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然而,随着人口的增多和生产力的进步,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破坏着地球生态系统。因此,我们应当设计什么样的制度和政策来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人类如何才能以最小的代价维护地球生态系统?……类似这些成为我们关心的问题。
本书是一部对于环保运动未来发展起至关重要的著作。书中运用了大量来自现实生活中的生动案例,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尽管市场机制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可能带来环境破坏,但只要我们的政策技巧得当,人类完全可以协调好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的关系。全书作者的见解高瞻远瞩、合情合理,显示了他渊博的知识;他的创意极富想象力,同时又很有可行性。从经济学视角观察生态系统服务,本书是唯一最佳的选择。
土地沙化、淡水枯竭,臭氧层空洞、厄尔尼诺现象肆虐,每天都有数千个物种消失……当地球上的人口日益增多、人们的生活方式日趋奢华时,我们的生态系统也达到了其承载能力的极限。面对严峻的现实,许多科学家预言人类将为自己贪婪的行为付出沉重代价,换句话说,人类终有一天将享受不到大自然的免费恩惠。
本书为读者展示了一幅环境保护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美好图景。这种结合所创造的收益将远远大干资源破坏型商业活动所带来的价值。本书以深入浅出的手法介绍了“市场型环境保护”的思想,在倡导以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的今天,尤其适合各级政府官员、环境政策专家和广大师生阅读。
私营化
资产证券化不仅解决了政府筹集资金的后顾之忧,而且还能保证流域修复工程如期推进。这一机制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市场力量在生态保护中的作用,也让我们看到了政府在其中的角色和定位。
除了资产证券化之外,私营化也是一种有效的市场机制。还是举纽约市的例子,如果我们把流域保护工程完全交给一家私营公司来管理,那就是将流域修复本身也私营化了。这里所说的私营公司有点类似于公用企业,如电信公司和电力公司,我们暂且把这家公司称做卡茨基尔流域公司(CWC)。卡茨基尔流域公司有权向纽约市出售该流域的各项生态服务,并且提供符合美国环保标准的水资源。这项权利使公司能够从资本市场上募集资金,用于偿付流域保护的费用,所有这些过程的总合就称为“私营化”(privatization)。
当然,为了防备自然垄断,我们也不能放任该公司的行为,而必须制定一些调控价格的规则,这样才能把生态服务的市场价格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与此同时,公司对流域的修复行为也需要一些限制。
私营化这一概念并不是空洞的,事实上它与一些国家的实际做法非常接近。例如在英国、法国等国家,私人公司可以参与到供水等商业领域。起初,这类私人公司的业务主要是提供管道输送服务,将水从水源地输送给消费者,并不负责水源的保护。后来这些公司渐渐地认识到,无论他们的服务质量如何,当供水不足或水质不达标时,消费者首先谴责的就是这些私人公司,于是这些公司就不得不花费巨额成本来提高水质、降低污染。由此可见,从流域的源头控制水质对这些公司来说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同样道理,美国许多私人供水公司也开始寻求对流域本身的控制,在这些公司看来,最有效的方式是直接买下整个流域,并促使政府将流域周边地带宣布为生态保护区。这种商业策略受到许多公司的青睐,并有向全世界推广的趋势。当然,现实中也有许多反例,秘鲁首都利马最近正在推行的供水私营化运动就是很好的例证。当地政府邀请了许多公司参与供水私有化的进程,但同时又不承诺保护流域周边的地区不受污染,甚至还将流域附近划为商业区,于是没有一家公司愿意参与供水私营化运动,因为它们根本无法控制流域本身。
除此之外,现实中还有许多用财政激励来实施流域保护的例子。如缅因州的波特兰市每年用于流域保护的财政支出达75万美元,这一政策措施得到了美国环保署的高度赞许,因为修复流域意味着可以节省2500万美元建造净水设施的费用。此外,康涅狄格州的供水公司购买了流域周围130000英亩的土地,这也大大降低了保护流域的成本。还有如1998年罗得岛州对超额用水的居民实行征税,每1OO加仑征收2.59美分,税收收入的四分之一用于购买流域周围的土地。通过这一措施,普罗维登斯市已经筹集了1600万美元用来保护流域。
