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高尔基散文/经典印象
分类
作者 (俄)高尔基著//巴金等译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高尔基的散文,在小说和诗歌之间,在故事、童话和随笔之际寻找到一种自由的境地,他可以随意跨越传统习惯赋予它们的桎梏。他的散文,似乎不受某一文体习惯和陈规的束缚,走在各种文体之间的弹性路径上。它们或是杂感、随笔,或为政论,或为素描。语言犀利、自由、奔放。

内容推荐

高尔基(1868—1936),俄罗斯作家,苏联文学创始人。著名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至今都让人保留着亲切的记忆。血水与泪水不断记录着历史的教训,高尔基那些饱含感情的文字就是这样一份历史档案。过去有人以为高尔基的文章只是所谓“时代精神的传声筒”,其实完全相反,那恰恰是超越混乱现实的冷静观照,里边有着一大堆“不合时宜的思想”。

本书收录的是他的散文作品,共计36篇。

目录

海燕之歌

鹰之歌/1

游街/8

“客人”/11

旧年/16

时钟/21

在生活面前/27

海燕之歌/30

太阳的孩子们/32

畸形儿的母亲/36

论灰色/42

在美国

黄色恶魔的城市/45

“群氓”/58

查理·曼/69

我的访问记

共和国的一个大王/82

道德教士/98

生活的主人/111

不合时宜的思想

革命与文化/128

屠杀/130

不合时宜的思想/132

一个浪漫主义者的声音/135

惨无人道殃及下一代/138

焚书毁珍/140

三年/141

两种类型的革命者/143

政治扭曲人们的心灵/147

文化在危险中/149

“站起来,死人们!”/155

人性必胜/159

新年的期待/162

湿柴岂能燃篝火/164

一场噩梦/167

改造国民的思想情感/174

论精力的浪费/179

文学写照

列夫·托尔斯泰/183

安东·契诃夫/219

谢尔盖·叶赛宁/243

编后记/252

试读章节

“客 人”

伏尔加河小景

……一队驳船停靠在悬崖下面,等着装货。

这是一个月明之夜,桅杆细长的倒影,映入冷冽的河水,像是一条条通往暗处的羊肠小道,对岸沉浸在一片黑暗之中,那边还有一盏孤灯,远远地闪闪发光。

河水缓慢地流向黑暗的远方,波浪轻拍着空驳船的船舷,驳船里不时发出低沉的、长叹似的声音。

岸边的柳丛寂然不动,月光将它们参差的、宁静的影子映入水中,投在岸边。

灌木丛里有个地方,篝火余烬未熄——照出了被河水冲去了泥土的树根和低垂在篝火上的树枝。篝火闪耀其间,就像妖怪的一只又红又大的眼睛。

在逆流停泊的第一艘驳船的船头上,值班水手笨拙的身影在徐徐地移动着。他有时在船舷边停下来,顺着平静的河面久久地眺望着远方,然后又开始在驳船上横着踱来踱去。夜深人静,在河边和远离船队的四周,都可以清晰地听到他的脚步声,在他脚下,河水轻拍着驳船涂上焦油的木板,在空寂的船舱里不停地发出叹息似的声音……

星空俯瞰着宁静的水面,倒映在水里的繁星闪烁着,活像一条条小金鱼。

夜凉如水,静谧……晴和。

偶尔有鱼儿跃出水面,远处有人在唱歌,手风琴的声音如泣如诉;歌词听不清楚,但是缠绵、悲伤的曲调在潮湿寒冷的秋空萦回缭绕,随后又完全消逝在黑暗和寂静之中。

最前面一艘驳船上的值班水手在船舷边停下来,望了望水面,突然把脸转向后面的驳船,头朝后仰,拉长了嗓门,悲凄地喊道:

“一个客—人!……”

然后他弯下身,从甲板上拿起一根钓竿,虔诚地画了个十字,把钓竿向船舷外伸下去……

流水遇到阻碍被划了开来,发出潺潺的响声。

没等第一声喊叫停止,在第二艘驳船上也同样传来了单调的、拉着长腔的字音:

“一个客一客一人!”

