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照片
1945年8月14日,星期二下午,美国人真切体验到完胜大日本帝国①的喜悦。不过对他们来说,光体验是不够的,还要亲眼看到、永志不忘这一历史时刻。因此,人们需要一张照片——一张唤回记忆的照片,使未曾亲历的后来者体验这种振奋,并时刻牢记“二战”结束之际是怎样的一种状态。
很多报刊杂志都想找到这样的照片,有一家顶尖的摄影杂志尤其如此。该杂志的订户盼着好的照片问世,尤其是“二战”期间的照片。当时胜利在望,为了铭记这一历史时刻,订户们都在翘首以待。
于是,杂志社派出最好的摄影师,赶赴纽约时报广场搜寻蛛丝马迹。摄影师深知责任重大,轻易不得马虎。由于他的存在,该杂志社总能获取有价值的照片,并且远近闻名。所以这次对于他的声誉来说,是一个考验。为猎获一张深刻反映美国胜利的照片,他总是竭尽所能。然而,这样的搜寻越来越艰难。当时已近下午时分,众多的庆祝者聚在美国最著名的广场上。摄影师的视野被众人挡住而无法展开,加上脚步声、欢笑声以及人群的骚动,要想记录人们的动作,关注看到的每一个人,已是近乎不可能的事。
在这样的情况下,摄影师却执着于自己的目标。就在这时,镜头之外出现一个高大的水兵,水兵正向一位身材娇小的自衣女士飞奔过去。摄影师无暇他顾,迅即按下快门,用他的莱卡相机捕捉到了这个画面——水兵与护士热烈拥吻的一幕。虽然摄影师之前已拍出过无数优秀的照片,很多作品闻名全球,但没有哪张可以和这张媲美。就这样,这张照片定格成“二战”胜利结束的一个缩影。
多年后,人们会惊叹于照片上水兵和护士深情的姿势,而事实上这并非事先有意而为之。虽然摄影师在这一定格中没有事先安排任何角色参与,但无疑他的贡献是卓著的。他果断而不武断,一旦看准目标,快门便乖乖地记录下这最动容的瞬间。后来人们看到照片,仿佛也看到了当时满溢的激情,尝到了拥吻的甜蜜,嗅到了古龙香水的芳泽,听到了周围的喧闹声,仿佛胜利的喜悦还从照片上源源不断地流溢开来。
1945年,美国对日战争胜利的那天,纽约时报广场奏响了凯歌,旋律绵延不绝,很多年后一直回荡。如今,那照片依旧引人注目,魅力经久不衰,正像水兵与护士定格在那里,从来未曾离开。照片里的所有内容都是值得口味沉思的。水兵壮实的右臂紧紧搂住护士的纤腰,护士的下摆无力地扭向左边,上身却挂在英雄的左臂上,仿佛一松手便要瘫软在地。她微屈右膝,右脚尖点地,以白色尖头高跟鞋作为支撑。他们两唇相扣,水兵的鼻尖埋在护士左脸中,而护士闭上双眼,显出陶醉的神情,已无心过问这陌生强吻者的来历。两人深情相拥,深蓝水兵服与白色护士服照眼鲜明。赶来庆祝胜利的人们将目光停留在这幕情景上,有人大笑,有人微笑,眉眼间满是对这双拥吻者的赞许与祝福。他们或许在想:英雄强势,美人服帖,今后终于可以一起幸福生活了。
随后的几年,无数人看到过这张照片,记住了这位水兵和这位护士,或许也曾好奇两位无名者背后的故事吧。这照片让看到它的人自然联想开来。不过人们虽能以想象弥补视觉的不足,却无法得知照片背后的故事。这就像20世纪40年代的老电影,观众的联想反而掩盖了战争的苦难,于是生活看上去浪漫美好。可以想见的是,或许这对萍水情人最终分离,老死不相往来,徒惹后人八卦而已;亦或许他们在战后最终走到了一起,还在海边小镇安了家,卧室里挂着这张艾森施泰特的作品,他们还会顺理成章地生出许多小孩。故事的高潮无非就是这出戏,虽是陈词滥调,这样的情节却使观众共鸣。
