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撒拉族史/青海民族学院学术系列丛书/中国少数民族专史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芈一之
出版社 四川民族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对撒拉族700多年的历史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作者依据大量确凿的史料和多年的研究,阐明撒拉族历史发展的源和流及其规律,以及几次重大历史事件的起因、过程、结局、性质和历史作用,客观叙述近代以来撒拉族社会演变的特点,以及撒拉族人民的翻身解放等。

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撒拉族的由来(1)

 第一节 民族名称(3)

 第二节 族源传说(4)

 第三节 从语言、体型、重要习俗考察族源(9)

一、从语言考察(9)

二、从体型考察(10)

三、从重要习俗考察(11)

 第四节 撒拉人的先民及其迁徙历史(13)

一、源于西突厥的乌古斯部(13)

二、撒鲁尔人的生活和迁徙(15)

 第五节 撒拉尔人东迁历史考辨(24)

一、到达循化的时间(25)

二、尕勒莽东迁的原因和历史背景(34)

三、尕勒莽东迁时的身份(36)

四、尕勒莽东迁的路线(37)

第二章 撒拉民族的形成及其早期的社会经济概况(45)

 第一节 撒拉民族的形成及分布(45)

一、撒拉族族体扩大及与周围民族的关系(46)

二、撒拉族居住区域的分布和发展(52)

三、撒拉民族的形成(62)

 第二节 撒拉族早期社会经济概况(66)

一、农业和牧养业(67)

二、手工业和副业(75)

第三章 中央王朝对撒拉族的统治和撒拉族封建领主制社会状况(79)

 第一节 中央王朝对撒拉族的统治(79)

一、元朝时期(79)

二、明朝时期(81)

三、清朝初期(84)

 第二节 土司统治概况(85)

一、撒拉族的土司统治和土司制度(85)

二、土司统治下的属民和土兵(96)

 第三节 茶马互市及有关经济状况(102)

一、茶马互市和茶马司(102)

二、茶马互市对撒拉族社会经济的影响(108)

三、政治形势变化和茶马互市的终止(114)

 第四节 伊斯兰教信仰、习俗和尕最制度(117)

一、宗教信仰和习俗(118)

二、教派(121)

三、尕最制度及清真寺系统(123)

四、宗教教育和学董、哈尔(127)

第四章 设营立厅、置土司和撒拉族社会的发展变化(130)

 第一节 政治形势变化和设营立厅(130)

一、清初政治形势及雍正初年的变化(130)

二、查田定赋(133)

三、封授两个土千户(134)

四、设立循化营,建城驻兵(143)

五、设立循化厅(148)

 第二节 撒拉族社会经济的发展(153)

一、农业经济和民族人口(153)

二、手工业和家庭副业(160)

三、封建地主经济成分发展及其与领主经济的矛盾(163)

第五章 乾隆四十六年反清起义(168)

 第一节 起义的背景和导因(169)

一、起义的背景(169)

二、乾隆年间的教派斗争(179)

三、由教派斗争转变到杀官起义(186)

 第二节 起义战斗过程(190)

一、攻占河州(190)

二、攻打兰州(192)

三、对峙兰州城外(198)

四、义军苦战华林山(202)

 第三节 对起义的评价、清政府的“善后”措施

(213)

一、对乾隆年间反清起义的认识和评价(213)

二、清政府的“善后”措施(221)

 第四节 起义余波及循化厅设儒学(229)

第六章 嘉道年间陕甘回民反清起义中的撒拉族(235)

 第一节 嘉道年问的撒拉族(236)

一、嘉庆年间的撒拉族(236)

二、道光年间的撒拉族(244)

第二节 陕甘回民反清起义中的撒拉族(248)

一、从辨教抗官到共同反清起义(249)

二、起义胜利发展时期(262)

三、起义衰落失败时期(276)

第三节 对起义的评价(286)

一、对同治年间反清起义的评价(286)

二、清政府的“善后”措施(295)

第七章 光绪乙未“河湟事变”(299)

 第一节 社会状况(300)

一、社会状况和社会矛盾(300)

二、查加工水案(301)

三、又一种新教(304)

 第二节 由教派斗争转变到反清暴动(308)

一、循化街子教派纷争(308)

二、烽火遍河湟(313)

三、循化战斗概况(316)

四、西宁等地战斗情况和事变平定(321)

 第三节 “善后”措施和撤拉族社会的变化(324)

一、穆斯林的鲜血染红了封建官员的“顶子”(325)

二、“改土归流”和对门宦的限制(329)

三、土地再分配和地主经济的长足发展(331)

第八章 清末民国时期的撒拉族社会(333)