随后,在它的船舷边也出现了手持钓竿的值班水手的身影,他也像前面驳船上的人那样,画了个十字,把钩竿伸向水里……

“一个客一人!”远处什么地方有一个嘹亮的假嗓音在哭叫

岸上的回声清晰地重复着值班水手们喊出来的、令人心酸的、戚戚哀哀的字音……

“啾——一个客—客—客—人!……”

最前面一艘驳船上的值班水手突然起劲地转动着钓竿,空中立即又响起了他那凄惨的喊叫声:

“接—接到—喽!”

他把钓竿插进水里,沿着驳船的船舷走向船尾,在走近船尾时,他把河里的什么东西使劲儿地一推,朝着下一艘驳船低声喊道:

“送走喽……”

接着,便把自己的钓竿从水里抽了出来。

这时,在前一艘驳船的船尾与后一艘驳船的船头之间,在被月光照亮的一道水面上,露出了一个白色的、圆圆的、像球一样的东西,在黑魃魃、稠糊糊的水面上一动也不动,从轮廓上看,像是一个人体……

它显现了一下,随即又在驳船船舷的阴影中消失了……  “接—到—喽!”

第二艘驳船上的值班人,又像第一艘的一样,将钓竿插进水里,顺着船舷,走到船尾……

接着也响起了他的一声短短的叫喊。

“送走喽……”

最后一艘驳船上,有两个人在等着“客人”。一个人手持钓竿,以一种等待的、提防的姿势站着,他身边另一个人,探身舷外,双手支在一条腿的膝盖上,好奇地向上游张望着……

“河水不会把它冲到咱们这儿来吧?”他小声地问伙伴。

“大概冲不过来……”

“要是冲了过来呢?”

“要是那样的话,老兄,事情就糟糕了!巡警马上就来了,‘怎么,从哪儿来的,怎么回事?……’讨厌透顶。上帝保佑!可别这样!”

他漂来了……

“客人”被值班人用钓竿顶着,在水上摇摇晃晃地漂了过来

他脸朝上漂着,那张脸在黑魃魃的水面上显得十分苍白。它摇晃着,仰望着星空。它摇晃得那么奇怪,就像是不满意值班人对他的接待,并且想对值班的说:

“哎呀,我的兄弟们!你们怎么能这样?这可不好呀!”

“够着了!……”值班人低声说道,并且像他前面的几个人一样,将钓竿插进水里,走向船尾……

他的伙伴歪着脑袋望着水面,跟着他走。

“穿着靴子呢……”当走到船尾中间时,他说。

“大概,也许是咱们弟兄,穷水手。”他的伙伴一面用钓竿将“客人”从船舷边推开,一面回答。

“可能是的……”

“送—送—走—走—喽!”值班人从水里拎出钓竿,对着前面的驳船唱了起来……

“可是会不会把他冲到咱们附近的岸边呢?……那可都一样——少不了麻烦……”

“别担心!这一回他会漂到岬角去,一到那儿,就会把他冲进航道里。那样他在离我们二十俄里以内的地方就靠不了岸啦。而且,说不定,还会冲到对岸去呢……”

“这就好了!……”

他俩默默地目送着漂过去的“客人”,约摸望了一分钟……

此后,值班人将钓竿往甲板上一扔,摘下自己的破帽子,画着十字,小声说:

“上帝呀,让你的仆人的灵魂安息吧……上帝呀,饶恕我们,不要叫我们意外地死去吧!”

他的伙伴虔诚地画着十字,用几根手指头使劲儿地点着双肩和前额……

而那个无人知晓的上帝的仆人,却继续往下流漂着、漂着,在波浪中晃动着,他那张苍白的脸一直望着星光灿烂的夜空,似乎是要问问上苍:

“怎么样,我这个淹死的人,还要漂得很远吗?”

