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推荐书目导读(导读版)/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
分类
作者 吴秀明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为“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之一,所选的七十多篇经典导读,涵盖了古代、外国、现当代三大领域,在选目与文本的阐释上贯彻了经典横向拓展、纵向深入、动态开放的原则。孩子们把阅读经典视为一朵不断绽放的文学之花,通过这本导读的指引,走入绚丽多彩的文学世界,从此,对社会、对人生有崭新的理解与体察。阅读不仅仅是阅读,它本身就是人生的组成部分,语文阅读也不仅仅是“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它更是人文主义理想的载体,是立志树人的开端。

内容推荐

“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选目精当,强调人文精神。在收录教育部“新课标”建议课外阅读的相关书目的基础上,又增加主流教材要求阅读的名篇佳作以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选本,从中总括出最能代表中华民族文化、世界文化精髓内涵的人文资源.让学生在审美欣赏中得到情操的陶冶、情感的升华。这套丛书荟萃了浙文社的“外国文学名著精品丛书”、“中国现代经典作家诗文全编系列”、“世纪文存”、“学者散文系列”等在出版界颇具影响力的丛书的精华,得到了国内一流的作家、翻译家、学者的悉心襄助,保证了图书的上乘品质。

为了便于学生阅读理解,更好地掌握作品的思想内涵、文学特点,增强阅读与欣赏的自学能力,提高学习与测试的实用程度,在新版中增加了导读和附录的内容。导读部分主要涵盖了作家个人生平介绍、作品文本解读、主要人物形象分析、相关知识链接、文学常识背景、同类作品比较阅读、学业测试提示等相关内容。

目录

前言

《论语通译》

《孟子选注》

《庄子选译》

《孙子兵法直解》

《三国演义》

《红楼梦》

《西厢记》

《聊斋志异》

《儒林外史》

《高中生必背古诗文40篇》

《鲁迅小说选·呐喊》

《鲁迅杂文精选》

《子夜》

《家》

《老舍剧作选·茶馆》

《曹禺剧作选·雷雨》

《朱自清散文精选》

《边城》

《闻一多诗选》

《徐志摩诗选》

《林清玄散文精选》

《贾平凹散文精选》

《周国平散文精选》

《经典常谈》

《谈美书简》

《百年中国小说精选》

《哈姆雷特》

《堂吉诃德》

《歌德谈话录》

《巴黎圣母院》

《欧也妮·葛朗台》

《高老头》

《匹克威克外传》

《大卫·科波菲尔》

《复活》

《普希金诗选》

《泰戈尔诗选》

《莫泊桑短篇小说选》

《契诃夫短篇小说精选》

《欧·亨利短篇小说选》

《茶花女》

《包法利夫人》

《红与黑》

《傲慢与偏见》

《局外人》

《少年维特的烦恼》

《卡夫卡短篇小说精选》

《纪伯伦散文诗精选》

《马克·吐温短篇小说精选》

《杰克·伦敦短篇小说精选》

《百年外国小说精选》

试读章节

《子夜》

作者简介

1933年初,茅盾的《子夜》出版印行,各方反响强烈。瞿秋白撰文评论说:“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1933年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记录《子夜》的出版”。历史的发展证实了瞿秋白的预言。日本文学研究家筱田一士甚至认为这是一部可以与《追忆似水年华》、《百年孤独》相媲美的杰作。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出生于浙江桐乡乌镇。1916年从北大预科读毕后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编辑老牌的鸳鸯蝴蝶派杂志《小说月报》。1921年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茅盾1920年就参加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汉流亡上海、日本,三十年代初回到上海,一度成为左联的领导人,抗战以后,则辗转于香港、新疆、延安、重庆、桂林等地。上层政治斗争的丰富阅历,铸成了他高强的政治敏感和开阔的文学视野。早期作品如《蚀》三部曲和《虹》,左联期间的《子夜》、《林家铺子》、《春蚕》,以及抗战以后的《腐蚀》和《霜叶红似二月花》等,多能反映作家的这种时代概括力和社会视野。新中国成立之后,茅盾历任中国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协主席。1981年辞世后设立“茅盾文学奖”,该文学奖是当今我国长篇小说创作领域的最高奖项。

