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庆幸我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在国外生活一段时间,既不是游客也不是移民,这种身份让我能够更多地了解异国的生活和文化,又少了一份生活的压力。在这段时间里我接触到了最普通的荷兰老百姓,走近他们的生活,用一个最平凡普通的中国人的眼睛看西方,从吃饭穿衣,点点滴滴中感受东西方的差异,经历了好奇、感叹、敬佩和反思,我从中看到了差距,感受到了冲击,也不乏忧虑和感慨,同时我也学会了如何敬重生命,珍爱生活。”
《低于海平面》对荷兰现代化与文化多元状态,作了生动精彩的介绍和阐述。当东西方思想文化越来越少固有的意识形态特征的当今,具有很强本土文化诉求的当代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无疑会使我们从中获取自我创新的资源和动力。
本书把游刃有余的夸夸其谈与东方智者的审美判断结合起来;把呈现荷兰五花八门的日常生活行为与超越生存的形而上阐发结合起来;把摧毁语言规范的放肆与生动丰富的东方优雅的理趣结合起来;把西方后现代文化与中国儒学哲学本体结合起来,不仅阐述了东西方文化只有差异而无绝对权威的存在的理念,而且还呈现了身在异乡作者的精神流浪状态,便构成了一幅中西方文化交融的生活画卷。
演出开始了
为了庆祝我这个烦人精离开中国去祸害别人,我走的那天持续的阴天突然转晴,阳光灿烂、风和日丽,让我满腔的离愁根本没地方发挥。我就这么不是滋味儿地从浦东机场离境前往荷兰的斯吉普机场。登机时遇到了一个小小的麻烦,把我们折腾了个人仰马翻,这下就更没有离愁了。因为单件行李的重量超过了30kg,办票小妞儿说单件超过30kg,人家荷兰的搬运工不高兴搬。真是没天理!白长那么大个子了(据说荷兰人身高是世界之最),金贵得跟少女似的,瞧那娇气劲儿吧!怎么办呢?人家不高兴搬,我想搭把手儿人家又不给我机会,我们只好重新从箱子里分出一部分,我这个知难而退的人,迷信地认为这是一个不好的兆头,忧心重重地上了飞机。
从今天起我就要去那个一半以上国土低于海平面的国家生活一段了,有点往坑里跳的感觉,心里没底儿。我先生因工作需要去荷兰工作一至两年,我也跟着沾上了光,跟在他屁屁后面去当家庭保姆。我们乘坐的是荷兰皇家(重音在“皇——家”上)航空公司的班机,咱一个乡下妞儿,平时光着大脚丫从村里窜到村外自在得很,但是进城的时候肯定会穿得光光鲜鲜地,假装斯斯文文的,坐上个牛车什么的,这就叫面子。所以乡下妞儿不出国则已,一出去就待几年,不坐飞机则已,一坐就坐进了商务舱,不选航班则已,一选就选中了皇家。我先生平生第一次坐飞机直接坐到纽约去了,我家的传统是不进步便罢,一进步就三步并二步往前窜。可怜我这个平民老百姓一想都沾上“皇家”的边儿啦,那该什么待遇啊。刹时感觉自个儿也好像成了贵族,只恨不能穿个蓬蓬裙摇个小扇子,最好再弄个假发戴戴。“皇家”空姐都差不多是空嫂或者空婆的年纪了,要身段儿没身段儿,要脸蛋儿没脸蛋儿,笑得倒是一脸摺子,我朋友的经验:外国人是看不出年龄的,小姑娘也像老太太。所以我尽量把她们想成小姑娘。
我四周坐满了洋鬼子,这就算进了人家的地盘儿啦,乡下妞儿的特点就是胆儿大!一点没有不自在,泰然自若、仪态万方,咱得给咱中国人长脸不是。(硬撑的,其实急不可待地想把咱那座位第一时间摆弄成个床!)我的先生——也就是My only relative(唯一的亲人)刚坐定就被一个极度热情的德国小虎牙拉住开始狂聊,捎带着一瓶接一瓶地喝酒,哈哈,人“皇家”就是大方,飞机上提供各种酒,全是论瓶儿的,随便你挑着喝,我们后座儿的几位就一人一瓶地开起了酒会,前排的干脆趴在座椅上和后面的脸对脸地喝,别的座位上的就不辞辛苦地站在过道里来扎堆儿,好像他们买的不是头等舱而是站票。鬼子们都冲我笑嘻嘻的,一脸诚恳,让我踏实了不少。“皇家”空中小妞儿们身着孕妇装和乘客们搭讪调笑,比国内的空中小妞儿可爱多了,国内的空中小妞儿们挤着一脸假笑,问她要杯水跟求她似的,看人家“皇家”的空中小妞儿们多亲民!不过她们也真的是很辛苦,从上飞机开始就一刻不停,先是伺候这帮子庶民吃这喝那,然后三餐饭,吃完又要收拾。挣点钱不容易啊,何况是欧元。
