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叩问传媒--当代中国媒介传播悟道录
分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作者 孙月沐
出版社 山东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位资深报人、新闻理论工作者对传媒的观察与思考!书中描述了当代中国媒介传播现状万花筒和当代中国媒介传播热点、难点、焦点、疑点、兴奋点大扫描。同时作者也对当代中国媒介传播发展路向进行了展望。

全书锐敏透彻的思辩与犀利深刻的文笔值得广大读者一读!

目录

1.莫乱方寸

2.“反调”三唱

3.又见辟谣

4.笔锋“作浪”

5.“眼”里有诗

6.思维“在线”

试读章节

"系列的效应与负效应"

"系列",指的是近年来报纸上出现的所谓"系列报道",一个专题之一之二之三之四地那么"报道"下去,少则四五篇,多的竟有十篇二十篇的。用绳子一穿,一串,一系,的确可以成为一"列"的。

据说系列报道有许多好处,其一是可以把道理说透,把事情说深,把背景说清楚。比如说工业,写它十篇,一篇一篇娓娓道来,无疑是个小型展示会了。这个特长,平心而论,应当说是不错的。正因为如此,系列报道在有些时候有些情况下使用,的确会产生很好的"系列效应",形成强大的宣传阵势,起到很好的指向作用与舆论引导作用,尤其是在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时,系列报道有其他新闻体裁所没有所不能取代的作用。比如今年国庆要庆祝建国45周年,要宣传成就,要大张旗鼓地展示成果,系列报道就发挥了大的作用,各大报都相继开辟了专栏,进行这类系列报道。中央电视台还拍了24集的专题电视片《解放》来配合宣传,亦可视为"系列报道"之一种。

但是,详加考察,目前的系列报道,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有些甚至已走向反面,出现了"负效应",不能小视。一是"系列""集数"太多,作者惟恐一集两集说不清楚,任何一个"系列",没有五篇以上决不罢休;二是与此相联系的篇幅过长,洋洋洒洒,海阔天空,甚至云山雾罩,反正是"系列""大架子,反正是所谓"重点报道",反正有的是版面,再不提什么惜墨如金,再不提什么短新闻,一个劲地抻长拉大,虚肿得像得了肥胖症;三是材料陈旧空洞,无新闻可言,无"消息"可供发布,仅有的"消息"与信息,都是集纳别人早已发过的旧闻;四是形式呆板、死板,一大块占住版面,黑压压,灰蒙蒙,令人望而生畏。总而言之,眼下不少"系列报道",是与人所共知的"新、短、快、活、强"等新闻要素相背离的,而这种新闻价值取向及新闻实践的结果造成的"负效应"也是显而易见的:读者不读不看,无人问津。圈内有识人士戏言这类"系列报道"的读者,恐怕只有作者、被写者及"有关方面"的关心者,再也找不出"第四者"的。不是不想看,是没时间看得完;不是不想看,是读不下去,不敢看。

报纸是一张新闻纸,但做起来,往往就将这些新闻ABC忘在脑后。值得指出的是,这类所谓的系列报道,绝大多数是占据要闻版或新闻版的重要位置,有时一个版面上这种大块头一占,四分之一版面就没有了,甚至半个版没有了,新闻自然少了,信息自然少了!再说,一些"系列"的作者与读者大概追求的是"宣传效果",是气势与气魄,殊不知,人家敬畏你大,而空,而旧,而死板,敬而远之,根本不读,甚至望之生厌,你还有什么宣传效果,"正效应"不折不扣地转化成了"负效应"。那么,对于作者也好,编者也好,编辑部和报纸本身也好,都是"赔了夫人(版面)又折兵"的事。

这些道理要说"系列"的作、编者都不明白,恐非尽然。但目下的一些新闻界弊病,支持着这种"大空旧死"的"系列"出笼,比如按字数论成果,比如按块头大小论成绩,比如按见报频率论才能。他们只是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宣传效果。而没有宣传效果的宣传报道,恐怕无论如何是失败的,无用的,无效的。

凡事都有正反两个方面,这是辩证法。我们不能强求所有事情,比如我们的所有新闻实践都完美无缺,都显示出"正效应",但是,我们同样应当明白,事物都在变化,转化,如果转化的"负效应"大于"正效应",就无论如何应当正视了。"系列报道"的效应,正面大还是负面大,新闻界的有识之士不妨认真考察一番。而在我看来,其"负效应"至少已不是"初露端倪"之类的用语所能概括的了。P.252-253

序言

这本书很好看,也很值得一看。除了新闻界的同行应该一读以外,爱好新闻工作的通讯员和其他读者也不妨翻翻。书名为《叩问传媒--当代中国媒介传播悟道录》,内中收有作者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新闻工作的随笔和评论两百余篇,记录了作者对新闻工作的各种感悟和思考。所谓"悟道","悟"的是什么"道"呢?其实就是对新闻规律的不断总结和积极探索。全书不论是谈稿件,论栏目,析文风,说评奖,还是对新闻事业的宏观评析,对记者素质的冷静观察,对歪风邪气的尖锐批评,对新闻改革的热情支持,都贯穿了探索新闻规律这样一条主线。把握了新闻规律,新闻工作就有了主动权。对于我们这样一些终日忙碌于采编工作第一线的编辑记者和"老总"们来说,在有一段时空的间隔之后,作者帮助我们重新回顾新闻工作的许多变化,咀嚼以往报道、编辑的不少范例,确实有一种温故知新、悟道升华的感觉,对未来工作也就有了一些新的思路和打算。这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收获。本书作者孙月沐,知道这个名字的或许不多,但其写杂文时用的笔名"朽木""却叫得很响。十多年来,他写了大量的杂文,数量恐怕比谈论新闻的文章要多得多,而且出了好几本集子,屡屡获奖,在读者中颇有影响,成为当今杂文界一位独具风格的杂文家。写杂文是需要锐敏透彻的思辨和犀利深刻的文笔的,我觉得这种特色与风采也贯注到这些有关新闻工作的随笔评论之中。作者总是透过表面,透过现象,抓住新闻工作中的许多热点、难点、疑点问题,或见微知著,或激浊扬清,或解疑释惑,或疾呼警醒,直取问题的本质,提出鲜明的意见。作者挥洒自如,文笔清新活泼,这也是本书吸引人的原因之一。

