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代儒宗(马一浮传)/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滕复
出版社 杭州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浙江这块并不算太广阔然而深厚的土地,哺育了众多的文化名人。他们为文化的传承,更为文化的创新,竭尽了他们的才智。取得了伟大的成果。本书主要讲述了马一浮的生平事迹以及他的全部的情感、思想、哲学和信念。他的思想及他的著作中的道理是不会过时的,儒学的价值也是永恒的。

目录

上篇 生平传(1)

 第一章 大师之死(3)

一、临崖挥手罢落日下崦嵫(3)

二、千年国粹一代儒宗(9)

 第二章 天才少年 留学西方(24)

一、天才少年的早年生活(24)

二、求学西方寻求真理(36)

三、躲进书斋潜心治学(46)

 第三章 隐居佛寺读书文澜阁(56)

一、总西方学林著《儒林典要》(56)

二、不会做官“经不可废”(64)

 第四章 以有生命之年专研六艺(68)

一、志焚笔砚隐迹西湖(68)

二、专研六艺契心儒学(74)

 第五章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应聘浙江大学国学讲座(79)

一、避难桐庐开化应聘浙大讲座(79)

二、泰和宜山会语立横渠四句教(87)

三、倡求是求真之旨作浙江大学校歌(91)

 第六章 主持复性书院(97)

一、安坐濠上草堂开讲群经大义(97)

二、鬻字刻书为儒家存留种子(113)

下编 思想传(117)

 第七章 马一浮六艺论的基本思想(119)

一、六艺统摄一切学术(120)

二、六艺之道乃学术之原(128)

三、六艺统摄于一心(130)

四、人类一切文化最后必归于六艺(140)

 第八章 马一浮六艺论与儒学的学术本质(148)

一、学术的本质和目的(149)

二、儒家哲学的特点(152)

三、儒学为本,“观其会通”——关于中西哲学比较(155)

四、六艺论之现代意义(158)

 第九章 六艺论与儒学走向世界的学说——梁漱溟、《宣言》的思想与马一浮(161)

一、梁漱溟的儒学复兴为世界文化说(162)

二、牟、张、唐、徐的《宣言》中的思想(183)

三、梁漱溟、马一浮与《宣言》思想之异同(196)

 第十章 梁、熊、马“三圣”与儒学价值的重建(204)

一、儒学价值重建的提出(205)

二、儒学价值的重建与现代新儒家“三圣”(228)

 第十一章 马一浮的哲学思想(249)

一、理气一元论(250)

二、知能合一论(260)

 第十二章 默然不说其声如雷——义理名相、实理玄言之别(271)

一、圣人语默体认自性——再谈儒家哲学的根本特点(272)

二、儒、佛、道之分别(275)

三、再论中西哲学比较(291)

 第十三章 易简之理 调停之说 以佛证儒 以儒融佛——关于马一浮思想之特点(300)

一、马一浮思想的特点——易简之理与立人极(300)

二、以儒融佛和调停之说(309)

三、不分今古不分汉宋不分朱陆(319)

第十四章 结语(327)

附录 马一浮年表(329)

试读章节

二、求学西方寻求真理

1898年,马一浮16岁,参加了绍兴县的科举考试,高中榜首。同时应试的还有周树人(鲁迅)周作人昆仲等,亦皆榜上有名。这是一次童试,又称院试,俗称秀才考试,是清朝科举考试的第一阶梯,大体上是由府、县主持,考中了便获得秀才的身份。鲁迅的不朽小说《孔乙己》,取材就是他们这些苦读经年中了秀才,却因社会的变迁无法跟上形势因而落人穷困潦倒的人的生活。马一浮因为县试夺魁,名声顿噪,遂为当时的浙江巨绅汤寿潜所看中,选为东床。此时的马一浮可谓是少年得意:金榜题名和洞房花烛,大登科后小登科,成就了人生两大快事。大概由于岳父汤寿潜的接济,婚后的马一浮搬到了绍兴府城,在府城觅得了房子,同他的新婚妻子住在一起,并于1889年秋季以秀才身份进入府学,继续他的学业。关于马一浮这段时间的生活经历,惟一可以验证的资料是马一浮于1901年写给他的表兄鲁同的一封信,信中有“信寄浙江绍兴府城大路一大叁号”以及“弟于己亥秋(1989年秋)入学,先君已为婚娶,妇汤姓,山阴人”云云。此时的马一浮可以说是春风拂面,顺风顺水。然而好景不长,马一浮刚刚展现美好前景的生活接连遭到灭顶的打击,而这一连串的打击几乎令马一浮万劫不复,因为这些打击实在是太沉重了。关于这些打击,马一浮在一封给他的表兄鲁同的信里面讲述了其中的大部分:P36-37

序言

浙江这块并不算太广阔然而深厚的土地,哺育了众多的文化名人。他们为文化的传承,更为文化的创新,竭尽了他们的才智。取得了伟大的成果。据我们的粗略统计,元、明、清三代中,浙江一省的文学家皆占全国总数的五分之一。而现代史上,浙江文化名人之多、涵盖领域之广更令人瞠目结舌!面对这么一座丰厚的文化宝藏,今天如果不做点什么,岂不愧对先人!