我们应当承认,这些政策能够很好地激励人们努力保护流域生态。最新的统计显示,全美10000个表层流域中大约只剩700个没有建设净水设施,有将近130个流域甚至已经被买断了所有权。根据里德的计算,美国所有流域占国土总面积的10%,因此保护流域必将促进全国生态环境的改善。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世界上其他地区,如委内瑞拉的卡罗尼河盆地蕴含了全国已经开发和计划开发的水力资源的95%,于是主管部门到处游说,呼吁人们对盆地进行保护,并禁止农民在那里经营农牧业(Reid,1998)。总之,用私营化方式保护流域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P50-P52
中文版序
我非常荣幸地看到《自然与市场》一书被翻译成中文。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中国经济经历了高速腾飞,同时她也面临着许多挑战,但总的来说,绝大多数中国人民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20年前,中国还是一个贫困的国家,到今天已经有数亿中国人脱离了贫困,不仅如此,中国经济还保持着持续高速增长,创下了人类大规模脱贫致富的历史记录。当然,在这些令人欢欣鼓舞的事实背后,我们也不能无视其中的隐患,贫困人口依旧存在,社会分配不公平加剧,经济发展导致的大气和水体污染带来了巨大的环境成本,进而导致自然生态系统被大规模破坏。
《自然与市场》一书旨在宣扬这样一种理念:尽管市场机制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可能带来环境破坏,但只要我们的政策技巧得当,人类完全可以协调好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的关系。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提出了“绿色GDP”的概念,也就是说,经济发展并不必然要以大气、水体和生态系统破坏为代价,事实上由于市场机制能够给人们带来经济激励,它或许其实是环境保护的最佳方式。不过,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中过分强调物质激励的作用,一味关注经济发展而忽视了环境保护,这一点值得我们警惕。幸运的是,只要个人、企业和政府转变观念、形成合力,这种状况是可以改变的,本书也希望为读者提供这方面的启示。
本书的第一版于1999年完成,当时我在书中倡导的某些理念到今天已经有了新的发展并被人们广泛接受,类似生态服务(ecosystem senice)和自然资本(natural capital)这样的概念可以作为新的范式帮助我们反思市场与环境的关系。由于自然环境为人类社会提供了赖以存在的物品和服务(尤其是那些无形的生态服务),许多人已经深刻认识到其重要性。我们同时还意识到,自然资源与生态系统构成了人类社会的一项重要资本——自然资本,其中环境保护是我们对这项资本做出的投资,而生态服务就是我们从自然资本投资中获取的回报。有关这一问题,我在书中用了大量例子加以阐述(其中也包括中国的例子),目的就是要论证自然资本投资的高回报率,以及这一投资可以为人类带来的长远收益。
需要指出的是,并非所有自然资本都有明确的归属,有些可能是多个国家共同享有的,例如地球气候系统就是全球性的自然资本,它属于我们所有人,同时也影响我们每一个人。或许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人类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就是如何合理利用这些全球性的自然资源,而不是单纯地不加节制地滥用。在我看来,市场机制可以帮助我们应对这一挑战,而中国必将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我衷心地希望中国读者在阅读了本书之后能有所收获,同时也期望它能激发起大家对其他环境政策问题的思考。
杰弗里·希尔
2006年5月
很多环境学家不信任经济分析,认为这些分析是在支持对大自然的掠夺行为。杰弗卫·希尔在本书中运用了大量来自现实生活中的生动案例,非常简单清晰地说明了经济学原理不但能够解决环境问题,而且更进一步地扭转了环境学家们的敌对印象,取得了他们的认同。我认为,对于环保运动未来的发展,本书是至关重要的一部著作。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肯尼思·阿罗
希尔勇敢地战胜了今天我们所面临的一项世纪大挑战:如何让经济活动能够顺应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他的见解高瞻远瞩、合情合理,显示了他渊博的知识;他的创意极富想象力,同时又很有可行性。从经济学视角观察生态系统服务,本书是唯一最佳的选择。任何人如果对我们的星球的未来发展有所关注,我都强烈向他推荐本书。
——俄勒冈州立大学特聘教授、美国科学促进会前主席简·卢布琴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