 第一节 马家军阀对撒拉族地区的统治(333)

一、马家军阀对撒拉族地区统治的确立(334)

二、国民军与马家军阀争占青海时期(339)

三、蒋马政权时期(343)

 第二节 近代社会经济概况(348)

一、近代撒拉族社会的演变(348)

二、社会经济发展概况(357)

三、阶级构成和阶级剥削(370)

四、撒拉族聚居区的社会性质(379)

第九章 撒拉族的基层社会组织(382)

 第一节 阿格乃、孔木散的内涵、结构和特征(382)

一、阿格乃、孔木散的内涵、渊源(382)

二、阿格乃、孔木散的结构、特征(384)

 第二节 阿格乃、孔木散的社会内容和功能(389)

一、阿格乃、孔木散的社会内容(389)

二、阿格乃、孔木散的社会功能(392)

 第三节 孔木散和哈尔在撒拉族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394)

一、从组织层次和哈尔职权观察(394)

二、孔木散与清真寺的关系(397)

第十章 马家军阀对撒拉族的经济掠夺(401)

 第一节 田赋征收与农村经济枯竭(401)

一、田赋征收概况(402)

二、正额粮草和附征粮草(406)

三、农村经济枯竭(410)

第二节 苛捐杂税和差徭夫役(412)

一、政权机关征收(412)

二、地方衙役、乡保征收(413)

三、军队征收(414)

四、临时征收(414)

五、差徭夫役(416)

第三节 马家地方官僚资本的掠夺(416)

一、马家地方官僚资本的兴起与“二化”(417)

二、“德兴海”对撒拉族人民的经济掠夺(419)

结束语 撒拉族人民翻身解放(423)

附录 历史大事记(425)

后记(430)

试读章节

撒拉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兄弟民族。1949年时人口约28000人,其中居住在青海省内的有25184人①。1958年全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时有35000人,其中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有24279人,占69.4%;居住在化隆回族自治县的有4043人;黄南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内零星居住有1054人;青海省境内共有撒拉族29376人,占该族总人口的83.9%,占青海省总人口数的1.58%。甘肃省临夏县的大河家乡有撒拉族1440人,加上武威、酒泉、兰州等地的撒拉人,共有3058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有撒拉人数十户,伊宁市有200余户。以后撒拉族人口稳步增长。1964年青海省有撒拉族29796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4%;1978年为52787人②,占全省总人口的1.5%;1982年为60981人③,占全省总人口的1.6%;1985年为65779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61%。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撒拉族为87697人,其中居住在青海的有’77300人,占88.2%,而聚居于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为61600人;青海省撒拉族占全省总人口的1.61%。近年来,撒拉族每年仍以20‰以上的高增长率自然增长,循化县是青海省人口增长率较高的县份之一。①

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的撒拉人,主要是清同治年间和其后从循化陆续迁去的;夏河县的撒拉人多定居拉卜楞,大部分是1910年前后从循化迁去的。新疆伊宁市萨木玉孜乡和喀什乡有撒拉族近3000人,乌鲁木齐市有撒拉坊,他们主要是1895年“河湟事变”后迁居该地的,也有1929年后随马仲英流落该地的。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撒拉人以其善于经营和勇于拼搏的精神,走南闯北,足迹遍于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的城乡各地。其中,青海省乌兰县希里沟乡河东,出现了撒拉人聚居的村庄。

撒拉族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乌古斯语组;也有人认为属于撒鲁尔方言。撒拉语与同语族的维吾尔语、哈萨克语、土库曼语、乌孜别克语一样,属于粘着语类型的语言。句子的基本语序是:“主语——宾语——谓语”。由于长期与周围汉、回、藏等族交往,撒拉语中吸收了不少汉语和藏语的词汇。青壮年多兼通汉语,通用汉文。

撒拉族历史上曾经使用过何种文字,目前正在探究中。有一种“土尔克”文,在清代曾被撒拉人用以记述宗教活动等内容。目前已知的有一本乾隆年间的《杂学本本》②,用阿拉伯文字母拼写撒拉语,以记载宗教和历史故事。撒拉人称这本记事书为土尔克文。

撒拉族是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10个少数民族之一。①宗教对撒拉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生活习俗有颇大的影响。②P1-2

