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陈独秀诗存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安庆市陈独秀学术研究会
出版社 安徽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他是五四运动的领袖、新文化的举擎,他是开天辟地中国新纪元的先驱人物,他就是陈独秀。本书是陈独秀诗歌、对联、嘉言的作品注释集,选取了目前确定为陈独秀的从1903年到去世期间的诗、联共200多首(副),以词语注释和本事两种方式介绍了陈独秀诗、联的内涵和创作背景。这些作品,有对当局倒行逆施的无情鞭斥,有对世事的高瞻洞察,有对人际的爱憎分明……

内容推荐

本书是陈独秀诗歌、对联、嘉言的作品注释集。书中选取了目前确定为陈独秀的从1903年到去世期间的诗、联共200多首(副),以词语注释和本事(相关背景介绍)两种方式介绍了陈独秀诗、联的内涵和创作背景。从中既能了解到陈独秀斐然的诗意才情,又能感受到陈独秀傲然不屈的品格魅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事世事。

目录

陈诗漫话——《陈独秀诗存》代序

古近体诗

哭汪希颜三首

哭何梅士

夜梦亡友何梅士而赋此

赠王徽伯东游

醉东江·愤时俗也

题西乡南洲游猎图

华严瀑布

存殁六绝句

寄士远长安

杭州酷暑寄怀刘三沈二

夜雨狂歌答沈二

寄沈尹默绝句四首

本事诗十首

曼上人作葬花图赠以蛰君为题一绝

偕曼殊自日本归国舟中

曼上人述梵文典成且将次西游命题

数语爰奉一什丁未夏五

曼上人赴江户余适皖城写此志别

游韬光

游虎跑

咏鹤

灵隐寺前

雪中偕友人登吴山

杭州酒家

感怀二十首

远游

水浒吟

杂感

述哀

挽大姊

国民党四字经

金粉泪五十六首

告少年

和斟玄兄赠诗原韵

春日忆广州绝句

病中口占

寒夜醉成

对月忆金陵旧游

自鹤山坪寄怀江津诸友

与孝远兄同寓江津出纸索书辄赋一绝

赠胡子穆先生

寄杨朋升成都

朋升夫人和平女士寄纸嘱书手册,即奉一绝

闹新房

致欧阳竞无诗柬

郊行

悼老友李光炯先生

闻光午之瑜静农及建功夫妇于屈原祭日

聚饮大醉,作此奇之建功兄

漫游

新诗、译诗

丁巳除夕歌

答半农的《D-!>诗

献诗

致读者

留别雅典女郎四章

赞歌

亚美利加(美国国歌)

嘉言、联语

游仙诗联

座右铭联

挽朱执信联

赠望江吴幼卿联

赠朱灿枢联

赠刘海粟联

题刘海粟作古松图

自撰遣兴联

赠商一先生联

赠太虚法师联

赠台氏父子

挽方守敦联

赠程里鸣联

贺邓蟾秋先生七十大寿联

赠罗宗文联

后记

试读章节

醉东江①·愤时俗也

眼见得几千年故国②将亡,

四万万同胞坐困。

乐的是,自了汉③;

苦的是,有心人。

好长江各国要瓜分,

怎耐你保国休谈,

惜钱如命。

拍马屁,手段高,

办公事,天良尽。

怕不怕他们洋人逞洋势,

恨只恨我们家鬼害家神。

安排着洋兵到,

干爹奉承,奴才本性。

①【醉东江】曲牌名。

②【故国】古国、旧国、祖国、本国。唐杜甫《上白帝城》诗:“取醉他乡客,相逢故国人。”