人们通常沉湎于虚幻的故事情节。不过谁又忍心责怪他们呢?《胜利之吻》本就洋溢着难以抑制的激情和异性间的吸引力,仿佛能让人身临其境,许多人抵挡不了这欢乐的诱惑。
即便没有这样的诱惑,《胜利之吻》也有其他让人驻目的理由。可以说,定格在时报广场的这张照片,见证了美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当时美国打败了包括希特勒、墨索里尼、裕仁天皇和日本军队在内的恶魔,一个战胜国正欢天喜地地庆祝来之不易的胜利。而迎接这对年轻人的是繁荣、安定和希望。他们即将结婚,然后生儿育女,继续经历一个后来被美国人共同经历过的故事。《胜利之吻》正是这种美好生活的开始,大家都盼望着拥有一个安定的家庭,目子越来越好,国家繁荣昌盛。人们可以想象这样的画面:后来水兵与护士走到一起,组建起一个简单的家,住在郊区,开着汽车,还能看电视,当然还有生孩子一生七八个吧。生活就该这样才对。没人想到后来会出现朝战、越战、民权运动、水门事件、“911”以及如今对“美国衰落”的担忧。但这丝毫未能影响这张照片带给我们的快乐。至少在那一瞬间,你我都希望成为那样的美国人。在那样的庆典里,无论来自哪个国家,哪个民族,所有人都挥着国旗、欢呼美国的胜利。
即便历史的大浪终将淘去绝大部分影像,这张摄于当时的黑白照,照片上热吻的水兵与护士,永远都不会被后世遗忘。拍摄于全球最著名的会聚广场,发表在因优秀的摄像作品而闻名遐迩的杂志上,这张照片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民族、国家和个人的归属感,这样的感受以前不曾有过,往后也不会再有,它定格在那里,成为永恒的记忆。直到65年后的今天,人们还是不愿忘记它。
2-5
一位接吻的水兵,一位美丽的护士,“二战”结束庆典中最负盛名的一对,然而直到本书问世前,两位名人却没有名字。精彩的侦探故事,赞一个。
——汤姆·布罗考(《我们生活的时代》、《美国最伟大的一代》作者)
这样一张著名的接吻照片,让“二战”结束时的欢腾变得具体可感。按理说,照片主角的身份绝不该是一仑谜,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如果《生活》摄影师艾森施泰特不吝举手之劳,当时就问清楚两人的名字,那么关于水兵是谁、护士是谁的问题,一开始我们就知道答案。然而并没有,这也正是该书的福音。以此为契机,《胜利之吻》一举廓清了所有疑团。他们究竟是谁?几十年的疑云与争议,到此通通都该消散了。真相已经大白于天下,但要了解详情,你得读完这本书。
——戴维·休姆·肯纳利(普利策获奖摄影师)别人这样对我说:我上天堂了,他们还会记得这一张照片。
——阿尔弗雷德·艾森施泰特(《胜利之吻》摄影师)
本书是在去年译完的。当时回味了一下,得出一个“煽情”的印象。如今余温重顾,“煽情”而外,整体布局赘而乱,这就近于贬评了。然而原作如此,或者自己看来是如此,尽量等效地译出,也还是实话。至于可能的疏误、尚稚的笔力,从来都是译者任全咎,与作者是没有关的。
牢骚述竟,再说喜欢的原因。随着本书的面世,读者可以知道一段传奇的、某些地方还很精彩的故事,汉译自有价值在。在我自己重读的经验来说,最敬服的还是美国人的较真劲儿、大家配合工作的热情,以及作者对于异议的尊重。这当然是我的管见,其他更大的亮点,有兴一读的,自不难发现。
本书旨在一锤定音,前不久却有了报道:科学家花四年的时间,最终从广告牌的阴影推出,照片是在下午5:51拍就,似与本书的结论不符。
