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莎士比亚传(励志精编版)/世界历史名人传记青少年读本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杨青芝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这是公认的成功法则。那么,不好的开头呢?莎士比亚给我们提供了答案:由于家庭变故,他不得不中途退学;由于受到引诱,他不得不接受没有爱情的婚姻;由于难耐缺少温情的家庭生活,他不得不离家出走;由于生活所迫,他不得不从事低微的工作……但这一切都没有阻碍他向戏剧大师的征途进发。最终,他成为一代戏剧大师,他的作品直到现在依旧被人所称颂……

内容推荐

本书介绍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传奇的一生。他出身低微,却依靠自身才能成为世界文豪;他的父亲是个文盲,他却为英国文学留下了永不磨灭的文字;他贫困时从不气馁,他富有时也没有趾高气扬;他年轻时仓皇逃离家乡,年老时却衣锦还乡;他与妻子关系不是很好,却写下了许多动人的爱情篇章……他的种种经历,都值得我们细心阅读,因为从中我们能读出人生成功和生命价值的真谛。

目录

第1章 艾汶河畔诞生的巨星

幸福的幼年生活

小故事迷

文法学校的体罚教育

理想与现实

扑朔迷离的婚姻

离家出走之谜

第2章 初生牛犊不怕虎

激发天才的时代

站在“大学才子”们的肩膀上

第一个四部曲

成功引发的流言和嫉恨

诗人梦想的实现

第3章 浪漫的喜剧时代

浪漫爱情的主题创作

千古传颂的经典爱情

幻想和浪漫的仲夏夜

可怜可悲又可恨的夏洛克

带来麻烦的剧本

约翰王和小王子

快乐的福斯塔夫

新剧院和亨利五世

“甜蜜的十四行诗”

爱克塞斯和凯撒

第4章 悲剧的时代

绝版《哈姆雷特》

“一吻”和“一刎”

“地地道道的悲剧”

用戏剧论证邪恶的毁灭力量

“泰门要仇恨一切的人类”

阴暗喜剧

第5章 封笔退隐

黑僧剧院的第一场戏

“诗的遗嘱”

“节俭是幸运的左手”

培植新人

落叶归根

后记 “说不尽的莎士比亚”

试读章节

         扑朔迷离的婚姻

威廉·莎士比亚的婚姻可以说扑朔迷离。

关于他的婚姻的记载是:1582年11月28日,伍斯特主教府事务处发布了允许威廉·莎士比亚和安妮·哈撒韦结婚的通告。但主教府事务处的录事在登记允许举行婚礼的决定时却把威廉·莎士比亚的未婚妻的名字写成了安妮·惠特利。

按照安妮·哈撒韦墓碑上的碑文来推算,她比威廉·莎士比亚年长8岁。这个碑文和这份疑团重重的纪录给后代的传记作家和研究者们设置了一个大大的难题,也给他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强烈的释疑欲望。于是出现了五花八门的解释和热闹非凡的攻击。

一种说法是威廉·莎士比亚与安妮·哈撒韦出席证婚的前一天,发出了一份威廉·萨克比亚与安妮·惠特利结婚的证书。他们认为两个威廉是一个男人,两个安妮的姓则因为公证人随心所欲的拼写而拼错了。但安妮·哈撒韦是斯特拉福两英里的少特里人,而安妮·惠特利是坦普尔格拉夫顿人,两家的地名不一样,名字拼错了,但地名无论如何也不会拼错,所以这种说法站不住脚。

另一种说法就是:威廉·莎士比亚爱上的是安妮·惠特利,但莎士比亚却中了比他大8岁的安妮·哈撒韦的圈套,因为已经26岁的安妮·哈撒韦虽然有父亲理查·哈撒韦遗留给她的一笔嫁妆,但在继母和异母弟弟及弟媳掌控的家中遭受白眼,对她迟迟不嫁冷嘲热讽,她急需一个丈夫来保护自己,而得到丈夫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让这个男人使自己怀孕,接着就不得不结婚来掩盖这份罪责。也许还有安妮·哈撒韦的父亲生前好友对威廉的威胁。

