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昌长编著的《永远的乡愁》收录了作者早些年创作的部分小说,多半完成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与本世纪初。是那些不平凡岁月的真实纪录,也是作者的成长史和心灵史。作品的表现面宽泛,时间跨度也长:知青一代的伤痛和后来的崛起;父子间缘于历史悲剧而造成的代沟与心理创伤,以及各自的反思;恋爱和婚姻中的年轻人面对多元价值观的错位、迷乱和执着的寻找;商业大潮中被冲昏了头的众生相,贪心、虚无或者警醒。同时,在这些篇幅中,也不乏作者对人性的拷问,对社会良心的问责,现像之外的哲思,以及神往未来的赤子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永远的乡愁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杨昌长 |
出版社 | 中国文联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杨昌长编著的《永远的乡愁》收录了作者早些年创作的部分小说,多半完成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与本世纪初。是那些不平凡岁月的真实纪录,也是作者的成长史和心灵史。作品的表现面宽泛,时间跨度也长:知青一代的伤痛和后来的崛起;父子间缘于历史悲剧而造成的代沟与心理创伤,以及各自的反思;恋爱和婚姻中的年轻人面对多元价值观的错位、迷乱和执着的寻找;商业大潮中被冲昏了头的众生相,贪心、虚无或者警醒。同时,在这些篇幅中,也不乏作者对人性的拷问,对社会良心的问责,现像之外的哲思,以及神往未来的赤子心。 内容推荐 杨昌长编著的《永远的乡愁》紧紧围绕“乡愁”,多角度地把自已对闽东乡土最诚挚的感情表现出来。从一村、一溪、一树、一草或一个个有名有姓的人物写起,用自己的语言对这一切进行“拾零”“掇片”“撷趣”“爪泥”,让读者从中看到,这有意无意的“知微见著”的写法,实实在在地连缀起一幅有根基的隐隐幽幽的乡愁的水墨画,把清新的景物拉近到读者身边,或把人性的真善美和盘托现在读者面前。 目录 低吟浅唱皆心语/朱谷忠 第一辑 骈羽拾零 福安赋 白云山记 太姥山鉴 东狮山吟 廉村赋 富春溪吟 第二辑 散札掇片 春天不老 爱蛇者说 蜂之舞曲 五朵金花 山哈乃宝 我的阿婆 杨梅新妇 爱如潮水 浅水湾 温婉茜洋 锦绣后洋 卓越化蛟 龙井坑 小城故事 大爱 民生 颜石成“金”记 拷鼎 马行健,春无限 羊行善,春烂漫 梦回喜对小山茶 种苗木的王老汉 郑华延的三头衔 山里人和他的养鲍场 永生的马路天使 九月低语拨清音 第三辑 舌根撷趣 绕蒙 艾蒿 糊溜 黄瓜 撩麦糍 牛松菇 山薯仔 锁匙芽 嘴沿菠 豆腐囝 合花菜 黄花菜 苦益菜 烀番薯 麻笋咸 虾苗糟 穆阳扁肉 米稜糌豆 松罗葡萄 甜糟焯蛋 穆阳水蜜桃 溪东番石榴 福安中秋饼 第四辑 岁月爪泥 洋山路 路魂 走读华清池 艰难困苦见情韵 红叶纷飞忆将才 勇士辉煌化金星 双枪李然妹 岭后开遍映山红 戎马倥偬挺英豪 后记 试读章节 甲午马年恰逢闽东苏区成立80周年,这让我想起了戎马一生的陈挺将军,新中国成立后,他是闽东的第一位将军。他于1930年加人中国共产党,1932年参加“兰田暴动”,随后加入闽东工农游击队,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少将。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勋章等荣誉。2005年2月18日,他在苏州逝世,享年94岁。 陈挺,福安人称他为“福将”,可他的童年和青少年却苦不堪言。1911年10月,一个风雨如磐的夜晚,福安县上白石乡山头仔村,一个穷苦农民的家里一个婴儿呱呱坠地,这个婴儿就是日后成为共和国将军的陈挺。目不识丁的父母想在日后能让孩子顺利地读上书,便给他取了个乳名叫“顺书”。顺书没读上一天书,父亲便积劳成疾撒手人寰。孱弱的母亲带着年幼的顺书改嫁到潭头乡后洋村一个同样穷苦的农民家里。在苦水中泡大,在苦难中挺立,母亲和继父给顺书取了个名字叫陈挺。 15岁那年,陈挺就到篾匠詹邦成那里当学徒。经常跟师傅外出干篾活,他慢慢练就了一双铁脚板,“上路如奔月,下路似追风”,间问就给他取了个绰号叫“下路追”。