物质世界的人们,帮助我们的青年学生开启精神世界的大门。她说,她曾经亲自体会过诗歌里面生动的、美好的、高洁的境界。而现在的年轻人进不去,找不到一扇门,她希望能够把这扇门打开,让大家都能够走进去。把不懂诗的人引到里面来,这就是她一辈子要做的事情。她说这就是她一个83岁的老人还在不辞辛苦地做的原因。
看完这篇长篇报道,我非常感动,我给苏静写了一句话:“给灵魂洗个澡。”我一直说,人有两个世界:一个是物质的世界,另外一个是精神的世界。当我们有的人在孜孜不倦地享受物质世界的时候,实质上他的精神世界是苍白的,现在很多人几乎没有精神世界。有个很经典的笑话:一个记者到西北去,看到一个小孩没有上学在放羊,就问他你为什么放羊。孩子说,家里没钱要赚钱。为什么要赚钱啊?赚钱讨老婆。讨老婆干什么?生娃。那么生娃干什么呢?生娃放羊。尽管放羊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是我们知道这是一种纯粹的物质生活的一种循环,而作为人最重要的是精神生活。
我觉得,诗歌就是精神生活的一个最高的境界,也是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你看那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那些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品它最精致的语言是诗歌的语言。在古人唱和的过程中,在古代文化传承这样一个长河中,我觉得如果没有诗,讲话的时候说不定就很乏味。我们在形容一个人讲话精彩的时候,我们都会说他使用了诗一般的语言。
所以,在诗歌离我们远去的时候,这个83岁的老人和这个28岁的年轻人,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希望。我觉得这样一种孜孜以求的精神,是我们新教育人应当具备的,我们应该用我们的努力去传承中华文化。
在刚才苏静的课堂里,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了苏静和她的魅力宝贝们已经在行动了。我相信,不管他们今后走多远,诗的种子已经在他们心中播下来了。也许,今后他们绝大部分甚至是所有的人没有成为诗人,但是他们已经有了诗的情怀。而这样一种情怀是最重要的。
接下来我想讲一下如何让课堂充满魅力的问题。
我想简单评一下苏静的课。我不是搞教学论的专家,我就比较宏观地读一读。
我们经常追问: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山东最近出现了一个杜郎口,江苏前一段时间给我们贡献了一个洋思中学。你说课堂教学应该怎么改?实际上改来改去目的是要让课堂有魅力,有活力!
我刚刚代表苏州市到中央电视台领取了“中国魅力城市”奖牌,两年前我代表苏州市参加了“中国活力城市”的颁奖仪式,苏州是中国唯一同时获得“魅力城市”和“活力城市”称号的城市。今天,在评价苏静的课堂时,我又想到了“魅力”和“活力”这两个词。应该说,在苏静的课堂里,魅力和活力我们都看到了。我一直认为,评价一堂课最最重要的标准是:课堂是孩子的!
一个高效率的课堂才是一个好的课堂,所以,评价一堂课不是评价老师在课堂里面滔滔不绝口吐莲花如何精彩,而最重要的是孩子们得到了什么,孩子们在课堂上是不是快乐的。
……
P147-152
用心说话
说起来大家可能不相信,我本来是不善言辞的人,更谈不上讲演了。小学的时候,我甚至有很长一段时间“结巴”,不愿意讲话,经常是一个人沉浸在书本之中。到了中学,情况有所好转,但是也只是与好朋友交流交流。所以,读大学之前,我好像连小组长也没有干过。
进大学以后,读到一本传记,其中讲到传主如何把石子含在嘴里训练口才的故事,这对我的震动很大。我开始意识到表达与沟通能力的意义,于是经常主动地讲话发言,甚至愿意“承包”别人不太愿意做的事情,代表小组交流讨论的结果。尽管有时候也出洋相、闹笑话,但依然我行我素。慢慢地,我发现自己会说了,变得自信了。
我个人的这段经历,成为后来新教育实验的六大行动之一“培养卓越口才”产生的重要背景。我一直认为,人的表达与沟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一个人一生最需要的东西之一。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善于表达善于沟通的人,总会有更多的机会。教师,是以“舌耕”为业的,自然应该有语言表达的能力;领导,是以鼓动激励为重要工作内容的,自然应该是演讲的高手;企业家,要营销自己的产品,自然应该“巧舌如簧”;演员,要感动观众,不仅讲话要抑扬顿挫,甚至要调动肢体语言。就是我们每一个普通的人,在日常生活中间,这种表达与沟通的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人与人的矛盾,90%是由于沟通不畅造成的。
在新教育的实践中,我们逐渐认识到,口才训练、沟通技巧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思想的力量,再好的口才也是不能够感动人的。所以,我们提出,“要想说得精彩,必须思考得精彩”。讲演的最高境界,已经不是语言,不是激情,而是思想。“阅读是思想之母”,所以,新教育实验强调阅读,主张“营造书香校园”,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在学校里倡导“晨诵、午读、暮省”的新教育儿童生活方式,开展“毛虫与蝴蝶”的儿童阶梯活动。
