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整理汇编了人民艺术家赵丹去世前最后两年的一些讲稿、访谈录和文字材料,主要讲时代背景、师友传承、人物故事和命运。以历史反思与回顾的眼光,描绘赵丹追求“美”的血泪奋斗史,反映了时代精神的演变。倾诉了赵丹艺术生涯的曲折、失败和酸辛。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地狱之门/文汇纪实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赵丹 |
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整理汇编了人民艺术家赵丹去世前最后两年的一些讲稿、访谈录和文字材料,主要讲时代背景、师友传承、人物故事和命运。以历史反思与回顾的眼光,描绘赵丹追求“美”的血泪奋斗史,反映了时代精神的演变。倾诉了赵丹艺术生涯的曲折、失败和酸辛。 目录 [前言]地狱天堂索艺珠 一、早年的广阔天地——我的演剧经历 呼吁艺术民主和创作自由/1 蓦然回首与反思/2 我的基本功来自实践/4 小时候/6 “没出息”/8 第一次正规演出/9 “小小剧社”/11 假的戏法,真的魔术!/13 走上正规话剧/14 在上海美专/16 体验派和表现派/18 我进入明星影片公司/20 明星影片公司始末/22 [附录]赵丹早期参演的影片/24 二、我的良师益友 “老头子”田汉/33 章泯导演《娜拉》和《大雷雨》/38 洪深导演《塞上风云》/45 欧阳予倩导演《欲魔》/49 郑君里:欢喜冤家/57 魏鹤龄:角色就是他自己/54 王为一:唯美的《月亮上升》/57 金山:表现派大师/59 蓝马:现实主义表演/67 石挥:可塑性强,不显雕琢/64 崔嵬:戏如其人/66 阮玲玉:人言可畏/70 永不忘的两位搭档/77 周璇:天真无邪的小丫头/72 三、两个女性 我的初恋/77 半生伴侣叶露茜/78 六合塔下结良缘/80 我命运中的黑影——蓝苹/83 我对异性的态度/85 四、从浪漫走向现实 “十字街头”:我演我/87 “即兴的火花”/89 在歧路探索出口/90 少——多——少/91 从“马路天使”走向民众/93 纯洁的上海小囡周璇/95 作者·人物·演员/96 角色和演员的素质相结合/97 人生如戏/100 “剧联”解散,我不知所从/101 演剧队·武汉时期/102 五、进新疆。入地狱 向往新的疆土/107 奔赴新疆/108 既来之,则安之/110 独裁者的刺探/112 投人囹固/113 审讯和严刑拷打/115 军阀盛世才召见/117 第四监狱/118 残酷的磨练/120 走出监狱/121 六、重整旗鼓 妻离子散/123 《清明前后》/125 回到上海,何以为家?/126 昆仑影业公司简况/128 黎明前的黑暗和混乱/130 签约主演《武训传》/136 现实题材·活生生的人物/138 以《乌鸦与麻雀》迎接解放/139 七、上下求索 同心协力纪念武训精神/143 从天而降的灾祸/144 无法痊愈的伤口/146 雪上加霜——《我们夫妇之间》/147 排演《雷雨》/149 历史题材·进入古人的生活/152 导演讲戏/154 切莫从概念出发/156 一定要刻苦、要钻研!