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大家小书”系列中的一本,是沈祖棻先生的一部遗稿,是从她多年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积存下来的有关宋词的著述中选录出来的一本著作。全书分《北宋名家词浅释》、《姜夔词小札》、《张炎词小札》三部分。书中,沈祖棻先生既能把文字训诂、典故解释、史实考证和古代文化知识的介绍极其自然地融会在一起,又能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宋词在不同阶段的发展,并把词人放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进行评价。她更能细腻入微地梳理和体味作品中作家思想情绪变化的脉络,解析其所创造的形象、意境和种种艺术表现手法、修辞造句技巧。读沈先生的书总的感觉是知识的容量很大,她善于抓住作品的重点、难点,从不同角度把问题讲细、讲深、讲透,所谓“浅释”者,实乃先生自谦之词。
沈先生正是以提高听众和读者鉴赏诗词的水平为目的,通过自己的示范活动来传授方法,为人们指出阅读、分析、欣赏宋代婉约词的门径。
沈先生的讲词具有传统的中国特色,同时又呈现出了她个人的风格。这是因为她不仅是一位学问渊博的教师,还是一位识见卓越的文学史家和才情丰盛的女词人。
台城路
庚寅秋九月之北,遇汪菊坡,一见若惊,相对如梦。回忆旧游,已十八年矣。因赋此词。
十年前事翻疑梦,重逢可怜俱老。水国春空,山城岁晚,无语相看一笑。荷衣换了。任京洛尘沙,冷凝风帽。见说吟情,近来不到谢池草。 欢游曾步翠窈,乱红迷紫曲,芳意今少。舞扇招香,歌桡唤玉,犹忆钱塘苏小。无端暗恼。又几度流连,燕昏莺晓。回首妆楼,甚时重去好?
杜甫《羌村》“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晏畿道[鹧鸪天]“今宵剩把银□照,犹恐相逢似梦中”,皆是前事分明,重逢疑梦;此则重逢俱老,极为真确,而前事旧游,翻疑梦寐。前者是惊喜之情,庆慰当前;后者是悲感之怀,叹惜过去。故国湮沦,旧游渺邈,而水国山城,老来重见,又值春空岁晚之时,此时此地,此情此境,尚有何话可说,则惟有“相看一笑”而已。此笑乃是无声之叹、无泪之哭,盖较之痛哭流涕,为尤沉痛,亦与前[壶中天](“扬龄万里”)之“笑当年底事,中分南北”之笑同也。既已换了荷衣,则于富贵功名更无关涉,故虽“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陆机:《为顾彦先赠妇》),亦“任”之而已。心事全非,吟情自减,故虽见池塘春草,亦不能如谢客之得佳句也。
欢游虽属可念,芳意今已无多,惟钱塘苏小之舞扇、歌桡,尚偶然忆及。夫岂真忆舞扇、歌桡哉?亦忆承平故国耳。忆钱塘苏小,盖忆故都犹胜忆故人。“几度流连”,有多少情事在内,多少时光在内。“回首妆楼”,仍是眷恋钱塘,盖即屈原之“临睨夫旧乡”耳。
P263-P264
《宋词赏析》再版前言
邓魁英
沈祖棻先生的《宋词赏析》一书出版于1980年,当时我是用六角四分钱买到的。如今在柜子里插得密密的书籍中,它显得已经很破旧了,那是因为上面留有我多次捧读的手印。
书中《北宋名家词浅释》部分是我最爱读的,据程千帆先生撰写的“后记”说:它“是一部没有写完的讲课笔记”。当初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们提出:“宋词不大好懂,特别是婉约派的艺术表现手法方面,同样,古代词论家对于这些词的批评也不大好懂。”于是,沈先生便根据他们的需求开了课,侧重于讲解婉约派词人词作的艺术技巧和一些词论。我在读词时最感困难的也正是在这些方面,所以阅读这本书后觉得对自己确实很有启发。另外,我在学习和讲授古代诗词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一些习惯,摸索到一点方法,与沈先生所讲的竟多有契合。这使我每读此书时总是备感亲切,就好像受到了前辈的支持与鼓励一样。