孙新世译

P11-15

序言

经历过二十世纪的革命与冷战,对于知识界吠形吠声的思想陋习,世人总算见得多了,血水与泪水不断记录着历史的教训,却不断被匆忙翻过。当这个世界一再被格式化之后,资本全球化的理论表述又成了新的神话。其实,那些关于发展战略之类的高谈阔论多半是扯淡,只要看看世上贫富差距愈益扩大的现实,可知早年的理想主义未必尽是痴人说梦。上个世纪初叶的故事的确过于悲怆沉重,诸般是非曲直可谓一言难尽,如今更在“知识”层面上被搅得混乱不堪。比之许多人文学者的鸿篇大论,倒是当日少数文学家的即兴描述尚给世人留下一份信史。高尔基那些饱含感情的文字就是这样一份历史档案,它告诉后人:当初革命是怎样发生的,那些自由、公正的诉求是怎样滋润着人们的心田。

高尔基对于人间的专制、愚昧以及人性中一切卑劣的东西都有着特别的感受,因而他总是操心着文化的命运。所以,当人们开始以革命的名义戕害革命的理想的时候,他已经敏锐地察觉到那种善恶颠倒之势。针对这类情况,他写了不少文章,字里行间时时闪露着来自底层的智慧和文化人的良知。对于当时政治宣传营造的那种“粗野情感的氛围”,他亳不客气地指出,“把人搁在猪圈里,还要他成为天使,这种要求是愚蠢的”。过去有人以为高尔基的文章只是所谓“时代精神的传声筒”,其实完全相反,那恰恰是能够超越混乱现实的冷静观照,里边有着一大堆“不合时宜的思想”。

后记

文学史上有一些经典作家,他们带给文学世界的,不仅仅有新锐的思想,还有跨越传统界限的文体形式。有时候,仅仅是带来新的艺术感受,就足以使他们在艺术殿堂中不朽。高尔基带给文学世界的有什么呢?

他带来了俄罗斯下层民众苦难的呻吟,带来了他们奔向自由的不羁的灵魂,带来了他们面向不平社会奋起抗争的革命精神。但是,若仅此,还不足以使高尔基不朽的。他一登上文坛,便携着一种清新的气息,这气息不局限于思想层N,而且超越“思想一内-容”这一层面,把思想形式化,使“文体—形式”’具备了思想层面的价值。所以,我们读到高尔基早期作品时,他的“特写”、“素描”、“哀歌”等,就具备了超越“体裁—形式”的价值。即使在言语层N上,它们也跨越了单一语体的界限,往往在一个文本里面包含着两类甚至更多语体的声音,这就使得高尔基早期作品的文体具有巴赫金所谓“对话性”和“多声部”性质,有一种“狂欢化”的效果,在俄罗斯文学从古典走向现代形态的转折时期,高尔基创作活动中所荷载的文体变革因素,就具备了非同小可的学术价值。

在这一观点立场下,我们可以考察所谓“高尔基散文”这一命题。“散文”,无论在中西,都是外延广泛的一个概念。俄语中的“散文”,就是一个相对于韵文而言的广义文体概念,它包括我们常说的“小说”、“政论”、“随笔”等非韵文文体。但,这还不是高尔基带给俄罗斯文坛的散文。高尔基的散文内含十分丰厚的民间口头语体因素,有口头传说、故事、歌体文字、寓言、童话等来自最底层民众、最原始的叙述文体因素,这些语体因素在正统文学殿堂里经常被视为低级的文体而未予重视,而在高尔基最初的创作中,它们彼此交融,有棱有角地在同一价值层面上对话。

但是,在一个文字有限的选集中选入高尔基散文的精粹,却是一件难事。像我们对高尔基早期文体的认识那样,狭隘意义层面上的“散文”,对于高尔基来说,是散文的一种,而不是他毕恭毕敬的文体规范。可以说,高尔基殊少以狭隘的散文文体来写作。他的散文,在小说和诗歌之间,在故事、童话和随笔之际寻找到一种自由的境地,他可以随意跨越传统习惯赋予它们的桎梏。边界是带有张力的,高尔基的这类作品的文体,例如《鹰之歌》,就在歌体与童话之间,《时钟》《海燕》又在诗与歌辞之间,《在美国》《我的访问记》里的文章,则跨越了政论、散文、报道体甚至还有小说性质的描写和叙述……他在革命前后所发表的题为《不合时宜的思想》的散文集,似乎仍然不受某一文体习惯和陈规的束缚,走在各种文体之间的弹性路径上。它们或是杂感、随笔,或为政论,或为素描,但它们不啻延续了早期高尔基的文体风范,还是他早年多:体思想的延伸,甚至升华。这当然包括他的《列夫·托尔斯泰》《安东·契诃夫》和《谢尔盖·叶赛宁》。在我们看来,这就是优美洗练的散文:与生活感受、与艺术的瞬间敏锐体悟如此贴近,这是高尔基在“散文”这一文体规范中带给读者的新认识。散文的真髓,似乎在于它与生活中瞬间感受的贴近,在于它似乎很随意地但却是十分自然真切地传达出诗人对生活真谛的直接感悟。不需要太多的修辞,不需要过于考究的起承转合,也不需要太多的铺张、铺垫。散文与生活如此贴近,就仿佛是生活本身。