③【自了汉】自己称许自己,自负而又自信,不问他人,只顾一身之事,只顾自己的人。

【本事】此诗出自1904年3月31日《安徽俗话报》第1期,署名三爱。

1903年春夏之交,陈独秀在安庆组织爱国会,并于5月17日开演说会于藏书楼。嗣被清政府察觉,陈独秀出走上海。同年12月返安庆,日与桐城学堂教员评论时、倡议办报。于是约房秩五、吴守一于1904年初在芜湖创办《安徽俗话报》,积极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团结革命同志,从事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安徽俗话报》是个同人刊物,在当时海内号称白话文之冠。此报旗帜鲜明,内容丰富,文字生动,门类繁多,有论说、要紧的新闻、本省的新闻、历史、地理、教育、实业、小说、诗词、闲谈、行情、要件、来文等十三个栏目。陈独秀是主办人,又是主要撰稿人,常用三爱笔名发表文章,同时还担当报社的大量事务工作。从天文地理到古今中外历史,从政治到实业、教育、军事、文艺,无一不出自他的手笔,涉及面甚广,说理通俗,犀利流畅,从而显示出他知识渊博,才气横溢。《醉东江·愤时俗也》就是他在《安徽俗话报》首刊诗词栏的开卷之作。

P9-10

序言

陈诗漫话

——《陈独秀诗存》代序

叶尚志

(一)

北京和安庆家乡的友人寄来《陈独秀诗存》(下简称《诗存》)书稿,立即拜读,不敢怠慢。但要我写序,实在惶惑,不敢担当,这是真心话,并非套话。原因是我虽业余写诗,但至今还未入其堂奥,越到年老越深感,在诗的海洋里我的知识和实践实在浅陋,难登大雅。何况面对的是陈独秀先生——这位文化素养深厚、学识渊博、人品作为奇伟的人物,就不能就诗谈诗,而需要从一定的高度和广度入手才能理解他的诗作。这更使我不知从何说起。因此,我在此只能写一点漫谈随感,而不宜以序言看待。

在我83年人生中常常遇到一种奇特的现象,尤其是在花甲之后,有幸接触到纵横两类过去闻所未闻的许多信息。纵的是过去与现在所知很不一致,必须时常鉴别、纠误、修正;横的是过去眼界有限,现在如同打开窗槛,看到一个广阔的大千世界。因此也常常必须改变观念,以符合实际,作为重新思考的基础。这也是一个鉴别、纠误、修正和提高的过程。哲学家把它叫做认识规律的否定之否定。其实每个有头脑、有良知的人都会有这种经历和体会,并不稀奇。

我对陈独秀先生的认识正是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从无知到知之不多;从知之不多,到知之渐多;从无法避免谬误到不断纠正谬误。这一过程至今也未完结,且深信一生也不会完结。这一漫长的过程不正是不断鉴别、纠误、修正、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吗?

说来既惭愧,也幸运。我是安庆人,少年上学时便风闻安庆有位名人陈独秀,不知为什么被关在南京监狱。抗战爆发前后,我在南京、武汉做救亡工作,在报上得知,陈独秀释放后在武汉、四川宣传抗战。随后我在延安和华北根据地得到的传言说,陈是反革命、汉奸,详情无从得知。

谁都知道,长期以来陈独秀一直是一个禁区,直到“文革”结束后才逐渐开禁。我是带着许多历史的疑问拨开眼前的迷雾,渐渐了解一些真相的。我不过是一位后知后觉者,“朝闻道,夕死可矣”。活到年老,欣逢盛世,能纠前谬,这也是一生的幸运。

(二)

我最初接触陈独秀先生的诗作是在“文革”后期,在牛棚里看到传抄流传的陈先生在南京监狱作的《金粉泪》。先只看到几篇,粉碎“四人帮”之后终于看到了张君同志赠送的内部传阅的《金粉泪五十六首》。这是我第一次真正看到陈独秀先生的大作,使我耳目一新,爱不释手。据说,这56首诗是一位民主人士冒着风险躲过“文革”浩劫,赠给上海党的一大纪念馆封存,而后逐渐流传出来的。在当时成堆冤假错案需拨乱反正的大背景下,我不禁立即产生一个疑问:在南京监狱中写出这么多爱憎分明的好诗的人,怎么是反革命、是坏人、是罪人呢?