内容概要

《子夜》原名《夕阳》,1931年10月开始动笔,1932年12月完稿。1930年4月,茅盾从日本回国,因为身体原因,他大部分时间立足于上海的同乡们——这些人当中有资本家、金融家、投机商、经纪人、公务员等等——中间“鬼混”,这为后来在小说中全面展现上海这座现代都市提供了充分的素材和体验。同时,一场有关中国社会性质的大论战也正在进行。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托洛茨基者们认为,中国资产阶级对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已经取得了胜利,中国社会已是资本主义占优势并将得到和平发展的社会,并断言中国无产阶级只有待到将来再去举行社会主义革命。《子夜》的创作即是针对这一论点的。

故事发生在1930年的上海。五月的傍晚,二十五年不曾跨出书斋半步的吴老太爷,来到了上海这座冒险家的乐园,花花绿绿的都市文明,立刻将他风化了。一进吴府大门,吴老太爷便得了脑溢血,当晚就咽了气。第二天,吴府大办丧事。纷至沓来的客人中,既有企业老板、金融巨头,也有军人、官场政客和寄生文人。吴府的主人吴荪甫此时接到电报,他投下巨额资产的双桥家乡告急,裕华丝厂工人开始怠工,他几乎后悔当初不办银行而开工厂了。但他不愧是工业界的“骑士”、“铁铸的人”,他随即转成坚决的态度:还是要干下去!中国民族工业就只剩下屈指可数的几项了,丝业关系民族的前途尤大!而且他还有一个“大计划”:和太平洋轮船公司总经理孙吉人、大兴煤矿公司总经理王和甫组建实业界财团“益中信托公司”。

吴荪甫过着打仗一般的生活。交易所里的公债投机瞬息万变。赵伯韬是上海公债市场上的魔王,既有美国资本作后盾,又同军政要界有联络,神通广大。他放出空气,要搞金融“托拉斯”来控制工业资本,要“直逼到吴老三坍台,益中公司倒闭”!

益中公司的资本又要搞实业,扩充那新收买的八个厂,又要做公债投机,日益感到资金兜不转了。姑老爷杜竹斋退出“益中”,“益中”的一些存款户受赵伯韬的挑动,也纷纷要求提款。吴荪甫遇到了难关。但并不甘心失败的吴荪甫决意要在公债市场上同赵伯韬较量。他收买了赵伯韬的姘头刘玉英,笼络了交易所经纪人韩孟翔,又花很大的气力整顿那八个厂。然而,时局的发展对吴荪甫十分不利:阎军全线出击,四五天内就要打进济南;公债猛跌,“多头”面临惨败的危险。吴荪甫再也沉不住气了。尽管工潮一触即发,吴荪甫仍然决定把公债投机上的损失转嫁到工人头上,他下令裁人,减工资,延长工时。工人被激怒了,他们举行了罢工。吴荪甫如惊弓之鸟,只得从后门溜走。

在公债战场生死决战的紧要关头,吴荪甫才知道自己收买的人都不可靠,他们倒戈了。他决定孤注一掷,把吴府住宅的地皮和裕华丝厂都押上去。这时,如果杜竹斋能与吴荪甫合作,“空头”便全胜了。可是,杜竹斋却最终站到了赵伯韬一边。吴荪甫彻底失败了。曾经显赫一时的工业巨头,活老虎,如今成了丧家犬。他绝望地把枪口对准自己的胸膛,但又立即镇静起来。当晚,他就登上了去外地避暑的轮船。

艺术特色分析

《子夜》确立了茅盾作为上世纪三十年代最具代表性的小说作家的地位。作为公认的中国社会剖析派小说坛主,茅盾将十九世纪法国、俄国的现实主义小说与中国古典世态小说相结合,创造了既大气磅礴又精致细腻的小说风格,代表了整整一代的中国小说。

