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因源远流长、波澜壮阔、风景旖旎闻名于世。在长江众多的水生动物中,白暨豚是一群最美丽的动物,曾经人丁兴旺。作为大自然的馈赠,白暨豚不仅属于中国,还属于世界。进入21世纪后,白暨豚的保护再一次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
本书的内容是“2006长江淡水豚考察”过程实录,书中真实记录了中外考察队员考察期问的见闻和他们在考察船上的科学研究工作,以及国际化的航行生活,同时还穿插讲述了大量有关白暨豚的真实故事。希望通过这本书的阅读,人类可以更了解美丽的长江白暨豚,同时也应当从中吸取大自然给我们的教训。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远逝的长江女神(搜寻最后的白鱀豚) |
分类 |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 |
作者 | 王丁//王克雄 |
出版社 |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长江因源远流长、波澜壮阔、风景旖旎闻名于世。在长江众多的水生动物中,白暨豚是一群最美丽的动物,曾经人丁兴旺。作为大自然的馈赠,白暨豚不仅属于中国,还属于世界。进入21世纪后,白暨豚的保护再一次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 本书的内容是“2006长江淡水豚考察”过程实录,书中真实记录了中外考察队员考察期问的见闻和他们在考察船上的科学研究工作,以及国际化的航行生活,同时还穿插讲述了大量有关白暨豚的真实故事。希望通过这本书的阅读,人类可以更了解美丽的长江白暨豚,同时也应当从中吸取大自然给我们的教训。 内容推荐 白暨豚是我国长江中下游独有的古老五种,是世界上非常稀有的水中珍稀动物。2500万年以前,它们就生活在长江里,被成为“活化石”。50年前我们还可以在长江上看到白暨豚成群结队地出没,但现在,在长江上已经很难看到它的踪影了。 2006年11月,来自7个国家的科学家进行了迄今为止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为期38天、长达3400余千米的野外考察白暨豚行动,调查的结果令人震惊:在长江里未发现一条白暨豚,白暨豚可能已经成为被人类“灭绝”的第一种鲸类动物。 在地球上生活了2500万年的长江白暨豚太老了吗?这个物种和恐龙一样迟早要灭绝吗?作者认为,白暨豚并没有靠到不能生存,而是因为我们人类的干扰才使它加快了灭绝的速度。如果长江不能支撑白暨豚的生存,那也意味着不远的将来我们的地球将不能支撑人类的生存,人类必须从白暨豚的生存悲剧中吸取教训。 目录 第一章 长江之歌 一、长江的起源和地理地貌 二、长江——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 三、“长江女神”——白暨豚 第二章 长江淡水豚考察缘由 第三章 长江淡水豚考察准备 第四章 长江淡水豚考察 一、啤酒和红地毯 二、洪湖之夜 三、“不认真考察就回家吧!” 四、天鹅洲——长江豚类可能的世外桃源 五、用耳朵“看”豚 六、真想看一眼三峡大坝 七、考察服风波 八、生日愿望 九、回到1986 十、苦中有乐 十一、追求完美的考察方法 十二、记者也疯狂 十三、队员大轮换 十四、滚钩依旧 十五、疯狂!疯狂! 十六、八里汀 十七、一切皆有可能,难道不是吗! 十八、美国人的中国感恩节 十九、巧合 二十、来自武汉的长途电话 二十一、风雨中的期盼 二十二、蓝色海洋中的精灵 二十三、谜团 二十四、主席来了 二十五、远去的背影 二十六、船泊黄浦江 二十七、客留上海 二十八、如蚁阵的船队 二十九、执著 三十、一份特别的礼物 三十一、夜幕下郊外的科考船 三十二、期望中的焦虑 三十三、三上考察船 三十四、塑料袋 三十五、最后的机会 三十六、再会八里江 三十七、留言 三十八、中国制造 结语 后记 附录 长江豚类大事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长江之歌 一、长江的起源和地理地貌 在距今7亿多年前的元古代,今天长江所流经的地域是一片汪洋大海。后经多次地壳运动,如发生于距今1.8亿年前的三叠纪末期的印支造山运动,距今1.4亿年前的侏罗纪时期的燕山运动,以及距今4000~3000万年前的始新世的喜马拉雅运动,使得青藏高原隆起,古地中海随之消失,长江流域普遍间歇上升,其中西部上升剧烈,东部上升和缓,从而形成了长江流域西高东低的地势。今天的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干流由西向东,流经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注入东海。全长6300余千米,总落差5400余米。支流遍布甘肃、陕西、河南、贵州、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流域面积约180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75%。 