我对陈独秀的再认识,应该首先感谢这56首诗,它是吸引我不断探索陈先生思想和经历的一大契机。以后我一直带着这个问题看了一些资料。通过翻阅大量的资料,特别是任建树等同志编的《陈独秀著作选》(三卷本),我更多地了解了陈独秀,越来越感到历史造成的误解太多、太深了,不能令人相信。当我看到苏联解体后共产国际公开的档案和多次参加了北京、上海、安徽召开的陈独秀学术研讨会,听到很多真知灼见之后,了解了不少真相,似乎也就导我入门找到对陈独秀造成误解的根本原因。虽然我掌握的资料有限,钻研不深,但大体可以判断,陈独秀不论从文化思想、理论见识、政治实践,还是人品风格等方面确实是一位罕见的了不起的正面人物、伟大人物。最后只剩下陈独秀有没有错误这个问题。从陈的漫长历史看,错误当然有,且有一些出格之处,不是一般错误。但错误产生的条件、性质和影响怎样,是很值得研究的。如果比照中外历史上的伟大人物,谁没有错误呢?谁是完人呢?任何伟大的成就与错误都要以对历史的推进与否及其程度大小的天平来衡量。我思考的结果是,应该扫去历史的灰尘和污垢,还陈独秀这位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返璞归真。陈独秀不仅是我国新旧势力大搏斗、关系着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历史大变革时期揭橥新文化启蒙和“五四”运动旗帜、宣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思想、缔造中国共产党、开辟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伟大人物,而且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悠久的优良传统、浩然正气、高尚人格的一位杰出体现者,是东方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和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伟人之一。他在我国这样一个政治、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环境中左冲右杀、奋力搏斗,在内外复杂、时间漫长的革命实践的探索过程盅,难以避免在认识上和政治上有错误。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观察、衡量、对比,他的错误性质是什么、有多少分量、影响又有多大呢?难道不可以说他的功大于过,过错是次要的,至少是第二位的吗?说瑕不掩瑜不亦宜乎?

应该承认,历史的真相还有待探索。上述孔见容有商榷之处,欢迎指正,百家争鸣,但正误与否,应由历史来判断。就像制酒那样,必须经过酿造,越陈越香,才有好酒面世,供人享用。

坦率地说,我是以现在达到的认识,来拜读陈独秀先生的诗作,是倒过来回味那一段艰辛、血泪的历史。时间似乎在倒流,温故而知新,使我增加了历史的沉重感,得到不少感悟。

《金粉泪五十六首》,是一位经历叱咤风云、出生入死40年又身处逆境的风云人物创作的,理所当然,不应当作一般吟唱来看待。从它所表达的对历史的深沉回顾,对当局倒行逆施的无情鞭斥,对世事的高瞻洞察,对人际的爱憎分明,率性而作,一腔热血、凌云壮志不减当年。掌故丰富,词锋犀利,信笔拈来,均成绝唱。56首,以“放弃燕云战马豪,胡儿醉梦倚天骄。此身犹未成衰骨,梦里寒霜夜渡辽”起笔,以“自来亡国多妖孽,一世兴衰过眼明。幸有艰难能炼骨,依然白发老书生”收尾,更增加了作者久历人世沧桑、民族历史不幸的历史沉重感,令人唏嘘不已,韵味无穷。

后又拜读任建树、靳树鹏、李岳山三位编注的《陈独秀诗集》(下简称《诗集》),比《金粉泪》篇幅扩大了近一倍,收集了从1903年的盛年哭友,到1942年临终前的赠友诗。寥寥数句:“贯休入蜀唯瓶钵,卧病山中生事微。岁暮家家足豚鸭,老馋独羡武荣碑。”生动地表现了一位奋斗一生、历经艰难、贫病交加、临终苍凉的元老,不甘孤寂,不顾饿病,面对垂危,仍然追求文化精神营养的至高至纯的思想境界。读后,凡有正常的思维和人性的人谁不怆然涕下,而又油然生出敬佩之情呢?

