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是每个人都曾有过的经历,但每个人回家时的心境却千差万别。本书是《文化田野图文系列丛书·西部田野书系》中的一册,描述的是作者带着民俗学田野作业的目的回到家乡甘肃天水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本书作者从作为民俗学者同时又身为当地人的双重视角,运用优美抒情的文笔和丰富精美的图片,揭示了家乡各种风俗的具体内容与深刻涵义,记述了自己同家乡父老交往互动以及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调查和发现并不寻常的诗意的复杂过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重返故园(一个民俗学者的家乡历程)/文化田野图文系列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作者 | 安德明 |
出版社 | 广西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回家,是每个人都曾有过的经历,但每个人回家时的心境却千差万别。本书是《文化田野图文系列丛书·西部田野书系》中的一册,描述的是作者带着民俗学田野作业的目的回到家乡甘肃天水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本书作者从作为民俗学者同时又身为当地人的双重视角,运用优美抒情的文笔和丰富精美的图片,揭示了家乡各种风俗的具体内容与深刻涵义,记述了自己同家乡父老交往互动以及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调查和发现并不寻常的诗意的复杂过程。 内容推荐 本书采用随笔的写法,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传达来自田野的文化信息。在注重细节真实和情节生动的同时讲求文字简洁流畅;对图片的处理,力求用有形的设计来表现无形的语言,使图片和文字有机地结合,相得益彰,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统一。本书讲述的是在田野考察中发生的故事与感受,记录的是在田野考察中采访的人和事。其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够让田野中的人与物活起来,让田野中的景和情动起来,读者听到的不仅是调查者个人的独白,还能听到来自访谈对象的声音;读者了解到的不仅是调查者考察的结果,而且能看到调查者与被调查者在考察中的互动与交流,并带给读者许许多多来自田野的文化信息以及强烈的心灵共鸣,从而使读者能够跟随作者一起行走在文化的田野上。 目录 总序 一 从家乡走出的民俗学者 二 怀着不一样的心情回家——第一次的田野作业 1 把熟悉的地方对象化 2 把熟悉的人对象化 3 把熟悉的事情对象化 三 地上的水与天上的水 1 水啊水 2 杨四爷的湫泉 3 探访八海洞 四 让恶风暴雨离我们远去——天水西北部地区闸山习俗考察日志 五 民间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承者 1 民间知识的实践 2 临阵换将 3 李师公的故事 六 民俗学者的尴尬 后记 试读章节 马秧歌是家乡社火中最为普遍、又较具独特性的一种形式。它的扮演者均为青年男子。他们画脸、着装之后,都骑在马或骡上,并按照剧情要求的顺序结成单行队伍,骡马则另由专人牵拉。每架马秧歌,通常由十余骑组成,多者可达二十乃至三十多骑,但最少不得少于八骑。有时整架马秧歌仅表演一出故事,例如《三国演义》中的《回荆州》,但大多数时候则是一架秧歌中包括二三转或更多的内容,比如前面几骑演《魁星点状元》,后面的人演《姜子牙封神》和《回荆州》。为便于观众的识别,扮演相同一转的人,或者都面朝前方;或者分作两组,人面相对,即前面一组人物背向前方、倒骑在骡马上,后一组人物则面向前方正骑。如果相邻的两骑人物是背对背的,即后一骑的人物倒骑,与前一骑人物相背,则观众一望可知后面的内容属于另外一转故事。 马秧歌的内容,除去《魁星点状元》、《天官赐福》、《四大灵官》等表现吉庆幸福、驱邪逐疫内容的故事,大多是人们所熟悉的武戏故事,常见的有《三国演义》、《封神演义》、《杨家将》、《水浒传》等故事中的重要情节。例如三国故事中的《回荆州》、《芦花荡》;封神故事中的《姜子牙封神》、《殷郊岐山受犁锄》、《黄河阵》、《破渑池》;杨家将中的《金沙滩》、《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等。因此,马秧歌中的人物多为武将,往往头顶战盔,身着战袍,手持各种兵器。封神等故事中的人物,还要在人物头盔、兵器上扎一朵黄色纸花,以表明所装扮人物是不同于凡夫俗子的神祗。 高台所装扮的大多是文戏,即使装扮武戏,其中也往往有旦角。在当地人看来,高台是社火中最具有艺术性且最不易装扮的一种。在过去,被称做“乡里”的诸村落是没有装扮这种社火的能力和技术的。“街上”地区也只有东街和北街装得起。“东街里财大势大,北街里全然不怕,西街里扎挣一下,南街里就地趴下。”这段顺口溜所说的,正是表现了作为四个相互独立的社区的四街从前在装扮社火方面的不同能力,意思是由于东街和北街两街居住的有钱人多、财势大,因而社火盛大、精彩,能够装扮十分精巧的高台;西街勉强可以装扮抬杆子,南街则只能装扮一些小丑,来随便应付一阵。今天,尽管街上的四街和乡里的一些村子都已能够装扮高台,但与马秧歌相比,高台的流行范围仍然有限。