1582年11月间,莎士比亚为了逃脱这次逼婚,只有催促并不知情的惠特利一家同意将女儿嫁给他。因为从12月2日起到次年1月2日之间因为要避开降临节不能结婚,除非拿出一大笔钱来获得特别许可证。同时教会还规定,从1月27日到4月7日这段时间也不能结婚,所以莎士比亚就匆匆忙忙地在11月28日和安妮·惠特利登记结婚。没想到,安妮·哈撒韦父亲的那两个生前好友桑德尔斯和理查森竟然花一大笔钱从教会那里获得了特别许可证,催逼莎士比亚和安妮·哈撒韦完婚。安妮·惠特利的父母得知这一消息,当然除了责备莎士比亚背信弃义外,不会再把清白的女儿嫁给这个混小子了。

这种说法合理则合理,但是未免有些太像传奇小说了。因为当时登记结婚之前是要先在教堂内预告一次,看看有无反对意见,如果在这期间发现重婚、血亲关系或其他障碍问题,那么这场婚姻便告作废,保证金没收。如果上一种说法成立的话,那么莎士比亚和安妮·惠特利结婚前预告期间,安妮·哈撒韦父亲的好友怎么还敢拿出一大笔钱弄到特别许可证逼迫莎士比亚和安妮·哈撒韦结婚呢?事实上,莎士比亚和安妮·哈撒韦的婚姻在后来的几十年生活中,都没有遇到过什么风言风语,这只能说明莎士比亚只和安妮·哈撒韦一人有过婚约。

另外有些研究者仔细阅读了伍斯特主教府事务处的文卷之后发现:录事在办理莎士比亚和安妮·哈撒韦的结婚手续的那一天之前,曾作过一份记录,里面数次出现一个叫惠特利的人。显然这个名字在主教府录事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在给莎士比亚登记时,把他的未婚妻的姓哈撒韦误写成了惠特利。哎,一人一时的糊涂,竟然让如此多的人费尽周折。都是因为莎士比亚太有名的缘故。

还有一点疑问就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在结婚半年之后出生,那么这就涉及他们的婚前生活了。莎士比亚是因为喜欢大他8岁的安妮而结婚呢还是他不得不承担某种责任而结婚?

我们看莎士比亚在他后来创作的戏剧《第十二夜》中,奥西诺公爵向他的年轻侍从女扮男装的薇奥拉说过这样一段话:“女人应当拣一个比她年纪大一些的男人,这样她才跟他合得来,不会失去她丈夫的欢心;因为,孩子,不论我们怎样自称自赞,我们的爱情总比女人们流动不定些,富于希求,易于反复,更容易消失而生厌。”还说:“选一个比你年轻一点的姑娘作你的爱人吧,否则你的爱情便不能长青。”

艺术是生活的再现,从这段话我们很容易联想到莎士比亚自己的婚姻,他让公爵如此坦诚地告诉自己年轻的侍从,应该是从自身的经验出发,至少他这样说,是他对自己女大男小的婚姻状况不太满意才发如此议论。而且他在长诗《维那斯与阿都尼》中,非常大胆地描写了一个徐娘半老的女神去追求一位情窦未开的英俊少年的故事。虽然女神情意绵绵,但少年却无动于衷,最后的结局是少年在追猎野猪时被扎死,女神悲痛不已。

今天的许多学者都同意在莎士比亚的婚姻中,安妮是主动投怀送抱,也许她觉得年龄比莎士比亚大8岁的缘故,不得不使出浑身的解数千方百计把自己赶紧嫁出去。还由于她父亲留给她的那一份嫁妆,也可以说以此诱惑了当时正处于贫困时期的尚缺乏经验的莎士比亚,使自己怀了孕,于是莎士比亚不得不在11月末尾决定娶已经怀孕3个月的安妮,否则由于宗教节日的耽搁而把婚礼拖得太靠后,安妮大腹便便的样子会让长舌妇谈论个把月的,那样自己和这个家族反而都脸上无光了。再者我们从桑德尔斯和理查森各出40磅的大价钱请求教会批准莎士比亚和安妮的婚事来看,莎士比亚当时肯定有娶一个年轻姑娘而舍弃安妮的想法,但现实是自己让安妮怀孕了,他无法摆脱或赖掉,除了自己承担责任外,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呢?如果不娶安妮的话,没准自己又得被桑德尔斯和理查森送上法庭被处罚款,那样岂不是要迫使这个家走上绝路吗?