《诗集》的序言是至今健在的革命老前辈萧克将军继1981年呼吁对陈独秀研究打破禁区发表宏论之后,1993年以86岁高龄在认真尽力校勘诗稿之后又奋笔撰写的,序言不仅再次肯定了陈独秀的历史伟大贡献,还全面评价了陈独秀,而且再次鼓励打破禁区,对陈进行全面研究。这是20年来对陈研的最重要指示之一,至今还发挥着鼓舞和指导的巨大作用。这篇序言是紧密结合陈独秀的人品、业绩来欣赏陈诗的,虽论诗不多,但这是读陈诗、评陈诗角度不同于阅读和评论一般诗作的最重要的指导思想,是我们理解陈诗的一把钥匙。

(三)

我新接到的由故乡安庆陈独秀学术研究会的黄河、李银德二位承担编注的《陈独秀诗存》,与前述《金粉泪》和《陈独秀诗集》有一些不同的特点。

首先,我认为,作为陈独秀先生出山的故乡安庆,应该有一本更加完善的诗集面世。现在这本诗集即将编辑出版。黄河、李银德二位老友对陈独秀一生研究有素,又接触诗文资料较多,还懂诗、作诗,且对陈诗十分了解和欣赏,使我看到的这本诗集保证了质量,感到非常亲切。

第二,《诗存》的集纳规模,除了包括《金粉泪五十六首》外,比《陈独秀诗集》规模又扩大不少,又辑有从各处收集到的过去遗漏和从未面世的诗篇。据我一孔之见,我见到现在流行于书市的陈独秀诗集,以这一本篇幅最大,集纳最多。陈先生生前由于处境恶劣,条件困难,似乎从未出版诗词专集。他的诗都是分散刊发或赠友、酬唱,所以散失很多。这本《诗存》虽作了最大的努力,收集遗篇不少,但还不能说已将逸诗全部收齐,这一工作还有待后来者热心留意,继续收集,再出新版。已经面世的版本,只有《陈独秀诗集》公开发行,印数也只有5000册,显然印数太少,远不适应陈独秀研究和诗词爱好者日益增长的需要。虽然《诗存》所收集的诗篇有部分与《诗集》重叠,但为了在一本诗集中尽量保持内容完备,虽有重复,也无妨碍。何况现在书市陈诗已难以见到,再出一些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

第三,《诗存》与《诗集》同样编入了译诗、联语。陈氏早期倡导译诗,是难度最大的一项文学工程,译成旧体诗更难。此集编入陈独秀译的三组诗都按我国古诗字数排列和字音押韵,译诗都附录外文原文,可资对照,也是一大特色。此集比《诗集》增加了新诗四首,并将与陈独秀同时代的文友胡适、刘半农、沈尹默、李辛白、李大钊的新诗也编入此集,可以对照欣赏,以了解当时诗坛提倡白话诗之一斑。此集在编入联语同时,还增加了“嘉言”一项,与《诗集》对照,除《座右铭联》“推倒一时豪杰,扩拓万古心胸”外,增加了《挽朱执信联》、《赠商一先生联》和《贺邓蟾秋先生七十大寿联》(后两联为新刊佚联)。

第四,《诗存》注释比较详尽,特别是对古字难词、部分典故都作了注释,并标明出处,易于读者理解。每篇后附的“本事”,将一首诗的来历、大意和其他有关情节都加以说明,更增加此集阅读之方便和效果。此集还附印了一些陈氏诗联手迹,篆、隶皆精,尤以行草取胜,收集来之不易。读者可以欣赏到,陈独秀不但是诗文大家,且是一位挥洒自如、流畅飞舞、极具个性、不落窠臼的书法巨擘。

(四)

我最欣赏的是陈独秀先生在监狱中当场书赠刘海粟大师的“行无愧怍心常坦,身处艰难气若虹”和赠商一先生“奔蛇走虺势入座,骤雨旋风声满堂”两联。这两联不仅书法的笔画、线条、结体、章法极具作者固有的率直豪迈个性,也充分表现出他的书法蕴涵着中华悠久文化传统的功力。更可珍贵的是,书法对联所表达的丰富深厚的内涵意蕴。赠刘海粟大师寥寥十四字,看似平常易懂,实则概括了作者一生的峥嵘坎坷、壮志凌云,正气浩然、不改本色的英雄气概,表达得非常贴切,实在令人钦佩、叫绝。此联海老于“文革”结束,在发还抄家珍物中重新获得。1980年冬夜,我到他刚刚落实的宅寓相叙,他把一些珍藏书画展示欣赏,对这副对联爱不释手,说再贵重的物件无法相比,是无价之宝。他连声说:“陈独秀人格伟大,太不平凡了!”海老100岁华诞期间,首次展出此联,引起轰动。我带陈独秀先生孙女陈长璞到衡山饭店寓所看望海老,相谈之中一老一少相对而泣,海老连声又说:“你祖父的人格太伟大了!”在座的海老夫人夏伊乔女士和女儿刘蟾以及我无不动容,潸然泪下。一位久历沧桑、无党无派的百岁文化大师这种见地和深情,说明什么呢?可见陈独秀先生的文化精神、人格魅力辐射之强度,能穿透历史,超越时空,不分党派,深入社会,根植人心。我见到这副对联之后,常常意摹展览和赠友,这不仅是对书法的挚爱,更是敬佩作者的高尚品格和至高的精神境界。

