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是古代汉族书院建筑,属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的岳麓山风景区岳麓山东面山下。1988年,岳麓书院建筑群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宋开宝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由官府捐资兴建,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嗣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见山长周式,并赐书“岳麓书院”四字门额。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故世称“千年学府”,现为湖南大学下属学院。
陈谷嘉编写的《岳麓书院名人传》着力介绍了朱熹、张栻、胡宏、王夫之、陶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杨昌济等20余位历史文化名人的生平以及他们在岳麓书院攻读或讲学的情况及其历史地位与影响。
岳麓书院是古代湘楚人才的摇篮。宋代以来,不少经国济世之才,先后从这里脱颖而出,名扬后世。陈谷嘉编写的《岳麓书院名人传》着力介绍了朱熹、张栻、胡宏、王夫之、陶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杨昌济等20余位历史文化名人的生平以及他们在岳麓书院攻读或讲学的情况及其历史地位与影响。本书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版,颇受读者欢迎。本次修订再版,除对原书内容有所订正删补外,增加了适量插图,使其更具可读性。
北宋王朝是个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权,宋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上的专制,振兴衰落中的官学,也为了遏制书院的发展,曾三次厉行兴办官学的运动。在官学运动的冲击下,书院遭到了摧折,有的变为官学,有的被废弃。同样,岳麓书院也难免遭难。绍圣四年(1097)朝廷下令废弃岳麓书院,将书院改为鼓铸场,岳麓书院面临着生存的威胁。这时,湘阴尉朱辂以“乡校不可毁”为由抗旨不行。他虽官微言轻,但由于岳麓书院影响之大,朝廷也只好作罢。岳麓书院没有因为官学的冲击而沉寂。
南宋时期,岳麓书院发展尤盛。虽因金兵南侵,一时毁于兵火,但不久即乾道元年(1165)由知潭州湖南安抚使刘珙重建。刘珙本为儒生,一生以尊儒重道为己任,他与著名学者朱熹、张械关系密切,交谊很深。刘珙任职湖南,对发展文教很重视,“葺学校、访雅行,思有以振之”。(《宋史》本传)他为了重建岳麓书院,特授命郡教授郭颖主持其事。经过不到二年的努力,不但恢复了书院昔日旧观,而且又有扩建。书院有屋五十楹,并“肖圣像于殿中,列绘七十子,而加藏书于堂之北”。特别是他延聘著名理学家张械主教岳麓书院,更加强了岳麓书院在教育上和学术上的地位。张械主教岳麓,一时群英骤至,人文荟萃。从学者广及东南数省,人数达千人之多,为岳麓书院历史上所未有。人才济济,奠定了湖湘学派的规模,岳麓书院因而成为湖湘学派活动的基地。另外,朱熹闻张械得衡山五峰(胡宏)学,专程访问岳麓,与张械切磋学术,更是推动了岳麓学术的发展,推动了闽学和湖湘学的交流。朱张岳麓会讲是岳麓书院史上的一件盛事,诚如元代理学家吴澄在《岳麓书院重修记》中所说: “自此之后,岳麓之为书院,非前之岳麓矣!地以人而重也。”南宋时期,岳麓书院经张械主教、朱张岳麓会讲,再经朱熹于绍熙五年(11941任湖南安抚使时的整治,在教育上和学术上都进人到了它的鼎盛时期,从而奠定了它在中国教育史上和学术史上的重要地位,深刻影响以后岳麓书院千年历史的发展,在岳麓书院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书院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属上层建筑领域,它的存在和发展必然要受到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的制约。所以它在发展过程中,也难免历尽曲折。大体说来,岳麓书院在元、明、清三代时兴时废,兴衰交替。这个兴衰曲折大体经历了如下一个过程:宋末衰落,元代重建,明代岳麓沉寂又复兴;清代岳麓官学化,书院改学堂。
岳麓书院是封建制度的产物,因此它的兴衰实际上也反映了封建制度的兴衰。毫无疑问,随着清末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封建制度的衰落,岳麓书院同样面临着历史的严重考验。很显然旧的书院传统不仅不能适应新的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反而成为历史前进的包袱。因此书院改学堂,或者说废书院兴学校,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这个变革的关键时刻,岳麓书院又经受住了一次严重的历史考验。它适应历史的变化,实行教育内容的改革,增添“新学”科目,倡导西学,注重时事,一时书院成为维新变革活动的基地之一。这虽然遭到保守顽固派叶德辉等人的反对,但进步力量始终左右着书院的前进方向,最终为书院的改革准备了条件。