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读书对当今大多数的青少年来说,是一个非常烦恼和痛苦的事情,甚至对此感到恐惧,因而总是处在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很多家长、老师也为这一问题大伤脑筋却找不到解决的根本办法。 其实,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广大青少年没有认清读书的真正目的,以为自己是在为父母、为老师读书,从而缺乏努力读书的原动力!一旦我们让孩子明白读书是为了自己的前途和命运,那么,他们就会自愿勤奋地去读书,并且讲究学习方法,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本书向青少年读者朋友阐述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你是在为自己读书。让广大青少年读者真正认识到读书的目的、读书的重要性、读书和自己未来人生命运的关系等等,并通过大量的事例加以说明,富有哲理性、故事性、趣味性,是一本值得青少年认真阅读的课外读物! 内容推荐 “读书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每一个人的答案却是不同的,或为社会,或为父母,或为老师,或为自己……所有的这些,归结到一起,无非都是为了要成为一个出色的人、有用的人,无非是为了活得更精彩、更充实。 读书不仅能帮助一个人开拓前程,而且能帮助一个人成就事业。读书能使人聪明、智慧,并且能使人谦虚、自信,有耐心和机智,而这些都是未来成功必须要有的要素。日积月累的读书生活,是明天事业成功的关键。没有今天的勤奋渎书作为人生的保证,何来将来的辉煌业绩? 读书的真正目的,实质是为给自己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因此,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为自己读书。 你想获得人生的成功吗?你想出人头地吗?你想不被人鄙视并且获得人们的尊敬吗?你想让生命绽放灿烂的光芒吗?那么,请从“今天”努力读书开始吧! 目录 Chapter 1 你在为谁读书? 你是在为父母读书吗? 你是在为老师读书吗? 你是在为国家读书吗? 为你自己的前途读书 养成读书习惯是人生的关键 ——英国著名政治家、外交家查斯特菲尔德勋爵给儿子的信 Chapter 2 读书改变命运,知识成就人生 读书是真正的幸福之本 读书能改变你的命运 金钱买得到书籍,却买不到知识 人生需要智慧,智慧来自读书 读书改变命运,知识成就人生 ——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致儿子的信 Chapter 3 读书要有远大的理想 拥抱理想,读书是一条捷径 让梦想为我们的人生导航 你自己就是最大的宝藏 做一个志向远大的人 每一个成功的梦想都需要自我激励 ——美国经营大师杰克·韦尔奇致儿子的信 Chapter 4 勤奋出天才,勤奋出真知 拒绝懒惰,勤奋出天才 刻苦学习,改变命运 人贵有志,学贵有恒 天道酬勤,勤奋出真知 成功者不一定是最聪明的人,但肯定是最勤奋的人 ——德国科学家布劳恩致儿子的信 Chapter 5 自信是内心不灭的圣火 相信自己是读书的“料” 充满自信,战胜读书路上的挫折 要坐第一排,争当第一名 增强自信的30个方法 任何时候都不要看低你自己 ——美国德裔哲学家卡尔纳普致儿子的信 Chapter 6 改变学习态度,就能改变学习成绩 不要抱怨环境自己才是自己的主宰 用积极的心态看待周围的一切 你是你自己命运的主人 积极的心态让你更加出色 ——美国亿万富豪约翰·洛克菲勒致儿子的信 Chapter 7 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满怀兴趣地对待学习 让你的兴趣之花常开不败 爱好与兴趣也是一种才能 强化你的兴趣,就是给你的成功加分 ——美国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致儿子的信 Chapter 8 拥有健康是读书的基础 健康的体魄是学习的本钱 心理健康要比肌体健康更重要 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 我们的健康全靠我们自己 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你的身心健康 ——美国著名企业家迈克尔·戴尔写给儿子的信 Chapter 9 培养良好的品格 敬爱父母,懂得孝顺 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除了要有爱心,还要懂得感恩 