陈先生赠商一先生的“奔蛇……骤雨”这一对联,此集“本事”中提及,商一先生是到南京监狱众多索求书法者之一,究系何人,不得其详。重要的是这副对联是一位身陷囹圄、落难的老革命家的眼光,无时无刻不注视着毒蛇一样的反动统治者仗势入座,常常刮起旋风,降下骤雨,鼓噪之声充斥华夏,乌烟瘴气、天怒人怨、民不聊生可以想见。真是意飘于诗联之外,育蕴于书法之中,这便是诗家倡言诗贵含蓄,意在言外,余音袅袅,韵味无穷。书法家张扬功在书外,品蕴其中。所以文人书法讲究表现丰富的内涵、深厚的教养和多姿的文采,与专业书匠只会写字不讲内涵不同。陈独秀先生的书法、诗词、对联,形式和内容水乳交融,艺术性和思想性高度统一,高超卓越,非但与写字匠不可同日而语,且与一般市井书法家大异其趣,给人是真善美的高层次享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前年曾在一张日报上看到这副“奔蛇走虺势入座,骤雨旋风声满堂’’书法原件影印件,那种挥洒自如、道劲流畅、率直自然、毫无雕琢的笔法,使我倾倒。我立即将它剪下,揣摩再三,然后细品它的意蕴含义。这更使我认定,此联书法具有永久的价值,不可多得,可惜见不到原件。随后我只得多次意摹,选了其中一张装裱,呈于卧室,聊作自赏,以资纪念。

(五)

谚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历来唐诗选本往往选用300首,大体看出唐诗全貌,是颇有讲究的。这本《诗存》编入的陈诗加联也约有200来首(副),诗如其人,亦足以看出陈独秀-先生文化精神、政治思想、品格情操之全貌。所以,读此《诗存》,是全面、深入研究、理解陈独秀先生的一种最好入门途径。正如陈不是专业书法家,但他的书法超凡脱俗,不同于一般那样,非常可贵。他也不是专业诗人,却作出如此具有深度、广度、多姿多彩的好诗,实属难得,说他是历史上承先启后的一代诗宗,也不为过。谁都知道陈独秀先生一生主要的精力是从事文化启蒙和政治活动,为此服务,写出大量文章。据现在有人估计,陈独秀诗文汇集大约有四五百万字。他的诗作与文章从数量上比较起来,不过是冰山之一角。陈的文章正如其人,博大精深,若要理解陈诗,最好多看一点陈文,否则只看到冰山一角,难窥全豹。陈文更值得有志者长期钻研,深入探索。此文谈诗,陈文在此不赘述。

从我有限的见闻来看陈诗,总的觉得其诗风格既有《诗经》之淳朴、自然,也有《乐府》之古风、遗韵,更有魏晋之恢弘、恣肆;既有李白之奔放、豪迈,亦有杜甫之深沉、练达,更有韩柳之犀利、峻峭。有的论家认为,陈诗体现了宋诗风格。我认为陈诗往往以政治、哲理入诗,眼界广阔,思想深刻,词锋锐利,确具有宋风。其实他的渊博知识更加深远,他的四言、六言,古体、律诗,长歌、短句、长短句交错,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运用自如。所以他的诗作形式多样、不拘一格、丰富多彩、率性而作、挥洒自如、毫不矫饰、雅俗共赏,读来使人头脑清新、精神振奋,从不令人生厌。他的旧体诗实际上既继承了《诗经》以降三千年来各代诗歌的形式、风格和精华,渊深源远,又与他涉猎广阔、奔放不羁、不受传统框框束缚、从不照搬、每有独创的风格是分不开的。

