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轻松了解世界各国的建筑风格吗?想了解建筑世界神秘有趣的故事吗?和《世界建筑艺术之旅》一起上路吧,边走边看,边走边听。一杯暖茶在手,在这个有阳光的下午,你已经和这个世界走在了一起。
作者以生动的文笔讲解了这本600多幅彩色图片的“建筑连环画”:天主教世界最高级别的教堂——教皇所在的圣彼得大教堂拉长、锯短的斗争;建筑中的戏剧——巴洛克;中国丝绸之路的驼队与佛教;日本的民族精神——枯山水;大金字塔——埃及法老的陵墓之谜;印度教的“庙山”;幼发拉底河的“五腿兽”;大流士皇帝的帕赛玻里斯皇宫;隐在黑眼睛的哈里发嫔妃神秘面纱之后的伊斯兰的宫殿和清真寺……
《世界建筑艺术之旅》全面介绍了欧洲古希腊、古罗马、哥特、文艺复兴、巴洛克和古典主义等各个时期的建筑艺术风格,以及中国、日本、埃及、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伊斯兰世界的建筑特点,是一本可读性极强的了解世界不同宗教、不同民族和地区的建筑艺术特点的入门读物。
上篇
第一章 圆柱和阳光(古希腊建筑)
雅典卫城的柱子建筑
墙壁上的游行队伍
希腊的公共建筑——剧院、运动场和大会堂
科林斯柱和少女
第二章 拱券的革命(古罗马建筑)
大角斗场
万神庙
公共浴场
“魔鬼桥”
第三章 又高又尖的教堂(哥特建筑)
朝圣路上的修道院
城市里的大教堂
“十字”平面
走进哥特教堂看看
又高又尖的哥特教堂是如何建造的
傻子的圣经
耶稣受难和复活的故事
诺亚方舟的故事
有趣的日常生活
教堂内外的雕刻故事
“有性格”的哥特建筑
哥特风格对世俗建筑的影响
石头的史书
第四章 十字之争(文艺复兴建筑)
拉长?锯短?:圣彼得大教堂的较量
跨越阿尔卑斯山脉:文艺复兴的流传
第五章 奇形怪状的珍珠和路易十四的花园(巴洛克和古典主义)
手法主义
巴洛克和天主教
震撼人心的戏剧演出:巴洛克的追求
多才多艺的巴洛克建筑师
巴洛克的传播
路易十四的花园
洛可可
第六章 各领风骚(古典的浪漫主义)
下篇
第七章 龙之地(中国建筑)
“墙倒屋不倒”
中国建筑的三段式——头、身体和脚
斗棋
“大院套小院”
紫禁城里的宫殿
从皇城到边关
丝绸之路上的驼队带来了佛教
佛寺与佛殿
西藏与云南地区的佛寺
园林
第八章 樱花飘落(日本建筑)
中国的影响
本土文化的繁荣
茶室
“枯山水”
第九章 法老的陵墓(埃及建筑)
第十章 圣地佛陀(印度及其邻近国家)
佛教的■堵坡
印度教的“庙山”
耆那教的“软石头”雕刻
吴哥窟和婆罗浮屠
第十一章 土生土长(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建筑)
高台扪星辰
彩色的凸堡城门
五腿兽
大流士皇帝的帕赛玻里斯皇宫。
第十二章 沙漠中的奇葩(伊斯兰的世界)
信仰的入口——伊斯兰的清真寺
伊斯兰的宫殿
伊斯兰的陵墓
阿拉伯人的拱券和装饰
参考书目
中外文名称(部分)索引表
后记
城邦以一个城市或多个城市为中心,控制着通往海岸的狭窄地段,为了应付频繁的战争,中心城市依山丘而建。山丘上有坚固的防御,是城市的财库、粮库和战时的堡垒,因此又叫作卫城。在希腊北部贵族统治的城邦,卫城上最重要的建筑是贵族府第;而在那些沿海的民主城邦,城邦保护神的神庙取代了贵族的府邸。卫城的山脚下,另立一区,多建设大型公共设施,满足居民的公众生活需要,如会议大厅、广场、剧场、运动场、商业街等。大片的私人住宅区散布在卫城和公共建筑区的周围。不同的城市区域承担着不同的城市功能,被城市统一管理。
