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是我国第一部全面反映时下激烈的报业大战,特别是党报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大潮的长篇小说。全书共32章,描述了《海山日报》发挥“权威政治经济大报,出色主流新闻载体”的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积极推进地方党报的改革,最后取得成功。而另一份民办报纸《牵手百姓报》违规操作,招募大量社会闲散人员混入记者队伍,利用“无冕之王”的身份,以发批评稿相要挟,公然进行钱稿交易,甚至使用恐吓采访对象、大肆敲诈勒索等手段攫取钱财,严重败坏新闻从业人员的声誉,从而最终导致自身的毁灭。小说重点塑造了周望、杨阳、仇平稳、左韵等记者形象,展现了记者这一行当的酸甜苦辣,提出了当代新闻记者在经济诱惑中如何廉洁自律、树立良好职业操守的敏感问题。
《记者》沿袭了作者姬晓东在他的第一部长篇反腐小说《旱码头》里善于讲述惊心动魄的故事的风格,书中人物既鲜活生动,令人忍俊不禁,又真实可信,令人回味无穷。
《记者》是一本难得的、难得的、敢于说真话和揭露新闻行业腐败的好作品。
本书中,约有一半的新闻故事是作者亲身经历或曾发生在记者朋友们身上的事情,在写作时对人物,地点和故事进行了适当的技术处理和艺术加工。此外,文中涉及到的媒体和个人纯属虚构。作者慎重申明:唯有心胸坦荡泰然处之,才能轻松阅读,请勿对号入座,自寻烦恼。
仇平稳参加那天的电视电话会纯属偶然。虽然他年龄大了,但上网的工夫一点儿不比年轻人逊色。几乎每天早晨一上班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把电脑打开,按照先国内后国际、先政治后经济、先科技后社会、最后看体育、文艺和法制这个顺序在全国各地的新闻网上浏览,且还偶尔网络聊天,和那些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讨论不同的问题。面对虚拟的网络,他感觉里面是很真实的,本来在红尘里就有好多烦心事的人们如果到了网络里再绞尽脑汁地编造假话的话,那活得真是太累了,对于多数人特别是和自己一样的中老年人,到网络里聊天首先是图个放松。因此,他总是以真诚的心态进入网络,自然也得到了网友们的真诚回报,说实在的,网友们有时候口无遮拦的观点还真令他有所启发和借鉴。
那天和往常一样,他点到省城晚报的网页上看完新闻后,顺便进到该报的一个休闲栏目“市井聊吧”,看到一篇文章很有意思,此文说的是作者参加省城的一个电视电话会,通过电视画面看到与会人员在会场上有聊天的、吃喝和睡觉的,还有的县区分会场里竟唱着“空城计”。会场里面的千奇百态令作者大为感叹:从会风看工作作风,这些与会的政府官员连参加会的精力都没有,那么会议精神具体贯彻落实起来的效果则可想而知。这样的文章读来挺有意思的,余兴未尽的他还在思考之时,市委办、市政府办联合发来一个电视电话会议紧急通知,要求各单位主要领导九点半到市委十八楼可视电话会议室参加全省扶贫经验交流电视电话会议。在一般情况下,这样的会议仇平稳是从不参加的,或许是刚看过那篇文章,加上此时也暂时无事,他一看时间正好,便决定参加这个电视电话会。当然,他只是作为领导去参加会议,有关会议消息的报道报社自然另派了记者去采写。
仇平稳急匆匆地走进市委大楼,进入电梯时遇到市委讲师团的副团长,副团长说人还真是有什么心灵感应啊,几分钟前我在脑子里不停地念叨着你仇老总,这一眨眼的工夫还真就见着仇总你了。说话中电梯停在了十楼,副团长说还有十分钟才开会,便死拉硬扯地要他到办公室里小坐。他只好无奈地随着进了办公室,在犹豫中落了座,副团长从桌上拿出一篇誊写得工工整整的文章自豪地说,这篇《论新形势下如何提高执政党领导水平是第一要务》的理论文章,是省报理论部樊主任的约稿,现在见着海山日报的老总你啦,那还是优先给你们报纸,以飨我们当地的读者吧!仇平稳知道这位抄遍天下文章老兄的本事,那就是啥真本事都没有,甚至连抄袭的水平也很低劣,出自他手里的文章几乎都是一大段一大段的东抄西凑,像一株长在墙头上的野草一样只会跟风,从来没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这犹如当年报社的一位同仁,反击右倾翻案风时他撰写的批判稿子竞从《人民日报》抄下了“我们清华大学党委云云”,还拿到批判会上台发言,结果别人没有被批倒,自己却挨批。尽管如此,写这样垃圾文章的副团长口气却很大,还真把自己当作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讲师爷了,从他口里呼出来的语气和文章本身的味道同出一辙。当然话说回来,自己的报纸本身就是给这样的文章提供舞台的,也需要这样的“原料”。于是,仇平稳苦笑着把文章拿过去,同时飞快地瞄了一眼。感觉标题似乎有点儿语病,他无暇顾及更是懒得推敲,连忙装进包里告辞。
当他再次走进电梯径直上到十八楼的会议室门口时,仇平稳扫视一圈,发现富丽堂皇的会议室里越往后越是座无虚席,而领导就座的前排后面的那两三排却稀稀拉拉地空了好多座位,这也是开会的规律,来的晚坐的却要靠前。他只得硬了头皮在第二排找地方落了座,就听电视里主持会议的省委秘书长声音洪亮地宣布:全省扶贫经验交流电视电话会现在开始。随着主持人照本宣科地念着“说单”,从闪现“主会场”字幕的那台最大的电视画面里看到省委常务副书记、副省长和人大、政协等五套班子的领导均出席了会议。另外三台闪现“分会场”字幕的电视里不断变换着各地市会场的情况,仇平稳甚至在电视里看到自己正襟危坐的样子。而五台比较小的电视里却是那些县委书记、县长们熟悉的面孔,这应该是海山市十七个县区的子会场里的情景。面对如此多的闪烁的电视机,他在目不暇接中想到小时候玩过的“万花筒”,在物质极度贫困、精神生活更是贫乏的年代,一个小筒子成为无数孩子的童年的斑斓梦幻,孩子们每转一下就进入五彩缤纷的童话世界,而如今,别说再也看不到有孩子玩耍这样的玩具了,就连变形金刚、米老鼠、机器猫、魔方这些玩具也令孩子们不屑一顾,倒是现实生活本身更要比这个筒子里的虚幻世界美丽多少倍。人们曾传说,一个病危的老大爷在生命弥留之际,哽咽地说自己丢得下老婆,也丢得下孩子,但就是丢不下这个好社会。真的,我们的社会多么美好啊!