尽管心中十二分的不情愿,但冲着白得一个送上门的媳妇还有6英镑13先令4便士嫁妆,威廉·莎士比亚和安妮·哈撒韦于1582年11月28日举行了婚礼。安妮肯定是心中一块石头落地,但莎士比亚的心里怎么想,只有这位伟人留着以后慢慢咂摸了。

P20-23

序言

威廉·莎士比亚,这是一个让世界都为之疯狂的名字。

他出身低微,却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才能荣登世界大文豪的位置:他的父亲是个文盲,但他却为英国文学留下了永不磨灭的文字;他的婚姻扑朔迷离,却为人类创作了那么多凄婉哀绝、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他的子嗣寥寥,却为世界留下了众多闪烁着永久光辉的艺术人物形象。

他贫困时从不气馁,他富有时也没有趾高气扬;他年轻的时候,仓皇逃离家乡,他年老时,却衣锦还乡;他年轻时,妻子不是特别喜欢他,而当他死后,却坚持要与他合葬。他贫穷时,借钱度日,他富有时,慷慨济人;他精明能干,懂得理财之道,偌大的家业超过父亲的鼎盛时期,但在分配遗产时却没有滥施钱财,而是爱憎分明。

他卑微时,曾遭人诽谤,他成名后,则用自己的笔进行含沙影射地攻击;他所从事的职业被人瞧不起,被人耻笑,但他在这一行业所取得的辉煌业绩却要人仰目而视;他的戏剧题材虽然不是他的原创,但其情节和结构经过他的大脑过滤和彩笔的润色,剧本则由糟粕变成了精华,土块变成了金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他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让人尊敬的政治地位实现了父亲年轻时申请族徽的梦想;他凭借出众的才华和难得的机会完成了英国戏剧的转变;他生前靠戏剧养活了一大家人,为世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他死后也因他的戏剧赢得了属于自己的名声。

后记

        后记:“说不尽的莎士比亚"

戏剧在西方有非常悠久的传统,古希腊就出现过三大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和喜剧诗人阿里斯托芬、米南德,古罗马也有新喜剧作家普劳提斯和泰伦提乌斯。中世纪的城市戏剧虽然发达,只不过没有出现知名作家。独立创作如此多剧本的莎士比亚不能说后无来者,起码是前无古人的。但数量只是莎士比亚引人注目的一个方面。其剧作内涵的丰富性和解读的无限性才是他留给世界人民的这份精神遗产的弥足珍贵之处。三百多年来,每个时代、每个国家的读者都从莎士比亚的作品中读到了历史的、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语言的、心理的、人性的、爱情的……等等许许多多方面内容,并且从中不断发现与自己的时代、与本人的境况、思想和情绪相通的东西。很多人都知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名言,其实岂止哈姆雷特解读不尽,整个莎翁莎剧的解读和生发就是无边无际的。歌德由衷感慨道“说不尽的莎士比亚”,是的,无边的莎士比亚是说不尽的,一代代人会在与莎翁、与莎剧中的人物、与不同时代的读者或评论家的对话中会心而笑。

一、三百多年来的接受与评价

莎士比亚身后不久,生前一直不买他账的本·琼生说出了一句由衷之言:“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可以说定下了莎士比亚评论的基调。

1632年出版的第二部莎士比亚戏剧集中附有一首未署名的诗,给与了莎士比亚热情洋溢的赞美: “这个平民的儿子高踞在他的宝座上,创造了整整一个世界,并管理着它;他用一种秘密的动力激励着人类,时而激起我们揪心的怜悯,时而又激起我们强烈的爱;他能控制我们的喜怒哀乐;他用圣火熔炼我们,使我们脱胎换骨。”由此可见,莎士比亚在他的那个时代已经享有盛誉了。

《失乐园》的作者、17世纪英国伟大诗人约翰·弥尔顿对莎士比亚推崇备至。他这样赞叹莎士比亚——凌空而起的金字塔,难道能赋予他更宏伟的景观?莎士比亚不需要这样的纪念碑——你备受我们尊敬,我们的喜悦和赞美,你可用以建立起一座牢不可破的纪念碑。

