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关于对故乡的思念的散文集。对故乡的思和念是作者心头萦绕难去的情丝。儿时的成长、少年的梦想有着异样的情趣,那是在文明的都市中难以寻得到,造就得了的。故乡的水土酿就了作者诚实与忠厚,永不服输的性格,让他受益终生,浓郁的乡情及亲情是他深至肺腑的温暖。关于故乡及中国广大农村的发展,作者表现出了独特的思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回望故乡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周继志 |
出版社 | 群众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关于对故乡的思念的散文集。对故乡的思和念是作者心头萦绕难去的情丝。儿时的成长、少年的梦想有着异样的情趣,那是在文明的都市中难以寻得到,造就得了的。故乡的水土酿就了作者诚实与忠厚,永不服输的性格,让他受益终生,浓郁的乡情及亲情是他深至肺腑的温暖。关于故乡及中国广大农村的发展,作者表现出了独特的思考。 内容推荐 本书是作者的散文集。对故乡的思和念是作者心头萦绕难去的情丝。儿时的成长、少年的梦想有着异样的情趣,那是在文明的都市中难以寻得到,造就得了的。故乡的水土酿就了作者诚实与忠厚,永不服输的性格,让他受益终生,浓郁的乡情及亲情是他深至肺腑的温暖。关于故乡及中国广大农村的发展,作者表现出了独特的思考。 目录 第一辑 回望故乡 山里/3 深山里那个世界/6 外面的世界/8 甘溪/12 竹叶溪/14 童年那首歌/18 夏夜随想/20 望船/21 过河/23 四月的记忆/26 久别回乡的亲切/30 常德诗墙/33 回望故乡/36 铜钱旧事/39 蒿子粑粑/42 蒿子与粽子/44 擂茶/46 家乡腊肉/48 哭嫁/51 十岁那年的花生/54 杏子熟了/58 哦喂的夏夜/61 山那边/64 第二辑 行者无疆 盛产毛皮的地方/69 伊春的雪/73 伊春年饭/76 南横街/79 捏脚/82 一种文化的亲切/85 纺城/88 踏进纺城的第一步/90 尴尬的保全工/93 厂报的缘分/95 《春雨》改变了我的命运/98 团委书记/100 从车间到团委会/102 梦的沅江梦的夕阳/105 铁路与马路/107 我所知道的广安门/110 外滩花园/114 看看谁难堪/118 品牌杂说/120 手机短信/124 继母的称谓/127 花非花/130 爱的理由/132 心情/135 情缘浅说/137 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139 望夕阳的孩子/141 一个五岁男孩的爱情/144 约会/147 在非典的天空下/149 滨河公园的一个下午/152 今夜有雨/155 父亲的信/157 巴山夜雨/159 戒烟记/161 北京的雪/164 河边/166 走出抑郁/167 感谢生活/168 生活的味道/170 雨中遐想/172 第三辑 垭上人家 家住垭上/177 垭上人家/181 父亲和他的母亲/185 家道/188 姑妈/193 春蒲先生/199 少年挑夫/202 半工半读所受到的欺凌/208 陈家铺子/212 黄达老师/215 永和行学徒/218 爷爷的病/228 求神问佛/231 邱复泰杂货店的伙计/234 赶喜/240 卖壮丁/245 永丰行做工/248 失业/253 抓壮丁/256 在当壮丁的日子里/259 山古佬/264 新旧交替的日子/269 土改学习班/272 土改/275 征兵风波/278 当兵的缘由/281 军营/284 复员/296 复员之初/299 农会干部/304 砍烟苗/306 临时工/309 脱产干部/312 在“四清”运动中/316 文革岁月/318 初到甘溪/322 农具厂/325 “两口论”/329 审干/331 大字报/333 石灰厂·高压电/336 入党/341 爷爷/344 侠哥的初恋/350 婚恋/353 我的父亲母亲/356 父亲的菜园/365 平凡的记述——垭上人家后记/367 第四辑 网人网事 剡地心香/373 写在水竹的生日/376 光阴的故事/378 光给你的平安夜/380 祝福/382 洪恩如烟/384 再见康河/387 关闭QQ/390 一些人,一些事/392 试读章节 我是在山里长大的。