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漱石是日本现代文学史上明治、大正时期的杰出作家,是日本现代文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的著作以想像丰富、文词精美见称。《哥儿》和《心》是夏目漱石的不朽名篇,一篇是他早期的代表作,批判社会现实的丑恶;一篇是他晚期的代表作,批判人们心灵深处的丑恶。本书为“20世纪外国名家精品”系列中的一本,就收录了这两篇小说。 一百年来,这两篇作品一直深受日本读者的喜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相信这本书也能为我国读者带来愉快和启迪。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哥儿(插图本)/20世纪外国名家精品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日)夏目漱石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夏目漱石是日本现代文学史上明治、大正时期的杰出作家,是日本现代文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的著作以想像丰富、文词精美见称。《哥儿》和《心》是夏目漱石的不朽名篇,一篇是他早期的代表作,批判社会现实的丑恶;一篇是他晚期的代表作,批判人们心灵深处的丑恶。本书为“20世纪外国名家精品”系列中的一本,就收录了这两篇小说。 一百年来,这两篇作品一直深受日本读者的喜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相信这本书也能为我国读者带来愉快和启迪。 内容推荐 夏目漱石是日本现代文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本书收录的《哥儿》与《心》都是作者以特有的东方情调和西方现代创作手法创作的不朽名篇。作者以细腻的壁橱,或激越或诙谐,批判社会现实抑或人性深处的丑恶。《哥儿》中所创造的艺术形象集中反映了日本国民性中明朗的一面,成为日本文学史册上永久可爱的形象。在《心》中生动细密的心理描写,则韵味深厚,深刻刺目,回味无穷。 目录 哥儿 心 (上)先生和我 (中)父母和我 (下)先生和遗书 试读章节 爹妈给的卤莽性子,使我从小就尽是吃亏。上小学时,一次我从学校的二楼跳下来,闪了腰,约莫一个星期直不起来。也许有人要问:“为什么要那么胡来?”我也说不上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我从新盖的二楼刚探出头去,同班的一个同学就起哄说:“任你怎么逞能,也不敢从那里跳下去,胆小鬼!”当校工把我背回家的时候,父亲瞪大眼睛说:“从二楼跳下来就闪了腰,有这么笨的吗?”既然他这么说,我就回敬了一句:“那好吧,下次跳一个不闪腰的给你瞧瞧!” 亲戚给我一把西洋刀子,我把那亮闪闪的刀刃映在太阳光下给伙伴们看。这时有人说:“亮是亮,好像并不快。”我拍着胸脯说:“哪有不快之理,不信,什么都可以切给你看看!”“那好呀,把你的手指头切切看!”对方指着我的手说。“这算什么,这么个手指头,你瞧这一刀!”说着就朝右手大拇指盖斜着一刀切了下去。幸好刀小,大拇指骨头硬,所以至今大拇指还连在手上,可是伤痕却是到死也不会消去了。 从院子往东走二十步,到了顶头再朝南往高处走,有一小块菜地,正当中长着一棵栗子树。那栗子可是比命还重要的啊!果实熟了的时候,我一大早就爬起来,赶紧从后门溜出去,把掉下的栗子拾回来,带到学校去吃。菜地的西边,紧连着当铺山城店的院子。这家当铺有个小子,叫勘太郎,十三四岁了。不用说,那小于是个胆小鬼。胆小是胆小,可他竟敢越过方格篱笆来偷栗子。一天傍晚,我躲在门后,终于把勘太郎抓到了。