要有一颗责任心 人生需要美丽的人性 ——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致儿子的信 Chapter 10 习惯的力量不可小觑 将制订学习计划变成一种习惯 养成专心学习的习惯 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 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 良好的习惯,成就你伟大的梦想 ——美国成功学家戴尔·卡耐基致儿子的信 Chapter 11 分散精力是世界上最大的浪费 专心读书,一心不要二用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激发自己的学习热忱 克服干扰,把精力集中在学习上 分散精力是世界上最大的浪费 ——法国哲学家福柯致儿子的信 Chapter 12 珍惜同学友谊,正确看待爱情 正确看待青春期的恋爱 不要过早采摘青春涩果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建立黄金般的美好友谊 不要过早品尝爱情这杯酒 ——美国著名战地记者詹姆斯·赖斯顿致儿子的信 Chapter 13 珍惜读书时光,学会时间管理 少年正是读书时 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懂得合理安排和分配学习时间 做一个早起的人, 只要你有心,时时处处都有学习的机会 ——美国经济学大师米尔顿·弗里德曼致儿子的信 Chapter 14 成为最好的你自己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 永远不要轻言放弃 生活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终生学习,永远进取 在实践和行动中学习,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致儿子的信 附录1:中国读书名言 附录2:外国读书名言 后记:别让自己将来后悔 试读章节 我们要坚信勤奋出天才,刻苦读书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千万不能拿贫困的出身作借口不去读书,自卑自怜,自己瞧不起自己,是世界上最可悲的事情了。 《西京杂记》中记载了一个“凿壁偷光”的感人故事,说的是一个叫匡衡的人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小时候家里穷得连灯油也买不起。到了晚上,家人都早早地就睡觉了。可他不甘心永远生活在那种恶劣的、贫困的生活环境中,于是,他偷偷地在自家的墙壁上凿了一个小洞洞,通过“偷”隔壁人家的灯光来看书,他很清楚只有通过读书才能改变自己的贫苦命运。经过锲而不合的努力,匡衡最后成为一个大学问家,并且官至丞相。 《晋书·车胤传》中也记载着一个“囊萤照读”刻苦读书的故事。车胤小时候非常喜欢读书,却因为家中贫困,学习时无灯火可照明。于是,他捉来数十只萤火虫,放在编织好的网囊中,以晚上读书照明时用。由于他不断勤学苦读,后终因拥有渊博的学识而被重用。车胤虽出身低微,却没有自暴自弃,反而勤奋好学,不仅得到了社会的承认,而且美名远扬。 人世间,无论是思想家、科学家还是艺术家、作家,大凡有成就的人都是勤劳的人。他们付出的努力也总是比常人多上千万倍,所以,他们能够成为对人类有所贡献的人。 勤劳是做人的根本,是读书的根本。聪明而勤奋的学生,会变得更聪明,更热爱学习,更有责任感,将来也一定能成为一个正直守信的人。不太聪明但勤奋好学的学生,即使考不上理想的大学,将来走出校园参加工作,凭借自己的勤奋也能站稳脚跟,有所发展。聪明而不勤奋,或过去勤奋后来又变懒惰的学生,最终会变得自私、贪婪,从而出现作弊、蒙骗老师和同学的恶习,产生不劳而获的愚蠢的想法。这是对自己和他人极不负责的表现,这样的人怎么能有美好的将来呢? 中国科技大学有个少年班,班里的学生个个都是全国顶尖的聪明孩子,按理说应该人人都有大好前途才对,但也有个别人不久后就荒废了学业,什么原因呢?其实就是因为进了大学后的“神童”没以前那样勤奋好学了。当然,绝大部分少年班的学生取得了出色的成绩,他们自己和他们的老师总结成功经验时都觉得,最重要的一条,是因为他们付出了比一般少年更多的努力和心血。 爱迪生说:“有些人以为我所以在许多事情上有成就,是因为我有什么‘天才’,这是不正确的。无论哪个头脑清楚的人,都能像我一样有成就,如果他肯拼命钻研。”他又说:“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事实确实如此,勤奋才能出天才。 