沈先生1977年因罹车祸不幸逝世,她的讲课笔记不再能续写下去,留给我们莫大的遗憾!如今,就是《宋词赏析》一书在书店里也难以找到。所以在沈先生逝世二十余年之后,北京出版社将它收入“大家小书”中重新印制出版,实在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北宋名家词浅释》是一部针对性、目的性很明确的教材。当年沈先生是给那时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答疑解惑的,但对今天的一般读者来说也是适用的,因为如何鉴赏宋词的艺术技巧仍是广大诗词爱好者共同面临的难题。沈先生正是以提高听众和读者鉴赏诗词的水平为目的,通过自己的示范活动来传授方法,为人们指出阅读、分析、欣赏宋代婉约词的门径。
沈先生的讲词具有传统的中国特色,同时又呈现出了她个人的风格。这是因为她不仅是一位学问渊博的教师,还是一位识见卓越的文学史家和才情丰盛的女词人。她讲宋词既能把文字训诂、典故解释、史实考证和古代文化知识的介绍极其自然地融会在一起,又能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宋词在不同阶段的发展,并把词人放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进行评价。她更能细腻入微地梳理和体味作品中作家思想情绪变化的脉络,解析其所创造的形象、意境和种种艺术表现手法、修辞造句技巧。读沈先生的书总的感觉是知识的容量很大,她善于抓住作品的重点、难点,从不同角度把问题讲细、讲深、讲透,所谓“浅释”者,实乃先生自谦之词。先生要把金针度与人,总是有意地教方法,这正是令人钦敬的一位教师的优秀品德。我料想读者看过这本书之后也是会与我发生同感的。
这是亡妻沈祖棻的一部遗稿,是从她多年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积存下来的有关宋词的著述中选录出来的。
《北宋名家词浅释》是一部没有写完的讲课笔记。好些年前,她曾经有个机会和几位青年教师、研究生一起学习宋词。他们之中有人说:有的宋词不大好懂,特别是婉约派的艺术表现手法方面;同样,古代词论家对于这些词的批评也不大好懂;要批判其思想内容比较容易,要肯定其艺术技巧则比较困难。她感到这些话很有意思,也很中肯綮,因而就根据他们提出的具体要求和篇目比较详细地为他们讲说了一个时期。由于这些同志都已经在大学中文系毕业,有较丰富的文学史知识,也具有较强的批判能力,所以她在讲课时,就侧重在每一篇词的艺术技巧的分析方面,也侧重于婉约派的作品;同时也由于当初并没有想将这个课程当作一般的词选来讲,而主要是企图解决学习者所遇到的问题,所以入选各家篇目的多寡,并不完全反映其在词史的地位。大家如苏轼,也只讲了两篇,就是因为同志们觉得苏词比较好懂,不须多讲的缘故。当时讲完李清照以后,就因另有任务,没有继续讲下去。现在所能整理出来的,就只有这四十来篇。为了符合内容,现将题目标明北宋。
姜、张两家词札记是从她手批的四印斋本《双白词》中辑录出来的。她的批语有的很简略,有的则比较详细。现在只把较详的录出,因为这一部分对于一般读者的帮助可能大些。张炎《山中白云》文字,她曾用《疆村丛书》本江昱《疏证》校订过,批时择善而从,现即据以抄写,故与各本均不尽同。
附录(《大家小书》编者按:此本未选)的关于苏轼等三篇专题论文,是她在几个院校的科学讨论会上提出来宣读的,有的曾经发表过,但后来都经她作了补充修改。
陶渊明诗云:“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些文章以赏奇析疑为主,故此书以《宋词赏析》为名。
程千帆
一九七八年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