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包括:大自然启迪与恩师影响、踏破岷山、重返邛崃山、南下凉山、五一棚大熊猫观察站、国际合作、对各山系大熊猫生态观察所得大熊猫生存状况的比较分析等。
本书内容丰富翔实,图文并茂,深入浅出,突出了生态学研究和保护工作的重要成就,以及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涉及大熊猫生物学、生态学、进化生物学、保护生物学研究成果的方方面面,展现了作者宽厚的文化底蕴。本书不仅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科普著作,同时也是一本有着相当权威的有关大熊猫研究的资料库。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寻踪国宝(走近大熊猫家族) |
分类 |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 |
作者 | 胡锦矗//胡晓 |
出版社 |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内容包括:大自然启迪与恩师影响、踏破岷山、重返邛崃山、南下凉山、五一棚大熊猫观察站、国际合作、对各山系大熊猫生态观察所得大熊猫生存状况的比较分析等。 本书内容丰富翔实,图文并茂,深入浅出,突出了生态学研究和保护工作的重要成就,以及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涉及大熊猫生物学、生态学、进化生物学、保护生物学研究成果的方方面面,展现了作者宽厚的文化底蕴。本书不仅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科普著作,同时也是一本有着相当权威的有关大熊猫研究的资料库。 内容推荐 全球关注的濒危动物大熊猫是仅产于中国的稀有“活化石”动物。1869年,法国传教士、生物学家阿尔芒·戴维在中国四川首次发现了大熊猫,并将其制成世界上第一具大熊猫标本,运到法国巴黎展出,引起国际生物学界的轰动。从那时起,环宇之内、各色人等无不对大熊猫满怀喜爱之情。世界自然基金会更将大熊猫作为会徽和会旗的标志,象征着该组织保护自然遗产的宗旨。 作者在数十年的漫长岁月里,在崇山峻岭、无边无际的森林竹海中追踪大熊猫,深入到大熊猫的社会里,近距离地观察大熊猫独立而独特的生活方式。以自己独特的眼光,用生动的文字对大熊猫的心理、动作、语言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更以大熊猫的生活习性、种群状况、致危因素、在生物链中的作用、在生物学上的意义、现有保护措施及其进展等为切入点,揭示了动物一人一自然界相和谐的生态文化的丰富内涵。 目录 第一章 大自然的启迪 第二章 影响人生的恩师 第三章 走进卧龙 一、踏勘 二、培训 三、探秘大熊猫 第四章 踏破岷山寻铁豹 第五章 追踪白龙江源头 一、深入青川县 二、信号弹带来了惊喜 三、踏上阴平古道 四、走进小湾河 五、唐家河大熊猫种群发展趋势 第六章 犬熊猫的乐园 一、地灵之乡 二、久负盛名的王朗自然保护区 第七章 跋山涉水查资源 第八章 荒年大劫难 第九章 重返邛崃山 一、惊蛰雪未停 二、山险水恶 三、万宝兴旺之乡 四、走遍圣山净水 第十章 南下凉山 一、首进越西 二、永葆常态的美姑 三、踏入大熊猫的南疆 四、再跋大风顶 第十一章 建立大熊猫生态观察站 一、选址 二、五一棚的环境 三、大熊猫的活动与繁殖 四、大熊猫对环境的适应与习性 五、西河之行 第十二章 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合作 第十三章 岷山唐家河白熊坪观察站 第十四章 凉山马边大风顼观察站 第十五章 相岭冶勒观察站 后记 附录 大熊猫大事记 试读章节 四、大熊猫对环境的适应与习性 大熊猫在分类上虽然属于食肉类动物,但早在八九百万年前就从它们古食肉类的祖先演化成了始熊猫。据对始熊猫化石颌骨最后一枚上前臼齿和下颌第一枚臼齿分析,已不具有撕裂肌肉的裂齿特征,至少已演变为杂食性了。到了百万年前,出现了比始熊猫身体稍大的小型大熊猫,牙齿也进一步朝着食竹的方向发展,已接近现代大熊猫的牙齿了。到了更新世,冰川多次的发生,天气异常寒冷,它们的躯体适应着这种变化而慢慢增大,以降低代谢和能量的消耗,故更新世中后期的大熊猫比现在的还大。冰川结束以后,大熊猫为适应变暖的气候又相对变小。但它们毕竟还是生活在高山严寒的环境里,故仍然保留着一个较大的身躯以降低能量的消耗,适应完全以低营养竹子为生的生活。 野生大熊猫体重一般为60~100千克。生活在青川县、平武县一带的大熊猫由于竹种单纯,漫长的冬季也不下移采食低山多种类型的竹子,长期的环境欠佳,以至虽纬度偏北身体也显得稍小;而生活在南方凉山的大熊猫因优越而丰富的竹子资源,使它们的身躯变得相对大些,至少比生活在北边青川县、平武县的大熊猫大四分之一。在动物园长大的大熊猫,一般都在100千克以上,我国送给前苏联的大熊猫“平平”,其体重竟达151.5千克!可见动物的体重既与环境有关,也与营养相连。