仇平稳胡乱想着,突然听到坐在自己前排的女士开了腔,柔美的原声和会议室里的多个喇叭声交织在一起,更突显出声音的浑厚圆润,还有很强的震撼力。吓了一跳的他连忙定神往电视里寻找,发现主会场的画面里切换出一个年纪约三十出头、相貌姣好、气质好似演员般的女士正炯炯有神地望着大家用非常好听的普通话动情地发言。这一看更令他紧张起来,原来在大电视里出现了自己在女士身后东张西望、手足无措的样子。慌乱中,仇平稳连忙从包里拿出采访本,拧开笔帽认真地开始记录。
P5-7
“记者",一个敏感的文学题材
时常看网络上的热门职业排行榜,总见记者这一职业榜上有名且越来越排在前面,像东升的太阳。
再看时事新闻,不时见到有记者倒在中东的战场上、恐怖分子的绑架中。当然,倒下去的都是外国记者,这也可以理解,因为外国的一些社会制度必然要求他们的记者必须这样去做,在所不辞地哪怕是牺牲性命。比起他们,生活在我们这个可爱国度的记者们的生活显然很有滋有味了,对于我们的大多数记者而言,那便是彻头彻尾的无冕之王了。无须讳言,也有少数存在过危险的记者,他们也遭遇过恐吓甚至受过点皮肉伤,例如像我这个处在记者行业边缘的人也受到过来自腐败分子的恐吓,家里的玻璃窗上也曾出现过小口径枪无力射击的弹孔。但无论如何,各方面信息表明,真正为舆论监督而倒下去的我国记者依然是凤毛麟角,因为在社会主义的国度里毕竟邪不压正啊!
记者既是无冕之王,便可颐指气使,享受不是官僚却胜过官僚、。不是富人却比富人更优越的待遇。所以,“无冕之王”是记者行当成为热门职业的最好诠释了。
作为一个长期处在新闻故事和行业的边缘人,我透过新闻媒体张扬起的绚丽彩虹,舆论监督掀起的惊涛骇浪,无数次地看到里面的“黑咕隆咚”。但越是在找不到北的“黑”中,我越能找到在沉甸甸的责任里涌出的创作冲动。比如,前年我发现一个从小向往的某新闻单位的分支机构竟然一而再再而三地搞违规操作,为了不使心目中的“圣女”受到玷污,冲动的我给该机构在北京的总社署名举报了一连串问题,比如他们利用在新闻界里的赫赫大名,每年搞一次所在省的年度新闻人物评选,而当选的条件竞然是9000元的价码(众所周知,新闻人物是指有新闻故事的人物,有新闻故事的人物不一定是好人,外国曾有恐怖大亨拉登当选)。就在这年里,这个机构在收取了二百多万元后竟然在省里一次评选出238位新闻人物。当然,在对该媒体的失望中,我最后看到的希望是,在我的署名举报材料传真发到北京总社的短短十几分钟后便得到回复,之后,看到了该机构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整顿和变革……
在关注舆论监督报道的同时,我又失望地看到一个个批评对象依然我行我素,致使我产生这样悲观的想法:面对曾出的腐败事件,舆论监督只不过是承载了民众的愿望,在短时里起到安抚百姓心理的作用。其实,媒体也不过是“蚍蜉撼大树”,自身的力量微不足道,在多数时候只是扬扬当事人的恶名,而从根本上并不能撼动腐败的“基业”。更令人感到可悲的是,记者队伍本身的腐败也是相当严重的。因为体制的弊端给记者发生腐败提供了温床,如一些媒体本身不给记者(记者站)发工资却只给“政策”,有时候不明给政策在私下也默许他们为非作歹,这无疑于别人杀人放火,媒体也抢着抡刀。这样做,怎能不使作为先进文化传播者的前进方向不偏离正确的轨道呢?
困惑的结果就是拨弄起电脑的键盘,来反映真实的记者生活。我给许多的朋友们谈起以记者为原型的揭露新闻腐败的小说,记者圈内的朋友多是摇头,直说这个题材太敏感,会让一些正在以此为生的记者们感到难堪;而圈外的朋友,包括一些政府官员对我的选题大声喝彩,连说肯定比我去年出版的长篇反腐败小说《旱码头》更有看点。在我的左右彷徨里,看到《南方周末》又紧锣密鼓地开始年度人物评选,在第一周的初步征集中,带着“勇气可嘉”、“敢说真话”的评价而光荣退休的前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赫然排在前列,于是,张先生成为我鼓起勇气写作此书的一面镜子。
于是,还是按照以前的习惯,把这篇感悟当作马上准备写作的长篇小说《记者》的后记了。
2005年11月28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