皇家小妞儿先给乡下妞发了一张菜谱,请乡下妞选午餐。乡下妞儿受宠若惊地翻开菜谱很是生气,就三种菜还搞个菜谱,分明是在逗消费者玩儿,哼,那个什么皇家也就是谱子摆得大嘛。乡下妞儿想吃牛肉拉面。唯一的亲人说那你快点,趁飞机没起飞,提起包袱回家吃去。
吃饭的时候我咯咯笑起来,因为送上的全副货真价实的刀叉,绝对不是塑料制品,那叉子和刀子绝对可以用来……抵住谁的脖子让他干点啥,当然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就可把手中正在喝的酒瓶砸碎,与之开展自卫反击战。只要武艺高强,恐怖分子在这架飞机上根本不需要煞费苦心地把武器带上来。商务舱里人不多,举止透着那么一股家常劲儿,让我感觉完全没有束缚,也没发现有啥规矩可讲嘛,他们最大特点就是也不压抑自己的需要,像德国小虎牙就花样百出地要求喝完这种要那种,空中小妞儿全都眉开眼笑的满足他。一点也不觉得他烦人。洋人们真是一点儿也不委屈自己,勇于提出自己的要求,几乎不考虑别人怎么看。我身边就有人把毯子披在身上像蝙蝠侠一样在机舱里游荡,也有人把鞋子脱掉,光着脚丫跑来跑去,包括上WC。还有一位把座位让给她的绒毛狗坐,还细心地把耳机替绒毛狗戴上,自己则在站在过道里开始做体操,难度很大哦。在他们眼里自己是唯一的,是最重要的。我想我之所以不觉得身处这个环境不自在,根本原因就是我是一个胆大的乡下妞儿,我是一个人,和他们一样,和任何人一样,都是神圣的,唯一的,要是摆起谱儿来你们还真没我花样儿多。我毫不客气地要了两份甜点,因为主菜的味道我消受不了,什么味道呢?各位可以取一块鸡胸肉,去皮,放在白水里煮,煮得越老越好,然后切记不要放盐之外的任何调料,包括油,并且不要趁热吃,要放凉再吃,阁下请细细品尝,感觉:将与我相同。
飞了几个小时后我就开始乱套了,谁让我舍不得睡觉呢,先是把座位上所。有的按钮都摆弄了一遍,仰卧、平躺全都体验了,这些都要趁别人不注意,偷偷地进行,怕人家笑话我呀,其实也根本没人关心我在干啥。玩够了座位,就开始玩座位上的小电视,一会转到左边,一会儿转到右边,最后就玩游戏21点。把我一通忙乎,虽然有点无聊,趁着新鲜劲儿,还基本能忍受,比较不能忍受的是长时间的飞行,很单调很枯燥,虽说是商务舱,不过也就是腿能伸直点,人能躺平点儿,活动空间也就是一个走道儿,唯一的景点是厕所,还不太好意思待太久。火车上还可以选择吃自己带来的食品,不像现在只能吃DIY食物,因为要是你不狂加佐料的话,那就根本没法入口。
当飞机飞到哥本哈根时,大伙儿都有了盼头儿,纷纷从各种地方爬回自己的座位,当然也有功力特别深的,我身后那位就愣是11个小时没动窝儿!
终于我在感觉四肢快退化时,我到了我的目的地:capital Amsterdam ofNetherlands。这时是北京时间的凌晨,我们踏上了荷兰的土地,来到了风车和郁金香的故乡。我作为一个英文不咋地的首次出国门的乡下妞儿,领着周游列国的先生,在机场里健步穿行,千万不要把次序搞错,是我领着他第一时间准确地找到取行李的位置,快速地取好行李,放上推车,关于这一点,我得留点悬念。斯吉普机场更像一个大商场,有人在里面吃吃喝喝,东逛西逛,这下满眼都是人家的人了!乡下妞儿还是没觉得有啥可怕的,笑眯眯地东看西看。我们轻轻松松地就出了境,既没有人检查,更没有要求我们开箱子,我们就是如此地让荷兰人民信任。
来接我们的是先生的上司汉克,人称豪哥。体积约是我的1.7倍,笑得跟老太太似的,皮肤白里透红,我猜他肯定经常被选中扮演圣诞老人。他先乐颠颠儿地送给我一束花,我数了数,七朵,来的时候收集的知识用上了,荷兰人送给别人鲜花是一种礼节,一般是单数。豪哥特没有架子,从先生公司的职位上来说,他算个大官儿了,像他这样的大官儿居然自己开车来接下属,并且身体力行,从我手中抢过行李,我也一点也没和他客气。看他把接近30kg的皮箱挥洒自如地拎来提去,我真心夸奖他了一番,他很高兴,一点儿也不知道我是拿他和机场搬运工比。 P1-4
《低于海平面》,是寻求精神家园的漫游者的自白和旁白。
作者客居异乡,在与寂寞狐独的抗争中,以情感与才华的苦苦追寻,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家园,那是人类的精神故乡——文学。
《低于海平面》对荷兰现代化与文化多元状态,作了生动精彩的介绍和阐述。当东西方思想文化越来越少固有的意识形态特征的当今,具有很强本土文化诉求的当代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无疑会使我们从中获取自我创新的资源和动力。