五一棚的成年大熊猫体重为75~97千克,比凉山的大熊猫稍小,略大于岷山、青川县、平武县的大熊猫。 大熊猫吻短、脸圆、头大,整体较浑圆,这与它们具有丰满的咀嚼肌肉,适应以竹子为主要食物的生活有关。大熊猫鼻子稍隆起,扩大了鼻腔,可增加空气的流通,以适应高山空气稀薄的环境。大熊猫眼睛的周围有一个黑色的眼圈,略向两侧倾斜。眼睛很小,其瞳孔纵裂似猫,有利于调节焦距,以适应密林能见度差、夜幕降临在微弱的光线下也能找到可口的竹子的需要。一对黑色的耳朵又圆又大,显示它们的听觉比视觉更灵敏些,以利于收集声波。身体上的这些黑色,还可以吸收热能,以抵御高山寒冷的气候,加快神经末梢的血液循环,减少热量的散失。 大熊猫的颈子很短,具有发达的颈肌,支撑着硕大而沉重的头部。 大熊猫的尾巴初生时很大,继承了它们祖先的长尾,在生长过程中逐渐缩短,尾毛蓬松。尾部有尾下腺,肛门四周有发达的肛周腺。当树干和地面突出物与大熊猫的臀部擦蹭时,这些腺体会产生分泌物,并凭借着蓬松而粗大的尾起着扫帚的作用,将分泌物涂刷在附着物体上,形成气味斑,将信息向四方发出,以弥补视觉和听觉发出的信息短暂和不能超越障碍的不足。尤其在繁殖期,处于密林中两性的信息交流更显其生物学上的重大意义。 大熊猫的四肢粗壮,以支撑肥壮的躯体。前肢和后肢都向内撇,行走时蹒跚而慢条斯理,不善奔跑和跳跃,这与它们长期隐居茂密的竹林有关。同时,它们也习惯漫步于浩瀚的竹林,选择可口的竹株和粗大肥厚的竹笋,没有必要奔跑或跳跃而多耗费不必要的能量。有时即或是受到惊吓,也只是快步进入竹林藏身或就近爬上树隐藏于树冠中。它们的脚掌与光滑的熊掌不同,具有厚而密实的毛,行走于苔藓、光裸的岩石和攀爬大树时起到了防滑的作用。它们的前脚大拇指旁还有一块由桡侧腕骨特化的“伪拇指”,从而摆脱了其他食肉目动物的啃食习性,可用“手”抓竹搬笋,并握着食物进食。它们的指端和脚趾端还具有粗大的爪,可方便迅速地攀爬岩石、上树逃避危险或进行“日光浴”;雄性间争夺配偶的决斗和防患天敌来犯时也是一个锐利的武器。 大熊猫不仅珍稀,黑、白两色的外形也格外地醒目,故1961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成立时选中它作为会徽和会旗,大熊猫也因此成为当今国际野生动物保护的象征。 仔细观察野外大熊猫,可发现雄性大熊猫黑得透亮,白得富有光泽;而雌性大熊猫则黑而微染褐色,白而少光泽。在陕西秦岭还相继发现了棕色大熊猫。据佛坪保护区管理人员称,这种棕白相间的大熊猫占当地大熊猫总数的9%。有人曾经观察到大熊猫的幼仔在发育初期也出现过棕黑色与白色相间的情况,但随着发育而变为黑白相间。这是否是一种返祖现象? 1986年,四川省松潘县小河乡四望村的邓进才在滴水河边发现一棵云杉树上有一只白色的大熊猫。另据老猎人称,曾在岷山东麓与松潘毗邻的平武县和北川县见过纯白色的大熊猫,他们称其为“白熊”,而把黑白相间的大熊猫称为“花熊”。其他动物如黑熊、金丝猴、果子狸和黄喉貂在四川省和湖北省都曾见过白化个体,因此大熊猫白化个体的存在不应视为例外。 大熊猫的毛被特别厚密,从毛的显微结构看,其内部的髓质层较厚,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故古时用其皮毛作为睡褥、坐垫,据称可以除湿避寒。毛的密度背部大于腹侧,外侧大于内侧,体后部大于体前部。皮厚处毛较短,长约35~45毫米;胸、腹部毛最长,有的竟长达100毫米。同时,毛被的表面还富含油脂而有弹性。野外的大熊猫经常在竹林里穿梭,竹子的枝叶将大熊猫的黑白毛刷得更醒目、更具光泽,不同于圈养的大熊猫毛被常被污染,甚或黏结而黯然失色。野外大熊猫不仅给人以美感,其富有弹性的皮毛还起到了保护和御寒的作用,以适应潮湿而严寒的栖息环境。即便是在雪地上,也可卧息。 大熊猫的性情温顺,除繁殖期外,它们不会主动攻击人或其他动物。一遇惊扰则迅速钻入茂密的竹林,在野外很难对它们进行观察。但若经常与观察者接近而未受到惊吓,逐渐地也可以在一定距离内进行观察。饲养的大熊猫,则可以任人抚摸,甚至可以与人_起合影或表演翻筋斗。 P156-160 序言 我的老友,本书作者胡锦矗教授,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组织四川省大熊猫资源调查研究,迄今已有30多年。其间,他曾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专家代表乔治·夏勒博士(G.B.Shaller)等进行过5年的国际合作,对四川大熊猫的分布、栖息地、种群数量、繁殖、食性和行为等作了深入的研究。在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已出版《卧龙的大熊猫》(1985)、《大熊猫生物学研究与进展》(1990)、《熊猫的风采》(1990)、《大熊猫研究》(2001)、《追踪大熊猫的岁月》(2005)等多种有价值的著作。最近,他又应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之邀,编写了《寻踪国宝——走近大熊猫家族》一书。 在本书中胡锦矗介绍了青少年时代接触自然所受到的启迪,在学校求学期间老师对他的影响,并将几十年来在巴山蜀水风风雨雨的艰难考察历程中,发现的大熊猫在四川岷山、邛崃山、相岭和凉山的食物、活动、生活和繁衍等生存现状,以及大熊猫与人之间的趣闻轶事展现于读者的面前,反映了野生环境下大熊猫的真实生活,同时得以与前述各种著作互为补充而相得益彰。 