序言

撒拉族是一个勤劳、勇敢、聪慧、朴实而又富于拼搏精神的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之一。她诞育在青海省东部、黄河之滨,有700多年的历史。但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她长期处在封闭的封建社会里,过着贫困苦难的生活,没有被当作一个民族共同体来对待。在旧史籍中常被写作“番回”、“萨拉回”、“撒拉回回”等。由于撒拉族参加过三次武装反清斗争,在《清实录》、龚景瀚《循化志》、阿桂等奉敕纂修的《钦定兰州纪略》、光绪《西宁军务节略》及慕寿祺《甘宁青史略》等书中,均记录其许多史料,但当时谈不上对她有什么科学研究,甚至于连撒拉族的来源和迁徙也少有可以令人信服的史料。撒拉族的历史面貌模糊不清,外界知之甚少。一个民族的历史研究状况与该民族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是分不开的,没有文字历史的民族很难是现代民族,停留在历史传说阶段的民族很难迈进现代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说,对撒拉族各方面首先是历史方面研究的开展,是民族政治经济文化水平提高的反映,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翻身做主人以后才真正开始的事情。

使用近代研究方法对撒拉族的文化和历史进行尝试性研究的工作始于19世纪末,继续于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1892年俄国人伊尔库次克博物院副院长坡塔宁(G.N.PoTanin)到撒拉人聚居的循化草滩坝,搜集撒拉族语言材料,1894年美国人洛克西里(W.W.Rockhili)也写到过撒拉族的某些语言和习俗的材料,但是他们都没有得出值得后人追忆的科学结论。民国时,《甘宁青史略》对撒拉族几次武装反清斗争事件及有关问题记载较详,可算是对撒拉族历史的开拓性研究。但在这部《史略》中,撒拉族没有被当作一个民族来看待,只是作为回族的一部分,称作“番回”或“撒拉回”。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内迁,文化西涌,撒拉人的具有特色而鲜为人知的历史文化,引起了西安、兰州等地一些学术界人士的注意,在当时报刊上出现了一些介绍和初步研究的文章。例如:任美锷《循化撒拉回回》(《地理教育》1936年1卷5期),首次向世人介绍了这个居民群体。而后李符桐《撒里维吾尔部族考》(《边政公论》1944年3卷8期),试图从居住于祁连山的撒里维吾尔(清代和民国时称作“黄番”,新中国成立后定名为裕固族)那里寻找撒拉人的根子,作者认为“撒里”和“撒拉”两者之间一定有某种内在联系。虽然思路和研究方法不对头而劳而无功,但其志可嘉,同时也反映出那时学术界摸索前进的真实情况。从1943~1945年,杨涤新(杨兆钧)先后发表了一组经过调查研究的言之有据的文章,如《撒拉人的语言习俗之调查》(《西北学术》1943年l卷2期),《撒拉之习俗》(《西北学术》1944年1卷2期),《青海撒拉人之习俗与语言》(《新西北》1945年8卷4至6期),《青海撒拉人之家庭组织》(《正报》1945年5月8日)和《青海撒拉人之来源考证及传说》(《正报》1945年4月8日),从社会学和历史学角度进行了初步研究,得出了为以后所遵循的一些正确意见。此后,1947年有顾颉刚《关于撤拉回》(《西北通讯》1947年10期),1948年有志一《撒拉族移青经过》(《和平日报》1948年8月1日)和李得贤《关于撒拉回》(《西北通讯》1948年2卷1期)等短文。这一时期,民族史学者如杨涤新,把撒拉人正确地称作“撒拉”,依据调查材料探索其历史;其他人如顾颉刚等则未脱出清代官方旧称“撒拉回”的窠臼,而且其中一些提法和观点颇伤民族感情。

从古到今各个民族的形成发展,几乎都存在源流之间复杂交错的关系,有同源异流,有异源合流,也有多源多流,因此,要想孤立地搞清一个民族的来源、发展及其历史,几乎是不可能的。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历史唯物主义作指导,有计划地对撒拉族社会历史进行调查研究,是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的。经过民族调查、民主建政和民族认定,依据撒拉人自称“撒拉尔”(Scalar‘),他族相称“撒拉”,结合历代官方文书对这一称呼的不同汉文译写,如沙刺、萨拉等等,经过协商,征得本民族代表人士的同意,正式称为“撒拉族”,并且于1954年2月下旬庄严地体现在新成立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正式名称上,获得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利。从此,撒拉族成为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兄弟民族,活动在祖国的政治舞台上。

循化县位于青海省东部黄河南岸,地处北纬35度5分~35度9分、东经102度1分~102度9分之间,东西长90多公里,南北宽40多公里,总面积2100多平方公里;东接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南面和西面与本省黄南藏族自治州为邻,北面隔黄河与化隆县相望。这里是一个四面群山卫护,黄河流贯其北,川道平衍,森林茂密,农田肥沃,牧草丰美的地方。循化县南部为藏族居住,在川水河谷地带撒拉族与回族、汉族相互错居,这里就是美丽的撒拉之乡。新中国成立时撒拉族人口约27000人,占全省总人口数的1.6%,占该县总人口数的49%。