读《低于海平面》,女性细腻的体察,敏锐的文化触角,亲切朴实的异域风情,仿若身受的人生滋味,不仅能在东西方文化的比较中洞开视野,更能得到人生的教益和性灵的陶冶。
写作,是一种精神需求,是一种心志,一种追求。她的笔下,世界充满色彩和意趣,她的随笔有一种定力,你能读出从容和自信,其间无处不透着从现象直达本质的思辨性。不管是西方的社会问题,还是生活琐事,她都能用机敏流畅的文字,寓庄于谐的笔调,在不动声色的娓娓叙说中,让你忍俊不禁,在会心的微笑中,感受身在异国的人生滋味,领略世界的丰富,生活的斑斓。她的敏锐的观察,略带辛辣谐趣的笔锋触及到的荷兰风土人情,世态文化,皆能生动细致地呈现在你的眼前。相对于西方文化,作者的东方视角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对比而显示出它的文化价值。
《低于海平面》的叙事,状人,既表现出作者驾驭语言、句法和叙述视点及结构安排的能力,又给人以明晰纯净的印象。特别是那些在状物写人中突然横斜旁逸的议论性文字,构成了随笔闪光的链环;那些不经意间写出的一些场景、片断、人物素描,像精致的剪贴画般凸现出来,让人耳目一新,过目不忘,浮想联翩,意犹不尽。
此外,《低于海平面》把游刃有余的夸夸其谈与东方智者的审美判断结合起来;把呈现荷兰五花八门的日常生活行为与超越生存的形而上阐发结合起来;把摧毁语言规范的放肆与生动丰富的东方优雅的理趣结合起来;把西方后现代文化与中国儒学哲学本体结合起来,不仅阐述了东西方文化只有差异而无绝对权威的存在的理念,而且还呈现了身在异乡作者的精神流浪状态,便构成了一幅中西方文化交融的生活画卷。
我与作者原素不相识,是我的学生现任京津城际铁路要职的吴仲华,热情地将一摞《生活在荷兰》的文稿交给我后,在阅读中与作者相识并熟稔的。
我喜欢她的随笔与其人一样自然而毫无矫情,也看不到一点刻意,唯其真诚和率性深深打动了我,遂写下一些读后感式的文字。
还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的那些与文学融为一体的照片,有点睛之妙,其中有不少是吴仲华的精彩作品。是为序,岁在丙戌年深秋北京。
我是一个业余戏迷,是程派的候补粉丝。一段《锁麟囊》百听不厌,有空就要听一遍,去细细品味那种“若断若续,似断实连”的韵味,就像身在国外的我和故国家园那种剪不断的牵挂和惆怅。我庆幸我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在国外生活一段时间,而我既不是游客也不是移民,这种身份让我能够更多地了解异国的生活和文化,又少了一份生活的压力。在这一段时间里我接触到了最普通的荷兰老百姓,走近他们的生活,用一个最平凡普通的中国人的眼睛看西方,从吃饭穿衣,点点滴滴中感受东西方的差异,经历了好奇、感叹、敬佩和反思,我从中看到了差距,感受到了冲击,也不乏忧虑和感慨,同时我也学会了如何敬重生命,珍爱生活。我记录下一个中国普通人所看到、了解并经历的生活细节,把我的一些体会发到网上与国内的朋友分享,让更多的人从平凡的角度看世界,感受不同的生活和人生。此举得到了许多热心朋友的鼓励,他们与我一起交流各自的体会和感悟,分享其中的快乐和辛酸,尤其是来自网名为白茫茫一片、晓刘等朋友无私的帮助和指点,还有我的朋友黄海源、杨帆、王晓梅对我的鼓励,让我能够从最初的生活片断最终扩展到荷兰民风、民俗、民情等多个方面,由最初写给父母的家书形成了篇幅,写出了这本《低于海平面》。在我心里仍然把它视为家书,是写给祖国亲人朋友的家书。在此感谢所有在网上和现实生活中给我支持和鼓励的家人和朋友。
不管是东西方的社会问题,还是生活琐事,雅昵都能用机敏流畅的文字,寓庄于谐的笔触,在不动声色的娓娓叙说中,让你忍俊不禁,在会心的微笑中,感受身在异国的人生滋味,领略世界的丰富、生活的斑斓。
——文学评论家 汪兆骞
一本异域游记,却像小说一样“抓”人,让读者不由自主地跟随作者游历、体味、在其说东道西中、感受一个小女子新鲜、精致还不乏深度的“慢生活”,忘却了编辑本职。
——本书编辑 杨君
曾经面对无数需装帧、设计的书稿,本书是唯一让我从头至尾读完方动手的作品。
——本书装帧设计 门乃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