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女性如何书写历史(战火下的伦敦五位女房客和自由先声)(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英)弗朗西斯卡·韦德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一批女性宣告主动追求精神厚度与智识发展,史称妇女运动的第一波浪潮。
作者探访英国伦敦的布鲁姆斯伯里区——现代欧洲思想先锋地,发现有五位不寻常的女房客在世界大战期间住在同一个社区,她们通过选择一处住所,投入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去爱、去生活。这一小小的发现意外掀开了一段壮阔的战时女性私人史。通过挖掘大量史料、文学作品中的蛛丝马迹,作者如实地还原了她们以不同的方式回应女性生活和职业上的焦虑和挑战,并完成最负盛名的代表作的全过程。
这部群像传记着力揭示女性书写的力量,以及每个人如何担当时代的书写者——不需要花费、不存在门槛,再私人的写作也具有公共意义。“书写就是找回主导权”。
作者简介
弗朗西斯卡·韦德(Francesca Wade),任职于《白色评论》,曾为《伦敦书评》《泰晤士报文学副刊》《金融时报》《新政治家》《展望》等杂志撰稿。本书是她的第一部作品,获得了2020年度传记作家俱乐部托尼·洛锡安奖、《星期日泰晤士报》年度非虚构文学、《卫报》年度最佳图书、《纽约时报》编辑推荐奖、PopMatters年度最佳图书等奖项,入围英国皇家文学学会翁达杰奖和贝里·吉福德文学奖等。
目录
第一章 在广场生活
第二章 H.D.(1886-1961)
梅克伦堡广场44号1916年2月-1918年3月
第三章 多萝西·L.塞耶斯(1893-1957)
梅克伦堡广场44号1920年12月-1921年12月
第四章 简·艾伦·哈里森(1850-1928)
梅克伦堡街11号1926年5月-1928年4月
第五章 艾琳·鲍尔(1889-1940)
梅克伦堡广场20号1922年1月-1940年8月
第六章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
梅克伦堡广场37号1939年8月-1940年10月
第七章 广场之后
注释
部分参考文献
引文使用许可
致谢
译后记
序言
1940年9月10日,周二,
午夜刚过,梅克伦堡广场遭
遇空袭。住在广场45号的约
翰·莱曼(John Lehmann)
先是听见远处炮火轰隆隆地
嘶吼,飞机的轰鸣声逐渐迫
近,随后,头顶正上方传来
“三声巨响,狂啸怒吼、地
崩山摧”,紧跟着一阵铿然
脆响,确然无误是玻璃碎裂
的声音。他翻身从床上爬起
,拉开遮光帘,透过已成碎
片的窗户望去,伦敦整座城
市都隐没在火光之中。不远
处兰斯道恩街上,往日从他
的二楼窗台就能望到的好友
斯蒂芬·斯彭德的房子,此
时已被熊熊火光笼罩,浓烟
滚滚。“可怜的斯蒂芬,先
走一步了。”莱曼想道,惊
讶于自己此刻的镇定。
莱曼离开房间,冲到楼
下,经过房东门口时,没忘
把仍在睡梦中的房东吼醒。
还没来得及打开前门,又一
场爆炸来袭,整个建筑物剧
烈地颤动起来—他后来回忆
道,“整幢房子像是一时被
紧紧攫住,接着是静寂”。
他试着向外望去,展现在他
面前的是这样一幅景象:“
一团庞然灰霾,像是有了意
识一般,越滚越大,向我侵
袭逼近。”出于求生本能,
莱曼往广场跑去—这时探照
灯已经毁坏,整片地区陷入
了黑暗之中——一路上不断
与穿着睡衣、四下张皇逃命
的邻居相撞。住在46号的一
位熟人顶着锡制的头盔告诉
他,广场花园被放置了一颗
未爆炸的定时炸弹,那边的
防空洞里的人已经疏散了。
广场东面的五幢房子归
属于拜伦公寓,为格雷律师
学院路上皇家救济医院的护
士提供住宿。等眼睛适应了
黑暗,莱曼发现,眼前的景
象非常怪异,过了一会儿才
意识到,前边不远是一棵树
—这幢建筑物已经支离破碎
,一面被劈开,像洋娃娃的
房子那样立着。战争爆发以
来,莱曼第一次感觉到死亡
近在咫尺。但在当下,他什
么也做不了。他瘫坐在台阶