/157 文化俱乐部的《炉边夜话》/158 成功与失败的纪录/168 八、奋斗与烦恼 国庆十周年献礼片/175 《风流人物数今朝》/177 共产风/79 抢任务——《鲁迅传》/187 梦寐以求演鲁迅/782 《鲁迅传》摄制组(筹)/184 翻手为云覆手雨/786 “赵氏体系”的理论基础/188 《青山恋》的苦衷/189 浑浑噩噩/192 九、表演艺术的辩证关系 局限与无限/195 个性与共性/199 体验与表现/203 内容与形式/208 台词与对话:说与听/212 幽默与严肃/277 十、题材禁区要打破 管得太具体,文艺没希望/227 十一、从当前中国电影想到的 一代新人涌现出来了/237 电影独特的表现手段/235 民族化的问题/236 中国电影的发展/238 电影技巧、新的语汇/240 文艺和政治的关系/243 表演的流派问题/246 客观存在的“表演体系”必须有 两个解脱/249 生活化和洋化的问题/254 十二、天堂之路 /小序/256 只要找回当年/256 依我看这不是好事/259 [附录]赵丹的千古遗恨/265 [后记]人民艺术家赵丹 第一个高潮/280 第二个高潮/283 第三个高潮/285 两部传世著作/290 赵丹书画遗稿/292 赵丹的遗嘱和遗愿/293 试读章节 演戏是一门学问。青年人以为有趣好玩,不费力气,又出风头。其实并不是这样。最近报上发表不少谈“艺术民主”的文章,这个问题早该提出来了。 呼吁艺术民主和创作自由 艺术民主、创作自由,是由艺术创作本身特定的规律所决定。因为艺术这种观念形态,是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反映和加工的产物,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它凭借形象反映事物,并表达新思维,进一步体现艺术的真实。 文艺的魅力就在于以“情”感人,所以我们艺术的教育作用,要在感人和娱人之中来寓教,艺术越富有个性则越有价值。这只能依靠每个艺术家的气质、天赋和他的辛勤劳动,来不得半点独裁、专制和虚伪。 具备了充分民主的空气,才能保证创作上的个人爱好和独创性,以及构思、想象和幻想上的自由天地。 因此,必须允许作者选择他们自己所熟悉和喜爱的题材,选择他们能够表达自己的构思意境的样式和风格等等。必须提供自由创作的机会,即“英雄用武之地”。 艺术永远应该创新,永远应该是恩格斯所引用的黑格尔说的“这一个”,即与众不同的个性、独创性。 列宁说过:“无可争论,在这个事业中,绝对必须保证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 自我表现的才能、个性奋斗的努力、独特创造的机遇,三者缺一不可!而我们对于“个人、个性、自我、自由独创”却提都不敢提。 恩格斯还说过:“作者的观点愈隐蔽,对于艺术作品就愈好些。” 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人们的思想往往是越受到压制,越是非要说出来不可。天安门运动便是争自由的民心总爆发。《史记》乃发愤之巨作;《红楼梦》不存在什么主题先行,而是作者一生经历的总结。每一部伟大的作品(无论是诗歌、小说、戏剧,还是电影等),都是作者非说不可、而后表现出来的形象思维的独特创造物,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品。……P1-2 序言 赵丹是全世界公认的电影大师,他为新文化事业立下了丰功伟绩,永远活在人民及子孙万代心中。朋友们都称他为“快乐的阿丹”。阿丹的遗言说: “人活着或是死了,都不要给别人增添忧愁。艺术家在任何时候,要给人以美、以真、以幸福。” 阿丹一生的历史,也就是中国电影、话剧的生动活泼的发展史。没有一个人能够像他那样,与我国当代几乎所有的艺术大师都有过密切的合作关系;他的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处处是朋友,处处获得观众和影迷们的热忱爱戴。他最爱演喜剧,然而他的生活却是一场惊心动魄、催人泪下的悲剧。他拍摄过四十多部电影、主演和导演过六十多台话剧,他创造了数以百计的艺术形象,而最为杰出的艺术形象,则是他自己:永恒的快乐的阿丹! 