1981年6月,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所辖的“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经国务院批准,从临夏县析出成立,“撒拉族”再一次正式用在县名上。积石山县撒拉族居住的大河家乡,其自然环境与循化县撒拉之乡基本相同。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由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主持,各有关部门配合,有1000多名民族工作者、历史研究工作者和部分高校的学生以及在民族地区工作的干部组成调查机构,对我国各少数民族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历史调查。其中,对撒拉族的调查是在1958年进行的。当时笔者在青海民族学院政史系担任历史教师,有幸参与部分调查以及调查材料的整理研究工作,其最终成果于1963年由内部铅印成《撒拉族简史简志合编》一书。该书历史部分约3.9万字,占全书的39%,重点放在解放以后,当时对许多历史课题还没有来得及开展研究,而且也不具备深入研究的条件,所以主要依据民间传说和已知材料对历史进行平面叙述。该书当然是稚弱的,但它具有开基之功,需要在此基础上继续研究,当时也正是这样希望和要求的。  1962年初夏,青海民族学院政史系在系主任杨兆钧教授的主持下,设立了“民族史编写组”(这是青海省第一个民族研究机构),着手研究撒拉族历史,兼及土族历史。笔者有幸兼任该组学术秘书和主要工作人员。除多次到撒拉之乡进行调查和核实许多专题材料外,还到有关档案馆、图书馆广泛搜集有关档案文献资料和中外有关论述,并培养队伍,以利研究。其间,笔者等先后到中央档案馆明清部、南京档案馆、甘肃省图书馆及中科院考古所和民族所的图书馆,查阅到大量的鲜为人知、更鲜为人用的史料,查阅到国外学者的已有论述和英文版《伊斯兰大百科全书》中的重要资料,为以后深入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时从汇编民族史料和编写“撒拉族历史长编”起步,正式进入科研工作。1963年,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第一本史料汇集《明清实录撒拉族史料摘抄》。由于人所共知的原因,不久以后即中断了研究。撒拉族的历史长编写出了12章约17万字,其中,由笔者执笔的有8章。该长编前5章,即从元初到清雍正时,全由笔者执笔,曾油印成册。1964年春,青海高校进行院系调整,民院政史系的历史专业调整到青海师院历史系,“编写组”改成“研究室”。杨兆钧仍兼任室主任,笔者仍兼任秘书,但人员大变了,有的调去参加“四清运动”,有的调往中学工作,杨教授于次年调往云南大学,室内只有两人坚持工作。不久,笔者也去参加“四清运动”,工作全停。撒拉族历史研究与其他学科一样,遭到了空前的浩劫。请读者理解笔者如此这般地直率叙述,民族史的研究成果确实来之不易啊!试看,在20世纪50~70年代的30年间,撒拉族史或者其他民族史,如土族史有论文著述吗?即使有人写出来了,有发表的园地吗?抚今思昔,同志们应该特别珍视“科学的春天”啊!并且不要责怪昔日的老知识分子当时没有留下令后人参考的研究成果,因为他们毕竟力不从心和身不由己啊!

眼看着多年心血毁于一旦,谁能不扼腕痛惜?相信乌云必将散去,红日必再照临。1972年初一个偶然的机会,促使笔者陆续找回来一些已被丢弃在旧库房角落里及放在别人书架上的民族史料和长编稿件。天不负人,笔者含悲忍泪把它们一一抚平整理,谨慎地放在一个大柜子中。1976年10月,动乱和浩劫结束了,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迎来了学术研究的春天。1980年初笔者参与筹建的青海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正式成立,开展研究工作,这是青海省第一个列入编制的研究院所。

关于撒拉族史料:经笔者重新整理补充,于1981~1984年先后铅印出《撒拉族档案史料》一书,27万字,内有奏折、上谕、题本、黄册等清代档案370件;《撒拉族史料辑录》一书,14万字,包含从20种公私史籍中辑录的有关史料;《清实录青海民族史料辑录》一书,(上卷)34万字。1985年又主持整理出《撒拉族社会经济调查》一书,列入“调查资料丛刊”,正式出版。

关于撒拉族史论文:随着民族史研究的广泛开展,20世纪80年代省内外学术界共发表有关论文15篇以上,其中笔者发表7篇。90年代后,研究状况沉寂,青年研究者发表的论文,至今只有3篇。

