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精应读,书小可欺,欺而易读,然后受益。本书作者以轻松的小品形式,将心理学中对个体天性发展、自我认知和相关病症的研究作了清晰的阐释。合上本书,重新想想自己要走的方向。
书中各文,皆属短小精干,恰如家辉其人。诸篇谈论之内容,在学术上各有所本,非坊间常识性著作可比。书中所述虽皆为现代心理学的知识与概念,表达方式却生动可读,绝非心理学教科书行文的苦涩。各文互相独立,且每篇仅六百字,皆属知识小品,不但适于书房中阅读,而且也可在客厅里、卧室内、旅途中、舟车上或候人时(甚至厕所里)浏览。
幼儿与母亲
曾有学者认为幼儿喜欢依附母亲,是因为后者能满足前者的基本生理需要,哪怕是使幼儿免于饥饿。母亲是“食物的来源”,因此,也是生存的依靠。但心理学家哈罗(Harlow)以实验证明:“人类不仅靠牛奶过活。”
哈罗最著名的实验是“替代母亲”。他选定了两组猴子,每组的铁笼内均有两只“替代母亲”,其中一只以棉布毛料造成,另一只以铁丝造成。两组猴子的差别在于:一组的饲料是由毛料母亲“供给”,另一组的饲料则由铁丝母亲“供给”。
经过数月的仔细观察后,哈罗发现不管是由哪一只母亲负责“供给”饲料,两组猴子大部分时间皆依附在毛料母亲身旁。这表示幼儿除了需要食物,可能更需一种温暖的、依赖的接触和依附。
哈罗在另一项实验中,用一只玩具熊来威吓小猴,结果发现由毛料母猴“养大”的小猴,很自然地紧紧退缩到母猴旁边,而由铁丝母猴“养大”的小猴则无此现象。
哈罗又发现,若把母猴与小猴分隔开一段日子,当重新接触时,由毛料母猴“喂养”的小猴很快会再次依附回母猴旁边;而当母猴不在时,小猴更会在她的原来位置上打转,等待母亲的归来,至于由铁丝母猴“喂养”的小猴,则毫无特殊表现,仿佛母猴的存在与否跟自己无关。
随后有不少心理学家批评或修正哈罗的理论。但基本上仍同意幼儿和母亲之间的关系,足以影响幼儿日后的心理发展。
P7-8
在台湾大学心理学系求学期间,家辉是一位香港侨生,但他给我的印象颇为深刻,算是一位很特别的侨生。他的特别处倒不在音容的“鲜活”,而是动念的“生猛”。他的学习精力十分旺盛,且凡有所学,必有其个人的独特感受或见解,俨如鱼跃虾蹦,非加吐之而不快,终能一一写成短文,以“韩妙玄”的笔名在香港“东方日报”发表,广为读者所喜爱。
撰写既久,文章已多,家辉乃加整理,叠成书稿。我有幸先读其稿,兴趣盎然,难以释手。深觉书中各文,皆属短小精干,恰如家辉其人。诸篇谈论之内容,在学术上各有所本,非坊间常识性著作可比。书中所述虽皆为现代心理学的知识与概念,表达方式却生动可读,绝非心理学教科书行文的苦涩。各文互相独立,且每篇仅六百字,皆属知识小品,不但适于书房中阅读,而且也可在客厅里、卧室内、旅途中、舟车上或候人时(甚至厕所里)浏览。
我自己很喜欢这本小书,相信读者也会如此。书精应读,书小可欺,欺而易读,然后受益。这是我向诸君推荐这本精干小书的原因之一。
内文精短,这篇序文当然也不能太长,就此立即结束。
杨国枢
序于台湾大学心理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