j年学徒期满,师傅见陈挺根红苗壮,就下意识给他讲革命道理,经当地革命家詹如柏的大哥詹如焕介绍,18岁的陈挺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翌年,福安乡间掀起了“五抗”斗争,陈挺挺立潮头积极投身这场革命。1931年,中共福安县委组织了一支10多人的秘密游击队,陈挺是队员之一。革命斗争须有枪支弹药,陈挺等人在游击队队长叶步青的带领下,趁黑夜翻越瓮窑村一户朱姓土豪家的大院,缴获了土豪的大量浮财,并利用这些浮财购买了枪支弹药,为来年的“兰田暴动”——向闽东国民党反动当局打响第一枪,创造了前提条件。兰田暴动,陈挺等人缴获国民党18杆枪支,使“闽东工农游击第一支队”的家底增厚了几许。不久,国民党急调一个营的兵力,加之当地反动组织民团、大刀会纷涌至革命基点村对革命者进行“清剿”,一支队政委江平等人惨遭毒手,这大大激起了青年陈挺的义愤,为死难的同志报仇,陈挺和一支队的两个战友作为先遣队,决定突袭棠溪,捣毁民团的炮楼,并杀一杀大地主陈永祯的嚣张气焰。那天,陈挺乔装农民与战友悄然来到棠溪街巷,正当陈挺等人想靠近民团炮楼的岗哨时,一个旧日认识陈挺的挑夫不经意叫起了陈挺的绰号“下路追”,并嚷嚷:“听说你去干共产党了,怎么还在这里?”经这一嚷,陈挺暴露了身份,引起了附近民团岗哨的警觉。这当儿,陈挺3人只好提前行动,村口站岗的团兵正伸长脖子张望,被前面的队员一枪击毙,村口顿时像蜂群炸开了锅。陈挺3人趁乱拐进陈家祠堂直逼陈家大院,陈永祯的地方武装毫无防备,又被陈挺等抱走了10支步枪和1支短枪。突袭棠溪,大显了陈挺等人的英雄本色,亦开创了闽东地下党武装斗争的奇迹。 1933年,国民党19路军发动了反对蒋介石的“福建事变”。翌年,福安中心县委趁势领导发动农民暴动占领了闽东重镇——赛岐。暴动期间,陈挺发现赛江上有一艘船只悄悄驶离,他来不及报告支队,便只身驭船追击,在一处江面上终于截获了土豪的船只,缴获了丰厚的浮财,这笔浮财的获得不但为日后革命斗争储备了物质基础,而且也把闽东红军的武装斗争推向了高潮。攻打秦屿,是陈挺所在的闽东红军独立团首次在太姥山一带的野外出击。当时,敌强我弱,在攻打时接连牺牲了吴排长和几位红军战士,团长不得不命令部队撤了下来。在田仔尾村休憩后,陈挺请示团长:“敌人以为我们撤离了,这时一定十分麻痹,让我带领短枪队兄弟悄悄进去杀他个回马枪,肯定能取得胜利。”这时,叶秀藩亦带领一支短枪队前来增援独立团,陈挺的胆儿更壮了,他再三请求团长准予出兵,好说歹说,终于说动了团长,陈挺把队伍带到离敌阵地100多米的低洼地里,瞅准机会突然发起进攻,他喊了声: “冲!”短枪队员忽地跃起向敌人猛扑上去,敌人想不到红军会卷土重来,吓得四处逃窜,秦屿终于落人红军之手。几天后,闽东工农苏维埃政府在福安县柏柱洋的斗面村正式成立,陈挺欢欣鼓舞地迎接了闽东革命高潮的到来。 1934年,随着中央红军红七团的北撤,国民党军队大规模围剿闽东苏区,许多革命领导人被捕后壮烈牺牲,闽东革命斗争进入了低潮。11月,陈挺被詹如柏派到红军福寿独立营任营长。说是营长可手下只有70多人30多条枪,面对人数众多的国民党军队,他为保存实力,只好将队伍拉到家乡周围的山里打游击。1935年4月,就在国民党成立福安“新十师剿共指挥部”的同时,在福安的大山深处,陈挺任团长的闽东红军独立师第四团也正式成立。 P155-157 序言 这些年来,乡愁成了一个热词。但乡愁是什么?有人说:乡愁是一种对家国、故园的记忆,一种经久不衰的情愫。我以为,这个说法道出了今天无数人的同感。 既有同感,那么对于作家、诗人来说,总会对自己有一种提醒、一种关注、一种催促,一种不把内心的感触写出来便觉得于心不安的情形。近日,接到作家杨昌长的新作散文集,一看书名《永远的乡愁》,就顿觉有一种思绪、一种情感立即若隐若现地飘拂过来。 杨昌长在散文领域已耕耘多年,出版过几本书,他深迷此道且写作勤快,在报刊上也常发表作品,大都为精短的文字,传达的往往是生活中新鲜的气息,或事物很有意思的一面,清新真挚,令人喜爱。 这本新作,我细细看了一遍,发现他完全是从自己的心性出发,紧紧围绕“乡愁”,多角度地把自己对闽东乡土最诚挚的感情表现出来。他不贪大,只从一村、一溪、一树、一草或一个个有名有姓的人物写起,虽用他自己的话说只是对这一切进行“拾零” “掇片” “撷趣”“爪泥”而已,但我看到,这有意无意的“见微知著”的写法,却实实在在地连缀起一幅有根基的隐隐幽幽的乡愁的水墨画。