我一向不愿为人作序,因为一无此志,二无此胆,三也确无时间。写序言,至少得反复地把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字的书稿看上几遍,这正是很费力气的事情了。但孙月沐希望我来为他的这本新著作序,我却很爽快地答应下来。这是因为我同他很熟悉,十几年前,他分配到光明日报社工作,就在我主持的部门,用他的话说,我也算是他的"老领导"。其实我只是比他年长几岁,应该是同事--我们还真的共同办过不少事,其中的一件是,我同他一起赴福建调查一起知识分子受压制的事件。那时,工作难度很大,我们吃了不少苦头,最后得到中央主要领导同志的批示,问题才得以解决。我提到这些,是想说在以往的岁月和共同的奋斗中,我们建立了深厚的同事之情。他调到新闻出版报社后,刻苦努力,才华横溢,写作上卓有成就,我真诚地为他的进步感到欣喜和快慰。我也真诚地希望他继续奋发进取,继续"悟道"求索,达到更新更高的境界和水平。

后记

  本书收录的,是进入1990年代以来,我所撰写的有关新闻的采、写、编、校、审诸多方面的评论、随笔和论文,记录着这十多年来我对新闻工作的感悟和思索。  1987年,经组织上商调,我依依惜别了教育培养了我五年半、自大学毕业后便供职于斯的光明日报社,参与筹办国家新闻出版署(现为新闻出版总署)的机关报《新闻出版报》(现为《中国新闻出版报》)。自此,我一直在这份以新闻界、出版界为报道对象的报纸供职,干起了一份采访报道新闻出版界,采访报道记者、编辑、总编辑、社长的特殊的新闻工作。众所周知,长期以来,新闻出版工作一向被视为"为他人作嫁衣裳"的职业,都知道记者去宣传报道别人,从未有人去宣传报道过记者、编辑、总编辑。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出版报》所做的工作,很有一些"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意味。据有关材料显示,时至今日,国外,包括发达国家,也鲜见有专门报道新闻界的报纸。正因如此,新闻界称《新闻出版报》为"报中之报",那么,我们"新闻出版报人"怕就是"记中之记"、"编中之编"了吧。大概正是因为这份"特殊",因为这一"缘分",这十多年来,在记录、报道、观察新闻出版界日新月异的新闻实践的同时,我便有了这些"晤"与"思",有了这些深深浅浅的思考。其中,有对新闻业大势大事的宏观考察,有对新闻界热点、难点、焦点、疑点、兴奋点的观照,也有对具体的新闻单位乃至某些报纸、某个栏目、某种新闻现象的体味--而其共同点都是立足于"悟"与"思"的成果,是我留心于新闻传播的理论思维的收获(我这些年采写的关于新闻出版界的新闻报道,即消息、通讯之类的新闻作品,此书均未收录)。特别令我高兴的是,这些文字,很有一些是得到业界有识之士认同和赞许的。有的获得了中国新闻奖新闻论文奖一等奖等大奖的奖励;有的则被一些媒体转载转摘;有的文章甫一见报见刊,就有同行打来电话予以鼓励,或切磋研讨。其中一些主要思想观点"成形"后,我还应邀到不少新闻单位、院校讲课。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又可以说,这本东西,不仅是我本人十来年的"新闻悟道录",也为新旧世纪交替时期的中国新闻界的发展流变及理论嬗递,提供了某种参照--而新闻界,无论新闻实践还是新闻理论,这十来年都是大发展、大繁荣、大"碰撞"、大建设的时期。尽管,它谈不上全面,乃至可能有失偏颇。  记者要记,要录,要实践(新闻实践),但同时,越来越多的新闻界有识之士认识到,随着中国新闻业迅猛发展,随着新闻传播手段日益现代化。随着我们的改革不断深化,开放不断扩大特别是加入了世贸组织,新闻也在与时俱进,作为记者,记、录、新闻实践之外,还要有悟,有感,有思考。经过改革开放这二十多年的新闻改革和探索,"新闻无学"之说,已越来越失却其存在的基础。我总以为,随着时代的前进,新闻工作的前进,新闻理论建设也一定会与时俱进,也必将会有一个广阔而灿烂辉煌的前景。这,也是我愿将这类关于新闻的思考性文字结集出版的一个动因。希望能起抛砖引玉的作用,与新闻界更多的同志一齐携手并肩,共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巍巍大厦。  非常感谢人民日报总编辑、著名新闻家王晨同志在百忙之中欣然为本书拨冗作序。王晨同志为本书作序时,还任光明日报总编辑。而我曾在光明日报工作过五年半时间。在光明日报工作时,王晨同志是我的老上级。当时,我就在他主持的部门当记者,做编辑,得到过他的许多切实指导和帮助。可以说,我的新闻"起步",我的新闻"悟道",自光明日报始。这份夤缘,恰是我终生难忘的。  在新的世纪,中国新闻传媒业必将有一个新的发展,中国媒介传播理论建设必将有一个新的发展。我对此坚信不移。让我们更多的有心人对此投以热切的关注。  孙月沐  于北京柳芳南里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7 15:5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