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楼市风云录/易居中国房地产丛书
分类
作者 梁志超
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上海乃至中国房地产业发展过程中,房地产新闻媒体及新闻工作者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梁志超先生就是房地产优秀新闻工作者中的一位。本书是梁志超先生这十余年来的新闻作品选编,其主要特点有三:一是客观,如实地反映了中国房地产业尤其是上海房地产业的新闻事实;二是鲜活,比较生动地再现了房地产业发展的一些重要轨迹;三是专业,其主要观点和论述经得起理论上的推敲。现在,房地产新闻报道非常多,而具有专业深度的文章相对为数较少。从这个意义上讲,梁先生这本有着专业水准的新闻作品选编也可为年轻的房地产新闻工作者所借鉴。

内容推荐

本书是作者曾发表的90年代以来各个时期房地产新闻作品选编(按发表的时间顺序逆向排列),内容包括房地产市场跌宕沉浮纪实及投资与消费演变趋势评析,从中可以窥见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历史。

从本书中可以看出,记者在采写新闻、客观报道的同时,不可能没有个人的观点和倾向。梁志超文章的选题多为房地产热点和发展阶段中的关键问题,在准确度的把握上,达到相当专业的水准。他的一系列评述和观点,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充分显示了他的勤奋、才华、积淀、成熟和功力。