在城市中,神庙、公共建筑和广场是最重要的,住宅则狭小而简朴。因为市民留在家里的时间不多,大部分时间都汇聚在阳光明媚的户外,参与丰富多彩的公众生活。他们结队上卫城朝拜保护神的神庙,祈祷和欢庆战争胜利;在会议大厅外的广场聚会,商讨辩论城邦的事务;闲暇时看戏、运动和逛街。因此,城市营造中最受关注、花费力气最大的是神庙和为市民服务的林林总总的公共建筑;而对神庙和公共建筑的刻画,最上心的又是它们在阳光下的样子,亦即建筑的外部形体。由于环境和本地建筑材料的特点,这里的居民选择圆柱作为他们镂刻建筑的手段,其基本单元是一根柱子连着它下面的基座与上面的檐部。
希腊的建筑是柱子的建筑。在地中海的蓝天白云下,“阳光追逐着柱影,在澄净无瑕的柱身上流动回旋”。
雅典卫城是希腊柱子建筑最成熟、最杰出的代表。用两种希腊的主要柱式建造起来——多立克式和爱奥尼式。
多立克柱式是最早出现的。传说仙女奥尔赛斯的儿子多鲁斯在古城阿尔戈斯用这样的式样建了一座神庙。后来,雅典人征服了亚细亚,想在那儿为阿波罗造神庙。那时候,虽然有了多立克柱的样子,但还没有定下它的比例。什么样的比例最美丽呢?雅典人试着测量自己的脚长,把它和身子来比较。测量的结果是:男子的脚长是身长的六分之一。于是,就把同样的情形搬用到柱子上来,以柱身下部粗细尺寸的六倍作为柱子的高度。这样,多立克式柱子就在建筑物上开始显出男子身体比例的刚劲和优美。
建狄安娜女神庙的时候,他们想换一种新的样子,于是模仿了女子的窈窕。先是把柱子的粗细做成高度的八分之一,使柱子显得更为高挑。而后在柱下部安上状如靴子的凸线脚,柱头左右垂以卷蔓,仿佛时尚女子卷曲的头发,柱头颈下装饰着花带,柱身上镂刻出细密的纵向凹槽,恰如女子细密、柔和的衣褶一般。
这样,就以完全不同的两种方式设计了柱子:一种是没有装饰的赤裸裸的男性姿态,一种是有装饰的窈窕高挑的女性姿态。后来的人们愈加喜好优雅秀丽,便确定了柱子直径七倍的大小为多立克式柱子的高度,九倍为爱奥尼式。
P14-15
从德累斯顿乘火车到维也纳去,同坐一个小包厢的是一位医生。送我上车的朋友向她托付了几句,她就一路陪我聊建筑。她对欧洲建筑历史的知识,既丰富又深刻,使我十分吃惊。路过布拉格和布达佩斯,她给我讲这两个城市的历史和建筑,娓娓道来,简直是专业水平。我终于忍不住,问她是不是有建筑学界的朋友,或者家里有什么人在建筑学界工作。她嫣然一笑,说:在德国,甚至在整个欧洲,一个人要懂得建筑艺术和它的历史,就像要懂得音乐、美术和诗歌一样,是每个人的基本文化素养。
这位医生的话帮我确信,欧洲人把古建筑遗产保护得那么精心,一丝不苟,新建筑的设计又那么素雅和谐而且富有创制,就因为欧洲人的文化水平普遍地高。他们懂得文化的价值,尊重文化的价值。
于是我记忆中的场景一幅一幅闪现出来。第一幅,在雅典卫城,在罗马斗兽场,在巴黎圣母院,还有别的历史场所,经常见到小青年们三五个人结伴,一个走在前面,背包上摊开一本书,一个边走边朗读那本书,另外几个跟着听,东张西望地看。第二幅,一批义一批小孩子,胸前挂着卡片,上面有他们的名字和地址,在广场里,在古建筑前,围在一起,听老师指指点点给他们现场讲课,暂停调皮,眼睛里透着惊喜。第三幅,几乎到处可以见到,老头老太们,互相搀扶着,找到他们熟悉的古迹,露出欣慰的笑容,显然是在重温多少年前在这里得到的知识,受到的启示和引发出来的对人类伟大创造精神和力量的敬畏之忱。
我也想起,瓦萨里、歌德、拜伦、雨果、黑格尔、果戈里、拉斯金和温克尔曼们对建筑艺术的深刻理解和鲜活的阐释曾激动得我泪流双颊。他们的文字热情而又睿智,阔大而又丰满,使我油然而生一种责任心和使命感,要为这个世界增添一点点美好的东西。