1903年,湖南巡抚赵尔巽奏请朝廷改岳麓书院为高等学堂,从此延续千年的古老书院走向了近代教育的新阶段。如同历史上朝代嬗变一样,一个朝代一个朝代覆亡了,但是历史依然连绵不已。岳麓书院改学堂之后,作为封建制度产物的岳麓书院已不复存在,但它却以一种近代学堂的姿态步人新的时代,古老的书院焕发了青春活力。旧的书院改学堂,虽然是教育体制改革上质的变化,但书院千年历史并不因此而隔断。由书院改学堂,由学堂而学校,由学校而湖南大学,前后相承,千年相继。岳麓书院或说湖南大学有千年历史,都体现了历史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统一,体现了岳麓书院发展和变革的历史过程。岳麓书院至今即湖南大学,经历三个社会形态,即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三个社会形态,不断发展,说明了它具有办学始终不离时代轨迹而跟随时代前进的优良历史传统。P6-7
《岳麓书院名人传》的写作,酝酿已有三年了。原计划在1985年完稿,但由于教学和其他研究工作所累,故直到1986年年底才正式开始写作,到1987年8月完稿。
岳麓书院从创建到今已有千余年。办学相沿不绝,一直为高等学府所在地。干余年来,不仅有许多学者在此主持书院工作和讲授学术,而且培养了大批的人才。检视史实,代有闻人。岳麓书院人才之盛,史书屡有称道。清代人据史撰楹联,称“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至今悬挂于书院大门两侧。游人至此,伫立门前,既为岳麓斯文所吸引,又对楹联之意多有不详,故常有问者,意欲从中得到历史启迪。我们虽有应答,但总不能如人之意。为此,产生了我们写作此书的最初动机。
随着书院文化史研究的深入,我们深感书院的历史虽有它的自身发展规律,但它的历史总是与社会活动家们行动的参与分不开。因此,研究书院的人物活动乃是书院文化史至关重要的研究课题,何况出人才又是衡量书院历史地位的重要标尺。惟其如此,所以最终促成了我们写作此书。
岳麓书院千年以来,人才辈出,我们不可能一一写到。又因人物复杂:既有著名山长,又有著名生徒;既有出将入相的经世济国之材,又有著述宏富的思想家。还涉及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的著名人物,难以全面顾及。我们在草拟写作提纲时,充分考虑到这种情况,凡各个方面的人物,入正史者尽量收入。又考虑到篇幅和活动家的知名度,有的人物安排了专章,有的则以人才群体出现。当然有些人物如胡安国、胡宏等列入人才群体,并不妥当,但因学派的联系和篇章的限制只好如此安排,以后如有机会当另章专论。 本书所写人物,往往涉及政治、学术、教育乃至军事方面,我们不打算对这些历史人物作全面的评价,只取材与岳麓书院有联系的活动部分,因此读者不能作评传看待。再有,对某些人物的历史评价目前史学界尚有分歧,对此,我们也没有作全面的论析;有些人物虽铸成历史大错,甚至有成为历史罪人者,但我们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参照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对他们在历史上所做过的好事给予了一定肯定。我们肯定他们,并不是要抵消其罪过,而是力图把历史活动家置于历史发展和变化过程中去考察和评价。另外,由于第一章属总论性质,力图对全书基本思想作出概括,因此难免有与后面章节内容重复之处。
本书写作提纲由我拟定之后,约请本所朱汉民同志承担了第五章和第九章的写作任务。此外,他还为第四章提供了部分初稿。第八章,由于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李汉武同志对魏源有多年的研究,所以约请他执笔。其余六章由我执笔并负责全书统稿。由于自己才疏学浅,特别是写作时间安排过紧,很多问题未来得及深入探究,纰漏和错误之处定所难免。请同仁和读者不吝指教。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得到湖南大学出版社李晓钟同志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本书写作过程中也参考和吸取了学术界有关研究成果。在此,谨一并致谢。
陈各嘉
1987年8月
《岳麓书院名人传》出版至今已近三十年,由于本书对千年学府人才辈出作出了真实的叙述,引起了广大读者的注意和兴趣,自初版以来九次重印,多次脱销,造成了持久的影响。
进入本世纪,作者曾一度酝酿改写,即在原作的基础上扩充篇幅,著述一部突出其学术性的评传性的岳麓书院名人传记,原作《岳麓书院名人传》因此停版而脱销多年。但后来考虑到当年著述《名人传》主要服务于千年学府开放的初衷,满足广大读者雅俗共赏的要求,原作仍有其应时的价值,不失为了解岳麓书院办学千年代有闻人的简明读本。
有鉴于此,改写的计划遂被搁置。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已蜚声海内外,来访与游览者与日俱增,凡至此者几乎都驻足于“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楹联前,对其内涵多有问者,希冀求得解析和答问。为了适应广大读者的要求,书院决定重新出版《岳麓书院名人传》。
此次再版,既订正了原版存在的一些错漏,又增加了岳麓书院部分闻人大员的肖像及相关图片,让读者不仅从文字上了解到历史名人的地位和贡献,而且也能直观地感受其具体风范,从而对书院名人有厚重和立体感的认识。
陈吞嘉
二○一六年三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