目录

序一 /桑荣林

序二 /张永岳

说楼道市

 住房消费需求要引导 /3

 有感于“打仗也要婚房” /4

 征收消费税给楼市的信号 /5

 房价“回归”怎么看 /6

 从“抑制”到“鼓励” /7

 房价走势数据说话 /8

 启动内需对楼市的期望 /9

 楼市限炒的反思/10

 房价变化看个案 /11

 商品住宅成“配角”之忧 /12

 楼市又闻“拉动消费” /13

 楼书如镜 /14

 倒按揭与以房养老 /15

 “狼”又来了吗 /16

 话说“和谐楼市” /17

 二手房指数微跌随想 /18

 合理引导市场主体预期 /19

 “鸡”与“蛋”之争/20

 两个“1000万”的经济适用性 /21

 房价和租金的背离 /22

 让房价理性回归 /23

 居住与投资莫倒置 /24

 住房自有率变化意味什么 /25

 创品牌并非一流 /26

 欣闻千套“租屋”将投放 /27

 解读“三个为主” /28

 “大地产,小完产”之预演 /29

 “鱼和熊掌”可以兼得 /30

 房价稳中微升是基本特征 /31

 楼市不应大起大落 /32

 拍卖成为二手房买卖新途径 /34

 倡导“租售并举” /37

 区别两种行为 /39

 莫对楼市轻率断言 /40

 “分时度假”此番成吗 /42

 空置房积压房是两码事 /44

 入世房价升?降?平? /46

 房价上涨合理乎?正常乎? /49

 把使用权房有偿转让推向前台 /51

 住房融资重点应转向个人消费 /53

 空置完与安居工程相置换之感言 /55

 从“空置不等于积压”谈起 /56

 住宅将成为新一轮主导消费品 /59

 为“安居工程”正名 /61

 中价房开辟新天地 /62

 商品房销售尽快走出低谷 /63

 开办购房按揭缘何步履蹒跚 /65

 楼市呼唤合格经纪人 /68

 吸引外资兴建微利房 /70

 中低收入者进入楼市 /72

 土地增值税引起的震动 /74

 土地批租成新热点 /75

 私房交易管理不能成为盲区 /76

热点透视

 和任志强的“穷富分区”之爭 /81

 “老公房”与“老工房”称谓辨析/83

 选择“卖房人”也应招投标/85

 土地宏观调控的作用 /87

 沪上老年公寓依然凤毛麟角 /89

 楼市预警预报体系呼之欲出 /91

 上海楼市“三驾马车”齐驱/93

 严控建高层须令行禁止/99

 “新”房成为二手完市场主体 /101

 惩罚性赔偿是利器/102

 谈上海住宅的国际化趋势/104

 “世博经济”向房地产走来 /108

 沪上房地产期盼“世博经济” /110

 谨防土建安装“富贵病” /111

 土地出让应加快“全透明” /113

 为老年人居住留一席之地 /115

 点击上海楼市“温州现象” /118

 加入WTO给上海房地产带来什么 /122

 建立噪声预评价制度迫在眉睫 /124

 主办奥运带来房地产理念更新 /125

 经济适用房该对低标准说“不!” /127

 科技成果的转化

——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思考之一 /`29

 呼唤“拳头”产品

——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思考之二 /131

 节能与可持续发展

——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思考之三 /133

 城市建设主引擎

——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思考之四 /135

 发挥住宅产业的“拉动”作用 /137

 “马蜂窝”该捅

——对开发商面临乱收费现象的思考之一 /139

 滋生问题的“温床’何在

——对开发商面临乱收费现象的思考之二 /141

 强化银行业的“造血”功能/143

 差价拨房交换有“戏”可唱/146

 资金宜驻普通寓

——宏观调控后房地产市场思考之一 /148

 呼唤规范的交易模式

——宏观调控后房地产市场的思考之二 /150

 房地产形成“外商投资热” /152

 治愈屋漏痼疾刻不容缓 /153

访谈纪实

 建筑语言不分国界

——访美国BBG公司全球首席设计师YannLeroy /157

 生态量化 因地制宜 功能细分

——访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元端 /158

 留下空间给消费者

——访香港远东发展有限公司主席邱达昌 /160

 完地产预警体系如何形成

——访上海市政府参事、社科院研究员、博导张泓铭 /162

 居住文化的哲学思考

——著名房产经济学家张永岳教授访谈录 /165

 看楼市四要点

——访著名房地产专家印堃华教授 /170

 环境:当代住宅建设的关键词

——访联合国“国际科学和平周”中国组委会执行主任高潮 /174

 希望在上海留下作品

——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沪上谈 /176

 台湾人眼中的上海楼市

——访宝岛资深房地产专业人士 /177

 拨开迷雾看“过剩”

——访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顾云昌 /179

 二手房市场的“晴雨表”

——访上海二手房指数专家委员会主任桑荣林研究员 /181

 看群众满意不满意

——访建设部住宅与房地产业司司长谢家瑾 /183

 为绿色生态住宅正名

——建设部科技委副主任聂梅生教授诠释要义 /185

 激活住房即期消费

——访建设部副部长宋春华 /187

 规划设计是关键

——访建设部副部长谭庆琏 /189

 培育房屋租赁市场

——访建设部房地产业司副司长沈建忠 /191

 搏击长空的“海鸥”

——记香港著名企业家罗康瑞 /193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

——访建设部部长侯捷 /194

 “烟台模式”在延续

——访烟台市住房制度改革办公室主任王清元 /197

加大房改力度 持续发展住房

——访上海市副市长夏克强 /199

业界风标

 楼市清风东方来

——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房地产学院成立十周年纪实 /203

 最是春雨润物时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挂牌 /209

 外资沪上步入长线投资 /213

 长三角房地产一体化发展 /215

 房地产倡导“精明发展” /217

 外滩源

——聚焦新一轮上海城市的保护与开发 /219

 沪港完地产竞争起硝烟 /224

 我国住房保障多种形式并存/226

 武汉:破一个“禁区” 活一方市场 /228

 公房转租:楼市的一道风景线

——来自“东瓯名镇”温州市的报告 /229

 安居工程在筑城

——贵阳市创造“七个结合”成功经验 /233

 重铸中国“华尔街”

——上海外滩地区房屋置換纪实 /236

 告别房地产“泡沫”