在小说体式上,三十年代的社会时代特征和小说十年的发展成长,使长篇小说获得了风行的基础和长足的进步。长篇小说有着恢弘的结构和巨大的容量,最能将社会方方面面的信息编织进去,体现黑格尔所认为的“史诗”应该“把个别事迹和全民族的一般世界情况交织在一起”,从而通过其广泛内在联系展现整体社会面貌的功能——这是短篇小说、诗、散文以及空间有限的舞台戏剧无可比拟的。《子夜》就是这样一部让人肃然起敬的经典。它以大容量的长篇巨制的形式,涉足都市、城镇和乡村的各个社会层面,表现中国社会的风云动荡,提高了现代小说对于社会生活充分的表现力。

《子夜》提供了错综复杂的情节、庞大的人物群和宏阔的视野,在文本叙事上,多采取复合式故事结构和全知全能的故事讲述方式。各情节线索围绕着吴荪甫展开,又相对独立,或并行或交织的进展显示了整个故事结构的复杂;而全知全能的叙述角度则便于传达叙述者明确的叙述动机。叙述者对故事和人物了如指掌,又恰恰不置身其中,即始终“不在场”,他不是小说中亲历或亲闻故事的某个人物,但他能以俯视全局、众览一切的视角,对纷纭复杂、变化万端的人事和世事作高屋建瓴的观察、记录和评议,他在故事叙述中无处不在。这样的叙述方式便于作家将自己“指点江山”的思想动机、主观意图,通过“激扬文字”的叙述者在文本中直接书写出来,以“用形象来回答”的方式体现和完成小说的政治使命。这与茅盾坚持创作是“先从一个社会科学的命题开始的”的主张是一致的,与茅盾创作“社会剖析小说”的意图是一致的。

《子夜》的艺术成就还体现在一系列成功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除了作者着力刻画的工业界“骑士”、民族工业资本的铁腕人物吴荪甫以外,“一手扒进公债,一手扒进女人”的公债市场“魔王”、买办资本家赵伯韬,以女儿施“美人计”、向洋场文化投降的封建豪绅冯云卿,临场倒戈、落井下石的资本家杜竹斋,吴荪甫手下“机警、镇定、胆量”的得力鹰犬屠维岳等,性格形象都清晰鲜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也有不同的性格、气质,既有手捧《太上感应篇》的传统东方“玉女”惠芳的苦闷和困惑,也有受新思潮影响而崇尚享乐的西方型女性的拒绝平庸、追求刺激,还包括单纯的知识女性,朴素的劳动女工,妖艳的交际花等等,可谓争奇斗艳。

精彩篇章

学生时代从英文的古典文学所受的所酝酿成的憧憬,这多年以来,还没从她的脑膜上洗去。这多年以来,她虽然已经体认了不少的“现实的真味”,然而还没足够到使她知道她的魁梧刚毅紫脸多疱的丈夫就是二十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他们不像中古时代的那些骑士和王子会击剑,会骑马,他们却是打算盘,坐汽车。然而吴少奶奶却不能体认及此,并且她有时也竞忘记了自己也迥不同于中世纪的关姬!

(《子夜》第3章)  吴荪甫拿着那“草案”,一面在看,一面就从那纸上耸起了伟大憧憬的机构来:高大的烟囱如林,在吐着黑烟;轮船在乘风破浪,汽车在驶过原野。他不由得微微笑了。而他这理想未必完全是架空的。富有实际经验的他很知道事业起点不妨小,可是计画中的规模不能不大。三四年前他热心于发展故乡的时候,也是取了这样的政策。那时,他打算以一个发电厂为基础,建筑起“双桥王国”来。他亦未始没有相当成就,但是仅仅十万人口的双桥镇何足以供回旋,比起目前这计画来,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这么想着的吴荪甫,便觉得双桥镇的失陷不算得怎样一回了不起的打击了,他兴奋得脸上的疱又一个一个冒着热气……

(《子夜》第5章)