试看这本集子,无论是从《福安赋》《廉村赋》《太姥山鉴》《白云山记》《东狮山吟》《富春溪吟》等作品,或是从他记述的在这片热土上走过的前辈人士、创业人物和普通百姓,都感觉有一根线牵系着他的心怀,或把清新的景物拉近到读者身边,或把人性的真善美和盘托现在读者面前;前者既有对这一切直接和敏锐的观察,后者也有对这一切忠实的记录和传神的描摹,因而也格外有一种乡土的历史感和人生的真谛和兴味。 看来,乡愁确是杨昌长自有的难以磨去的肤色,他的情感,自然也会染上了这种色泽。于是他带着这种心结,怀着对闽东山水的挚爱,一直在倾听着、浅吟着、低唱着、抒写着。从行文看,他显得轻松随意,既有触发的个性独显,也有感悟的拈花一笑;有时,他会让人觉得心胸特别厚道,对故土的一切都爱之有加,说起来也如数家珍,诸如对外人并不知名的“龙井坑”“浅水湾” “茜洋”,等等,他也能写得简约又鲜活,更不要说那些一看就令人舌根生津的特产、瓜果,诸如溪东番石榴、穆阳水蜜桃以及各种风味小吃。这一类的文字分别打开的一扇扇窗子,足以让人置身于一个个鲜美的场景或意境之中。 无疑,作家杨昌长的乡愁是看得见山、看得到水和看得见人的。这部集子既是他和乡土的一种对话,也是与读者的一种交流。纵观这些作品,我觉得从乡土和生活中提炼新鲜的意象,进而提升此类文字的表现力,同时加大对情感内蕴的挖掘,仍是他今后必须多下功夫的方向。我相信杨昌长会以此作为一个新的起点,在写作上继续奋发有为,为读者奉献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2015年5月写于福州 (此文2015年6月28日发表于《福建日报》“武夷山下”) 注:朱谷忠,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作家。 后记 都说凡事不过三,然出版著作可另当别论,且可多多益善。 过一两年,就要“解甲归田”的我,今日里才向亲们捧出滥竽充数的第三册散文拙作,确实是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惭愧耶,惭愧! 恐怕有人会问:大半生都随缪斯舞步起舞的舍人,这么多年仅出了这单薄的三册“孤本”,尔是否有点儿低能?余的回答是肯定的。靠自学一路走来,犹盲人摸象,即使禀赋不赖,也免不了保留一点儿原始的鲁拙愚钝;殊不见堂吉诃德,脑袋出现盲点时,也会跟风车战得癫癫疯疯! 然而,话又说回来,这些年来,余并非慵懒不刻苦登攀;盖缘于当下,你想在一定层级的报刊发表作品,即使你水平一般一般,在当地甚至可以排到第三,你也不是可以随心所欲想发表就能发表的,更何况笔力欠逮的舍人耶!因此,余之创作的冲动,有时便不经意间受到窒息而胎死腹中。 今年,中宣部“风儿轻轻吹”,“记住乡愁”惹人醉,一枚枚“雨花石”终于破土曜翠微。受此启迪,余便望尘追风起舞嘤嗡,“吟哦”了若干篇关涉“乡愁”的拙文,并把这一“标签”堂而皇之地贴上了这帧散文集的首封,这就是余之《永远的乡愁》书名借用的“身份证”。 这册集子的第一辑“骈羽拾零”,是余“外师‘古人’,中得心源”的骈体文札习,虽寥寥篇什,然对“书读的少”的舍人而言,那可花费了不少的心力和精力啊!因为写这种东东,余是断不敢造次忽悠亲们的,即使有其心,亦是装逼不来的,是故为撰兹篇什,真是“两句三天得,捻断几根须”呐! 这拓集子的第二辑“散札掇片”,是余在这两年间所掇到的散言碎片。这些碎片尽管粗糙不堪,然或许有少量云母镶嵌其中,在晴朗的日子里拿出来晾晒晾晒,说不定能瞅到一丝光泽,如果亲们能睨到些许亮色,余也就心头阳光了。 这帧集子的第三辑“舌根撷趣”,几乎是余儿时凝固在舌尖上的记忆。谁不说俺家乡好?得儿哟,依儿哟!家乡的小食风味独特,家乡的水果鲜甜脆嫩,家乡的尤物地道纯正。一句话,吹惯了家乡的风,喝惯了家乡的水,舌尖上的家乡,总是够味、够萌! 这本集子的第四辑“岁月爪泥”,是余在特定的时段,为生息在这块沃土上的革命先驱或仁人志士所作的特写存照:红叶纷飞、将星闪耀、勇士辉煌、志士歌扬……呼儿哎哟!他们的英雄事迹,深深打动了我之心扉,掐断了我之泪腺,余为之立言摹状,尤觉有一种汩汩然、欣欣然也欤! 承蒙中国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朱谷忠先生,再次拨冗为拙集作序,诚乃余之三生有幸焉!拙集的付梓还得到当地政府、宣传部和部门领导,以及余之恩师社会各界朋友的支持和鼓励,余对他们的古道热肠心有戚戚焉,只能放之五内铭感! 杨昌长 2015年6月30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