时间限制,不克多琢。前说“等效”之义,也只是我自己的理想,实在等效到什么程度,还望读者的比较。主编答应我的延时请求、责编提出几点修改的意见、母亲代我为油米操劳、网友耐心地提供信息——所有助成此书的因素,在此一并致谢。恳恳。
陈重强
2015。9。19
一本书?而且整本书都只围绕一张黑白照展开?这该是一张怎样的照片啊!没错,这是一张人类拍下的最有纪念意义、最受珍爱的照片之一。本书以其炉火纯青的叙述技巧、扣人心弦的侦探故事,成功地解开了一个整整65年悬而未解之迷。这张出现在《生活》杂志上的照片摄于1945年8月14日,时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文简称“二战”)结束的那天,地点在纽约时报广场,水兵和护士正在激吻。谁是照片中的水兵?谁是照片中的护士?为什么这样一张照片值得大书特书,以致几十年来关于它的言论层出不穷?原来,它之所以广受欢迎,是因为它能将我们带入那个画面,如同当时千千万万的美国人一样,仿佛正在亲身体验“二战”结束后的欢腾与狂喜。
是谁演绎了这段传奇?在那样的历史时刻,三位素昧平生的人士,分别来自不同的世界,在纯粹偶然的情况下,仅仅几秒钟的邂逅,就此诞生了百老汇第44大街上的经典一幕。他们分别是:被誉为“新闻摄影之父”的摄影大师阿尔弗雷德·艾森施泰特(艾森),那一天,他正在时报广场为《生活》杂志拍摄反映当时人们的激动心情的照片;一位在太平洋战争期间服役两年的美国水兵,当时正在休假;一位在曼哈顿中城区上班、身着护士服的年轻女子,当时正是午休时间,整个早上都有病人向她提到战争可能结束了,于是她到时报广场上转悠.想要亲自确认这个消息。
“二战”是人类历史上波及范围最广、最具毁灭性的战争。因战争而死亡的人数在5 000万到7 000万之间。更多的是成千上万的伤员,很多人终其一生落下了残疾。这场可怕的战争给每个人、每个国家或多或少都带来了影响。美国卷入这场战争足有三年零九个月之长,这是最后一次美国的男女老幼并商政大佬全心一致朝着共同目标奋斗的时候。
1945年8月14日,日本投降的消息一经宣布,空前绝后的激动之情如火山爆发——大街上尽是自发的游行庆祝、歌舞欢腾,认识的或者不认识的,相互间无拘无束地拥吻。无论在当时还是今天,时报广场都是身在纽约的人们举行庆祝活动的地方,它就像一块磁石,吸引着当时想要与人共享喜悦的千千万万纽约人。他们从公寓大楼、办公室、剧院和餐厅里出来,纷纷涌到广场上;市里的酒吧大多数都在当天免费开放,任人取饮。战争终于结束了,世界又能正常呼吸了,当天被誉为是“美国历史上最快乐的一天”。
当时水兵休假已到最后一天了,他与自己刚刚结识的女友正在无线电城音乐厅观看下午一点开始的电影,突然有人敲响剧院的大门,高喊道:“战争结束了!”剧院里的人瞬间一走而空。这对恋人来到一家酒吧,小饮两盅庆贺(至少水兵饮了),之后便向时报广场走去。面对一片狂欢的广场,借着喜悦与酒劲,水兵看见一位白衣护士,也不管有没有事先打招呼,径直上前抓住她,护士整个躯干向后拗过去,只觉有人来了一记狂吻,身为之一颤。然而水兵的女友就在不远处旁观。(她并没有吃醋,她嫁给水兵,至今已有60多个年头了,这是他们坚贞爱情的明证。)