科技大学第七期少年班有个陈冰青同学,因为其貌不扬,土里土气,同学们给他取些个形象的绰号一“老饼”。刚进大学时,“老饼”的入学成绩就像他的土气绰号一样很不起眼。然而,“老饼”在少年班3年学习时的主课平均成绩高达94分。他不但获得了科大最高荣誉奖——郭沫若奖学金,并提前两年参加中美联合招收赴美物理学研究生考试,以全国第二名的佳绩被美国第一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录取。 “老饼”学习成功的秘诀便是勤奋。他每天背着一个鼓鼓囊囊的书包,奔走于校园的“三点一线”上,风雨无阻。有一次,他因英语摸底考试不理想,就自制许多词汇卡,挂在床前床后。每晚的美国VOA教英语节目一到,他就抱着收音机到校园的草坪上收听,即使是阴冷难耐的冬日也一如既往。他最后成了少年班里公认的“英语活字典”。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是离我们很近的勤奋苦读成才的典范。天资如此聪颖的孩子尚且能够勤学苦读,我们这些资质平平的学生要想成才,是不是应该付出更多的努力才对呢? 《三字经》里有这样一句话:“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天才就像一块美玉一样,虽说天生就是块好材料,可是不去雕琢它,它就不会成为价值连城的宝器。学校里学习最好的同学不一定是最聪明的,但却是最勤奋,最刻苦的。 发现了万有引力的剑桥奇才、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小时候是学校出了名的‘‘笨蛋”,学习成绩始终是班里的倒数几名。不过后来他在父母老师的鼓励下开始发奋学习,进入剑桥大学后,他一待就是30年。在这30年中,他常常每天坚持工作十六七个小时之久,把所有的精力都奉献给了科学实验和物理学研究事业。 牛顿之所以成为了闻名世界的人物是因为他是天才吗?不是的。正所谓“天才在于勤奋,聪明在于积累”。牛顿的成功是因为他的勤奋学习。 富兰克林说:“礼拜日是我的读书日。” 达尔文说:“我相信,我没有偷过半小时的懒。” 托尔斯泰说:“天才的十分之一是灵感,十分之九是血汗。” 华罗庚说:“我不否认人有天资的差别,但是根本的问题是勤奋的问题。我小时候念书时,家里人说我笨,老师说我没有学数学的特别才能。这对我来说,不是坏事,反而是好事。我知道自己不行,就会更加努力。经常反问自己:我努力得够不够?” 这些时代的巨人们之所以给世人留下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都应归功于他们勤奋治学的态度。他们是和懒惰无缘的,他们只知道执著于自己的创造,为人类的进步贡献力量。我们要做他们一样勤奋的人。 P49-51 序言 这是某电视台举办的一档谈话节目。嘉宾一共四位,都是风度翩翩的中年男子。他们来自这个城市的各行各业,引领着各自领域的潮流。他们有房,有车,事业有成,是无数男人眼里的标杆和努力的榜样。 但他们又有一个共同点——都无一例外地生长在经济不发达的贫困地区。他们从小家境贫寒,衣食无着,完全依靠父母节衣缩食,供养着读书、上学,直到今天才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有了各自的成就。 谈话就是围绕着“读书和命运”这个话题展开的。四个男人的故事虽然各有千秋,但并没有多少出人意料的新意。节目在平静和缓的氛围里接近了尾声。 接下来,照例是观众提问环节。第一个获得提问机会的是位记者,他问了一个记者们都喜欢问的问题:“假如父母没有送你去读书,你觉得现在的自己会是什么样子?” 第一个男人说:“假如父母没有送我读书,那我现在肯定不会坐在这里。前不久,我回了趟老家,发现村子里跟我一起长大却没有机会读书的男人,大都在家里守着几亩薄田。山里缺水,每天驮水吃饭,引水浇地,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 第二个男人说:“假如父母没有送我读书,你们说不定就会在城市里随便一个建筑工地上见到我。念高中的时候,很多学生就是因为家里拿不出学费,背上背包出去打工了。说真的,当时,我也偷偷打好了背包,要不是母亲求亲靠友借来的钱,我也不会走到今天。” 第三个男人说:“我们那个村子现在是全乡有名的养鸡专业村,很多没有机会读书的男人,都在家里养鸡。假如父母没有送我读书,说不定大家餐桌上的烧鸡、炖鸡、叫花鸡,都是我养的呢。” 台下响起了一片笑声。气氛轻松活泼,一切都朝着节目预定的方向发展着。 最后,观众的目光落到了第四个男人身上。大家都觉得,在那样的场合,他也一定会照着这个思路说下去的。 没想到,第四个男人沉默了一会儿,忽然用一种沉重得有些压抑的语调开了口,就像是走进了某种痛苦的回忆。他说:“我念高中的时候,家乡正值旱灾,庄稼几乎颗粒无收。这对靠田糊口的村里人,无疑是个灾难,那时候,村里一共有三个人在县城读书,其他两个人都因交不起学费退了学。