旧体陈诗采用古词、成语、典故并不少见,但大多是为了赠友、酬唱,适应那个时代交往频繁、都有旧学功底的知识界友人。即使使用典故、成语,亦很自然、贴切。这在旧体诗中是不可缺少的,是公认的、肯定的,更适合对方的欣赏志趣,也表明他的学识素养广博深厚,这只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即使旧体诗,不论古体乐府、今体格律,他常常采用口语、俚语,嬉笑怒骂、冷嘲热讽,皆自由之,显得生动活泼、新颖流畅,实际上雅俗共赏,很受欢迎。

陈独秀先生在诗歌上是极力主张创新的,因此在文化启蒙运动早期就倡导白话诗,在青年中不提倡旧体诗。他认为旧体诗,尤其格律诗规矩太多,容易束缚人的思想,对文化素养不高的青年大众并不适合。所以他不仅倡导白话诗,自己还发表白话诗,并促请五四运动好友提倡、写作,以示示范。他率先刊载了《除夕歌》,借题发挥,揭示贫富悬殊、社会不公,发出感慨,内容形式无可挑剔。随即由胡适、刘半农、沈尹默等人以同一题目作诗刊载。《诗存》均已编入。在当时,以新诗的形式刊载都是破天荒的创新之作,对社会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但对照他人诗作内容,与陈独秀先生的那种悲天悯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风格却不在一个档次上。这也可以看出早期陈独秀先生的思想境界,作为劳苦人民的代言人,他当之无愧。而其他友人的诗作则限于个人、家庭、年俗之描述与感受。今人看来,他们代表的社会层次和思想的深度显然不同,这也是当时陈与友好和而不同、后来各奔前程的深刻原因。

我的《陈诗漫话》肤浅简陋,真正是为了抛砖引玉,不是套话,敬请专家批评指正。希望《陈独秀诗存》出版引起诗界研究的兴趣,不断写出诗评、诗论和鸿篇巨著,以充实当今仍然贫乏、杂芜的诗坛,提高祖国深厚的诗文化水平。

2002年12月6日

后记

搜集、整理、注释、考证陈独秀的诗,是安庆市陈独秀学术研究会的工作任务之一。1986年,我会张君同志在搜集资料的基础上编印了《陈独秀诗选》,因为种种原因,未能正式出版,只能作为内部交流资料。1993年,任建树、靳树鹏、李岳山三位同志在此基础上编了一本《陈独秀诗选》,由吉林省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

随着近几年陈独秀研究工作的深入发展,各地又发现了一些陈独秀的诗、联。我们认为有必要再编一本《陈独秀诗存》。这个意愿提出之后,得到了安徽教育出版社的支持,本书得以顺利出版。我们对早期做好基础工作的同志和出版社的同志表示谢意。

承担本书编注任务的是我会黄河、李银德两位同志。安庆市政协领导对本书的编注工作给予很大的支持,政协文史委的同志在具体工作上给予了许多帮助,在此一并感谢。

叶尚志、徐亦孺两位老人,一为本书作序,一为本书校审,更应特别致谢。

感谢上海中国共产党一大会址纪念馆的领导倪兴祥和保管部的徐云根、陈晓明、毛亚蓉、马建萍、朱中一等同志的支持,使得《陈独秀诗存》的修订版增加了不少陈独秀的相关资料图片。

安庆市陈独秀学术研究会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诗存》编入的陈诗加联也约有二百来首(副),诗如其人,亦足以看出陈独秀先生文化精神、政治思想、品格情操之全貌。

从我有限的见闻来看陈诗,总的觉得其诗风格既有诗经之淳朴、自然,也有乐府之古风、遗韵,更有魏晋之恢弘、恣肆;既有李白之奔放、豪迈,亦有杜甫之深沉、练达,更有韩柳之犀利、峻峭。有的论家认为,陈诗体现了宋诗风格,我认为陈诗往往以政治、哲理人诗,眼界广阔,思想深刻,词锋锐利,确具有宋风。

——叶尚志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6:2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