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柯俊画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冶金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柯俊先生是国际著名材料物理学家、科学技术史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柯俊画传》由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共同编撰。画传通过400余幅珍贵照片,配以记述柯俊院士事迹的文字,真实反映柯俊院士学术贡献和社会影响力。

内容推荐

北京科技大学编的《柯俊画传》在韩汝玢、石新明2002 年编著出版的《柯俊传》内容基础上确定了框架结构:一是展现柯俊院士对金属物理、冶金史两个学科的开创性贡献;二是关注他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教育改革方面取得的成就;三是呈现他通过国内与国际学术交流为社会服务的重要片段。本书以丰富的图片,全面记录了柯俊在各个时期的奋斗足迹和轶闻趣事,展现了他的大师风范和“结草衔环,容图报于未来”的爱国情怀。本书适合大众读者阅读,特别是青年学生、文化教育工作者、科技工作者及各级党政部门干部。

目录

第一部分 坎坷求学 展家国情怀

 童年时期

 辗转求学路

 初入职场

 步入婚姻殿堂

 幸福大家庭

第二部分 金属物理 创材料人生

 留英十年

 创建金属物理专业

 提出贝氏体相变切变理论

 发展马氏体相变动力学

 探索微量元素在钢中的作用机理

 开创超级钢研究

 培养电子显微学人才

第三部分 冶金考古 铸科技文明

 古代冶金研究

 创办国际冶金史大会

 建立科学技术史专业

 成立科学技术与文明研究中心

第四部分 桃李天下 成一代宗师

 国际合作育英才

 尝试21世纪工程教育改革

 殷殷校友情

 参与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

 服务社会

附录 柯俊年谱

后记

试读章节

童年时期

柯俊祖籍浙江台州黄岩,1917年6月23日出生于吉林长春,始名柯保俊,后更名为柯俊。

柯俊的祖父柯琳在浙江黄岩城关直下街行医为生,同时经营中药店和酒坊,娶妻黄氏,有八个儿子、两个女儿。柯俊的父亲柯澄(1888年阴历9月22日生,1954年逝世于北京),原名柯已椿,号季云,兄弟排行老四。清末,柯澄曾在浙江黄岩清献书院、南京实业学堂、保定讲武堂读书,后东渡日本,肄业于明治大学法律系,辛亥革命后回国。1913年,柯澄与王琼英(1895—1965)结婚。外祖父王士骏(字吉人)是清末进士,曾任福建闽侯等地县令,卸任后住在黄岩双桂巷。王琼英,排行第八,在家读私塾,性格温和,待人真诚,尤其在诗文书画上有良好的修养。她的四哥王琎(字季梁),著名化学教育家、化学史家,曾任中央大学理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化学系主任。

柯澄与王琼英结婚后,经中东铁路局的三哥柯森的介绍,去东北工作,先后任职于吉长、四洮、北宁和锦州铁路局,于1940年辞职,在铁路系统工作了25年。他提倡勤俭持家,注重教育,反对浮华和虚荣,崇尚务实和科学救国。育有子女8人,其中兄弟3人,柯俊、柯傅、柯伟,姐妹5人,柯婉芳(5岁时去世)、柯若俨、柯若仪、柯若伦、柯若儒。7兄妹都是大学毕业生,其中6人早年留学,是各自领域的专家学者。

柯俊小时候,母亲教他读书习字、写诗赋文。母亲深厚的人文素养、严格有礼的家教以及大方率真的待人接物方式影响了柯俊的一生。

1922年,5岁的柯俊到了入学的年龄,便被送往吉长铁路子弟小学接受教育。柯俊在吉长铁路附属中学念初中,随着国民政府的深入教育改革,在校学生不仅能学到国文,更有机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新学,例如数学、物理、化学等。

辗转求学路

1931年9月,柯俊进入位于沈阳辽宁三中就读高中一年级。“九一八事变”爆发半月后,学校被迫停课,师生们收拾行李准备回家。然而吉林已经沦陷,柯俊便与同学乘火车逃往天津。天津市政府安排流亡学生继续学业,柯俊被分到河北省立第一中学(今天津三中),重新开始高中一年级的学习。

1 932年9月,在完成高中一年级的学业后,柯俊进入了河北省立工业学院预科学习了两年。1934年暑假,柯俊被青岛大学土木工程系录取。他深受当时从美国圣凯瑟琳大学化学系毕业、具有工程师学位的姚南枝的影响,决定进入河北工业学院化学系学习。在河北工业学院求学期间,柯俊活跃在各种学生活动中,深得同学们的信任和拥护,后来当选为学生会主席。