上,和一位穿着陆军妇女帮
辅队制服的女人交谈了几句
,和梅克伦堡广场其他居民
一起,等候着黎明宣告这场
空袭的结束。不少人躺在路
边,盖着手边能找到的遮盖
物,相互依偎着取暖;有人
不知从哪儿翻出一本陀思妥
耶夫斯基的小说,借着渐渐
放亮的曦光读了起来;一群
从拜伦公寓中被解救出来的
年轻女人,围聚在阶梯上,
蜷缩在一块儿。警报解除信
号终于响起,暂时聚集在一
处的这群人逐渐四下散去,
一些有勇气的人回到公寓,
其他人则去附近的教堂、地
铁站或是旅馆寻求栖身之所

这天早上晚些时候,他
返回梅克伦堡广场。人行道
上全是亮晶晶的玻璃碎片,
消防员的水龙带蜿蜒曲折,
直穿过花园。天刚亮时,灌
木枝叶上还覆着厚厚的尘土
,这会儿已由雨水冲刷干净
了,但燃烧弹在草地上遗留
下的片片焦土依然刺目。拜
伦公寓仍然冒着滚滚浓烟,
一队消防员正努力控制局势
,救护车、军队输血车等待
调用,旁边还立着一队警察
。一颗延时高爆炸弹将广场
30号、31号、32号夷为平
地;十七位伤员被送入皇家
救济医院,直到上午11点仍
有人用担架抬出伤员。六名
护士死亡。一整天,广场人
来人往。伦敦大轰炸期间,
政府机构迅速建立起了一套
固定的流程:燃气监测员检
查有无泄漏,电力委员会收
集电表、电灶,工作人员运
送漂白粉对幸存房屋进行消
毒,慈善组织“病患动物诊
疗室(PDSA)”为受伤动物
提供诊治,疲劳运作的殡仪
车运走各处的尸身。
由于许多住户回来取信
件,试图找回商业票据、被
褥、配给卡等物,政府便在
此安排了一位管理员,记录
广场人员出入情况。“09:26
,杰克逊先生,梅克伦堡广
场8号,喂猫。”“13:50,哈
林顿夫人,拜伦公寓52号房
间,找寻财物,14:17离开
,一无所获。”“15:40,戈
尔丁夫人得到允许,将路边
衣柜里的东西全部带走。”“
20:13,搬移尸体。女性。”
弗吉尼亚·伍尔夫和伦纳德·
伍尔夫夫妇就住在约翰·莱
曼邻屋,他们也是霍加斯出
版社的同事。这天下午,伍
尔夫夫妇从苏塞克斯过来,
却发现道堤街上围了一大群
人,梅克伦堡广场入口拉起
了警戒线。他们的公寓位于
广场37号,也无法进入。弗
吉尼亚看见,不远处好友简
·哈里森(Jane Harrison)
那位于广场11号的旧居,“
只余断壁残垣……角落里孤
墙危立,还挂着几缕破布。
一面镜子似乎摇摇晃晃的。
像是拔掉的牙齿。一处干脆
利落的伤口”。一位邻居告
诉伍尔夫夫妇,前一天晚上
那场轰炸—德军意图毁坏附
近的国王十字车站,这场轰
炸是连续三天空袭的最后一
场—将他震下了床。伍尔夫
离开广场,心下惶然,沿着
她往日惯常的路线游荡:霍
尔本区,街上管道破裂,水
流奔涌;交通拥堵的大法官
法庭巷,她的打字员的办公
室也毁了;林肯律师学院附
近,一直到伦敦摄政公园。
弗吉尼亚看见街道裂隙间升
起烟雾,剧院只剩个屋架,
舞台裸露着,破败的餐馆向
过往行人供应酒饮,场面令
人唏嘘。这晚,夫妇二人正
要驱车离开,警报声忽然大
作,人们立马四下逃窜。二
人飞奔过空荡的街道,沿路
躲避路边杂乱泊停的车辆和
从车辕挣脱、发了性子的奔
马。
一周后,9月16日,定时
炸弹爆炸。伍尔夫的房子遭
到波及。用于存放印刷机
导语
一场希望被尊重对待的斗争,在书中看见你我:
她是意象派创始人之一,历史上首位获得美国艺术与文学学院奖章的女诗人。
她是首批牛津大学女毕业生之一,推理小说大师,“神探温西爵爷”之母。
她是英格兰首位获得全职大学教职的“女性职业学者”,古典学里程碑式人物。
她是首位获得阿尔伯特·卡恩环球旅行奖学金的女性,一生呼吁和平。
她是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写出《到灯塔去》《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
……
她们既有广为人知的共同点——捍卫书写历史的女性力量,也有不为人知的共同点——她们是同一个社区的“超时空邻居”。
后记
林曳 2021年11月于杭州
敲下整部译作的最后一
个句点,除了不舍,更多的
是受到鼓舞的振奋。作品中
的女性:“向着传统观念迎
面痛击”的意象派诗人H.D.