到了18世纪,莎士比亚作为本国第一流作家的光荣地位在英国已经牢固地确立了,并且开始赢得世界性的声誉。当时英国最伟大的演员大卫·加利克(1717—1779年)使莎剧名扬海内外。各种版本的莎士比亚作品集竞相出版。最早的一批莎士比亚研究者也随之出现。当时古典主义者们崇尚三一律,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一昼夜)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古典主义作家德莱顿虽然对莎士比亚不按“三一律”创作感到不满,但仍然赞美莎士比亚“有一颗通天之心,能够了解一切人物和激情”。法国启蒙主义作家伏尔泰在戏剧上推崇古典主义,所以在《塞米拉米斯》一文中称变化多端不拘一格的莎士比亚是个“喝醉的野蛮人”,但同时又不得不承认“除了稀奇古怪的东西外,他还有一种无愧为最伟大的天才的崇高思想”。

法国当时最受欢迎的作家大仲马说:“创造得最多的是莎士比亚,他仅仅次于上帝。”

德国“狂飙突进”的领袖人物赫尔德说:“如果说,有一个人使我心里浮现出这样一个庄严场面:高高地坐在一块岩石顶上!他脚下风暴雷雨交加,海在咆哮;但他的头部却被明朗的天空照耀着!那么,莎士比亚就是这样!——只是当然还得补充这一点,他的岩石宝座的最下面,有一大堆人在喃喃细语,他们在解释他,拯救他,判他的罪名,为他辩护,崇拜他,诬蔑他,翻译他,诽谤他,而他对他们的话却一点儿也听不见!”

他倡导德国戏剧应以莎士比亚为榜样,为德国观众创造具有民族特点的、符合新兴市民阶级利益和趣味的作品。伟大作家歌德说“莎士比亚就是无限”; “莎士比亚的作品风格包含的精神方面的真实性远远超过看得见的行动”。哲学家黑格尔赞扬莎剧是“生活本身的直率与心灵理想的伟大的不寻常的结合”,并认为莎士比亚是“光照其他一切人的大师”。德国伟大的诗人歌德把莎翁誉为“最美丽山峰上的明星”。1771年10月4日在法兰克福的莎士比亚命名日纪念会上,歌德在演讲中说道:“我初次读到他的著作的第一页后,就使我一生都属于他了;当我读完他的第一个剧本时,我好像是个生来盲目的人,由于神手一指而突然获见天光。”

19世纪时,浪漫主义压倒古典主义,莎士比亚的生动性和丰富性被不断揭示和高度肯定,现实主义则更看重其划时代的思想内涵。雨果称颂他是“诗人、历史学家、哲学家三位一体”,他的戏剧具有“美为真服务”的价值。海涅认为莎士比亚是“英格兰的一个精神上的太阳”,他还从莎剧中归纳出三种“爱情典型”:米兰达(《暴风雨》)代表“至高的精神美”;朱丽叶代表“一个青春的还有几分粗野、但却未曾破坏的、健康的时代的爱情”;克莉奥佩特拉则代表“一个衰微的文明时代的爱情”。普希金称赞莎士比亚表现了“人和人民,人的命运,人民的命运”。杜勃罗留波夫指出莎士比亚“文学活动把共同的认识推进了好几个阶段,在他之前没有一个人达到这个阶段”,认为他是当时“人类认识最高阶段最充分的代表”, “拥有全世界意义”。

步入20世纪,莎士比亚在国际文化领域中的地位和影响更加突出。莎剧演出、影视改编把莎士比亚的荣光推向又一个高峰。1955年斯特拉福的“莎剧节”整整上演了33周莎剧,观众达375万人。说到改编,莎剧早就被多种艺术形式演绎。从18世纪起,各国著名的音乐大师像贝多芬、柏辽兹、李斯特、瓦格纳、门德尔松、舒伯特、柴可夫斯基等,都以莎士比亚的戏剧为题材创作出了歌剧、舞剧、幻想曲等不同形式的音乐作品。而自电影和电视出现以来,莎剧更是不断地被推上银幕和荧屏。有人统计过,在1900—1985年之间,根据莎剧改编的无声影片大约85部,有声影片大约65部,电视112部,参加制作的共17个国家,单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就被拍成电影19次,《哈姆雷特》达17次。现在人们经常说影视网络冲击文学,其实那些经典总是影视网络内容的基本精神蕴涵和灵感源泉所在。