P65-69

序言

在一个人的成长经历中,阅读,打开了世界的大门,提供了凭直接感性经验无法触及的广袤而又丰富的人生。毫无疑问,阅读在锻造品性、熔铸人格上起到极大的作用。因而阅读经典的选择,便成了语文教育的一件大事。在这个知识不断复制繁衍的时代,图书越来越汗牛充栋。什么是必读的经典而非时尚消遣的读物,有时连我们成年人都雾里看花,需细加甄别,何况中学生处于成长时期,阅读的味蕾细胞正逐渐发展成熟,此时阅读什么样的经典,将在日后影响他对经典的偏爱与喜好。教育部在“语文新课标”附录中列出的学生诵读和课外读物书目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必读经典的尺度。但靠我们喋喋不休地去鼓吹什么是经典,要求学生去阅读什么经典,并不能真正把经典蕴涵的人文底蕴内化到学生的心灵,有时反而会使其产生些许抵触与逆反心理。经典之正襟危坐,太累,经典之深入开掘,太累,经典之不可动摇的地位也让孩子们不由自主地想逃到娱乐与休闲的快餐读物中去。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把经典视作一个横向开拓、纵向深入、动态而非静态的不断绽放的过程。

经典之横向开拓,指阅读经典的选择应是教科书的自然延伸,是阅读空间的逐步拓宽。在应试教育中浸染颇深的学生们,往往对教科书之篇目章句,了然于心,因为这关系到分数与前程。而教科书的编选,当然也是经典之中的经典,浓缩了汉语文化的精髓,通过对课文的含英咀华,也确实能够以一当十,获益匪浅。只是教科书编选的不论是从篇幅容量还是阅读时间的可能性上,都只能做到高度浓缩的典型性。典型性当然不能取代语文世界的多样丰富性,典型性亦不能就此剥夺文学无限个性化的权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现行语文教育的典型性形成了一种闭合式结构,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束缚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原创力。从教科书的典型性出发,横向开拓出与教科书选目相衔接的课外阅读空间。这种横向的衔接与开拓,首先是在篇目选择上尽量与教科书的课文具相关性,其次在本书的行文风格上,由作者简介、内容概要、精彩篇章、艺术特色分析、版本推荐等几大框架构成的导读,与学生教科书学习过程相类似,可迅速激励学生学会思考并形成自学能力,真正使学生逐步提高语文综合素质,实现课外阅读从量变上升到质变的转化。这样,由本书拓展开来的阅读空间就具有很好的开放性和扩展性,有利于磨砺思想、熏陶情感、丰富内心,用独特的文化魅力来展现非常广阔的文化境界,从而引导学生树立客观的明智的阅读方向,端正审美意识和态度,拓宽视野和思路,深刻地了解世界、社会和人本身。它成为教科书典型性之外的多种拓展,经典并非与己无关、远隔千里,而是教科书典型性的自然生长。

经典之纵向深入,指的是中学阅读与大学阅读的纵向对接。有时候,同一篇目,我们在中学也学,进入大学也学,学了又学,学习的层次与意义是一个纵向不断深入的过程。如鲁迅的《孔乙己》,限于中学生的理解程度,现行教育体制的语言环境,当它作为初中语文教材时的学习,恐怕更多的限于文本内部的分析,套以程式化的主题思想的帽子。大学阶段的学习,则有可能真正深人到小说的思想文化内涵,从鲁迅的“立人”思想进入对人的主体性的深刻理解。而作为中文专业的学习,则要结合文学史的背景进一步研究探讨经典的多重意蕴。在每一个不同层面上,阐释是一个随着阅读主体的时间推移,心智成熟度不断由浅人深、纵向递进的过程。因而,本书所提供的必读经典及其导读,正补充了从中学课堂教学向大学阅读过渡的一种课外阅读方式,它可以讲述课堂教学不便深入讲述的东西,将中学向大学的阅读阶梯对接为舒缓的斜坡。这种对接还体现在一斑与全豹的关系上。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选了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在教科书的讲授中是作为独立的单篇,实际上该文是林海音代表作《城南旧事》中的尾声部分。《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一斑,《城南旧事》是全豹,从中学阅读的借一斑而窥全豹进入到大学阅读的原著阅读。本书所提供的精彩篇章与版本推荐,正是这样一种一斑与全豹俱陈的阅读过渡方式。既有选段可供细读,又为有余力的同学指导性地推荐了原汁原味的原版大餐。而不将卷帙浩大的原著网罗进来,则缩小了本书规模,减轻了经济负担,更好地体现出阅读风向标的作用。