,“只想享受生而为人的自
由”的侦探小说家多萝西·L.
塞耶斯,相信学习自由是“
每一个人生来被赋予的权利
”的古典学者简·哈里森,立
意“撷取生命的一切可能”的
历史学家艾琳·鲍尔,以及“
生命贪心的攫取者”弗吉尼
亚·伍尔夫,她们无不坚定
地挣脱传统的桎梏,通过接
受教育、寻找一间独属于自
己的房间、旅行、友谊以及
最重要的—工作,不约而同
地追寻智识上的自由,开拓
“女性领域”,追寻充实的人
生路径。这些女性绽放的光
芒闪耀于后人自由谈话、自
由行走、自由写作,过一种
蓬勃旺盛的人生的权利之中

这部作品在地理位置上
聚焦于位处伦敦布卢姆斯伯
里地区边缘的梅克伦堡广场
,以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住
在广场的五位女性为描写对
象,注重人物心理剖析,是
一部文笔细腻、隽秀而灵动
的女性群像传记作品。英文
原标题“广场漫步”取自弗尼
吉亚·伍尔夫写于1925年的
一篇日记,日记赞颂“街头
闲逛、广场漫步”的别样乐
趣。在《一间属于自己的房
间》中,伍尔夫描绘了在伦
敦漫步时观察到的女性生机
勃勃的日常生活,她们是这
样热情洋溢地生活着,历史
却很少记载女性的身影。无
数被遗忘的女性的生活提醒
着女性必须以不同的声音将
女性的故事写给未来。弗朗
西斯卡·韦德回应伍尔夫“书
写不同历史”的呼吁,记录
了五位伟大女性的故事。从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内容
都讲述了同一个故事:一场
希望被尊重对待的斗争,搬
到新地方的行动,对传统叙
事之外的生活方式的追寻。
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对
于一位女性,追寻这样的人
生无疑尚属离经叛道。在世
俗眼中,她们憔悴萎靡、不
修边幅、离群索居,她们是
疯子、怪物、不知羞耻的荡
妇。她们被轻视、被中伤、
被遗忘。但她们拒绝顺从,
坚持反抗偏见,以自由女性
的身份来到梅克伦堡广场,
追求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
爱、去生活、去写作、去工
作的生活方式。她们在广场
的生活展现了这一时代那些
试图发出声音的女性先驱在
个人生活、职业领域遭遇的
困境。直到今天,女性仍然
焦虑地谈论着如何才能平衡
职业发展、母性天职和个人
情感,谈论着拒绝遵循社会
对于女性的规训所需付出的
代价,这些忧虑与一个世纪
以前并没有分别,今日的读
者也因此能够从中汲取始终
不曾褪色的力量。
本书的翻译过程颇为艰
辛。一是书中语言繁复典雅
,意蕴无穷,译者需要字斟
句酌,力求准确传神地再现
原文语言的风韵。二是书中
涉及五位女性作家的大量作
品,如果不在译前准备时投
入充沛的精力提前熟悉,很
难在翻译时保留作品的独特
韵味。三是书中引用材料丰
富翔实,涉及丰富的历史背
景知识,包括意象派现代主
义诗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
学、俄语流亡文学、古希腊
学术研究、中世纪经济学、
意识流文学等内容,对理解
造成困难,译者需要以熟悉
相关知识为基础,才能做到
在翻译时游刃有余。译者学
识有限,难免有不当之处,
敬请读者多多包涵并不吝指
正。
精彩页
熙熙攘攘的十字路口,孤独地立着一位女子的雕像。女子倾身向前,将水倒入壶中。她膝下的喷泉饮水器早已干涸;通往她身后公共厕所的台阶封上了木条;她的右侧立着成排的乔治时代的建筑,恢宏庄严,被繁忙的建筑工地阻隔。吉尔福德街上车辆川流不息,将布卢姆斯伯里与克拉肯威尔、伦敦东区连接起来。汽车尾气侵袭着她,在她脚下,工人们坐着吃三明治。吉尔福德街就建在舰队河的河岸上,可这条河流已湮没在历史之中。这位女子的名字、过往,人们也已无从得知。她是凝结在此刻的过往的残余。
