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承恩绝对不是百回本《西游记》小说作者,上世纪前,《西游记》作者署名一直是丘处机,美猴王的出处在《易经·坤文言》“美在其中”四字,孙悟空不是造反英雄,而是人类心灵最完美的象征,《西游记》文化原型是道教全真道经典《性命圭旨》;唐僧八十一难文化原型是宋石杏林《还源篇》八十一章,《西游记》主题不是有趣好玩,而是表现全真道教义;《西游记》真正主人公是李世民所象征的每一位读者,《西游记》不是神魔小说、童话小说、滑稽小说、讽刺小说,而是世界文学史上惟一的一部自觉承载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载体!《西游记》应该是世界九大奇迹之首!光辉千古,饶益万世!
李安纲批评学者们一致以来对《西游记》的误读和误解,经考证,认为上世纪前,《西游记》作者署名一直是丘处机,美猴王的出处在《易经·坤文言》“美在其中”四字,孙悟空不是造反英雄,而是人类心灵最完美的象征,《西游记》文化原型是道教全真道经典《性命圭旨》;唐僧八十一难文化原型是宋石杏林《还源篇》八十一章,《西游记》主题不是有趣好玩,而是表现全真道教义……。
第一编 心猿出世
宇宙中的真理都是相似的。
有形终有坏,有生必有死。
生的目的是死,死的目的是生。生死相续,构成了一个循环。生前是零,死后是零。从零开始,又复归于零,这是一个圆环。《老子》说过:“天道好还。”
宇宙始生于混沌,复终于混沌,混沌即是零。宇宙间的万物也同样始于混沌而终于混沌,道路是一样的,是零。零是个圆圈,中间空空如也。宇宙间只有零是绝对相似的,所以零才是绝对的真理。能体认到零的奥妙,即是悟到了空。空的东西才灵妙,所以零等于灵,悟空就能灵明。
宇宙万物,虚实相生,体用相能。灵与肉结合,便构成了生命。动植等物,灵与肉密不可分,生命取决于自然,因而没有痛苦。人类的标志,即是灵与肉的分离,有了独立的意识。贪生怕死即是人类的根本意识,人类的一切作为都基于这一根本意识。为了贪生,人类结成了社会;为了怕死,人类建立了宗教。社会的职责,在于最大限度地集中力量来保卫生命的存在;宗教的目的,则在于最大限度地克服恐惧以求得生命的永恒。
然而,生未必然,死却是必然的,人类在发展中逐渐认识到这一残酷的现实。宗教却在绝望中给了人类一线希望:既然死不可免,那么就在死后上天堂。天堂是幸福的,而生时却艰苦,生不如死,便使人乐死恶生,终究在相当程度上免除了恐惧的心理。
天堂毕竟是虚幻的,是人造的,人类的智者终于认识到了生只是暂时的,死却是永恒的。接受死,进入永恒,就没有痛苦;感觉到痛苦的。是人的心。所以克服痛苦的唯一办法,就是心死。吕洞宾就说过“生时学死”,生的时候就已经死了,真死时自然没有了痛苦。
心死是一种不执着、不牵挂的心理状态,即心空。“悟空”二字拆开来即是“吾心空”。我心中已经空灵,没有分别念了,就如《指玄篇》中说的:
若得心空苦便无,有何生死有何拘!
一朝脱下胎州袄,作个逍遥大丈夫!
人心能不能空?怎样空呢?一个石头般的心,肯定是冥顽不灵的了。连它都能够悟空成圣、为仙、做何况人心乎!
生是偶然的,死是必然的。生我乃父母之事,措手不得;我死乃自己之事,插足或能。
生是短暂的,死是永恒的。永恒导致烂灭,短暂造成不朽。在有限之生能创造无限之精神,精神不朽,则生命亦不朽。不在于什么天长地久。而在于你曾真正拥有。哪怕是一丝一毫的觉悟,只要真正拥有过,就是不朽!
不朽就在你的心申!
不朽就在你的脚下!
请看表现心路历程的不朽巨著——《西游释厄传》。
第一回 灵根言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总评]
宇宙有中心,天地有中心,万物有中心,人亦有中心。
“中心”亦是中心枢纽,是各部位共同聚合形成的所在,同时又支配主宰着其他的部位。人心在物心中,物心在天地心中,天地心在宇宙心中。可知,人心即物心,物心即天地之心,天地之心即宇宙之心。
心只一个,没有第二。愚蠢之人,才有分别。宗教称之为“上帝”、“神”、“佛”,爱因斯坦称其为“统一场”,牛顿称其为“第一推动力”,我们的“金刚心法”则称其为“金刚心”。金刚心为虚空心, 即遍在于宇宙而无碍,即佛教说的“心性三千”、 “三界唯心”。万法唯心造,还从心处灭。一念善即在天堂,一念迷即堕地狱。天堂为乐,地狱有苦。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常清净经》云:
众所以不得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即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痛苦烦恼,来自“妄心”。去掉“妄心”,即得“真谛”。欲去妄心,先识真心。真心何在?同上云:“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净矣。”
如何觉悟真心,乃宗教修行目的,各家方法甚多。大要不外:佛家“明心见性”,道家“识心见性”,儒家“存心养性”。心是地,性是王;此心是净土,此性是弥陀;自心是道场,自性是法王。
明心是暝心,见性是昧性。暝去凡心,便至真心,当下即是“花果山水帘洞”之美猴王;昧去愚性,自见觉性,当下即见“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之菩提祖师。真心不二,性月圆明,才是正道之境。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