高尔基的散文里,1918年写作并发表的《不合时宜的思想是不可回避的作品。《不合时宜的思想》收集了高尔基发表在《新生活报》上的五十八篇政论,在当时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将近一个世纪过去了,这批政论性质的散文依然闪烁着思想的光芒。

《新生活报》1917年4月18日(公历5月1日)在彼得格勒出版,1918年6月1日起增出莫斯科版。它是由一批孟什维克中的“国际主义者”创办的。出版人是阿谢列布罗夫,高尔基是编辑部成员之一。该报的宗旨是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联合一切革命力量和民主力量,捍卫二月革命的成果,在俄国社会主义民主党的领导下,通过工兵苏维埃,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教育和科技。但是,它的政治立场是变化和动摇的。当十月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提到议事日程上的时刻,《新生活报》就变成了布尔什维克的论敌。后来,终于在1918年7月16日被查封。在此过程中,高尔基的态度也是矛盾的:他既反对《新生活报》敌视革命的立场,但是,又对革命中出现的暴力、杀戮极为反感,对革命过程中科学、文化被摧残极为痛心。在这样一种矛盾心情下,他连续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这就是在“不合时宜的思想”这个总标题下的五十八篇文章。这批文章,1918年由拉迪日尼科夫出版社在柏林用俄文发表,名为《革命与文化——一九一七年政论集》,收三十三篇文章;1918年秋,在彼得格勒“文化与自由”协会出版了《不合时宜的思想——关于革命与文化札记》,收入四十八篇文章。二十年代后,这个集子在苏联被查禁,以上两个集子的文章均未被收入三十卷集的《高尔基文集》;而在西方国家,它却畅销不止。1988年,这批文章的命运发生了变化。苏联权威文学刊物《文学评论》分三期连续发表了《不合时宜的思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很快,中国读者也从中译本中(例如陈寿朋、孟苏荣合译《步入高尔基的情感深处》,新华出版社出版)看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尔基形象。高尔基从历史的烟雾中走了出来,真实、立体地凸现在读者面前。

从文体方面来说,在《不合时宜的思想》名下发表的这批文章都属于散文,它们带有高尔基散文素来就有的犀利、自由、奔放的特色。由于篇幅有限,这次只能选入一小部分,很多优秀之作只能割爱了。

高尔基的作品素来受人喜爱。中文版《高尔基文集》(二十卷集)在书店早已售缺,他的著作单行本也都在畅销书榜之列。但是,中译本的高尔基散文集却未曾谋面。这次,受浙江文艺出版社同志的委托,我们编选了《高尔基散文》。在高尔基数量众多的散文中选编近二十万字的作品,是一件不小的工程。虽然编选者浸淫高尔基学多年,然而,割舍如此众多的文字而选入区区五辑三十余篇,不啻是一次磨难。尽管编者作了很大努力,但选家眼光,见仁见智,我们选出的这个集子,未必尽善尽美,或许,还有更值得选入的作品被遗漏,这就只能寄希望于后来者了。

本选集的译文,大多基于国内现有的译文。在编选本书的过程中,我们本着尊重原译者的宗旨,一般不动原译文的注释,对于个别注释中的出版社名称,则一律改为标准译名。有的注释,译者针对发表文章的时代背景、思想状况等交代甚详,本选集则略加以删减,以求全书统一。在此,敬请译者谅解。

最后,我们要感谢众多译者的慷慨允诺,才使本选集得以早日面世。

编 者

2001年5月21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0:0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