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走进迦南地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国外游
作者 彭龄等
出版社 中国旅游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迦南地——一片古老、神奇又溽漫着血泪、误解和仇恨的土地……本书收录了作者在巴勒斯坦所作53篇散文,包括:“特拉维夫印象”、“登圣殿山”、“记伯利恒”、“游鸽子洞”等。这些文章的记述均为作者的亲历,内容翔实,观察细腻,资料旁征博引,文笔流畅,可读性极强,可为读者了解读者了解迦南地——巴勒斯坦的历史与现实、了解以色列以及犹太民族与文化都将有所裨益。

目录

序一/杨福昌

序二/奥拉·纳米尔

特拉维夫印象

登圣殿山

圣墓教堂

记伯利恒

参观哭墙

有关基布兹的思考

游鸽子洞

基内雷特湖

夜游雅法

受命打通“地狱之门”的人

巴哈伊花园

芳香之地——杰里科

梦想在这里变为现实

让太阳升起

能带给你“奶与蜜”的人

我们真是一个民族吗?

食在以色列

斯科普斯山

黑瞳仁炸弹

“受难之路”

拉结的故事

路过伯利恒郊外的麦田

死海忧患录

梦十的隐吉狄

永不再陷落的马撒达

埃拉特——最具青春活力的城市

阿拉瓦谷地的纪念

盟誓井——比尔谢巴

安息日

感受加沙

想起了参孙

再访海法

美吉多——所罗门的战车城

做客基布兹

巴尼亚斯纵览

友好篱笆——迈图拉

路过“呼唤谷”

宾塔尔山

老海关

在以色列看城雕艺术

走近南月明

来自死海的芳香

祝愿逝者永恒

揭开吾珥的面纱

伊甸园在哪里?

大洪水的传说

巴比伦与巴别塔

亚伯洞

“玛纳”、柽柳与“雷果”

登摩西山

所多玛与娥摩拉

摩西泉

登尼波山

试读章节

距萨赫莱清真寺不远处,有一堵石块垒成的墙,称作飞马墙,也算伊斯兰“尊贵的禁地”的圣迹之一,相传穆罕默德登霄之夜,曾将飞马停在墙上。

由于圣地不让衣着不整的人进入,以免褻渎圣灵。那些热衷地中海地区的阳光,到哪儿都是T恤、短裤、旅游鞋,一身“短打扮”的西方游客到此,难免尴尬,但也不要紧,当地人想出了两全的法子——出租一种草绿色的裙子,“短打扮”的游客,不论男女,只要租一条穿上,就可以堂而皇之地走进圣地。我们在这里常常遇到身着草绿色裙子的男士,在圣地游来转去,看着那一身奇特的装束,常令人忍俊不禁。这大约也算旅游中的一种乐趣吧。

阿克萨清真寺始建于705年,780年毁于地震,后几经翻修,1099年十字军攻占耶路撒冷后,将其一部分改作教堂,另一部分充当军营和仓库。1187年撒拉丁打败了十字军,下令修复清真寺,重建了礼拜堂、神龛和圆圆的穹顶!现在的阿克萨清真寺,大部分是那个时期的建筑。

阿克萨清真寺长70米,宽35米,穹顶高88米。长方形的礼拜堂内,耸立着53根圆柱、43根方柱,可容上千人祈祷。

伊斯兰博物馆存放着耶路撒冷出土的有关伊斯兰文化的文物,如过去的阿克萨清真寺的木门,装饰在穹顶上的铜铸的新月标志,以及寺内历代陈设及《古兰经》的手抄本等等。但在博物馆入口处对面的墙上,却赫然挂着17个“圣殿山事件”中遇难的巴勒斯坦人的照片和血衣。“圣殿山事件”发生在1990年10月8日,海湾战争爆发前的一个安息日。犹太教徒们那一天照例到哭墙前祈祷,一些巴勒斯坦人为表示对伊拉克的支持,从紧邻哭墙的伊斯兰教的圣地,居高临下向正在哭墙前祈祷的犹太教徒们投掷石块,打伤不少人。冲突中,以色列士兵介入,17名巴勒斯坦人遇难,酿成了很有名的“圣殿山事件”……这不过是近年来发生在这里的宗教、民族矛盾冲突中较严重的一次。耶路撒冷是三大宗教的圣地,也是旅游观光客们向往的地方。各民族有不同的信仰、风俗,应当互相尊重,共存共荣。宗教“圣地”也应看作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它们在某一个历史时期,为人类文化的发展都起过一定的作用。来这里是朝拜,是游览,全属个人的事。信者自信,游者自游,相安无事,恐怕是惟一解决的办法,“较”不得“真”。但不幸的是,还真有“较真”者——在阿克萨清真寺,有一个展橱里就陈列着犹太极端分子投掷的爆炸物的碎片和没有爆炸的催泪弹。据说,这些人认为现在雄踞山顶的清真寺,是建立在古犹太圣殿的废墟之上的,要想恢复故国的荣光,重建犹太圣殿,必须彻底摧毁这些异教的寺庙。这些人曾几次纵火,幸未成灾……