城市由道路和建筑构成,却也少不了传奇和回忆:各色各样的故事使砖石和沥青变得生动,并联结历史与现实。最初,1870年,一批女性为纪念她们的母亲,委托亨利·达比希尔设计了这座雕像:撒玛利亚妇人。雕像正位于梅克伦堡广场入口处,并不惹眼,但对弗吉尼亚·伍尔夫而言,这是“伦敦街上为数不多赏心悦目的雕像”。这座城市到处都是年高德劭的政治家的雕像,颂扬他们为帝国做出的贡献。伍尔夫却为这个无名女子雕像着迷,她似乎代表着另一种被掩藏的历史。伍尔夫在《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中写道:“我不揣冒昧,做以下推测,那数不胜数没有署名的诗篇,大多出自女性之手。”她在这本书中描绘了在伦敦的漫步,观察女性交谈、走路、购物、售货;她们每日生机勃勃,令她想起“所有史书之外的生活”——鉴于史家之笔向来只书“伟大男性的生活”——还有待记录。在伍尔夫看来,这座雕像以反叛的姿态,致敬伦敦历史上被遗忘的女性,以微弱但不容忽视的声音提醒人们不要忘记那些因受限于性别而或被书本忽略、或始终无法施展才华的女性。
1917年5月,T.S.艾略特向母亲描述自己前往拜访新同事、美国诗人希尔达·杜利特尔(Hilda Doolitdle)的见闻。当时两人都供职于《自我主义者》杂志。他写道:“伦敦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人总能在这里探寻到新的角落;这位女性住在一个我从未听说过的破旧而美丽的广场;广场位处城区中间,靠近国王十字车站,但有开阔的老式花园。”梅克伦堡广场位处布卢姆斯伯里最东边,有科拉姆园区和野兽派风格、形似金字塔的布伦斯威克中心作为阻隔,距离更为知名的花园广场还有些距离,因此仍是一处清幽静寂的所在。广场边缘是一片墓地(圣乔治花园)和繁华的格雷律师学院路,中心地带有高大的树篱遮挡着,不向外人开放——这对布卢姆斯伯里来说并不常见。但对曾经的房客D.H.劳伦斯而言,梅克伦堡广场是“伦敦黑暗而生气勃勃的中心”。
二十世纪初,梅克伦堡广场是一个象征“激进”的地址。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那些狂热的岁月里,梅克伦堡广场是本书中五位女性作家的栖身之所。弗吉尼亚·伍尔夫带着行李包裹来到这里时,正值政局动荡不安之际;她在日记中认真思考,“如何在战争中生活下去”。她不知道的是,早在二十三年前,就在同样的地方,另一位作家,看着齐柏林飞艇空袭将她书架上的书震落,也问过同样的问题。希尔达·杜利特尔,笔名H.D.,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住在广场44号。就在她的丈夫理查德·阿尔丁顿(Richard Aldington)在法国参加战斗时,她正于家中宴请劳伦斯和他的妻子弗里达。H.D.后来突然离开广场,前往康沃尔郡寻求新的开始。三年后,1921年,多萝西·利·塞耶斯(Dorothy Leigh Sayers)就住在H.D.曾经住过的屋子。H.D.在这里开启了日后将耗尽毕生心血的自传体小说系列;而塞耶斯也正是在此写下人生中第一本侦探小说,创造出诙谐睿智的彼得·温西爵爷这一形象。1926年至1928年,古典学、人类学先驱简·艾伦·哈里森(Jane Elcn Harrison)在广场资助一家俄语语言文学杂志社,与不同的流亡知识分子共事。1922年至1940年,历史学家艾琳·鲍尔住在广场20号,她在此召开社会主义者集会,绘制反法西斯的未来图景,为英国广播公司撰写关于和平主义的广播稿,在家中厨房举行欢闹的聚会。
这五位女性中有一两位彼此相识,剩下的也多通过共同的兴趣、朋友甚至是爱人而彼此联结,但她们在梅克伦堡广场生活的时间并不重叠,并不是一个布卢姆斯伯里文学团体。H.D.和塞耶斯在这里生活时,正处于探索职业发展的起步阶段;伍尔夫和哈里森则在此度过了人生末尾一程;鲍尔在这里生活了近二十年之久,塞耶斯和伍尔夫则都只在这里生活了一年。但对所有人而言,在广场度过的时间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对她们有着重大的影响。她们都认同长期以来迫使女性居于从属地位的社会体系虚幻而极不稳定:她们以写作和生活方式试图为女性打破界限,为女性重塑全新的叙述方式。在梅克伦堡广场,她们每一个人都致力于打造一种可以让自身才能得到发挥的生活方式,寻找可以支持她全心工作、无须为家务琐事分心的亲密关系。但这并不容易。她们在广场的生活展现了那些试图发出声音的女性在个人生活、职业领域曾遭遇过以及日后仍将面对的困境。
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