全书内容包括:大自然启迪与恩师影响、踏破岷山、重返邛崃山、南下凉山、五一棚大熊猫观察站、国际合作、对各山系大熊猫生态观察所得大熊猫生存状况的比较分析等。内容丰富翔实,图文并茂,深入浅出,突出了生态学研究和保护工作的重要成就,以及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我相信这本书一定能激发人们的保护意识,使人们更加关注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维护好大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这将使我感到莫大的欣慰!故我乐于为此书作序。 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8年7月 后记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属食肉目大熊猫科。大熊猫从分类上讲属于哺乳纲食肉目动物,但其食性却高度特化,成为以竹子为生的素食者。据考证,大熊猫的古代名称有貘、白豹、铁豹、驺虞等。在200多万年前的更生世早期到100万年前的更生世中晚期,大熊猫已经广布于我国南半部,组成了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今天该动物群的许多种已经绝灭,而大熊猫却一直生存下来,所以大熊猫有“活化石”之称,同时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种。 大熊猫在几百万年间由盛而衰,以至濒临绝灭境地。究其原因,除了外界环境的恶化以外,也有自身繁殖能力方面的问题。在各种不利因素中,其内在原因是由于食性、繁殖能力和育幼行为的高度特化。外在原因则是栖息环境受到破坏,形成互不联系的孤岛状,导致种群分割、近亲繁殖、物种退化,再加上主要食物竹子的周期性开花死亡、人为的捕捉猎杀、天敌危害、疾病困扰,这就构成了对大熊猫生存的严重威胁,使其面临濒危的境地。 大熊猫以极为稀少的数量侥幸存世的局面引起了世人的深切忧虑和关注,它未来的命运牵动着亿万中国人民的心弦。在中国政府和有关国际组织的支持下,经过中外专家多年的努力,大熊猫的保护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举世瞩目的2008北京奥运会以其为原型设计了吉祥物。 目前全国建立的与保护大熊猫相关的自然保护区有56个,现在已经有45%的大熊猫栖息地和61%的野外大熊猫种群纳入到自然保护区内,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大熊猫种群数量下降的趋势已基本得到控制,有的保护区的种群数量还略有增长,但形势依然严峻。 根据最新的普查结果,全国野生大熊猫的种群数量为1596只,除生活在野外的大熊猫外,还有163只生活在动物园和饲养场,其中卧龙大熊猫繁育中心、北京动物园和成都动物园的种群较大,此外,国外动物园也有少量的个体。 现今野生的大熊猫仅存于中国西部6个山系的部分地区,它们是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凉山和秦岭,在行政区划上,这些大熊猫分布区位于四川、甘肃和陕西3省。目前分散在各个山系的大熊猫面临被分割成小种群的危险。一旦我国大熊猫野外种群出现互不相联的孤岛状小种群,大熊猫濒临灭绝的趋势仍将不可逆转。现在有关部门正在采取措施,进一步扩大大熊猫的栖息地,并在各大熊猫保护区之间建立走廊带,使保护大熊猫的自然保护区真正成为一个整体。 胡锦矗教授用毕生精力致力于大熊猫的科学研究,是国内外公认的大熊猫研究专家,先后主持和参与多项与大熊猫有关的科研工作,积累了关于大熊猫大量的重要数据和文献资料。在胡老年届八十之际,将以往研究成果加以整理编写本书,对于面向公众普及大熊猫的知识,唤起人们对大熊猫的保护意识,着实做了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本书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结构清晰、信息量大,涉及大熊猫生物学、生态学、进化生物学、保护生物学研究成果的方方面面,展现了作者宽厚的文化底蕴。本书不仅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科普著作,同时也是一本有着相当权威的有关大熊猫研究的资料库。本书的出版是对大熊猫研究的系统总结和回顾,同时也为未来的大熊猫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资料和理论基础,值得阅读并收藏。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林业大学教授 2008年7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