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侧重从文史的角度,以史料的笔法,对李觏的生平践履、亲情与交谊、著述与思想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全面的介绍。本书有新意,有深度,所征用资料丰富、翔实,有的还是首次披露,是一部既重史料搜集整理,又重思想研究的李觏专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北宋名儒李觏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罗伽禄 |
出版社 | 江西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侧重从文史的角度,以史料的笔法,对李觏的生平践履、亲情与交谊、著述与思想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全面的介绍。本书有新意,有深度,所征用资料丰富、翔实,有的还是首次披露,是一部既重史料搜集整理,又重思想研究的李觏专著。 内容推荐 本书主要是从文史的视野对李觏作较为全面的论述,涉及到了李觏的生平、亲情与交谊、著述与思想、诗文创作以及个案研究等诸多方面,也对近一个世纪来李觏研究情况进行了简要的梳理。书中没有高深的论述,对于其思想的阐释主要是通过李觏著述的介绍来实现,同时又把李觏置身于北宋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里对他的活动做简要述说,力图还原其本来面目,从而使本书成为一本较为完整、通俗而又有启迪意义的思想之读本。本书资料丰富、翔实,有条理,有新意,有深度。书中采用了一些家谱资料及地方史料,这些资料在以前的李觏研究中鲜有出现,丰富了李觏的相关研究。 目录 序一 序二 草民思想家李觏的不朽之路 第一章 李觏的生平与影响 一、李觏生活的时代 二、李觏的人生践履 三、李觏的家世 四、李觏的遗存及后人祭祀 五、世人的评说 第二章 李觏的亲情与交谊 一、李觏与亲人 二、李觏与门人 三、李觏与范仲淹 四、李觏与王安石 五、李觏与曾巩 六、李觏与祖无择 第三章 李觏的理论著述 一、《潜书》及《广潜书》 二、《平土书》 三、《易论》 四、《删定易图序论》 五、《富国、强兵、安民策》 六、《庆历民言》 七、《周礼致太平论》 第四章 李觏的诗文创作 一、李觏的赋 二、李觏的题记文 三、李觏诗歌的主要思想内容 四、李觏诗中的“酒” 五、李觏咏乡诗选 六、李觏诗注析选 第五章 李觏思想之研究 一、李觏的“礼” 二、李觏的人才思想 三、李觏的文学思想 四、李觏的人格精神 五、李觏的教育思想 六、李觏的农业思想 七、拓开李觏研究新局面——“全国首届李觏学术思想研讨会”综述 八、跨越千年的纪念——“纪念李觏诞辰1000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 附录 李觏年谱新编 宋史·李觏传 南城县志·李觏传 新城县志·李觏传 泸溪县志·李觏传 编后记 试读章节 李觏生活在北宋由盛转衰的时代。 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柴荣突然一病而逝,宰相范质为顾命大臣,扶助柴荣幼子柴宗训继立为恭帝;这时恭帝年仅7岁,后周出现了“主少国疑”的不稳定局势。北宋赵氏正想借机通过政变而夺得天下。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赵匡义等人借机策划军事政变,以夺取政权。恭帝显德七年(960年)的正月,赵匡义等人在河南开封的陈桥驿发动兵变,将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回师都城,夺取了后周的政权,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又称汴京。此后,一方面,赵匡胤致力于国家的统一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致力于中央集权的强化,为此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也取得了成效,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祖的弟弟宋太宗赵匡义消灭了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宋初为了结束分裂的局面,巩固统一成果,加强了对中央集权的操控。宋太祖赵匡胤从自己黄袍加身夺取政权中吸取智慧,以防自己的事在自己后人身上重演,他鼓励那些有战功的将领多置田地享乐,通过“杯酒释兵权”等办法解除禁军将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把他们外调到地方充当节度使;接着又继续削减他们手中的实权,让他们有名无实,将禁军统领之权直接归于皇帝。又设枢密院,掌管军事,有调兵之权,而无统领之权。在军队的领导权上相互制约。这样做的一个很大的负面效果,是军队在战斗力上不断地被减弱,而在数量上不断地增大,出现了“冗兵”的局面。 宋朝将一些大臣的军权、财政权、刑罚权等收归于中央,由皇帝直接管辖。在建国之初,国家相对安定,尽管边地有辽和夏两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但战事还是很少,老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经济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使得宋代出现了一个较为富裕的时代。为了强化领导与监控,必然需要更多的政府机构与人员来从事管理工作,这样政府机构设置过多,职能重叠,官员冗滥,在军界、政界出现了“冗员”的局面。 