柯俊于1935年5月在河北工业学院学报发表文章《评(高级中学用复兴教科书——化学)》一文,对该书的内容、优缺点、印刷质量等进行了评述。

1937年,柯俊在河北工业学院学报第3册上发表文章《耐蚀合金钢》,由于“近四十年来,化学工业突飞猛进,范围渐广,产量益增,已进执产业界之牛耳”,明确指出写此文的目的“即在对各化学用主要耐蚀合金钢作一概括的叙述”。

1937年7月7日,日军侵占卢沟桥,7月28日天津沦陷。国民政府将大学生派送到没有被日军侵占的省市,并安排适合的大学让学生们继续学业。1937年9月,柯俊作为河北工业学院的肄业生注册进入武汉大学化学系。在这里他得到了物理化学教授邬保良先生的教诲,为他的学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38年,在武汉即将失守的时刻,柯俊从武汉大学正式毕业。

初入职场

1938年,柯俊经姚南枝推荐,到国民政府经济部工矿调整处工作,负责民营企业的内迁任务,曾参与督办大冶、武汉各厂的西迁工作,后去越南、缅甸从事战时后方民营工业材料的储运、验收工作。

1942年秋,柯俊被调往印度。他每周一到周四在印度最大钢铁厂——塔塔钢铁厂参观学习,每周五到周日则回到加尔各达继续开展民营工业原料的运输工作;同时结识了印度第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拉曼等物理学家,学术思想和学风等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柯俊在《新经济》(半月刊)1943年第10卷第4期上发表了介绍印度工业的文章《印度工业之鸟瞰》。文章对印度的5个典型工业给予了介绍,有纺织工业、钢铁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和手工业。

柯俊在《新经济》(半月刊)1945年第11卷第5期发表了第二篇文章,题目是《印度工业发展的条件及其问题》。编辑在后记中写道:“柯俊先生在上一卷里曾为我们写过《印度工业之鸟瞰》一文,对印度工业的现状,做了一轮廓的介绍,本期仅对其发展前途,加以展望,其文可供关怀印度问题者之参考。”

1944年,柯俊获得了英国化学工业公司学术奖学金(ICI Fellowship),可以到英国去学习。他怀揣着科技救国的梦想,于1944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理论金属学系学习,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旅英生活。

步入婚姻殿堂

柯俊与邱绪瑶的爱情孕育在动荡的流亡学生时代。在武汉大学组织的流亡同学会上,柯俊与燕京大学的女学生邱绪瑶相遇,开始了交往。1944年底柯俊赴英国学习前,回到重庆办出国手续,两人订了终身。1946年,邱绪瑶考取了公派自费出国的名额,1947年7月从上海登上了远行马赛的航船,换乘火车经巴黎、伦敦,到达伯明翰。1947年9月18日,柯俊和邱绪瑶选择这样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举行婚礼,由同学王大珩担当司仪。邱绪瑶在伯明翰大学商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于1953年7月获得博士学位。  1953年8月,柯俊携爱人和长子柯英,离开了英国,途径孟买、印度等地,几经波折后经香港抵达广州。夫妻俩都进入成立不久的北京钢铁学院工作。邱绪瑶任冶金系冶金经济及企业组织教研室讲师,后担任北京钢铁学院、北京科技大学管理科学系、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

P1-9

序言

柯俊院士祖籍浙江黄岩,在东北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九一八事变”后作为流亡学生辗转多校求学,最终于1938年从武汉大学化学系毕业获理学学士。之后他在国民政府经济部工矿调整处工作,负责民营企业的内迁任务,后去越南、缅甸从事抗战时后方民间工业材料的验收储运工作。1942年秋,他被派往印度,期间结识了一些著名的物理学家,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他于1944年获英国帝国化学工业公司学术奖学金,赴英国伯明翰大学留学,师从英国第一代金属物理学家、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创始人汉森(D.Harlson)教授,成为他最后一名亲自指导的研究生。1948年博士毕业后,柯俊受聘在该校理论金属学系任高级讲师,1951年获得终身教职,与国际著名材料科学家的一些同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包括时任讲师,后为英国剑桥大学教授、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法国巴黎大学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卡恩(R.Cahn);时任讲师,后任英国剑桥大学冶金与材料系系主任、副校长、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英国政府材料总顾问考垂耳爵士(A.H.Cottrell)等。1950年他响应祖国号召,考察西欧各国高校和工业研究所,积极努力做回国的准备,并与李薰、张沛霖一同参与了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的筹建。1953年底,几经波折的柯俊携妻及幼子绕道印度经香港最终回国,1954年就任北京钢铁工业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教授至今,先后担任物理化学系主任、北京钢铁学院副院长等职。

