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的诗人、浪漫的诗歌、万国的景仰、万世的朝拜,对于盛世而言,都仅仅是一个注脚,唐朝——一个梦回千年的盛世华章!本书是“图说中国历史”之一,为你详细介绍这个空前开放的封建盛世。
以山为陵,象征唐主开阔的胸怀;多姿三彩,承载唐人多样的追求。小邑犹藏万家室,这是民生的丰足;春风得意马蹄疾,这是士人的昂扬。文化繁荣,诗家万人,绝律广泛吟唱。友好对待兄弟,封国渤海、册立南诏、结好吐蕃,众多民族“和同为一家”。对外积极进取,边关烽火、大雪弓刀,声势及于中亚。高丽来人摩学,扶桑派遣使者。盛唐气象,只教后人赞叹钦仰。
从谏如流
太宗善于纳谏,他对侍臣说:“朕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太宗对于臣下的谏书,相当重视。他说:“比有上书奏事,条数甚多,朕总粘之屋壁,出入观省。所以孜孜不倦者,欲尽臣下之情。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寝。”魏徵和太宗的关系是贞观朝进谏和纳谏的典范。魏徵先事李密,后又事太子李建成。太宗不计恩怨,任命魏徵为谏议大夫。魏徵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魏徵怀着“耻君不及尧、舜”的忠诚,在贞观年间,无论是国家政事,还是太宗的个人行为,只要他认为不妥的,便直言进谏,即使冒犯“龙颜”,也在所不惜。而太宗则认为,魏徵“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对于魏徵的谏议多予采纳。魏徵进谏,太宗纳谏,成为封建社会君明臣贤的美谈。太宗被誉为“从谏如流”的明君,是与魏徵不断直谏密切相关的。经过贞观君臣的共同努力,很快就形成了“臣以进言为忠,君以听言为急”的协调和谐局面。魏徵去世时,太宗十分难过,他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并为魏徵亲笔撰写碑文。
在太宗的倡导下,进谏蔚然成风,不仅大臣进谏,连宫中的长孙皇后、徐贤妃也能进谏。而太宗纳谏的程度,远远超出了以“豁达大度,从谏如流”而著称的汉高祖。太宗对能直言进谏的官员,不仅不加责备,反而还常给予奖励。如给事中张玄素谏修洛阳宫殿,赏绢200匹;孙伏伽谏刑赏不当,赏以价值百万钱的兰陵公主园;魏徵谏用人不当,赏绢500匹。这不仅表彰了进谏的臣下,而且也起到了鼓励进谏的作用。
为了集思广益,太宗把各种行之有效的政策制度化。他规定,三品以上官员入阁议事,要有谏官随同,有失便谏。贞观元年,太宗下诏“宰相人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参与讨论。太宗还规定,五品以上京官,要轮流到宫中值宿,以便皇帝召见,询问外间事务,了解民间疾苦,以及政事得失,使下情得以上达。另外,太宗还建立了五花判事制度。所谓五花判事,就是对于军国大事,中书舍人可以各执所见,杂署其名。唐朝制度,经过朝廷议决的政策,交给中书合人草诏,舍人五员各执所见,各书一诏,署名后交给中书省长官选择。因此出来的诏令,少有错误。
任人唯贤、从谏如流是太宗政治上取得成功的两个重要的主观原因。太宗之所以能成为封建帝王的典范,可以说,与他能够知人善任、兼听纳谏关系极大。
P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