开辟鸿蒙,旧事难具论,但据新的研究成果,可知约在十万年前,“建德人”已在浙江大地上活动。马家浜文化、河姆渡文化是六七千年前的胜景,四千多年前的良渚文化则透出了文明时代的曙光,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多中心起源说。不过,与后来得到迅猛发展又逐渐被确认为华夏文化核心的中原文化相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早期的浙江文化弱势地位明显,良渚文化的神秘消失,也许就是这种弱势地位的原因或者结果。

尽管到西汉,浙江一带仍被视为“方外之地”,但是,即便从较狭窄的中原文化的角度看,浙江文化也已经能够成为那曲多声部合唱中的一个声部了。春秋时期的范蠡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和企业家,同时也是一个洞明世事的经济学家。而汉末的王充,则以他的《论衡》震动了京兆。

魏晋南北朝时期与两宋时期的两次从北到南的人口大迁徙,以及吴越钱氏保境安民,是浙江文化后来得以繁茂的关键。其间的“安史之乱”,也是北南文化彼消此长的关节点。自此,浙江这块美丽的土地开始得到大规模和深层次的开发,优美的山水给了艺术家、诗人,乃至高士高僧无尽的灵感。浙江人才迭出,各展其技,已然引起全国的注意。艺术家王羲之、王献之、曹不兴、智永、虞世南、褚遂良、燕文贵,文学家谢灵运、沈约、骆宾王、孟郊、寒山、拾得、罗隐、周邦彦,宗教界的智?、杜光庭,科技界的沈括、毕异、朱肱,都是对中国文化卓有贡献的人物。

南宋政权定都杭州后,浙江文化旋即在中国文化的舞台中心进行了令人崇敬的表演。这一表演一直延续到了清代。也就是说,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后半期,浙江素领风骚,对中国文化贡献卓著:在思想学术领域,涌现出永康学派陈亮、永嘉学派叶适等重事功、重现实的思想巨擘,他们的主张在今天仍然成为浙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王阳明的心学独树一帜,引领了明代思想解放的滔滔洪流;黄宗羲对政治社会的深刻反思,击中了传统中国的根本弊病。而黄氏与章学诚,则为中国史学的重镇。文学领域,则有陆游、朱彝尊等大诗人,更有高明、徐渭、李渔、袁枚等与市民阶层有深刻联系、能道时代之先声者,亦有刘基、宋濂、于谦、龚自珍等在政治领域大有建树且文学亦可观者。艺术大师也极多,如马远、夏圭、赵孟顺、黄公望、吴镇、王蒙、陈洪绶等不仅为一代名家,亦可为后世垂范。诸多的藏书家、刻书家和文献大家如范钦、姚际恒、严可均等为文化之邦增添了更为浓郁的文化气氛。在与海外文化的交流沟通上,浙江也处于领先地位:陈元赘、朱舜水为中国文化远流曰本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而李之藻、杨廷筠、李善兰等则师法西方科技,开中国文化近代化之先声。

西风东渐,古老的中华从沿海泛起新浪,这一次在文化史上几可媲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使浙江有幸再一次位居中国的发展前沿,浙江文化在20世纪再次放射出异彩。转型期的文化大师,浙江有了王国维、章太炎、蔡元培。而鲁迅更以其超凡的艺术感受力和深邃的历史洞察力,成为世界级的文化巨人。举凡文学、艺术、教育、出版、学术、新闻,浙江无不人才济济,傲视全国,如茅盾、夏衍、郁达夫、吴昌硕、潘天寿、夏丐尊、张元济、胡愈之、钱玄同、陈望道、邵飘萍、曹聚仁等等,皆可谓自成一家的文化巨擘。在新兴的科学技术界,浙江亦出类拔萃,有竺可桢、金宝善、姜立夫、严济慈、童第周、赵忠尧等著名科学家。20世纪已经逝去,但我们完全可以期望浙江的文化在新千年发扬光大,再放异彩。因为时代需要,因为中国需要,我们更希望因为世界需要!

我们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综合学术机构,一方面以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另一方面也要秉承浙江文化的传统优势,总结浙江文化发展的宝贵经验,为文化的创新发展竭尽绵薄。在浙江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大省的号召下,我们毅然启动《浙江文化名人传记》系列丛书一百部这个我院建院以来最大的科研项目。通过为浙江文化名人立传,既可借以反映浙江文化发展的总体面貌,也有利于今人见贤思齐,努力进取。目前丛书第一批已经面世,我们一定团结各方力量,坚持学术标准,争取近年内完成这个浩大的学术工程。

本丛书共为一百部,其中古代五十部,20世纪五十部。本丛书中之文化名人,我们一般采取以下准则选取:(1)生在浙江,或其主要文化成就在浙江完成者;(2)卒年在2000年底前者;(3)在某一文化领域作出巨大贡献,在全国有重大影响者。另外,丧失民族气节者不入选,个别资料奇缺者亦暂不入选。其中选目,或有不甚恰当者,希社会各界批评指正。

本丛书从创意始,就得到了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财政厅的正确指导和真诚帮助,得到了诸多学术界前辈的支持,得到了各兄弟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更值得一提的是得到了众多文化名人亲属及有关人士的无私协助。在此良好氛围下,我们惟有在今后几年焚膏继晷,埋头苦干,将这项工作尽可能做好,庶几不负社会之公望!

是为序。

2003年春于杭州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7: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