我相信,那位医生一定也曾经在光辉的建筑成就前听过老师的课,读过那些先哲们的书。我羡慕她。
于是,二十年来,我一直希望我们的国家也能对年青人普及建筑艺术教育,相信这是提高我们民族整体文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1990年代以来,我们国家的古建筑遗产遭到越来越猛烈的野蛮破坏,我们城市的新建设则充满了趋时的抄袭之作。忧心的朋友们谴责过急功近利的长官们和建筑师们,更谴责过惟利是图的房地产投机商。但似乎没有什么力量能改变现状。一个共同的结论是,根本的办法在于提高我们民族的文化水平,虽然这办法短期内难以见效。
我因此更加希望我们的各级学校教育不要太过于功利化和技术化,要承担起培养有人文修养的青年一代的责任。
因此,听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开设了一门全校选修课“建筑艺术欣赏”,我十分钦佩。更高兴的是第一个讲授这门课程的是刘丹,我的好朋友和合作者。不过,我又替刘丹捏一把汗,在那所追求更新、更快、更高的大学里,讲最古老又最沉重的建筑,恐怕费力不讨好罢。
刘丹是个非常开朗的人,肚子里不藏话,有喜报喜,有苦诉苦。开课不久,她打来电话,笑呵呵地告诉我,讲课很受欢迎。后来她来了一趟,说上第二堂课的时候,教室门口和过道上都挤满了要求听课的学生,不得不临时换到一问可容两百多人的大教室里去。下课的时候,全体学生鼓掌两次。我这才放下心,跟她一起乐。我不但高兴她的成功,而且高兴年轻人那么热烈地追求人文知识。
过了两年,刘丹把她讲课的内容精炼了一下,写成了这本《世界建筑艺术之旅》,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我看了这本书,十分喜欢,它无疑是一本普及建筑艺术知识、培养人文精神的好书,又非常及时。
看得出来,这本书写得很认真。一是视野开阔,把几千年的人类建筑活动放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力求多方位地叙述建筑风格的发生、发展和代谢。既讲艺术也讲技术,既讲物也讲造物的人。二是图片多而精致。讲解建筑不能没有图片而只靠文字,建筑书从本性来说就必须是图文并茂的。三是文笔优美,引人爱读,这是普及性读物必须有的品质。
刘丹说过:“作为一名教师,我惟一的追求就是讲好每一堂课。”她是用同样的精神来写这本书的每一章一节的。
陈志华
2004年8月28日
28届奥运会结束之日
学了建筑史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因为可以炫耀。三二友朋把臂同游的时候,所到之处,建筑常常是众多风景名胜之地的主角。万一再碰到有人不慎问你一句房子的来历与风格,甚或立在庭院中的雕像是谁,恰好你又知道的话,那么心里是不免有些得意的。最着紧的是,这些个厚重方正的石墙、或大或小的庭院、神情各异的雕像,仿如和你有了共谋。在余下的时间里,你和它于指尖处、眼神间,不为人知地密密倾谈去,共享着这份共谋的默契和亲切。
建筑是会说话的,它有自己的故事。小时候我们就听长城的石头讲过孟姜女寻夫的故事,还有汉家兵马与匈奴铁骑在它身前身后的血肉厮杀。长大了以后,学会了在“地图”上游走,建筑的花花世界,自是奇花异草、峰峦叠嶂,故事也是越听越多了:凡尔赛宫和“太阳王”路易十四、角斗场和斯巴达克斯……这个世界在建筑的瓦砾、石块中被一层层地铺展开去,如此的广袤、浩瀚,如此的神秘、辽远,心容不下,脚走不出。一时乎拥有这全部的广袤,一时又觉得自己渺小得如其中的一粒砂石,一种奇怪的愉悦和惆怅,终使化作一个轻轻的叹息。这就是我喜欢建筑史的原因。实话说,这个愉悦并不能果腹,但它使世界变得更大。