关于撒拉族专史:在1979年出版的《青海地方史略》一书中,关于撒拉族,笔者编写有几个专节,共5万多字。如《撒拉尔人迁居循化》一节,披露了珍贵的外文资料,解开了撒拉族族源上的某种谜团。1979年夏,青海省成立“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编委会”,笔者被任命为编委并参与主持《撒拉族简史》的编写工作。1982年初《撒拉族简史》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由于受统一体例的限制,对撒拉族历史的论述仍比较简略,历史部分在6章中占4章,共约5.4万字。总之,不论该《简史》多么简略,它的公开出版,使这个过去鲜为人知的民族的基本历史面貌昭然于世。简史是许多人多年努力的成果,笔者在其中是付出辛劳较多的一人。但是不能就此止步不前,应该尽快地使内容更丰富更充实的撒拉族专史面世。然而,出版专著是困难的,不以著作者的意志为转移。  1987年7月,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青海少数民族》一书是由青海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以集体名义合作编写的,笔者执笔书中的《撒拉族篇》,约2万字。同年9月,笔者编著的《青海民族史入门》一书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中有《撒拉族史要》、《撒拉族基本史料》和《撒拉族研究概况》三个专节,共约3万字,它是对世人尤其是对初涉研究领域者的入门向导。上述两书虽然相当重要,但不能起到撒拉族专史的作用。1988年,陈云芳、樊祥森的《撒拉族》作为“民族知识丛书”由民族出版社出版,该书分12段,共8.2万字,其中历史部分有6部分,占该书内容的一半。但也应指出,该书附印照片15幅,其中“撒拉族女青年”一幅实为土族女青年;该书封面图案也是土族服饰的男女青年,是错误的。该书内容标题别致,颇具文学性,不属于历史研究范围。写至此,应该介绍一下1974年由中央民族学院研究室编写的包含12个分册的《中国少数民族简况》一书,其中第五分册写了回族、东乡族、土族、保安族、裕固族和撒拉族6个民族,共3.8万字。1981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编委会”编写的《中国少数民族》,共70.8万字,其中第154~159页为《撒拉族》。上述几种概况或简况都是介绍性的,不能代替《简史》的出版,更不能代替民族专史的地位。

有鉴于此,笔者在原长编基础上调整结构,于1982~1985年重新编写撒拉族专史,由12章改写成10章,于1990年由香港黄河文化出版社出版,书名《撒拉族政治社会史》,共20万字。今天,在四川民族出版社同志们的大力支持下,我写出这本《撒拉族史》。编写这本32万字专史的主旨,是对撒拉族700多年的历史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依据大量确凿的史料和多年的研究,阐明撒拉族历史发展的源和流及其规律,阐明几次重大历史事件的起因、过程、结局以及性质和历史作用,客观叙述近代以来撒拉族社会演变的特点,以及撒拉族人民的翻身解放等,这些都是不能回避的课题。笔者希望,这本书能够达到这样的要求,同时也希望得到同行专家的指教。

后记

撰写《撒拉族史》是一件艰巨的工作。从1996年1月开始,我在教学之余,断断续续,用传统的一笔笔一字字的老方法,历时15个月,写成这个样子。对于笔者来说,从事民族史研究工作,虽然是从进行撒拉族社会历史调查起步的,也积累了相当多的资料,整理印行过《撒拉族历史资料汇集》,并发表过若干有关该族历史的论文,主持编写了《撒拉族简史》,开展过其他有关课题,但仍然感到撰写《撒拉族史》一书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其主要原因,除了理论涉及面广泛以外,最棘手的是可资参考的前人研究成果极少,除了笔者搜集到的若干史料外,还有一些史料,笔者曾想搜集到而力不从心,没有办到。总之,难在“孤军”开拓而“友军”极少,难在“孤陋寡闻”而切磋极少。因之,难怪我培养了若干名民族史研究生,而没有一人肯接撒拉族历史研究这根接力棒。现在我虽然写出了这本书稿,心里仍然感到不够满意。例如,关于撒拉族的文化,原来打算写一章,继而又想,在《撒拉族简史》(1982年出版)中已写有一章;对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民族文艺,业已写出三节,而关于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内容,已夹写进本书的有关章节中。其次,民族文艺方面尚缺乏新的资料,虽然1996年9月举办了“首届撒拉族艺术节”,有不少值得写的内容,但它与本书写至新中国成立时为止的体例相悖,所以关于“撒拉族的文化”这一章便忍痛砍去了。希望这本书再完美些,只有俟诸异日了。

最后,感谢四川民族出版社对本书的出版给予大力支持,并希望得到广大读者的理解和批评指正。

 芈一之

  一九九八年三月于西宁市青海民族学院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9: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