别人问我出生在哪里,我常常有意无意地告诉说,我出生在山里呢。不光我,好多山里长大的人,好像都这么说。 同是山里长大,我的山里与你的并不一致。中国多山地,偌大的国土上,该有多少各不相同的山里啊! 我要写的山里在湖南、湖北交接的那一带,通常叫湘西北,也叫湘鄂边,是一个山不很高但群山环抱的地方。山多,自然交通不便,有些地方尤为偏僻。 山里是一个自然形成的村子,也是个偏僻的地方。可是父亲给我盘古的时候,却说我们这个村子,曾经是交通的要道。每天会有不少人从门前的土路上经过,还有骡马队驮着山货从远处叮当叮当地一路走来。它们把山里的桐油、木梓(学名乌桕)、棕绳运到山外一个叫王家厂的集镇。那是一个离我们村子几十里路的繁华之处,有船可以通到县城。 山里产山货,木梓、桐油、棕片尤其多。秋天来了的时候,先是木梓树满树的绿叶变得红了紫了,山里像春天一般斑斓起来。特别是木梓树成林的地方,红成一片,煞是好看。后来我到了北京,慕名前往观赏香山红叶。看到的竟是故乡木梓红了的样子,就很感慨:所谓风景,就是不同的地方才有的不同赞美啊!不久,红叶飘飞。木梓树本该只剩了光光的躯干和枝桠,这时,却变戏法般地开出满树的琼花来!那是一些白色的小粒子——木梓树的果实。它们挂在枝头,装点着木梓树秋天最后的美丽。 山里人是爱美的,却更讲究实用。它们种植木梓树,为的就是要获取木梓树上那些白色的小粒子——木梓。秋冬交替的时节,大人们会把这些木梓摘下来,送到乡场上的收购站,换回来一些钞票。 P3 序言 常德素称“湘西门户”。门户者,湘西出入必经之地也。如此说来,常德其实属于大湘西的范畴。但一个常德人,是决不把自己当作湘西人来认同的,他们把自己的领地,叫做“湘西北”。 湘西也罢,湘西北也罢,常德的地理位置,你去湘西,这里是一个中转站;你去湘西北,这里还是一个中转站。 湘西出文学家出画家,自然也出过“绿林”。湘西北呢,文学家丁玲是大名鼎鼎的一个,其余的便没什么深刻的印象。倒是走澧水下石门,细看了县里馆藏的谆于,一种具有湘楚风格的古老的青铜器,让我大吃一惊。这地方甚是了得,山重水复,居然蕴藏着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真让你小觑不得。接着游夹山,又为奉天玉大和尚颇有陕人风格的“墓室”惊呆了。这是一桩历史公案,清初的一些地方官员和文人就曾断言,奉天玉即是闯王李自成,他没有死于九宫山,而是归隐夹山寺。归隐也不是真归隐,是在湘西北的大山里遥控反清斗争。由于要“隐蔽”,只能以出家人的面目出现。他的遗族,自然也应留在了夹山。有一种说法,说丁玲曾在什么地方隐约地讲过,她的家族据传与李自成有关,不姓李而姓蒋,同样是为了“隐蔽”而跟了蒋姓管家的姓。传言之真伪,我是无由考证的,在我的心底倒希望是这样。湘西北的山湘西北的水,既威猛雄浑又曲折有致,在这里生活的人应当能文善武,既雄健,又有才情。 对湘西北的初始感觉是那么强烈,以致于回京以后的一天,我还同当时一道下石门游夹山的常德籍同伴小周说,你们湘西北的山水可真不一般!只可惜你下海久了,只怕已经少了对乡土的那般真切的感觉。 小周当时没说什么,只是憨憨地笑了笑。 小周是土生土长的常德人,二十多岁到京城闯荡。做过地产,在地产营销方面颇有业绩,也做一些与地产似沾边非沾边的经济文化活动的策划,譬如中国人居论坛、中国城市森林论坛之类。在我的印象中,他是个思维活跃、很有一些灵性与闯劲的年轻人。人呢,长得豹头虎眼、粗粗拉拉的,让人想起湘西北的猛士。但是湘西北的文气和才情,我那时并未窥见,所以有此一叹。随口说出,绝没有贬他的意思。当然也没有指望他就真的做个文人,会有什么作品来因应我的遗憾。 