陈志华教授是我的老师,从上大学伊始一直到如今。我的建筑史知识大半是从陈老师那里获得的。陈老师讲建筑极富感染力,皆因胸中丘壑万千之故,讲来勃勃沛沛,纵横开合,而又顺手拈来,他的课是我和同学们最不舍得也最不敢错过的课。以后接着读书,随导师何培斌教授从事建筑的多学科交叉研究,何老师宽广的研究视野和敏锐的洞察力进一步拓展和影响了我的建筑观,使我对建筑的多重属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2001年从香港读书回来,正逢陈志华老师撰写《外国古建筑二十讲》,我负责其中的配图工作,借着这个机会再一次加深重构了外国建筑史的知识构架。从北非的皇宫到南亚的佛塔,从园林水景到民间小筑,陈老师的文字和故事在我的脑海中烙印得如此之深,以致成了固有的影像。配图工作完成后,恰逢受到法国梅耶基金会和葡萄牙东方基金会的邀请去欧洲访学,我借着这个机会陆陆续续在欧洲游历了大半年。这大半年的游走亲眼看到了以往听了多少遍、读了多少遍的实物,套用一句老话“百闻不如一见”,而一见即惊心。置身于阿尔罕伯拉宫的瞬间,佛说的“大欢喜”大概就是她了,一种惊人的美丽实实在在地让我在这一个凝固的瞬息忘记了一切的哀愁、痛苦、悲伤和忧虑,甚至忘记了身外的这个世界。游历的结果是几千张照片和幻灯,以及因游走太烈而在以后的数月内不想再看见地图。虽说以前也走过日本和东南亚,但以这次的感受最深、触动最大,犹如浓缩的膏汁,还需我在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慢慢去解化和含嚼。
现如今的建筑界日益关注建筑和社会的关系,从认为建筑是社会活动的舞台,是社会性的艺术,逐步发展到认为建筑是社会、文化外显的形态。欣赏一种建筑,要自欣赏一个社会及其文化开始才成。这种对建筑与社会关系的认识或说对建筑自身内涵的探究,是建筑研究的长足进步。但是,既是物化,就有形态,感知和认知既分离又切切交融。当我们面对美丽的西施和罗敷时,不妨先“下担捋髭”、“忘犁”“忘锄”,不见得先要忙着找出“美丽”的理由。建筑就是这样一个真实的“物”。它有自己的眉眼、比例,有自己的浓淡、韵致,无论建造的前因后果如何,它已是如此这般地直昂昂地站在那里了,当你直面它的时候,总由得你去喜爱、厌恶,赞叹、鄙夷。我们从建筑的“东”走到建筑的“西”,从建筑的“外在眉眼”走到“内在的社会性格”,同时拥有感性和理性,这个世界才会豁然开朗。这就是本书收纳了600多张图片的原因。我希望它能成为建筑的连环画,依靠建筑自身视觉的冲击力来展示和讲述自己,图旁小注起到进一步解释和补充的作用。但是,碍于有限的图片资料和我有限的建筑史知识,这个工作做得不够理想,还请读者原宥。希望能在今后不断的努力中,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把建筑连环画画得更好。
在此书付梓之际,首先衷心感谢建工出版社王莉慧编辑为本书的出版所付出的巨大心血和努力。感谢美术编辑和校对编辑的辛苦工作,尤其在北京烈日炎炎的褥夏之时。感谢我的父母,他们是本书最早的读者,目前正兴致勃勃地计划明年的欧洲之旅,感谢他们对我这个导游信心十足。最后,感谢我的爱人陈念众,他始终如一的支持、鼓励和爱护是我旅途、工作中念念在兹的动力。
我真诚地希望能和读者共同分享建筑的快乐。预祝大家的“建筑之旅”愉快!
刘丹
200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