我也想退,父亲不让,父亲甚至为这件事打了我一巴掌。” “我不知道他们是怎么筹的钱,供我读完了高中,又让我念了大学。临毕业的那年,本想着可以挣钱养家了,没想到父母却双双病倒。他们的病都是能够治好的,要是放在今天的话。” “可是那时候,家里一贫如洗,能卖的东西都卖光了,还欠了一屁股债。为了省钱,父母都不肯住院,甚至连药也舍不得吃,就这样,不到一年的时间,他们相继离世。” “现在,每到夜深人静,我就止不住想,假如父母没有送我读书,我也就不会离开他们。就可以守在他们身边,为他们分担生活的重负,挣钱、养家、尽孝,他们也就不会这么早地死去。‘子欲养而亲不待’,一想起这句话,我就觉得,自己真是不孝啊……” 演播厅里出现了短暂的寂静,就连一向口吐莲花、应对自如的主持人,也像是忘记了自己的职责。 片刻后,不知是谁带头鼓起了掌,潮水般的掌声里,不少观众都悄悄抹起了眼泪。 这是2007年10月份《读者》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作者是郑俊甫。读完这篇文章,最大的感慨就是:孩子的未来才是父母最大的牵挂。可怜天下父母心,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多读书,能够有出息,作为父母,哪怕再苦再累,甚至以自己的健康为代价,他们都在所不惜。当看完这篇文章,我们都会立刻想到自己,如果没有当年父母、老师让我们努力读书,我们能有今天的成就吗? 今天的青少年,也许读书的条件不再像以前那样艰苦,但是,父母对我们的期待,却永远是一样的。然而,许多中学生朋友并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去学校上学,不清楚自己到底在为谁读书,更弄不懂自己读书的价值,因而不能认识自己,不知道自己今后想成为怎样的人,也就不会珍惜今天的青春韶华和学习的大好时机。这是很令人担忧的。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今天,我们要说“知识改变命运”。我们出版本书的初衷,就是告诉青少年朋友,从小就要明白,我们读书,不是为父母和老师,而是为了自己的前途和未来。你可以无法选择你的出身,但你可选择勤劳诚实的汗水、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万难不屈的精神,去孜孜不倦地读书,用知识和能力去挑战命运,改变自己的人生。 未来的社会充满机遇和挑战,一个人如果拥有一种社会需要的才能和特长,不管他处在什么环境,在社会的哪个角落,终会有一天被发现。“有智吃智,无智吃力”。要想为祖国为人民作出更大的贡献,你必须要有过硬的本领;要有过硬的本领,你必须勤奋读书,热爱学习,始终保持“爱学、勤学、博学、精学、多问、多思”的优良品质。 读书改变命运,阅读滋养心灵。崇拜别人,不如塑造自己。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才华是刀刃,刻苦是磨刀石。要想使自己日后能处世不畏难,必须有刻苦精神;要想振兴家国,也必须有刻苦精神,因此,刻苦才能成就事业。为学的道路是艰辛的,没有什么捷径可走。要想出类拔萃,无论在哪里,都是要勤学苦练。古今中外,凡立志成才的人,都必须面对种种考验,其中很多人求索一生,最终才取得成功。 著名历史学家陈垣在《时不待人,努力读书》一文中写道:“读书的时候,要做到脑勤、手勤、笔勤,遇到有心得就写下来,多动笔,多写,多记,不然,你有心得,不写下来,时间长了就忘了。多写多记,书念多了,就积累下不少知识,可以左右逢源。” 郁达夫说:“中学时代所读的书卷,是一生到死也不会遗忘的基本知识。” 亲爱的中学生朋友,你们今天如何对待自己的学业,将决定你未来成就的大小!今天,我们学习,就是为我们未来的人生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没有今天的优秀学业,何来明天的成功事业?没有今天的辛勤耕耘,何来明天的丰收硕果?没有今天的品德修行,何来明天的崇高声誉?没有今天的执著追求,何来明天的掌声鲜花? 但愿本书能让你明白读书的道理,激发自己的学习潜能,成为一个爱读书,读好书的中学生,为自己未来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后记 最近,看到一篇《冒险的旅程》的文章,感慨很深。文章以一个十来岁少年的自述形式讲述了自己离家出走后又回到父亲的农场的故事。 中学眼看就要毕业了,卡尔文十分讨厌学校的生活。他不停地在心里念叨:我再也不想回到那该死的学校去了!我对学习烦透了!但他的父母却坚持要让他去上大学,他真的很不愿意在家待下去了。加上他的父亲对他严厉到了苛刻的地步,他对农场的工作厌烦到了极点。