1980年阿丹去世后,流传这样的悼词: 火的性格水的形状 一眼让人看透炽烈的胸膛 水的形状火的性格 倾吐满腔热望 解人饥渴 火霞要熔化冰川 灿烂笑影 是你呈现白天 喷泉要滋润荒滩 闪闪露晶是你深藏夜晚 水的形状火的性格 进泻欢腾的光 穿越劫难的河 火的性格水的形状 多变的是色彩不变的是锋芒 用钢弦承受痛苦 用丝弦感触幸福 永远是快乐的阿丹 把严酷留给自身 把真美留给世人 永远是快乐的阿丹 阿丹自己晚年有这样一段自述: 我自己一生说来也怪有意思,为了追求朦胧的所谓“中国民族的表演艺术体系”,一共坐了两次“班房”。第一次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想到莫斯科艺术剧院学习斯坦尼体系,途经新疆时被当地军阀盛世才关了五年。解放后,我仍然念念不忘为建立“中国民族的表演艺术体系”日夜奋劳,结果又一次被“四人帮”投进牢房,关了整整五年零三个月。为此我感慨万分,作了一首打油诗,自我嘲讽: 大起大落有奇福,两度囹圄鬓尚乌。 酸甜苦辣极变化,地狱天堂索艺珠。 这是阿丹一生血泪奋斗史的真实写照。 阿丹上穷碧落下黄泉,入地狱进天堂,九死而不悔、苦苦求索的,是什么样的“艺珠”呢? 他追求的是美。他用自己的艺术生涯,回答了一个永恒的追问:究竟什么是美? 20世纪30年代,阿丹头一次见到田汉先生,他考了阿丹一个问题——“美”是什么? 到底什么才是“美”呢? 起初阿丹以为:美就是青春,美是少女的画像。 不久认识到:美是生活,要到广大人民的生活中去发现美。 此后多少年来,阿丹逐步逐步体验到:美是纯洁;美是朴素;美是独创。 在抗日救亡的烽火中,美是战斗,为民族独立而战斗! 在漫长的死牢监禁中,阿丹又认识到:美是希望,美是求生的意志! 在婚恋的不幸中,阿丹体会了美是爱,美是能够引起爱的情感。那时,他觉得美是过于崇高的理想、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是自我安慰的幻想。 最后,天亮了,他才看清楚:美是自由解放,是社会的解放,民族的解放,也是个人的解放。我们的艺术得到了解放,思想得到了解放,才能够自由地去创造,自由地表现美。美就是个性的自由解放啊! 阿丹的最后两年(1979—1980年),在中央戏剧学院、上海电影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复旦大学等院校讲课,并撰写了一些评述文章。他在这些讲话和文章中,再三强烈地呼吁艺术民主和创作自由。 巴金盛赞赵丹是“第一个敢讲真话的人”。 本书整理汇编了赵丹去世前最后两年的一些讲稿、访谈录和文字材料。这是人民艺术家赵丹留给后人的艺术遗产。 本书跟《银幕形象创造》(中国电影出版社修订再版)是姐妹篇,两部著作可以对照阅读。 《银幕形象创造》侧重于阐述赵丹在九部经典影片中创造的不同艺术形象,对于这九部作品的排演、摄制过程加以具体的叙述、详尽的分析;《地狱之门》则以历史反思与回顾的眼光,描绘赵丹追求“美”的血泪奋斗史,反映了时代精神的演变。 《银幕形象创造》展开的是横断面,它的布局好比横向的纬线,主要讲赵丹主演的九个艺术典型,赵丹的“第一自我”同剧中人“第二自我”的交互关系;《地狱之门》展开的是纵断面,它的走势好比纵向的经线,主要讲时代背景、师友传承、人物故事和命运。 《银幕形象创造》显示成功的典范、光彩夺目的形象;《地狱之门》则倾诉赵丹艺术生涯的曲折、失败和酸辛。 两者相互交织,就组成“赵丹表演体系”的比较完整的面貌。 赵青、明远2004年6月于上海 赵丹故居挂牌揭幕时 书评(媒体评论) “我最欣赏阿丹这豪放不羁的个性!" —一周恩来 “赵丹是第一个敢讲真话的人。” ——巴金 “他死在自己的岗位上。生命垂危之际"他在病床上口述的最后一篇文章,一表达了他最大的愿望·—文艺要民主!” ——夏衍 “赵丹永远是最年轻的,他是永恒的青春的象征。” ——吴祖光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