柯俊怀揣着科技救国的梦想,在大学期间就关注钢铁等金属材料的研究。他的博士论文题目是《贝茵体的切变机制》,首次提出钢中贝茵体转变的切变机制,是目前国际上贝茵体相变主流学派“切变学派”的创始人,被许多国外同行称为Mr.Bain(贝茵体先生)。回国后他继续相变和金属材料的研究,带领助手和合作者在铜基合金的贝茵体相变、微量元素在钢中的作用和蝶状马氏体形成机制等方面做出基础性的贡献,还在铁铬铝耐热合金、超级钢的研究等方面对国民经济做出了实际贡献。

柯俊十分重视学科的建设、发展和人才的培养。他一回国就开始讲授金属学及金属物理课,并于1955年建议在北京钢铁工业学院筹建中国第一个金属物理专业,为金属物理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956年至1959年,他还在北京大学物理系金属物理教研室兼任副主任并指导本科生开展合金低频内耗的研究,促进金属物理专业的发展。此外,他还参与创建了北京钢铁工业学院冶金物理化学专业。

自20世纪70年代起,柯俊开始进行冶金史的研究,发展了定量冶金考古学。他与考古工作者密切合作,利用现代技术与仪器研究分析金属文物与冶金遗物,考察冶铸遗址,对中国五千年古代冶金进行了时间、地理、技术三维的综合分析与探讨,开创交叉学科研究的新领域。他建立了一支有奉献精神、高水平的冶金史研究队伍,使我国古代冶金史在国际的地位大为提高,为我国科学技术史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柯俊对中国电子显微学的建立和发展功不可没。文革后,着眼于学科的长足发展,在学校的支持下,他先后推荐并派出了十余位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到国际著名学府以访问学者或博士生联合培养的方式,进行电子显微学的科研和学习,还聘请国际著名教授来华讲课和举办系列研讨班,使我国的电子显微学的科研与教学水平迅速与世界接轨。

柯俊一贯重视人才培养,他培养的众多学子,活跃在国内外相关学科的前沿。1996年教育部启动了“面向21世纪高等工程教育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课题,已是耄耋之年的柯俊教授负责了北京科技大学“大材料”试点班的教改,以他在学校和有关部门的特殊影响,挑战传统观念、创造办学条件,不遗余力为改革试点奔走,倾注了大量心血,旨在培养工科学生的工程意识、创新意识、自学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为当前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范本。

柯俊院士是我国金属物理专业奠基人、古代冶金现代实验方法开拓者和我国工程教育改革领航员。他是中国冶金、材料教育、科技界的一代宗师,为新中国的冶金工业,特别是钢铁工业的建立、发展和壮大,呕心沥血、功勋卓著。

值此柯俊先生百岁寿辰之际,衷心祝愿柯俊先生更加长寿!

后记

2016年3月,为庆祝柯俊院士百岁寿辰,北京科技大学组织学校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部分教师组成《柯俊画传》编写组。

《柯俊画传》在韩汝玢、石新明2002年编著出版的《柯俊传》内容基础上确定了框架结构:一是展现柯俊院士对金属物理、冶金史两个学科的开创性贡献,二是关注他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教育改革方面取得的成就,三是呈现他通过国内与国际学术交流为社会服务的重要片段。

编写组从大量珍贵照片中,遴选出400余幅,配以记述柯俊院士事迹的文字,编辑成这部图文结合、反映柯俊院士学术贡献和社会影响力的画传。编写《柯俊画传》所采用的图片大部分来源于中国科协“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一柯俊院士学术成长资料采集项目”。老照片的收集得到了柯英、柯明、柯伟、李依依、胡嗣强、韩汝玢、柳得橹、高巧君、孙淑云、吴伯群、韩雅芳、董瀚、尚成嘉、陈清、孙永谦、李秀辉、潜伟、石新明、李帅、方一兵、姜曦、顾小锋、樊飞等友人以及中国金属学会、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宝钢教育基金会等单位的帮助,柯明、柳得橹、吴杏芳、韩汝玢、尚成嘉等对老照片的信息进行了核对。章梅芳、迟鹏、万鑫对前期数据收集有贡献。全书由李秀辉、程瑜、陈清编撰了初稿,韩汝玢、潜伟校对。北京科技大学党委校长办公室、宣传部、校友会、老干部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等对此书的编撰出版给予了支持和帮助。

我们以此画传来表达社会各界对柯俊先生百岁寿辰的庆贺,感谢他为我国冶金教育、材料科学与科技史研究做出的巨大贡献。

在《柯俊画传》付梓之际,我们谨向对画传编撰和出版给予支持和帮助的所有单位和个人表达诚挚的谢意。

由于编者水平所限,画传中难免存有不妥之处,望大家指正。

编写组

2016年5月15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11: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