莎士比亚也是我国读者最熟悉也最喜爱的外国文学家之一。早在19世纪后期,莎士比亚和他的戏剧就由一些传教士介绍给国人。孙毓修1916年写的《欧美小说丛谈》首次比较详尽地介绍莎士比亚。田汉1921年最先译出《哈姆雷特》(当时译名《哈孟雷特》),以后又有曹未风、朱生豪、曹禺、卞之琳、方平、吴兴华等人的译本出现。莎剧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就搬上了我国的戏剧舞台。北京人艺排演了莎士比亚的不少剧目。1986年4月为纪念莎士比亚逝世370周年,我国举办了首届莎剧节。在高校汉语言文学、戏剧影视等专业,莎士比亚总是外国文学课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关于莎士比亚的生动性与丰富性

莎士比亚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喜爱的作家之一。拉法格在《忆马克思》一文中写道: “他特别喜爱莎士比亚,曾经专门研究过他的著作,连莎士比亚戏剧中最不惹人注意的人物他都十分熟悉。马克思一家对伟大的英国戏剧家有一种真诚的信仰。”是的,马克思认为莎士比亚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恩格斯说“他的作品是建立在广泛的生活基础上的,因此他笔底产生的每一样东西都使我们感到真实可信。曾经有人暗示过,他并不属于被称作‘浪漫主义的’现代诗人的范畴,而属于‘自然主义的’流派,因为他的作品充满着近代的真实,除了在他最高亢的时候,很少触及未遂愿望而引起的激情。”马克思、恩格斯都指出了莎士比亚的生动性与丰富性。这成为“马列主义文艺理论”课上的一个重要话题,也是整个新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中的一个重要命题。

怎么理解这种生动性和丰富性?一是莎剧情节的生动丰富。莎士比亚是设置情节的大师,戏剧中一般有两条或多条线索平行发展或交错进行,如《威尼斯商人》和《哈姆雷特》中都有三条线索,《李尔王》中有两条线索,这样就使矛盾冲突变得丰富复杂,剧情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二是莎剧的语言增加了这种生动丰富性。人们常用的词汇大约是3000至5000单词,而据专家统计,莎剧中的词汇达到17万单词,并且每个词的背后都存在着现实的东西:概念、观念、客体、形象、行动、感触等。同时莎士比亚驾驭语言游刃有余,他的语言总是随人物的不同而变化,上流社会的语言雍容典雅,市井俚语活泼有趣;既有深奥的哲理性的独自,也有尖刻的俏皮话。莎士比亚巧妙地将文学语言和民间语言融合起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戏剧中的许多句子都作为英语中的成语和格言流芳百世。

三是莎士比亚创造出许多个性鲜明、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鲍西娅、福斯塔夫、麦克白、罗密欧、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伊阿古、李尔王、泰门等都是文学爱好者耳熟能详的名字。据专家统计,莎剧中一共写了近七百个人物,其中在世界文学人物长廊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形象也有一二十个。莎剧中包罗了社会各阶层各种类型的人,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正角还是反角,都有独特的个性和丰富的内心世界。莎士比亚在塑造人物时,做到了个性化和多重性相结合,而且许多人物的性格还是处在发展变化之中的,这些正是莎士比亚贴近平民而始终立足生活、深刻观察人性的结果。

古典小说和戏剧的一个不足是人物类型化,千人一面,性格单一而静止,后来十八世纪的莱辛反对古典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求塑造“有人气的英雄”,狄德罗也要求在家庭悲剧中给与小人物以庄严的一面。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更是提倡外以想象展开,内以心理扩张,以使文学成为人们精神自由的天空和无限丰富的意义世界。莎士比亚却在古典主义之前实现了此后的文学要求。

莎士比亚的戏剧常被拿来同我国的古典戏曲和小说作对照。莎剧中那种鲜明的历史感,高度抽象的哲理意识,对人性内在矛盾的深入发掘,以及具有典型性的“福斯塔夫式”背景,都是我国主题单一的传统叙事文学所欠缺的。

不过,这并非是对中国或整个古典叙事文学的否定。传统叙事文学以单一的类型性格推动情节,自有其符合大众心理的一面。比如诸葛亮是智的化身,很多读者难以接受他的不智。又如塑造英雄和高大全人物,也是人们心中有这种英雄向往和对理想人的期待。类型或英雄是一种审美理想的积淀载体,往往是一个文学母题的具体体现。所以我们不能一味强调丰富性而片面否定传统叙事文学的类型塑造。说到生动,也不能普遍强求,毕竟有很多作品并不以此取胜。倒是影视戏剧,因为直面观众,而且是带着轻松心理来消遣的大众,所以一般还是要尽量追求生动。