当时,勘太郎无路可逃,就拼命向我扑来。对手比我大两岁,胆子虽小,力气可大。他扬起螳螂头,狠命地朝我胸口顶撞过来。突然,勘太郎的头一滑,钻进了我的夹衣袖筒里。这一来我的手就不好使了,只能使劲乱摇乱晃。一摇晃,袖筒里勘太郎的头也就随着摇来晃去。到后来,他吃不消了,就在袖筒里照我的膀子咬了一口,痛得我把他推到了篱笆边,一脚把他绊倒在那里。山城店的院子比菜地要低六尺,勘太郎压倒了一段方格篱笆,嗡的一声。一个倒栽葱跌到自家的院子里了。勘太郎跌下去的时候,顺势扯走了我一只夹衣袖子,这下我的手才自由了。当天晚上,我娘到山城店去道歉,顺便把那只夹衣袖子取了回来。 此外,我还干了不少淘气的事。有一次,我领着木匠兼公和鱼店的阿角,把茂作家的胡萝卜地给毁了。胡萝卜秧还没有出齐,地上铺满了稻草,我们三个人在上面玩了半天摔跤。这么一来,胡萝卜就全给糟踏了。还有一次,我把古川家地里的水井管子给堵死了,人家找上门来算账。那是用捅穿竹节的粗竹子,深埋在地下,用来引水灌溉水稻的装置。那个时候,我哪里晓得这是什么装置,只是一个劲地把石头和小木片往里填塞,直到看着不冒水了,才回家吃饭。这时,古川红着脸吵上门来了。记得像是罚了款才算了事。 爹一点也不喜欢我,娘也光是偏爱哥哥。我这个哥哥,皮肤特别白皙,喜欢学戏里的旦角。爹一与我照面就说:“这家伙反正不成器。”娘也说:“老是这样淘气,真叫人担心啊!”算是说对了,我是不成器,你瞧,到头来还是这么个样子。前途叫人担心,也不无道理,只是一生没有被抓去坐牢罢了。 P3-P4 序言 夏目漱石是日本现代文学史上明治、大正时期的杰出作家,是日本现代文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当年鲁迅先生曾这样介绍过: “夏目漱石(1867—1916),名金之助,初为东京大学教授,后辞去入朝日新闻社,专从事著述。他所主张的是所谓‘低徊趣味’。又称‘有余裕的文学’。” “夏目的著作以想像丰富、文词精美见称。早年所登在俳谐杂志《子规》上的《哥儿》(Bochan)、《我是猫》诸篇,轻快洒脱,富于机智,是明治文坛上新江户艺术的主流,当世无与匹者。” “当世无与匹者”的评价,十分准确。鲁迅先生留学日本七年,曾租住过夏目漱石的旧居,想必读过不少、并极为喜欢漱石的作品,他是第一个向我国读者介绍漱石的人。我们可以从散文《野草》看到小品《梦十夜》的影响,鲁迅的确从漱石身上汲取了有益的思想。 漱石出生在明治维新前夜的江户(即东京),父亲是江户地方的世袭名主,家中五男三女,漱石最小。据说漱石的出生日犯了晦气,起名必须带“金”宇或金字旁的字,否则将来必为大盗,所以取名金之助。尽管如此,年已五十的父亲,仍然不喜欢这个幼子,加之维新后家道中落,漱石在两岁时,被送到别人家做了养子。后来九岁时回到本家,二十二岁才恢复夏目家的原姓。但这出生时的遭遇,竟影响了他的一生。这件事表现在他晚年的作品《道草》中。 漱石成长的年代,正逢明治维新,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社会剧烈动荡。但他的几个哥哥未能适应社会变化,仍然沉湎在公子哥儿的放荡中,年轻轻地丧了命。漱石自幼用功,受传统儒学的影响,喜欢读汉学典籍,《左传》、《国语》、《史记》、《汉书》、唐诗宋文,无不涉猎。他从汉学典籍中汲取了文学底蕴,接受了经世济民的思想和道德观念。在轰轰烈烈的新时代,他曾幻想将来做一名建筑师,能在世上留存较为久远的建筑物。是一位朋友告诫他,文学的生命力比建筑物更为长久,所以他选择了文学。二十三岁时,他进了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科。同时他与好友正冈子规一起致力俳句革新。他采纳了在中国典籍中“枕石漱流”被误传为“枕流漱石”的成语,自号漱石,也可以窥见他自我砥砺的意志。 他在大学时就开始写作,以优异成绩毕业后,放弃了在东京的工作,先后到四国的松山市和九州的熊本市做了几年高等中学教师。一九○○年,他三十三岁时,被派往英国留学,专攻莎士比亚研究。