自1936年创办以来,《生活》杂志一直都是美国影响最大的画刊,它讲述关于战争的故事,记录时人的恐瞑及其他情感。该杂志以其震撼的照片惹得读者哭泣笑骂,每周阅读量高达7 500万次。在《生活》杂志42年的生命历程中,艾森为其拍摄了86张封面图片。他用他的莱卡35毫米相机抓拍到许多偶然的画面,包括那位正在激烈拥吻的水兵。那一刹那仅仅持续了几秒钟,之后水兵与护士各奔东西,自我介绍都省了。面对这一幕,艾森一共拍了四张照片,拍完也没上前采访这对年轻人,连名字也没有过问,就接着搜寻新的拍照目标了。
这张照片让数百万人“回到”那个时刻,“回到”当时的时报广场,去体会美国人在那一天的激情。作为照片中的主人公,水兵与护士直到1980年才看到这张照片,而那时距离他们在时报广场的邂逅已有35年历史了。在接下来的30年中,他们又重逢了几次。不过直到现在,距离照片的拍摄整整超过65年光阴的今天,他们的身份之谜才被两位作者解开:一位是美国罗得岛州的高中历史老师劳伦斯·韦里,另一位是已经退休的美国海军飞行员乔治·加尔德堕西上校。很多冒名顶替者宣称自己就是照片中的主人公,不过韦里和加尔德里西追根溯源了10年,最终确认了数百万人数十年来想要了解的真相。那么。谁是这张经典照片中的水兵和护士?韦里和加尔德里西的调查团队除了一般人员以外,还包括了照片分析专家、法医人类学家、人脸识别专家以及来自美国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市的顶尖科技人才。面对这样一个强大的阵容,大侦探福尔摩斯与华生医生也会啧啧赞叹。
说了这么多,究竟谁是照片中的水兵和护士?想来勇敢的读者已经迫不及待想要一探究竟了,那还等什么?让我们跟着韦里和加尔德里西一路追查下去,踏上一趟情感之旅,穿越时空去见证那场发生在美国的盛大狂欢!
大卫·哈特曼
1945年8月14日,日本投降的消息宣布后不久,时报广场上有一对水兵与护士接吻,这一幕被传奇摄影师阿尔弗雷德·艾森施泰特拍到,后来成为“二战”结束时的一个经典缩影。正如詹姆斯·布拉德利的畅销书《父辈的旗帜》出版之后,长期以来关于另一张“二战”经典照——《美国国旗插上硫黄岛》——的误会首次得到澄清,《胜利之吻》真实地记录了水兵与护士的故事,他们的身份第一次得到确认。
在《生活》杂志上发表之后,这张照片成为20世纪最有名的照片之一。1980年,《生活》杂志试图确认水兵的身份,很多老兵站出来冒认,不同专家得出不同的结论,数十年来众说纷纭。
受此激励,劳伦斯·韦里与乔治·加尔德里西决定一探究竟,他们多方考证,进行广泛的研究,最终消弭了数十年的误会与争议。《胜利之吻》便是他们共同努力的结晶。劳伦斯·韦里、乔治·加尔德里西所著的《胜利之吻--经典背后的故事》成功解开了一个长达六十七年的谜团,以如山的铁证,确认了那对吻别战争的水兵与护士。
二战胜利结束后,全世界人民沉浸在胜利的喜悦气氛之中。在此背景下,美国民众聚集在时报广场感受并一同庆祝这历史的一刻。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前所未有的轻松愉悦。以捕捉普通人生活为主旨的著名图片杂志《时代》杂志派出最著名的摄影师来到时报广场,拍下了护士与水手的世纪之吻,为全世界记录下这伟大的时刻。
劳伦斯·韦里、乔治·加尔德里西所著的《胜利之吻--经典背后的故事》详尽的介绍了故事发生地、主人公的背景故事,并讲述研究者们如何从众多的“自荐者”中,通过大量的照片比对和技术分析,最终确定主人公身份,揭开了数十年来这张著名照片背后的秘密,还历史一个真相,给大众一个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