三、我们今天如何接受莎士比亚

任何一个文本都是一个历史流传物,在不同时代不同人的理解与解释中不断生成新的意义与价值。而向莎剧这样具有生动性和丰富性的作品,更是万众瞩目的焦点,对话的中心,因而更具有生发性。在我国,对莎士比亚的解读,最初主要是从历史与社会批判角度及艺术上的借鉴着眼(从艺术上借鉴莎士比亚我们不谈)。西方则有种种理论流派和思潮从不同角度去解释莎剧。比如运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解释哈姆雷特之所以在杀叔父报仇问题上再三犹豫乃是因为他有杀父娶母情结,而叔父替他完成这个自己不敢直面的罪恶念头,所以他觉得这个事件自己有罪责,因而犹豫不决。威尼斯商人中鲍西娅这一角色则显然可以从女权主义角度解读。一方面她是智慧的,同时期中国则有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这或者说明了中西女权观念的差异。不过中国古代文学中也经常塑造不同寻常的女子,那么这说明,现实中不被认可的,只有也必然要在文学中得到补偿。另外,鲍西娅毕竟还是生活在一个男权中心时代,她像苏小妹那样“三难新郎”,不过是在成为贤妻良母前争得一些心理优势作为储存而已。骨底子里还是出嫁从夫为美德吧。

总之,我们不能满足于课堂上相沿已久的解释,要结合这个时代,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思考去理解和接受莎剧。

在这个商业化时代,把某些政治教化思想贯彻于文学作品解读的时代是过去了。所以今人更多关注的是莎剧变化多姿的情节和生动睿智的语言。由于这些都已经作为一种艺术遗产为新的作品所继承,所以莎剧本身未必还会那般风光,它们往往被抽出故事核或抽出某些哲理、创意乃至某句警语来演绎新的故事。借鸡生蛋,结果不再是原来那只鸡。有些改编是离谱的,比如2000年7月4日的《生活时报》登有文汇的《诗剧纷纷成闹剧莎翁怎能不叹息》一文,说自从《莎翁情史》囊括多项奥斯卡奖后,国际影坛掀起了莎翁和莎剧热,但对莎剧的改编趋向现代化,越来越离谱了。“米拉美”公司出品的《爱的徒劳》便是一例。全片拍得像三十年代风格的歌舞片。观众耳闻的是那一时期的流行音乐家如科尔·波特、欧文·伯林等的歌曲,目睹的是那一时期红得发紫的舞王亚斯泰和舞后罗吉丝及金·凯利的舞蹈及浴装美女的表演。

导演肯尼思·布拉纳格在改编《爱的徒劳》时还保留了原著的全部对白,但这次却只保留了百分之二十五的台词。整个故事被叙述为:那瓦国王和他三个最要好的朋友公开发誓要坚持三年学习,不同女人来往,每晚只睡三个小时。他们的苦行僧生活,因法兰西公主及其三位美丽的未婚女友的到来而经受考验……二次大战爆发前夕,这四对成为情侣的男女只得分了手。片中还出现一位西班牙将军,他插科打诨,活像个小丑,跟莎翁戏剧里经常出现的吟游诗人相比真是大相径庭!

我们只是指出这一现象,对此不置可否。

我们还想指出的是,从戏剧艺术上来讲,莎士比亚的卓越在很大程度上是历史性的而非当代性的。也就是说,他的情节设计,尤其制造冲突和笑料的手段,现在看来都有简单幼稚的一面,所以我们不能一味称颂之。

不管怎么说,莎士比亚作为16世纪英国戏剧的伟大代表,站在现代英国文学发展的起点上,做出了无可比拟的独特贡献。在他留给后人的文学财富中值得借鉴和继承的东西方方面面不胜弥举。他的作品跨过四个世纪,跨越海洋和大陆,直到今天,还将在以后,成为无数人的心灵家园。人的意识是流动不断的河流,人类心灵构成流动不息的内宇宙,莎翁和莎剧在其中不朽!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0:5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