耶路撒冷,原意为“和平之城”,但千百年来,为争夺圣地,不知道动过多少次刀兵。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大趋势的今天,纵使信奉这种或那种宗教的人们,也更应变得宽容一些,理智一些,正视现实,共创未来……

           P7-P8

序言

    序一

因为都是从事中东方向的工作,我和彭龄、章谊相识、交往已久。1994年,我出任我国驻埃及大使时,更有缘与他们夫妇同馆共事三年多,彭龄时任少将衔武官,章谊也在使馆武官处工作。他们文学功底厚实,常在工作之余,将他们在国外的见闻写成文章。彭龄还有时画素描、写对联,一派儒将风度。在开罗的那段时间里,就常常在《大公报》、《世界博览》等报刊上,看到他们写的有关埃及、罗马、莫斯科和以色列的文章。回国之后,收到他们夫妇签赠的散文集《埃及漫步》,浏览之余,常使我回忆起在埃及的那段紧张、忙碌,又十分有意义的时光。

中东地区文化底蕴深厚,既有古老的尼罗河流域及两河流域的文明,又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发祥地。大约一年前,我曾在一本刊物上看过他们写的有关吾珥的文章。读过《圣经·创世记》的人都知道,吾珥是犹太人先祖亚伯拉罕的故乡,位于幼发拉底河下游伊拉克境内,距科威特不算太远。1984年,我出任驻科威特大使时,伊、科尚未交恶,去吾珥十分便利,可惜一直未能抽出时间。他们在文章里对吾珥和亚伯拉罕的描述弥补了我的一些遗憾。

近来,他们将这几年访问以色列及西岸、加沙与戈兰高地后写的见闻、游记,以及类似吾珥那样的与《圣经·创世记》中的人物相关地点的见闻与传说,编纂成散文集《走进迦南地》,出版之前,希望我写几句话。1991年底,马德里中东和会后,我曾率团访问过以色列,为两国正式建交进行准备。这本散文集中提到过的不少地方我也曾经去过,但没有他们观察之细腻,更没有他们的勤奋将其记述成文。他们的这本散文集,虽说不是学术性的理论文章,但可读性很强,首先,因为文章涉及的地方毕竟是犹太人建立了两个圣殿、耶稣诞生和遇难以及穆罕默德登霄的所在,是如此地吸引人;其次,他们文章的记述均为他们所亲历,内容翔实自不待言;第三,他们在文章中旁征博引,提供了丰富的背景知识材料,文笔流畅。所以我认为这本散文集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对读者进一步了解古迦南地——巴勒斯坦的历史与现实、了解以色列以及犹太民族与文化都将有所裨益。

是为序。

      杨福昌

      2002.7

后记

最初知道迦南地——巴勒斯坦,是幼年时读《圣经》故事,知道那是上帝耶和华赐给犹太人先祖亚伯拉罕和他的子孙们的“应许之地”。在我们眼中它既古老、神奇,又遥不可及。

然而,自打1956年组织上推荐我们考入北大东语系学习阿拉伯语,毕业后又长期在中东阿拉伯国家从事外交与新闻工作之后,便注定了此生少不了和那片土地打交道。

我们在阿拉伯国家工作期间,曾不止一次地从叙利亚、黎巴嫩、约旦,隔着边界线上的铁丝网、雷区,遥望过边界对面大卫星旗下的那片古老、神奇,又充满血泪和战火硝烟的土地.它虽说近在咫尺,却依旧遥不可及。我们曾幻想过:什么时候能到那片土地上看——看该多好啊……