长江正源为沱沱河,从江源至湖j匕省宜昌市为长江上游,长约4500千米,流域面积1100万平方千米。河道经过高原山区和盆地,金沙江和三峡河段多高山深峡,水流湍急。主要支流有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等。 宜昌至江西省鄱阳湖口为长江中游,长938千米,流域面积68万平方千米,其中枝城至城陵矶河段习称荆江。荆江河道蜿蜒曲折,素有“九曲回肠”之称。主要支流有清江、洞庭“四水”(湘、资、沅、澧)、汉江、鄱阳“五水”(赣、抚、信、饶、修)等。 湖口以下至长江口为长江下游,长835千米,流域面积13万平方千米。安徽省大通以下受海潮影响,水势和缓。江苏省江阴至长江口为河口段,江面宽由1200余米扩展至91千米,呈喇叭状。主要支流有青弋江、水阳江、滁河、秦淮河、黄浦江等。淮河的大部分水量也经京杭运河汇入长江。 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处于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全流域年平均降水量约1100毫米。长江流域地势西高东低,呈现三大阶梯状:一级阶梯包括青海南部高原、川西高原和横断山高山峡谷区,一般高程为3500~5000米;二级阶梯为秦巴山地、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和鄂、黔山地,一般高程为500~2000米;三级阶梯由淮阳山地、江南丘陵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组成,一般高程为500米以下。长江流域的地貌类型复杂多样,高原、山地和丘陵盆地占84.7%,平原仅占11.3%,河流、湖泊等约占4%。 二、长江——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 长江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长江流域的水生生物具有门类齐全、种类丰富、特有程度高、孑遗物种多以及生态类型及生活习性复杂多样等特点。同时水产种质资源特别丰富,品种优良。据不完全统计,长江流域有水生动物近900种,其中鱼类370多种、底栖动物220多种、两栖类140多种、爬行类160多种、哺乳类3种。长江还拥有许多珍稀的、特有的鱼类和其他野生动物,在我国淡水一级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名录列出的动物中,有2/3可以在长江中找到它们的身影。长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具典型性的一条生态河流,被誉为“淡水渔业的摇篮、鱼类基因的宝库、经济鱼类的原种基地和水生野生动物的乐园”。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在我国乃至世界上具有非常独特且特别重要的地位。 三、“长江女神”——白暨豚 长江曾经是众多水生生物的乐园,在这片广阔的水世界中,它们优哉游哉,怡然自得。受益于丰富的食物、宁静的环境,它们生儿育女,世代繁衍,造就了长江的勃勃生机。在这些自然进化过程造就的万千生命中有一群美丽的生灵,它们时而跃出水面,时而遨游水底,时而又随波浪缓缓起伏。其青灰色的脊背辉映着阳光,三角形的背鳍像一面旗帜在波浪中划过。它们高贵优雅,落落大方,俨然像一个个遨游于自己王国的女王,它们就是被人们称为“长江女神”的白暨豚。 白暨豚是生活在我国长江中的珍稀水生哺乳动物,是世界上现存的5种淡水豚类之一。早在中新世和上新世,白暨豚的祖先就曾是一个广泛分布的繁盛物种。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文献就记述白暨豚生活在长江中。据《尔雅》记载:“暨,是鳋”,并且“江中多有之”。白暨豚的体形呈纺缍形,狭长的上下颌几乎等长,吻端微向上翘,背部青灰色,腹部灰白色。食物主要是常见的小型淡水鱼类,所食鱼类的体重约250克。 P18-P21 序言 给科普工作插上翅膀——《青鸟文丛》序 周光召 科学普及工作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全社会的重视,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的颁布和实施,使得科普工作有法可依,《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颁布,使得科普工作的目标和实施步骤更加明确了。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我国科普工作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同时对科普工作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的科普工作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科普工作很重要的方面是要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这就要求科普工作在向广大群众普及科学和技术知识的同时,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公众的科学素养已经是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的问题。