三年留学期间,他对西方社会的种种弊病十分厌恶,加之经济拮据,生活孤独、惨淡,几乎使他神经崩溃。 回国后,他在东京帝国大学任教,为生活所迫,还同时在其他几所学校兼课。在朋友的劝告下,为了摆脱精神上的苦闷,他首先以浪漫色彩的笔调,写下了《伦敦塔》、《旅宿》;以一只猫的口吻,辛辣讽刺黑暗社会现实的《我是猫》,对资本主义金钱万能的世态极尽嬉笑怒骂。接着又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写下了其一生的杰作《哥儿》,塑造了所谓“江户儿”性格的日本国民性中明朗的一面与优美的日本女性阿清的典型。 漱石以东方特有的情调和西方现代的创作手法,写下这些名篇,与当时占据文坛主流、专写身边琐事的自然主义文学,截然不同,独树一帜。他主张虛构人物,批判社会现实。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应。 一九○七年,他辞去大学教授职务,进入朝日新闻社,生活相对稳定,他得以专门从事写作,创作越加成熟。在十年左右的时间里,他发表了长篇小说《虞美人草》、小品《梦十夜》等散文,写下了《三四郎》、《其后》和《门》前三部曲以及《春分之后》、《使者》和《心》后三部曲。在这些作品中,浪漫主义情调渐渐隐淡,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他清醒地看到,日渐增强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虛伪、腐败,他憎恶人们的庸俗、争名夺利、道德沦丧。他的作品反映了明治时期正直的知识分子身上承受的巨大道德压力和社会责任,他以锐利的笔锋进行无情的批判。他一篇篇写下去,批判一步步深入到人们内心中的利己主义痼疾,他越发感到痛苦悲哀,他的作品不可避免地蒙上了悲剧色彩,以致到了绝境的地步。苦闷孤独始终笼罩着他的心头,晚年他悟到“则天去私”的思想境界,力图摆脱黑暗的苦闷,构思了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明暗》,去攫取光明。可惜的是,终因胃溃疡复发离开了人世,未能终篇。 《哥儿》和《心》是夏目漱石的不朽名篇,一篇是他早期的代表作,批判社会现实的丑恶;一篇是他晚期的代表作,批判人们心灵深处的丑恶。 《哥儿》描写了一个憨直、莽撞却单纯、善良,富于正义感的青年,在父母双亡、学校毕业后,离开东京到外地学校教书。一踏进社会便陷入人们勾心斗角、相互暗算中,他奋力抗争却落入一个又一个圈套,他感到陌生、孤独,最后他把仇人痛打一顿,出了口恶气,又回到东京谋生。小说揭露批判了社会上的邪恶势力和惟利是图的人际关系,语言诙谐幽默,明快质朴,带有通俗文学中的“落语”(类似相声的一种曲艺)的有益成分,滑稽而风趣。更主要的是表现了爽朗的“江户儿”的典型性格,给日本文学史册上增加了一个永久的可爱形象。 《心》描写了一位自幼被叔叔欺骗了遗产的先生,发誓不再相信一切人。后来他帮助一个陷入困境的朋友,但当发现这位朋友爱上了他心爱的小姐时,他用了欺骗的手段把朋友逼上了绝境,才发现自己也是同叔叔一样的坏人,深深的负疚,使本应美满幸福的家庭生活,烙上永远痛苦的无可救治的罪恶的伤痕,最后迫使自己走上自绝的道路。小说以细腻的自我解剖的形式,将人性深处的利己、嫉妒心一一展示在读者面前,“平时都是好人,至少是一般人,但一到关键时候,就立刻变成坏人。”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但深刻细密的心理描写,韵味深厚,引人入胜。 一百年来,这两篇作品一直深受日本读者的喜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但愿这本书能为我国读者带来愉快和启迪。 译者 2005年9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