两年过去了,小周又来见我,还是憨憨地笑笑,略带神秘地说,感觉不知好不好,给你一包稿子看看。 这次真轮到我吃惊了。厚厚的一叠书稿,是散文集,集名《回望故乡》。我认真地也不乏好奇地翻阅着,不觉被他满含感情与才情的文字吸引了。看着他那些文字,我仿佛又随他去了石门,去了夹山,去了澧水,看到了那里的山,那里的水和那里的人。 “我是山里长大的,别人问我出生在哪里,我常常有意无意地告诉对方,我出生在山里呢。不光我,好多山里长大的人,好像都这么说”。在他的笔下,湘西北的山飞扬起来,他的为故乡的骄傲也飞扬起来。还有一种小孩子的俏皮,这样写山里的榛子: “还有榛子,漫山遍野榛子树多。我们却不知道榛子是可以吃的,只摘了它来做玩具。一颗榛子,就像一枚精致的陀螺,在课桌上或者青石板上都转得起来。有一次到东北,主人端来一些炒熟的榛子。我惊讶地发现,那不就是我们小时候用来做玩具的小陀螺么?便有些怅然。你想,榛子居然是可以吃的,而且那么好吃,我们少小时代又那么缺少食物!这种错过,多么令人遗憾和心痛哪……不过,一经提醒,回想起来,我们上小学时,勤工俭学,曾经摘过很多榛子,由学校卖给供销社了。可见一定有人知道它作为孩子免费玩具之外的价值,只是不教给我们罢了。” 啊哈,很直白,也很维妙,带着一种无可名状的孩子气的幽默。看下去,似这样山灵水动的文字,随时活跃在纸上。而后便是一组组诗的画面里,有许多乡人伴着历史行走。 小周对故乡真痴!长这么大,还像刚离母亲怀抱的孩子,边咂着嘴边回头张望自己家门口的篱笆。他确乎是一个山里的孩子,十六岁时才去过一趟县城。现在虽然闯荡京华,故乡好像永远挥之不去。在他的记忆里,周家垭是一个物产丰富风景优美的所在。那里有常年漂浮着竹叶的竹叶溪:有两山夹一沟的山垭口:有他家的祖屋和祠堂:还有一个家族的繁衍和变迁。他的散文似乎没有什么主题,但母题却又那么鲜明,洋洋洒洒百十余篇,分为“回望故乡”、“行者无疆”、“垭上人家”、“网人网事”四辑。四股记忆的流光伴着文字的浪花,汩汩流淌在对故乡、对人在旅途的情思的小小的溪沟里。文字闪亮处,又像是山间的几朵小花掉入溪中,在哪一个小水潭里打着旋儿,有一种散文的自然美。 回想起来,两年前湘西北澧水、石门、夹山一行归来,与小J司谈起那一席话,他憨憨的笑容里,原来是透着一点狡黠的。眼下呢,却是透着少许的得意。这劲头,用湖南人自己的话说,就是“霸得蛮”。 当然,为文撰书之事,光靠“霸蛮”也是不行的。我先前只当他是一个头脑灵光、敢想敢做、颇能出新的优秀策划人。从地域文化的角度看,湘西北的豪气,他身上是有的,然而文气却未必。更多地了解他的经历之后,却发现,文气与才情,原是他骨子里的东西,只不过被粗砺的外表掩盖了。他的第一篇习作,发表在十四岁那。二十多岁时,获得过湖南青年文学创作竞赛奖。那可是一个出过韩少功的文学奖项,是由省作协、省文联和团省委联合举办的。 用一段自述,他是这样小结自己的半段人生的:做过很多同龄人都做过的文学梦,但作家岂是人人可以当得的,梦不圆就算了。有过高考不第的落榜之痛,后来拼命找补,新闻学,经济学,金融学,有用就学。当过乡村教师、工人、记者、商人、策划人,一路风尘还是靠摇笔杆混饭吃。一支笔摇啊摇,从湘西北摇到了北京城。 有人曾经说他是文人不像文人,是商人不像商人。仔细想想,还真有些“两不像”的味道。他的人,有人世之俗,他的文字,却有出世之纯。 小周自己说:“游走于地产与传媒的边缘,想做文人,最终还是商人。”其实,现代商人倒像是那时驰骋疆场的武士,不必为此格低;现代策划人更是那时的谋臣,有智慧才能成功。我理解,他不以自己的业务有成为满足,从而生出一种对人生的感慨和不忘对文学的追求。说到底,是他心里有厚厚的文学情结。那也许是他的另一个童年故乡。 若是从前,看罢这样一本集子,我也会想,或许他应当执拗地把他的文学梦做下去才是。但是现在情形不一样,有文学志者尽可以去吃文学饭。未来记者与作家也许都不再会是一种专利。不管是谁,只要你有心、有追求,又有才情,便可以跨人文学的殿堂。而现代文化的互动性将会造就这样的机遇。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