对个人来说,它关系到每个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和生存质量:对国家而言,提高公民科学素养对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普工作不是某些个人和团体的自发和业余行为,而是国家政府的事业和全社会的工程,需要政府积极引导、社会广泛参与、市场有效推动,同时还需要一支专业化的科学普及队伍。 科学普及和科学研究两者是互补的,缺一不可。科学研究工作是在科学技术的前沿不断探索突破,科学普及是让全社会尽快地理解和运用科学研究的成果。没有科学研究,将无所普及;没有广泛的普及,科学研究将失去其根本意义,科学研究也将得不到社会的最广泛支持和认同。科学家的主要工作当然是进行科学研究,但是科学家也有义务进行科普工作,促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要充分认识到与公众交流的重要性。科学家应该愿意并且善于和媒体及公众进行沟通和交流,主动积极地把自己的科学见解和科学发明,以及科学上存在的问题告诉广大的群众。同时,公众有权利了解科学的真相,并以各种形式参与到科普行动之中,分享科学研究的成果,掌握科学的方法,理解科学所能给人类带来的各种影响。 科普工作需要科学界和传媒界之间增强交流合作。大众传媒如广播、电视、新闻报刊、出版、网络媒体等,是今天面向社会公众的主要科普渠道。在以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传媒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科普图书仍然有其无可替代的独特魅力。阅读一本好的科普图书所带来的启迪和乐趣,有时让人终生难忘。同时,科普l訇书在表达作者观点和思想方面,也有着无法替代的功能。我们要重视科普图书的创作,更要重视推广科普图书。好的科普作品通常都具备以下几条:首先是实事求是,科学公正地反映科学上的发明发现;然后就是要有很强的思想性,能够大力宣扬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弘扬不畏艰险、勇于创新、积极向上的科学态度;还有就是能够引人入胜,生动有趣。国内外许多大科学家都积极从事科普图书的创作,比如我们大家所熟知的霍金、卡尔·萨根、高士其、华罗庚等。他们的科普工作,同样得到社会的广泛承认和尊重。 科普工作是一项创造性劳动,需要坚实的科学功底,更需要一定的写作技巧,还要投入极大的热情和花费很多时间。所以,从事科普工作的人员都要有奉献精神。如果我们的科学家们都能认识到他们肩负着向公众普及科学的重任,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努力写出一些优秀生动的科普作品,我国的科普事业必定能更上—层楼。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长期以来—直重视科普图书的出版工作,他们一方面从国外引进优秀的科普图书,同时也注重出版原创的科普图书,鼓励国内的科学家积极投身科普创作。《青鸟文丛》从众多国外优秀的科普图书当中精选出来一些作品,同时也有我们国内科学家的原创作品,都很精彩。这套书突出了生态意识,关注生命的本质,很有时代特色和现实意义,也很有代表性。希望能够不断出版更多优秀的作品,使这套书更加丰富多彩。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青鸟是一个信使,用这个名字来命名一套科普图书,出版者的用意也是显而易见的。但愿科普工作能插上翅膀,为全社会多传递一些科普的信息。 后记 我国白暨豚比较系统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1978年,经中国科学院决定,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组建了白暨豚研究组,包括我本人在内,共4个组员,主要的研究工作是白暨豚的形态解剖和野外生态调查。尽管白暨豚是哺乳动物,但是当时白暨豚研究组仍归属于鱼类学研究室。同年,中国科学院生物局组织成立了全国白暨豚研究协作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担任组长单位,参加单位有北京的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和生物物理研究所,以及南京的南京师范学院(现南京师范大学),协作组的主要任务是协作进行白暨豚各器官和系统的解剖学和组织学研究,以及白暨豚生态学和声学研究。白暨豚研究组和研究协作组成立以后,我国白暨豚研究逐渐步入了正轨。