P33-35 序言 行走在文化的田野上 相信每一个人都可以回答出“田野”的含义,但学术界所常用的“田野研究”却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田地、荒野”研究,而更充满着独特的文化意蕴,正如台湾著名人类学家李亦园先生所指出的:“广义而言,所有的实地研究工作都可称为‘田野研究’,包括社会调查访问、各种问卷测验的施行、考古学实地发掘、民族学调查考察等都属之。”因此,所谓的“文化田野”,主要指的是人类生产、生活的环境以及在这样的环境中生产、生活的过程和结果。 文化乃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重要标志之一。近年来,随着全球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世界虽然成为一个“地球村”,但文化上的隔膜却依然存在。因此,文化的多样性和各民族文化之间所存在的碰撞和整合,使得对于文化特别是底层文化的关注。跨文化生存和跨文化思考成为当代社会最为重要的主题。不少学人多年来一直坚持进行以文化为主题的田野考察研究,并希望能有机会把自己在田野考察研究过程中的文化思考和生命感悟表达出来,恰好广西人民出版社亦有同样的出版意向,于是,经过交流和讨论,一套《文化田野图文系列丛书》就得以问世了。 《文化田野图文系列丛书》采用随笔的写法,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传达来自田野的文化信息。在注重细节真实和情节生动的同时讲求文字简洁流畅;对图片的处理,力求用有形的设计来表现无形的语言,使图片和文字有机地结合,相得益彰,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统一。本丛书讲述的是在田野考察中发生的故事与感受,记录的是在田野考察中采访的人和事。其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够让田野中的人与物活起来,让田野中的景和情动起来,读者听到的不仅是调查者个人的独白,还能听到来自访谈对象的声音;读者了解到的不仅是调查者考察的结果,而且能看到调查者与被调查者在考察中的互动与交流,并带给读者许许多多来自田野的文化信息以及强烈的心灵共鸣,从而使读者能够跟随作者一起行走在文化的田野上。 鉴于内容的丰富多彩,根据丛书的具体情况,我们把其分为国内及海外两大部分,其中,国内部分又分为“东部”和“西部”,这样,就形成了相互呼应的《文化田野图文系列丛书·西部田野书系》、《文化田野图文系列丛书·东部田野书系》和《文化田野图文系列丛书·海外镜像书系》。 用我的脚你的眼,用你的心我的心,走进田野,感触文化。(廖明君) 后记 田野作业,似乎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遥远的他乡、陌生的环境、新鲜甚至奇异的风情,以及在陌生环境中的辛劳奔波、艰苦跋涉乃至历险奇遇。说实话,我自己当初便正是抱着这一类的浪漫幻想进入民俗学领域的。 然而,当我真正接触到民俗学的理论之后,才逐渐明白,事实并非完全如此。田野调查,可以关注异文化中的陌生事象,但也可以关注我们十分熟悉的文化现象。民俗,不仅存在于那些迥别于日常生活的特色鲜明的事象中,也存在于我们平常最不经意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我们其实时刻生活在民俗当中。民俗学者的主要任务,并不在于寻找偏远、冷僻的奇风异俗,而是要从日常的生活中发现不寻常的意义,在普通的生活中寻找并不普通的诗。 基于这样的认识,多年来我的田野研究主要都是在家乡进行的。我带着一种“考察”的眼光,一次次回到熟悉的故乡,每一次都发现了许多自己实际上并不熟悉的内容。在一次次的调查中,我积累了不少田野作业方面的经验、以及单靠书斋研究无法获得的认识和感受,特别是对民俗学家乡研究的价值、特征及得失等问题,有了较多的思考和心得。本书题名《重返故园》,就正是为了要突出我的田野研究的主要特点,表达我在相关问题上的思考。 感谢《文化田野图文系列丛书》的主编廖明君先生和广西人民出版社,为我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总结自己田野研究经历和心得的机会。 写作本书时,正值小女降生。既要照顾妻女,又要赶着写作,忙乱中,我感受了一种从未感到过的疲劳和紧张,但同时也体验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快乐和幸福。这期间,我的母亲及岳母在生活上给了我和妻女莫大的照厩妻子杨利慧在费尽辛苦哺育女儿的同时,还常常同我讨论本书中的一些话题我的父亲以及弟弟赵双明专门为本书拍摄了部分照片;明君先生对本书初稿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见;吕微教授也给了我有益的指点。对于这些无私的帮助,谨在此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我在家乡的调查,大都是在家人或亲友帮助下完成的。本书的写作,让我重温了和他们一道经历过的许多平凡而又难忘的往事,重新体验了那弥足珍贵的乡情、亲情和友情。我想,这本小书,也可以看作是对我和那些关心、帮助过我的亲人及朋友共同经历的一种纪念。需要交代的是,为了保护那些父老乡亲的利益,在本书中我按照民俗学、人类学例行的规范,对部分村落和人物采用了化名。这种不得已的做法,还要请当事人和读者原谅。 最后,我要把本书献给女儿安昕,欢迎她来到这个世界,祝她健康快乐地成长! 2003年3月19日于北京六道口思雨轩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