随着时间的推移,童年的梦,早已被我们淡忘。直到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之后,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旋律的大背景下,马德里和会召开,以及随之而来的“奥斯陆协议”,为和平解决巴勒斯坦和中东问题铺平了道路。中国和以色列正式建交之后,人为的藩篱拆除了,我们终于有机会跨过边界,带着几分渴望、几分期许、几分新奇,走进从小就曾向往过的迦南地——巴勒斯坦,零距离地研究、审视与观察这片溽漫着仇恨、误解和血泪的土地。在访问以色列的同时,还访问了已“先行自治”的巴勒斯坦的领土加沙、杰里科,以及仍处在以色列占领之下的戈兰高地和约旦河西岸地区。访问期间,同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普通百姓及专家学者面对面地交流,对我们几十年来一直关注的有关以色列国;有关犹太民族与文化;以及有关巴勒斯坦及中东和平进程等等问题,自然有了更直接、更客观的认识与感悟。

我们愿意像过去一样,把我们在访问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统统写出来,奉献给广大读者。这便是我们写出第一组文章《以色列见闻》,继而又写出这本小书的初衷:我们不仅仅写了以色列,也写了加沙、杰里科和仍处在以色列占领下的戈兰高地与约旦河西岸地区。再沿用《以色列见闻》的书名,已不能涵盖这本书的内容,我们便将它改作《走进迦南地》.这不仅表示圆了童年梦想的欢欣,也想为当今迦南地——巴勒斯坦的严酷现实留下一些见证。1993年9月13曰,以色列前总理拉宾在正式签署加沙、杰里科先行自治的《原则宣言》的仪式上发表讲话时,曾说过:“既然我们(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命中注定要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就让我们祈祷,我们共同告别武器的一天终会到来。我们希望,我们共同生活的悲惨历史掀开一个新的篇章、一个相互承认的篇章、一个睦邻友好的篇章、一个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篇章……”然而,1995年11月4日夜晚,特拉维夫拉宾广场那三声凄厉的枪声,不仅夺去了拉宾总理的生命,也阻断了他和谈判对手与合作伙伴阿拉法特共同倡导和开拓的“勇敢者的和平”。从那时起直到现在,中东和平进程再未能走出低谷。“命中注定”要共同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的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不仅没有告别武器,而且,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双方又深陷在新的更为惨烈的流血冲突的怪圈之中。这是包括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在内的全世界所有爱好和平的人都不愿看到的。

和则两利,斗则两伤,早已为历史和现实所证实.我们相信乌云是遮不住阳光的。拉宾总理的遗愿终有实现的一天。我们期盼着那一天早日到来。

鲁迅先生在《摩罗诗力说》中评述希伯来《圣经》,说它“虽多涉信仰教诫,而文章以幽邃庄严胜,教宗文术,此其源泉,灌溉人心,迄今兹未艾”.欲了解以色列和犹太民族的过去与现在,不能不参阅有关史料与《圣经》。在研读《圣经》时,我们发现与《圣经·创世记》中提到过的不少人物与事件相关的地点与传说,我们在中东阿拉伯国家工作时都曾去过,于是又增写了一组相关的文章,供读者们参阅。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全国政协委员、外交学院院长、外交邯前副部长杨福昌大使,在我们撰写这本小书时,就曾给予热情鼓励,临近出版时,又在百忙中亲为题写书名并作《序》,使我们备受鼓舞;以色列前驻华大使南月明——奥拉·纳米尔女士在中国任职期间曾给我们许多帮助,经她提议,让我们将收有那组《以色列见闻》的散文集赠送给拉宾总理的夫人利娅·拉宾,并为我们转来利娅·拉宾的回信。离职后又特意从特拉维夫给我们写信和应我们之约,为这本小书作《序》,并在《序》中一如既往地坦陈了她对中国及中国文化的热爱,令我们感动:我们特意请陈卫博士将利娅·拉宾和南月明大使的信及南月明大使的《序》译成中文。他们的关心与厚爱,自然为这本小书增色不少。当我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将书稿呈给中国旅游出版社社长李任芷先生和第二编辑室殷钰主任,他们竟欣然接受,令我们颇感惊喜。在我们写作过程中,还得到过不少中国和以色列朋友的热情鼓励与帮助,谨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囿于学识,疏漏之处,恳请读者赐教!谢谢。

         彭龄 章谊

         2002年6月

         于“不由天”堂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3:4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