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作者是英国文坛的四位女侦探小说家之一,被称为英国侦探小说女皇。她的作品构思严密,情节精彩纷呈,行文活泼而注重心理描写,有较强的文学性。她笔下的业余侦探彼得·温姆西勋爵是位贵族,有学问,好运动,口才极佳,风度优雅,是个高智商的破案高手。在向来谨小慎微的阿尔弗雷德·提普先生的卫生间里,居然无端地冒出一具全裸的男尸,而城中著名的投资家维爵士莫名其妙地失踪了。这是谁的尸体呢?谜底等你来揭开!
在向来谨小慎微的阿尔弗雷德·提普先生的卫生间里,居然无端地冒出一具全裸的男尸,更加讽刺的是,尸体的鼻梁上竟然文绉绉地架着一副金边眼镜。
巧合的是,就在无名尸体出现的同时,城中赫赫有名的投资家列维爵士莫名其妙地不见了踪影。难道这二者之间存在着某些联系?
那具尸体显然被精心伪装过。很明显,凶手希望人们相信,这就是列维爵士的归宿。那么,真正的列维爵士在哪里?是死是活?真相大白的时候,连见多识广的温姆西勋爵都禁不住不寒而栗。
“情况大致如此,帕克。”彼得勋爵说着把咖啡杯放到一边,点燃了烟斗,他早餐后经常都这样做。“你将发现这些信息会引领着你去干什么,尽管对我解决本案无可作为。昨晚我离开之后你又干了什么?”
“没干什么。不过我今天早上到房顶上瞧了瞧。”
“好家伙——你精力真是太充沛了。我说,帕克,我觉得咱们的合作计划天衣无缝,彼此的工作互为铺垫,比一个人干容易多了,大家都能体会到监督与指挥他人的乐趣,工作不分你我,共享荣誉。你发现了什么吗?”
“不多。我倒是找到了几个脚印,但因为当天下雨,脚印已经不是很清楚了。当然,如果在侦探小说里,这样的场景倒可以精确描述如下:案发前一小时,突如其来下了一场阵雨,一个美妙的目标出现了,时间是凌晨两点至三点之间。但现实正是如此,在十一月的伦敦,不是你所期望的尼亚加拉河。我顺着屋顶仔细巡视下去,得出一个这样的结论:任何人都有可能从这条街道的任何一套公寓里爬到楼顶上,所有公寓的楼梯都直达楼顶,中间连接的管道也非常半坦。如果顺着楼顶走就像是走在沙夫茨布里大街上一样容易。此外,我所收集到的那些证据表明,受害者的确是沿着楼顶被弄过来的。”
“什么证据?”
帕克掏出他的袖珍日记本,从中取出几块碎片,摆在朋友面前。
“这是从西普斯家浴室窗户的窗檐上拣来的,另一片夹在一道石头栏杆的缝隙里。其余的来自高耸的烟囱后那根铁柱,你从中发现什么了吗?”
彼得勋爵透过放大镜细致地观察起来。
“有意思,”他说,“有点意思。邦特,你的底片冲洗好了吗?”听到喊声,这位得力的助手迅速跑过来。
“已经冲好了,爵爷大人。”
“发现什么了吗?”
“我不清楚那该不该算发现的情况,爵爷大人。”邦特犹豫地说,“我拿给您看吧。”
“快点。”温姆西说,“过来看,这是我们在《时代》上刊登的关于金链条的告示——看上去还不错:‘写信,发电报或者打电话到皮卡迪利一一OA号。’为保险起见,或许还应该再加上一个邮箱号码。但我一直觉得如果表达得越明白,对读者就越是一种欺骗。在现代社会里,张开双臂、袒露心扉实在大可不必,你说呢?”
“不过您可千万别指望那个丢链条的家伙会找借口到你这里来咨询。”
P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