在一次与父母大吵过后,卡尔文简单地收拾了一下行囊,生气地离开了生养他十几年的家。他走的时候,母亲放声大哭,父亲则对着他一阵大吼:“如果你走了就不要再回来!” 就这样,卡尔文在离家好几百公里的地方尝试着找工作、挣钱,以此来养活自己。但外面的世界并不如他之前想象的那样美好,在他试图生存下来的一年中,他到处碰壁,到处遭到拒绝。别人不重用他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他的学历太低了,他的社会阅历也太少了;他还不懂得社会的复杂,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更糟糕的是他没有一项熟练的技能、没有足够的知识。这时,他终于明白自己离家出走是一个莫大的错误了。 在经过了一年多的痛苦经历后,在经过很久以来的反思后,卡尔文决定回到父亲的农场去。但是,他又担心家人看不起他而不再接受他。于是,他写了一封信给父亲,表达了自己的悔恨和想回家的愿望。然后,他开始计划搭便车回家。他的信是这么写的: 亲爱的爸爸: 已经超过一年了,我从东部旅行到西部,做过无数的工作,没有一样工作赚得了钱。我总是遇到相同的问题:你的教育程度如何?看来大家总是要把好工作给有大学学历的人。 爸爸,有好多事你和妈妈都说对了,我现在知道田里的工作对我无伤害,我也相信我需要上大学,我更相信你们两个都是爱我的。要我写这封信真不容易,一年前的我是不会写的。自从离开以后,我遇到过一些好人,也遇到过一些残暴苛刻的人,我以为我可以承受一切,但有时候那真的非常困难,特别是当晚上没有一个充满爱和安全感的家可以回去时。我从来没有真正意识到家的意义,直到我离家好几个月之后。 爸,我已经尝到苦头了。我想回家,我知道你说过,如果我离开就不要再回来,但我祈祷你会改变主意,我知道那天我让你非常生气,我也伤了你的心。如果你拒绝我,我不会怨你,但我还是必须要问候你。我知道我早应该写这封信,但我害怕你不想知道我的音讯。 我想回家,想再度成为家里的一员,我想上大学,想学会如何变成一个成功的农人。然后,如果你允许的话,也许我可以和你一起种田。 我现在正在回家的路上,所以你无法给我回信。但几天后——我不知道要几天,因为我搭便车回家,我会经过农场。爸,如果你愿意让我回家,请让门廊的灯亮着,我晚上会在附近停留。如果灯没有亮,我会继续前行;如果门廊是暗的,我不会难受,我能体谅。 请将我的爱传达给妈妈及姐妹们。 爱你的儿子 在寄出这封信的同时,卡尔文踏上了回家的征程。他一路经历了许多磨难,也遇到了几个好心人。他在搭其中一位中年人的便车时,便得到了中年人无私的关爱。原来,那个中年人也有一个儿子离家出走,两年了还没有回来。他赞扬了卡尔文的回心转意。这件事给卡尔文很大的震撼:原来父亲是那么热爱自己的儿子。这件事更坚定了他回家的决心。 故事的结局当然是美满的。那天,卡尔文最后搭上了一个黝黑壮硕的年轻大汉的车,当他快到父亲的农场时正赶上倾盆大雨。在大雨朦胧中,他看到自家房子门廊上灯火通明,而老父亲则拿着一把手电筒不停地向路上照射着。 原来,为了让儿子能在夜晚认得自己的家,父亲在门口摆了三四把椅子,且每把椅子上都放着一盏亮着的灯,加上门廊上的灯,家门口被映照得亮亮的。他自己则坐在椅子上用手电筒给久归的儿子照路。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父亲以他无限的宽容和挚爱迎接出走的儿子归来,这无疑会给年轻的儿子无比巨大的动力。相信,经历了一年多挫折的卡尔文将会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排除一切艰难险阻,取得属于他自己的辉煌成就,因为他已经品尝到了不认真读书、没有获得知识的痛苦和无奈。 相信,我们的现实社会中也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例子。许多青春期的少年们或多或少有一些厌学情绪和对父母、对学校的叛逆举动。严重一些的会因此而走上一条人生歧路,再也回不来。 面对这种令人担忧的现状,我们特意为广大青少年朋友和家长们编写了这本《为你自己读书》,希望能对年轻的中学生们有所裨益,对家长教育自己的子女起到一些指导作用。 我们建议家长可以与自己的孩子一起来阅读此书,通过分析书中的典型事例和前人的读书经验来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以起到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趣、树立远大理想的目的。 最后,笔者愿天下所有的青少年健康快乐地成长!愿你们刻苦勤奋、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你们的美好将来打下良好的基础,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