1984年,为了适应白暨豚研究工作发展需要,白暨豚研究组从鱼类学研究室独立出来,成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直属的研究小组。1992年,随着研究人员增多,研究任务增加和研究范围扩大,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将白暨豚研究组升级为白暨豚研究室。2001年,随着学科结构调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撤销了研究室建制,将原来的白暨豚研究室更名为鲸类保护生物学学科组,归属于水生生物多样性与资源保护研究中心。尽管白暨豚研究组的形式和名称多次发生变化,但是白暨豚和长江江豚一直是研究组的最重要的研究对象,白暨豚和长江江豚的保护一直是研究组的中心任务。 从1978年到现在,研究小组的人数已扩大了好几倍,目前包括科研、技术、管理人员,以及研究生在内,共有30多人。研究对象除了白暨豚和长江江豚外,还包括海洋江豚、中华白暨豚、扬子鳄等珍稀水生野生动物。研究范围也由早期的形态解剖和生态调查,扩展到保护生物学各个领域,目前的研究工作涉及鲸类的生态学、饲养生物学、繁殖生物学、声学、行为学和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研究小组的科研产出不断增长,近几年来,每年都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20余篇科学论文。2005年,仅在动物声学领域国际主流刊物《美国声学学会会刊》上就发表了5篇论文,其中3篇发表在同一期上。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我和研究小组的第二代负责人刘仁俊教授已于多年前退休,目前研究组的负责人王丁博士属于第三代。王丁是1982年大学毕业后来到研究组工作的。他在大学学的是空间物理专业,刚来研究组时主要研究白暨豚的声学,后来在我、刘建康先生和美国Texas A & M大学Bernd Wtirsig和william Evans教授的指导下攻读了水生生物学和海洋哺乳动物学,并获博士学位。与王丁一起到研究组工作的还有另外几位年轻人,他们和在他们之后到研究组工作的年轻人,以及他们所指导的研究生们不负众望,在我国长江豚类研究和保护领域做出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成为国际上一个较有影响的鲸类学研究团队。在湖北石首天鹅洲故道,长江江豚半自然繁殖群体已初步建立,每年都有几头幼豚出生,这是世界上在自然条件下对一种鲸类动物进行迁地保护的唯一成功范例。在武汉白暨豚馆,长江江豚的繁殖于2005年取得了成功,并且于2007年成功生下了第二头小江豚,这也是世界上淡水鲸类动物第一次在人工环境中成功繁殖。作为研究组的创立者,我为王丁博士领导的研究组所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1978年到现在,30年了。研究组过去的简易房舍已经被新的实验和办公楼替代,过去咔咔作响的打字机已经换成了办公自动化设备,过去四面透风的白暨豚饲养池已经改成现代化的白暨豚馆……研究组的研究条件比过去改善了很多,同样令人欣慰的是,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创业精神一直代代相传,并且已深深扎根到研究组每一个成员的心中。 2006年,王丁博士组织、领导的全长江淡水豚考察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有几家媒体甚至对我进行了采访。虽然非常遗憾,38天的考察没有找到白暨豚,但是谁都无法否认考察是成功的。从考察准备开始,一直到考察结束,总共花了1年多的时问,无论是考察方法,还是队伍组成,都是以往的考察所不及的。2007年,王丁博士作为责任作者,与近十位中外专家共同在英国《Biology Letters》上发表了考察结果。考察结果认为,白暨豚有可能是近50年来全球第一个灭绝的大型脊椎动物,也有可能是1500年以来,第四个全科灭绝的物种,更令人震惊的是,白暨豚极有可能成为第一个因为人类活动导致灭绝的鲸类动物。看到这样的结果,可能有许多人会质问我们:你们一直做白暨豚研究和保护工作,可是结果为什么会这样!是啊,我们也不希望看到这样的结果,尽管我们几代人在长江上行走、呐喊了快30年,但是科学家的力量毕竟是微弱的,在长江上我们喊出的声音立即被航行船舶的噪声湮没,我们走出的航线很快被涌入长江的污水抹去,我们洒下的汗水和泪水锁不住那些飞快的电捕鱼船……虽然白暨豚的未来很暗淡,但是,长江江豚的未来却初露曙光。我期待着王丁博士和他领导的团队继续努力,描绘好长江江豚保护的未来。当然,王丁博士和他的团队毕竟只是科学家,尽管他们的心中始终装着长江江豚,但是长江江豚的未来并不是完全掌握在他们的手中,而是掌握在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手中。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陈佩薰 2008年7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