当然,在日常生活中间,“说”的前提是“听”。说话的艺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听话的艺术。善于聆听的人,才能够激发起对方表达与沟通的兴趣,才能够深入了解对方的思想与意图,也才能够真正说到位,说清楚,说流畅。所以,我一直主张语文教学还应该教会学生聆听。如学会在别人讲话的时候眼睛看着对方,学会用心理解对方讲话的要点与目的,学会用肢体语言积极地反馈和肯定等。其实,聆听本身也是对人的尊重。
践行新教育实验6年来,我还深深地懂得,讲演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思想的深刻,也取决于行动的力量。6年前,我决定将新教育实验懵懵懂懂的思想变成行动时,我怎么也没有想到,她会变成燎原星火,凝聚了一群教育理想主义者,感染并影响了百万师生。尽管新教育实验还存在诸多亟待完善的细节,距离我们的教育理想还很遥远,但我们毕竟上路了。在行走的日子里,我们开始将“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幻化成我们的哲学。收录在本书的部分讲演,与其说是讲出来的,不如说是做出来的。
行动中的我,在知天命之年,开始懂得讲演的最高境界,不是用“嘴”说话,而是用“心”说话。写作这篇序文的时候,我们新教育实验团队的骨干成员,正在四川大地震后建立的“八一”帐篷小学,用新教育实验倡导的心灵的教育、爱的教育、生命的教育,抚慰劫后余生的学童们的心灵。
我们的团队赶赴灾区后,很快就与北川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徐正富走到了一起。讲到了自己眼睁睁看着学生向自己求救并死在自己面前自己却无能为力时,一向乐观健谈的徐正富,一次次流出揪心的泪水。他们说,北川几所学校损失惨重,而北川很多很多教师仍然坚守岗位呵护学生,他们中许多人丧失了亲人。记者来采访,上级部门要求写事迹材料,没有人愿意写,因为整个教师群体都是好样的。 听到这些,我再一次明白,在洁净的心灵面前,语言是黯淡的。讲演者需要训练的是技巧,是思想,是行动,然而大声音必定诚实,离开了爱人爱世界的心灵,再高技巧的演讲,也会蜕变成缺乏人性的煽动。
汶川大地震前一周,北川县教育局长尚勇带着包括徐正富在内的21位校长,去了我们在翔宇教育集团的实验基地,观摩了我们的新教育小学,并且决定在北川这个民族自治县,全面推行新教育实验。他们原定是5月12日在我们新教育小学的开放周来的,但是由于一些原因,他们提前一周来了。没有想到,就是在12日这一天,壮志未酬的尚局长永远离开了我们。徐正富说,大地震过后,尚勇局长的妻子一个灾民区一个灾民区地寻找自己其实已经遇难的丈夫。
所以,我愿意把这本小书,献给在大地震中遇难的尚勇,献给那些为了学生而失去自己、忘记自己的教师们,献给那些再也不能感受儿童节的学生们。
愿逝者安息。愿生者坚强。
朱永新
2008年6月1日
几年以前,我就想编一本《中国教育家讲演录》,还一本正经地给许多朋友发了邀请信,顾明远先生、李希贵先生、魏书生先生等也先后给我寄来了演讲稿和光盘。但是由于响应者寡,加上出版社没有积极配合,就不了了之了。至今,我还对这些朋友怀有歉意。
当时的一个想法,就是这些教育大家都非常忙碌,到处讲演,差不多成为空中飞人。一个光盘加上一本讲演集子,可以让有兴趣的教师弥补无法当面聆听他们演讲的遗憾。
现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吴法源先生把这个愿望变成了现实,多少可以弥补我当年的遗憾。我熟悉的朋友们,开始一一成为法源兄主持的“大夏书系·教育讲演录”的作者。所以,我也愿意、乐意与他们为伍,把自己这些年的讲演整理出来与大家分享。
感谢吴法源先生。与他几年的交往,让我觉得他是真正的出版家。他的敏锐,他的坚持,他头脑中一个个神秘的选题,他对于作者的尊重与理解,让许多朋友感动。这也是我愿意把这本小书交给他的原因。
感谢苏州工业园区莲花学校副校长焦晓骏先生,他在忙碌的学校生活中,抽出时间帮助我收集了一部分散落在各个地方的讲演,还校正了一些文字。本来他答应为这本小书写一个后记或者序言,因为接到通知要“关起来”进行中考的命题,而且会有比较长的时间,所以只能留下遗憾了。
感谢干国祥先生和新教育研究中心的每一位朋友。这本书的个别篇章,来自新教育团队共同的思想财富。他们中的一些人,正在抗震救灾的现场,为那里的老师和孩子们送上我们的祝福与帮助;他们正在用新教育的理念,与灾区的老师们一起,用那些最伟大的童书,抚慰那些受伤的心灵。
感谢阅读这本书的朋友们。北川的教育重建正在进行。我们新教育团队受民进中央的委托正在尽自己的一份心力,做一点小小的事情。这是一个漫长的历程。我愿意把这本小书的所有稿酬,捐献给北川的教育重建。所以,你们阅读此书的时候,也或多或少地参与到北川的教育重建中了。
朱永新
2008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