冗兵、冗员的出现,导致了各级领导不力,政令不畅,甚至出现相互掣肘的现象;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造成财政困难,很多财力花在解决冗兵冗员“吃饭问题”上,而难以集中财力强兵强国。邻国看清楚了宋朝的这一局势,发现是对宋用兵的时候_『。他们不停地向北宋发起进攻,边地战争比以前频发,消耗了北宋大量的财力物力,严重地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1004年,宋与辽停战,签订澶渊之盟,规定宋向辽每年纳银三十万两。这次条约的签订为大宋朝的长期繁荣与稳定埋下无尽的后患,引起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效法辽,同时辽的胃口也越来越大,战争越发频繁。又南于国内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大大地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与边关的防御能力,往往宋军不堪一击,节节败退,割地、赔款的事也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国家的各种矛盾也不断地激化,特别是农民起义时有发生,国家由此内外交困,很快陷入积贫积弱的窘境。南宋的朱熹曾总结北宋亡国的教训时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朱熹的评论可谓是评到了点子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北宋的这种窘境并没有得到逆转,反而有加深的趋势:到了李觏生活的年代,已入北宋的真宗、仁宗朝,算是北宋的中期。这一时期的社会状况更加糟糕,边地的几个少数民族政权,不断地向中原地区发起攻击。十余年的征战,让交战的双方都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北宋更是大片国土丧失,使得北方的边境线越来越长,防守更加困难,敌国可长驱直入于中原,而在与敌国的交战中,北宋是胜少负多。李觏的忘年交范仲淹曾被朝廷任命为陕西招讨副使兼延州(今陕西延安)郡守,由他来管理边境事务,加强边境防卫,抵御敌国的入侵。 这时,北宋已进入一个“燕蓟不收,则河北不同,河北不同,则河南不可高枕而卧”的境地,甚至直接威胁到首都汴京的安全。李觏对于当时的国家形势有相当的了解,他曾大声疾呼:“今之大患,患在夷狄。”他对于当时的战争情况也多有抨击,如他在《感事》诗中就说:“太平无武备,一动未能安。”再如他借古讽今,南唐代的玄宗而想到当下宋代的军队建设与战争状态,他写下了意味深长的《读长恨辞二首》及《马嵬驿》。后者云: 六军刚要罪杨妃,空使君王血泪垂。 何事国忠诛死后,不将林甫更鞭尸? 这些诗都体现了李觏对当时军队及国家安危的关注,也体现了他对“君王不动心”的不满。 到了北宋中期,社会危机四伏,特别是土地兼并严重,出现了李觏笔下的“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局势,“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伪冒,习以成俗。”全国形势如此,建昌军的形势又如何呢? P1-3 序言 抚州自古人才辈出,群星璀璨,李觏就是其中的一颗夺目的星辰,千百年来熠熠闪烁在中华文化浩瀚的天空中。 李觏(1009一1059),字泰伯,人称盱江先生,北宋建昌军南城县人。李觏虽是一介平民,却“通于经术”;虽生活在乡野,却名震朝野,“东南士人,推以为冠”。晚年经朝臣范仲淹和余靖等举荐,被朝廷任命为将仕郎试太学助教,后任太学助教、说书等职。五十一岁时,因胡瑗以病告假,李觏权同管勾太学;八月病逝,享年五十一。李觏就这样匆匆地在闲苦而积极进取之中走完了他艰难的人生之路。 李觏一生困苦,十四岁丧父后,或外出游学,或上京赶考。他的家庭日见维艰。他在给建吕郡守孙寺丞的信中说:“觏,邑外草莱之民也,落魄不肖。生年二十三,身不被一命之宠,家不藏担石之谷。”在给郡守慎殿丞的信中也说:“且贫且贱,不怨不悔,上事老母,旁无昆弟,乞钱为食,来往江湖,零丁孤苦,积有年矣。”在给范仲淹的信中也说:“伏念家世贫乏,幼孤无兄弟,老母年近六十,饿焉而无田,寒焉而无桑。喁喁科举,求不可望之禄以为养,抑疏阔矣。每朝夕进侧,则见发斑体腾而食淡衣粗。鸟鸟之情,痛劈骨髓。”这些正是他生活艰辛困苦的真实诉说。 李觏有着强烈的改革思想。因为他一生生活在乡野,生活在百姓中间,他对百姓生活有切肤之感,对于社会的状况与百姓的诉求,他是十分清楚的;因而他怀着满腔的热情和强烈的使命感,通过著书立说的方式,反映社会现实,在宋代率先发出“救弊之术,莫大乎通变”的呼喊,并提出自己的改革主张。他身为“草莱之民”,能真实准确地反映民生疾苦与诉求,因而他的思想有极大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他的著作以“济生民为意”,被称为“医国之书”;他提出一系列富民强同之主张,涉及政治、经济、法制、军事、社会等诸多方面,这些思想在本书巾都有阐述。 李觏的思想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庆历年问,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后实施了一系列改革社会积弊的措施,其中有许多与李觏的主张相一致。在范仲淹施政的过程中,李觏也不断地写信给范仲淹、富弼等推行新政者提建议、鼓劲,因此人们视他为范仲淹庆历新政的理论支持者,北宋改革的理论先驱者,在中国文化史、思想史上功不可没。范仲淹称他“著书立言,有孟轲、扬雄之风义,实无愧于天下之士”;大臣余靖以“江南儒士,共所师法”之言赞美他:一代改革家、政治家王安石不仅钦佩地说:“李泰伯、曾子同豪士,某与纳焉”,还在自己的变法中借鉴吸纳了李觏改革思想的许多内容。