——沉寂数年的海南悄然复苏 /240

 村庄里崛起的都市

——记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 /242

 “楼战”,开始短兵相接

——记沪上首次大型房产展 /252

 房改方案势在必行顺乎民意/254

 昔日黑灯瞎火 而今路灯林立 /256

试读章节

    二手房指数微跌随想

本报今日B2版刊登的6月上海二手房价格指数比上月微跌4点,环比降低0.2%,这是上海二手房指数运作三年半来首次出现了微跌。自今年3月楼市新政策出台以来,围绕二手房价变化是涨幅下降还是均价下降的预测,看来是交替出现。

调控是为了使楼市理性回归。二手房价的适度回落,应该是调控的良性回应,也是价格变化阶段性特征的显现,并非意味着楼市开始进入萧条时代。

上海曾经创造了一、二手房市场联动的经验,这在20世纪末是指一、二手房交易相辅相成,楼市进而二分天下,成为走向成熟市场的标志之一。时下二手房价也成为一手房定价的依据之一。因为二手房价是上一轮购房者与这一轮购房者之间博弈的结果,在讨价还价之际,使价格与价值更加接近。君不见,发展商在开盘之前总要对周边二手房价展开调查,然后再定开盘策略,因为一手房单边开价已风光不再。

在楼市调整期,政策执市场牛耳。有一点应引以为训,那就是对新政的后续政策设计必须十分谨慎。东部等一些城市为了打击投机炒作,曾经相继出台二手房交易开征个人所得税的政策,不久又迅速叫停,这暴露了一些政府部门出台政策的随意性。如此反复多变,徒然付出了巨大的社会成本。连建设部高层也为此表态说目前实施“个税”尚无时间表。

还有,个别媒体的严重失实报道,所谓的上海市政府为救市酝酿出台系列政策,说得有鼻有眼,似乎朝令夕改真有那回事,扰乱了市民的思想和对楼市的预期,这是不负责任的做法。

稳定房价,政策的延续性和科学性至关重要。

                 (2005年7月11日)

          P18

序言

    序一

       桑荣林

作为易居中国房地产丛书首本——《中国楼市风云录》问世了。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梁志超一直是中国房地产改革与发展前沿的一名记者,写出一篇篇新闻报道。选人本书的有100余篇文章,主要是深度报道、调查报告、专访、短评和述评,分成四个部分。时间跨度为1990到2006年整整十六年。这是进入房地产领域后,梁志超记者生涯的足迹印痕和耕耘业绩的一次集中回顾和展示。

我拿到本书书稿时,觉得一篇篇文章中都有我熟悉的脸庞和声音,不禁感慨良多,激动不已。

说十六年也好,提十八年也罢,其实,我等都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房地产业改革和发展的见证人和参与者。随着房地产业的迅速崛起,《房地产报》作为中国房地产行业第一张报纸,在80年代后期应运诞生。同时,也就有了第一批房地产记者,梁志超就是其中之一,并担任新闻部主任。记得这批记者,以上海为据点,通过在全国重要城市和地区设立记者站和通讯联络站,活跃于祖国的东西南北,穿梭于沿海和内地,像蜜蜂采蜜似地传递信息,沟通交流,关注热点问题,扶持新生事物,推出区域专版,促进城际互动……工作得卓有成效。90年代后期,得到业内外广泛好评的《房地产报》竟无疾而终。不久,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房地产时报》创刊,梁志超“改嫁”。作为第一代房地产媒体的记者和骨干,他对房地产领域改革和发展的跟踪采写从未间断。

从本书中可以看出,记者在采写新闻、客观报道的同时,不可能没有个人的观点和倾向。梁志超文章的选题多为房地产热点和发展阶段中的关键问题,在准确度的把握上,达到相当专业的水准。他的一系列评述和观点,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充分显示了他的勤奋、才华、积淀、成熟和功力。

对这本书和作者,我应该表达一种褒扬、赞赏、钦佩和敬意。眼下一些学者和记者,冠以“著名”者并不鲜见。对梁志超,我觉得在“记者”前面加上“资深”两字,是恰当的。

            2006年7月

         (作者系上海市房产经济学会名誉会长、研究员)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14:4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