经典之动态,则是传统经典生命力的核心词汇。一个僵化的经典必然会被束之高阁。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对经典总是兴趣不高,因为排来排去,总是《水浒》、《三国》,甚至他们都懒得去读施耐庵、罗贯中的原著,市面上层出不穷的卡通漫画式《水浒》《三国》,“水煮”、“大话”,更吸引他们的眼球。这里涉及两个问题。一是经典的外延是否应该随着时代变化?经典的书目选单能否向当代开放?我们不能总是给孩子读《三国》、《水浒》,我们的时代有自己的经典,本书中国当代部分就列入了在文坛影响较大的当代作家贾平凹的散文,让孩子们对当下的文学有新鲜的感受,体验时代的脉动,而不是整天在故纸堆上打转转。近年来,随着社会文化的转型,文学日益边缘化,人的主体性、理想性日益受到物化危机的冲击,严肃优秀的当代文学难敌“戏说”、“大话”,大量文字流于毫无意义的嬉笑与一味的喧嚣热闹。那些取代了经典的文字读物大多缺乏经典的许多宝贵品质——比如忧郁、悲悯、博爱、优雅、美感、圣洁、庄重和意境,等等。当这些偏于娱乐与搞笑的文字成为主流读物时,成长期的孩子日后就有可能被塑造得口味低劣,理想沦丧,成为庸俗的享乐人。某一天,“水煮”、“大话”也被奉为经典,是否可能,是否可以?因而,保持经典选目的时代开放性,是经典拥有生机的关键所在。让每一时代真正的经典进入孩子的视野,抵御格雷欣劣币驱逐良币法则的负面影响。第二个问题即指经典的内涵亦应随时代而发展。真正的经典不但是千百年可阅读,更应在千百年的阅读中常读常新,处于与今人对话不断的动态发展中。当然,今天的“水煮”、“大话”,也是今人与经典的一种对话方式,只不过这种对话是娱乐性消遣性的。让娱乐读物占据阅读的主体,是危险的。改变经典一成不变的夫子面目的要则,便在于让经典的动态阐释成为阅读的主要导向。经典的动态开放性应该将经典的严肃阐释不断纳入与现时代对话的过程中。阐发《论语》、《庄子》中可资今鉴的古代智慧,叙述《红楼梦》背后的当下警示和永远说不尽的鲁迅“立人”精神……静态的经典图说不可能取代平面娱乐化的“水煮”、“大话”,只有严肃的探索,积极的沉淀,将经典的原典性化为现实生活中璀璨的钻石,我们的孩子才有可能形成独立不倚的思考方式。经典之于人生的深刻性才能内化为他们的血肉,他们才能在将来脱靶疾驰时摆正人生的方向盘。那时候,他们已经不再需要本书为他们提供经典阅读的指导杠杆,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经典判断准则。本书只是一座桥梁,一个过渡。当它不再有意义时,却是它最大的意义。

本书所选的七十多篇经典导读,涵盖了古代、外国、现当代三大领域,在选目与文本的阐释上贯彻了经典横向拓展、纵向深入、动态开放的原则。我们更愿意孩子们把阅读经典视为一朵不断绽放的文学之花,通过这本导读的指引,走入绚丽多彩的文学世界,从此,对社会、对人生有崭新的理解与体察。阅读不仅仅是阅读。它本身就是人生的组成部分,语文阅读也不仅仅是“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它更是人文主义理想的载体,是立志树人的开端。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8: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