明代著名学者左赞毫不夸饰地称他为“一代之名儒,后学之师表”。后世著名学者胡适称道:“他是江西学派的一个极重要的代表,是王安石的先导,是两宋哲学的一个开山大师。”胡氏一言既出,学界颔首称是。 近千年来,李觏的思想仍然闪耀着光辉,他的改革创新之思想,他的位卑未敢忘忧国、为民请命之精神,仍然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前进的智力源泉。为了更好的学习这位杰m的先贤,也为了更好地纪念他,抚州市政协文史委员会联合南城县政协、黎川县政协、资溪县政协共同出版罗伽禄先生撰著的《北宋名儒李觏》,以此纪念这位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纪念这位大家都引以为豪的先贤。 《北宋名儒李觏》主要是从文史的视野对作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的李觏进行精当的勾勒与展现,涉及李觏的生平践履、亲情与交谊、著述与思想以及个案研究等诸多方面,也对一个世纪来李觏研究情况进行了简要的梳理。书中没有高深的论述,对于其思想的阐释主要是通过李觏著述的介绍来实现,同时又是把李觏置身于北宋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里对他的活动做简要述说,力图还原其本来面目,从而使本书成为一本较为完整、通俗的有关李觏生平及思想之读本。本书资料丰富、翔实,特别是书中采信了一些家谱资料及地方史料,这些资料在以前的李觏研究中鲜有出现,丰富了李觏研究,有填补空白之功,是一本难得的文史资料。《北宋名儒李觏》不失为一本既能存史、义能资政育人的好书。 李觏是我们的先贤,他生活在近千年前的南城县(范围相当于今天的南城县、黎川县和资溪县),我们都引以为自豪。通过对李觏的学习,从他身上汲取变革的智慧,增强我们爱国、爱乡、爱民的情感,有益于我们加速各项事业发展的进程,创造美好的明天。 《北宋名儒李觏》出版正逢其时,值得庆贺,令人欣慰。 谨此为序。 二0一0年三月 后记 《北宋名儒李觏》行将付梓,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大事! 李觏为一代名儒,是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他虽身处贫寒却心忧天下,虽是“草莱之民”却志存高远。他勤奋好学,仁民爱物,著书立说,锐意进取,为后人留下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他针对时弊发出了“救弊之术莫大乎通变”的政论,提出了一系列切合实际的改革主张。因此,他的著作被人誉为“真医国之书”。他本人也被人称为北宋改革的理论先行者,范仲淹“庆历新政”的理论支持者,王安石“熙宁变法”的思想先驱者。应该说,李觏的思想无论是对当时还是后世都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在提倡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照亮人们前行的道路。所以,今天我们征编出版《北宋名儒李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借鉴作用。 《北宋名儒李觏》一书是罗伽禄同志深入研究、辛勤劳动的成果。他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了李觏的研究,公开发表一些研究成果,获得了学术界不少的好评。本书侧重从文史的角度,以史料的笔法,对李觏的生平践履、亲情与交谊、著述与思想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全面的介绍。本书有新意,有深度,所征用资料丰富、翔实,有的还是首次披露,成为一部既重史料搜集整理,又重思想研究的李觏专著。 《北宋名儒李觏》一书是由抚州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牵头,联合南城、黎川、资溪三县政协共同以文史资料专辑的形式正式出版。这是市政协创新史料征编形式、发掘抚州名人资源的一个成果,是市县两级政协为弘扬先贤精神、传播临川文化而联手征编的一部史料专辑。足以让我们从先辈那里汲取改革创新的智慧,增加敢为人先的勇气,化为建设美好家园的动力,从而推动我市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赶超发展的进程。 《北宋名儒李觏》的顺利出版,得到了市县政协领导的鼎力支持协助。首先得益于市政协主席王晓媛十分重视这项工作,亲自为本书题辞;上一任政协主席李品行不仅亲自审阅了征编提纲,还拟定了具体的协作方式;市政协副主常廖建辉、何建辉、郑友清都多次过问工作进度,指导编纂工作,何建辉副主席还为该书作序。其次得益于南城、黎川、资溪三县的政协主席邱自诚、杨继平、方树成和分管文史工作的副主席周春林、郑文胜、吴国庆。他们协调合作经费、组织审校书稿、提供相关素材、补充核实文稿。还得益于市政协秘书长徐容宁、办公室主任刘海滨、文史委副调研员王裕良和原社联主席万斌生等同志,他们对该书征编出版给予大力的支持,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具体工作。 《北宋名儒李觏》的出版还要感谢江西人民出版社责任编辑陈世象先生,感谢江西师范大学郑晓江教授拨冗撰序:也要感谢市县政协等相关丁作人员,他们对本书的编撰、出版同样给予了大力支持与帮助。 当然,因为时间仓促、水平有限、资料散佚等原因,本书的史实考证和文字勘校难免存有差漏之处,在此,恳请各位领导、专家、读者批评指正,不吝赐教。 吴水凤 2010年5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