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融理与法为一体的极具实用功能的书法教学参考书。该书以教为主,本着“技进乎道”的宗旨,着重从理论上来阐释篆书与隶书衍化发展的规律、技法美学原理以及临摹、创作、鉴赏的理念和方法等内容。全书条理清晰,资料丰富,再结合《篆书学习》、《隶书学习》两本以学为主的教科书,能让读者较易感悟篆隶书之真谛。
《书法教学丛书》是一套融理与法、教与学为一体的极具实用功能的书法教学参考书。是以教为主,本着“技进乎道”的宗旨,着重从理论上来阐释书法各书体衍化发展的规律、技法美学原理以及临摹、创作、鉴赏的理念和方法等;
从文字产生之初“画成其物”的象形,到隶变完成周秦古文字的根本性变革、汉化隶书实现八分艺术化的发展,历经一千多年多种书体的演进和美的创造,留下大量的经典作品,却没有片言书论。迄今所见,所有关于古文字篆隶原生状态之书法的论著评说,都来自后人的理解,与楷、行、草诸体由当事人进行总结说明的情况很不相同。尤其是书写技术与审美,后人的看法往往会与当事人的见解有很多出入,而它们又是本教程的基本内容。所以,依据现存的古代书论来分析、总结篆隶书写技术和理论,对写作本教程来说,无疑会困难多多,其中的关键在于能否准确、生动地阐释作品。有鉴于此,我们将本着尊重历史、复原历史的原则,先期做好古代书论和作品的整理工作,取墨迹以证金石,取制作工艺技术来说明金石书法之“二次完成品”的性质和美感风格,希望能在广泛汲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有所创见和发明,使我们的学术研究更好地应用于书写实践。
大家都知道,学习古法是继承传统,但传统有着复杂的内涵。并不限于临帖,也不是通过临帖就能完全继承传统的。从艺术的规律出发,继承传统不是最终目的,而只是“质以代兴,妍因俗易”的基础:对希望取得艺术的个性与创新来说,继承传统只是要达到目的的一种必要途径。如此,则对写作教程提出较高的要求,这就是在客观地反映篆隶书法之历史本来面目的前提下,还要有充分的想像与论证,为临帖之后的寻求个性与出新提供大体可行的选择。当然,选择可以有具体的例证,而更多的只能是提供原理和方法,如何运用则在于个性化的经验感悟与探索能力,《书谱》“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的话即是讲这个道理。客观地看,要做好感悟,明了自己需要什么,能做好什么,比临帖要难许多倍,对于可塑性较差的篆隶书法来说,可谓难上加难,毕竟去古太过久远了。好在出土文字资料曰益增多,可供选择、借鉴的东西也多,写好本教程并使之发挥积极的作用,还是有把握的。
由技人道,是古代普遍的思维方式,也是审美与阐释的普遍原则。道是什么?从艺术的角度来说,道是本原、规律、原理,它既存在于作品的现象之中,也能贯穿于可以感受、复原的完成作品的全过程,它在认知接受、分析阐释等各个方面都有充分的体现,能够用来说明作品的美和风格之所以然。从人的角度来说,道是作者的思想品格、情性智慧的一种展示,它既是完成艺术品的底蕴和动力,也是为艺术品赋予传统观念和价值标准、使之成为人格象征物的理论根源。从认识论、方法论的角度来说,道处于“形而上”的层面,是用以说明艺术问题的理论范畴。苏东坡《跋秦少游书》称“少游近日草书,便有东晋风味……技进而道不进,则不可,少游乃技道两进也”的评论,即足以说明道的功用和重要性。古人把书法叫作“书道”,用意也在于此。
在古人关于笔法、笔势的论述中,技与美、技与道的紧密结合,最能传递中国文化艺术精神,如果强调笔意,则把重心移向作者,道的涵义也随之有所变化,而艺术的人性化和社会学、文化学意义,也因此得以凸现。也就是说,古代书论中的技道关系,自始至终都在支配着书写与审美,调节、引导书法艺术的不断发展。作为今天的书法学习,重技轻道已成为普遍存在的顽症和束缚书法艺术健康发展的瓶颈,要想正确地认识传统、更好地学习古法以成就自我,就得把握好技道关系,努力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我们反复讲复原历史,这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作为篆隶书法,虽然古人重视它们的实用性与规范之美,但以其伴随着书体演进而发展、变迁,故尔丰富多彩,气象万千。从魏晋至今,继承和模仿占据主流,出新较少,得失并存。所以,通观其历史全貌,做好博瞻约取,对临帖和创作将大有裨益。我们不能因后人对晋唐隶书评价不高而废之,也不能因清贤与近人的篆书传承有绪而夸大它们的意义,更不能因今人的好恶而随意取舍,正确的学风和方法离我们并不远,这就是实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