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在帝王之路上走得最苦的一位皇帝。他在位十七年,励志图强,却因内忧外患和其本人刚愎自用等弱点,最终只得吊死煤山。本书正是讲述了这位大明王朝最后一位皇帝在位时,那段纷杂的历史。崇祯皇帝倒底是一位怎样的皇帝?读者可以从中寻找自己的答案。
天交五鼓,时间已经是甲申年的三月十九日了。
崇祯皇帝和王承恩一前一后地循着暗夜,绕过一重一重的宫殿,躲过一群又一群的人流,终于穿过御花园,逃出玄武门,一路直奔煤山而来。
到了寿皇亭前,举目四望,大大小小的烟火早已映红了京师的半边天空,远处,仍不时传来隆隆的炮声,正阳门和承天门一带则不时传来乱哄哄的喧嚣与吵闹声,京师九门的白灯若隐若现,天街一带则不时传来一阵又一阵的男女号哭之声,紫禁城内也是同样闹翻了天。此情此景,崇祯皇帝不禁仰天长叹:
“朕无才无德,不能平治天下,只苦了朕的百姓,朕有何脸面去见列祖列宗啊!”说完,他流泪不止。
隔了一会儿,待心思稍定,他便解下腰间的黄丝缎带,多少有些手足无措地打上了一个结,末了即向王承恩道:
“汝侍奉朕一场,今日就再劳为朕送个终吧,汝快快把这带子替朕挂在那棵树上!”
王承恩不禁立时大惊:
“皇上使不得,使不得啊!皇上何故如此呢?奴才愿帮皇上逃出宫去,暂去民间躲避几日,然后再思兴兵复仇,亦未为晚矣!”
崇祯的心境是如此的平静,听了王承恩的话后,只是睁着泪眼,望了望已经露出鱼肚白的茫茫天空,神情十分严肃地说道:
“天下岂有逃命的天子?国家既亡,堂堂天子,有何颜面去见文武。你不必多言,朕意已决,快快去吧,若再延误,贼兵来了,岂不让朕蒙那贼兵羞辱的奇耻大辱?”
王承恩早已泪如雨下,却仍迟迟不步动手,崇祯见此情景,便又说:
“朕平日视公公若心腹,何曾负于公公,方此最后关头,公公又何故不愿助朕呢?何故要陷害朕,叫朕辱于贼手?”
迫不得已,王承恩只得勉强走到离寿皇亭不远的一棵槐树前,将那黄丝缎带往槐树的旁枝挂了上去,然后便跪俯在地,痛哭不已。
崇祯缓步走至跟前,见那黄丝缎带正随风飘散着,顿了顿,流着眼泪,默默地踏上王承恩的背,又默默地看了一眼那茫茫的浩宇苍穹,带着对世界、对人生、对历史、对那煌煌之朱明王朝的无限牵念与悔悟,一手攀着树枝,一手提着龙袍,缓缓地把自己的脖颈伸进厂那黄色的圈带之中。
王承恩只觉得全身一沉,立时便瘫倒在地。
只可怜,一位御宇天下十七年的大明皇帝崇祯朱由检,霎时间,便命归那茫茫的历史黑洞,一缕幽魂随风飘散。
瘫倒在地的王承恩慢慢地站起身来,眼见崇祯已经驾崩,便伏在地上大哭了一场。稍顷,他才止住哭声,其时,不时传来的金戈铁马之声与男女号哭之声不断随风送入耳中。他不禁凝神静观,但见悲风惨惨,槐树枝上的主子早已魂归西天,寿皇亭旁,苍松翠柏,惨绿黯淡;紫禁城内,红墙碧瓦,灰暗无比,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光辉与繁盛。一时间,乾坤历史,命运翻转,黎民社稷,全都只不过是过眼烟云。想那主子皇上,曾几何时,高高在上,颐指气使,无上权威;可如今却自缢身死,孤魂一个,自己这区区做奴才的,活在世上又有何意义呢?想到这里,王承恩不禁仰天长叹。
他似乎终于下定了决心,便默默地把缝在自己内袍上的崇祯遗诏显露于外,又从腰间解下一条带子,打上结,挂在崇祯旁的另一树枝上。随即,又从旁边搬来一块石头,置于树下,然后深深地向崇祯皇帝的尸身鞠了一躬,之后便手攀树枝,踏上石块,把自己的颈项伸进了圈带内,立时双脚一蹬,便随着自己的主子去了。
于是,崇祯皇帝和他的贴身秉笔太监王承恩,这两个一上一下的孤魂野鬼,终于成了朱明王朝寿终正寝的象征,他们自缢身死的僵尸,则在轻风中层演着、诉说着那一幕又一幕的凄风苦雨……P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