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新晓等编著的这本《生态水文学前沿(精)》立足于国际生态水文学科前沿,组织国内外长期从事生态水文学科研、教学和生产管理的第一线科技工作者对最新研究成果整理总结,系统地阐述了当今生态水文学最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全书共有10个前沿专题,包括:区域环境变化的水文生态响应;湿地生态系统水文生态过程;河流生态系统水文生态过程;森林植被对流域径流的影响;生态水文模型参数敏感性和不确定性分析;降雨径流水文模型;流域生态水文过程模拟原理与方法;生态水文学稳定同位素技术应用原理与方法;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氮-水耦合循环过程;森林生态系统水-碳耦合过程与机制等热点话题。
余新晓等编著的这本《生态水文学前沿(精)》立足于生态水文学最新理论研究和学科前沿,分别介绍了区域环境变化的水文生态响应、湿地生态系统水文生态过程、河流生态系统水文生态过程、森林植被对流域径流的影响等10个方面的内容,系统地阐述了当今生态水文学的新方法、新技术,为今后生态水文学的学科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本书可供生态水文学、林学、环境科学、地理科学等专业的研究、管理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丛书序
前言
第1章 区域环境变化的水文生态响应
1.1 引言
1.2 环境变化的水文生态响应
1.2.1 气候变化与植被变化的生态水文响应
1.2.2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生态水文响应
1.2.3 结语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湿地生态系统水文生态过程
2.1 引言
2.2 湿地水文生态过程的关键科学问题
2.2.1 湿地生态系统水文特征
2.2.2 湿地水文生态作用及反馈机制
2.2.3 环境变化对湿地水文的影响
2.3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3章 河流生态系统水文生态过程
3.1 引言
3.2 河流物理、化学、水文过程
3.2.1 水流的侵蚀、运输和再分配过程
3.2.2 陆地水的化学特征及溶液运输
3.2.3 河流基质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3.2.4 物理环境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3.3 河流生态过程
3.3.1 河流有机体及生态系统
3.3.2 河流的生产量
3.3.3 河流能量传输
3.3.4 养分动态及循环
3.4 重要河流生态学理论及研究前沿
3.4.1 养分螺旋
3.4.2 河流连续统概念
3.4.3 河流廊道
3.4.4 生态水力学
参考文献
第4章 森林植被对流域径流的影响
4.1 引言
4.2 相关研究的争议性结果
4.2.1 国内外研究进展
4.2.2 争议性结果
4.3 流域植被对流域径流的影响
4.3.1 相关理论原理
4.3.2 森林植被对流域蒸散发的影响
4.3.3 森林植被对流域径流的影响
4.4 模型讨论
4.4.1 相关模型
4.4.2 Zhang模型简介
4.5 讨论
参考文献
第5章 生态水文模型参数敏感性和不确定性分析
5.1 引言
5.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5.1.2 生态水文模型发展与应用前景
5.1.3 生态水文模型不确定性来源
5.1.4 生态水文模型不确定性分析的必要性
5.2 参数敏感性分析方法
5.2.1 敏感性分析方法分类
5.2.2 常用的敏感性分析方法
5.3 参数不确定性分析方法
5.4 参数优化分析方法
5.4.1 水文模型参数优化的主要特点
5.4.2 水文模型常用的优化方法
5.5 潮白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模拟
5.5.1 SWAT数据库的建立
5.5.2 基于DEM的水文参数的提取
5.5.3 参数灵敏度分析
5.5.4 参数率定及校核验证
5.6 结论与展望
5.6.1 主要结论
5.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第6章 降雨径流水文模型
6.1 引言
6.2 降雨径流模型构建
6.2.1 流域蒸散发计算
6.2.2 流域产流模型
6.2.3 流域汇流模型
6.3 新安江模型及其进展
6.3.1 引言
6.3.2 模型的结构、原理及模型中的差分误差处理
6.3.3 模型的参数和率定
6.3.4 模型应用实例
6.3.5 应用经验
6.3.6 新安江模型的其他形式
6.4 分布式水文模型及其进展
6.4.1 HMS模型的发展
6.4.2 地表水模块
6.4.3 土壤水模块
6.4.4 地下水模块
6.4.5 河流-地下水相互作用模块
6.4.6 次洪模拟实例
6.5 新安江模型与HMS模型的应用
6.5.1 新安江模型在淮河流域洪水预报中的应用
6.5.2 HMS模型在淮河流域水循环模拟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7章 流域生态水文过程模拟原理与方法
7.1 引言
7.2 遥感-三水源新安江产汇流模型
7.2.1 模型原理
7.2.2 产流计算
7.2.3 汇流计算
7.3 RS-DTVGM产汇流模型
7.3.1 DTVGM原理
7.3.2 DTVGM模型遥感驱动
7.3.3 RS-DTVGM模型结构
7.3.4 蒸散发计算
7.3.5 产流计算
7.3.6 汇流计算
7.3.7 模型参数获取
7.4 大尺度非点源污染模型
7.4.1 模型原理
7.4.2 模型优点及局限性分析
7.4.3 大尺度非点源污染模型修正
7.4.4 溶解态农村居民点、畜禽养殖计算
7.4.5 植被生长养分吸收计算
7.4.6 氮迁移计算
7.4.7 磷迁移计算
7.5 岸边带非点源污染控制模型
7.5.1 模型原理
7.5.2 岸边带对氮的控制效应
7.5.3 岸边带对磷的控制效应
7.6 土壤酸化空间信息模型
7.6.1 模型原理
7.6.2 模型实施
7.7 林植被营养元素循环空间信息模型
7.7.1 模型原理
7.7.2 模型实施
7.8 植被生态需水与农田耗水模型
7.8.1 植被生态需水与农田耗水计算原理
7.8.2 植被生态需水与农田耗水模型结构
7.9 森林生态效应评价模型
7.9.1 水土保持效益
7.9.2 森林保肥效益
7.9.3 森林固碳效益
7.9.4 森林涵养水源效益
第8章 生态水文学稳定同位素技术应用原理与方法
8.1 引言
8.1.1 同位素含义
8.1.2 同位素组成的表示方法
8.1.3 同位素分馏
8.1.4 同位素测量
8.2 2H和18O同位素在水循环过程中的应用
8.2.1 大气降水中的2H和18O
8.2.2 2H和18O在流域水循环中的应用
8.2.3 2H和18O在土壤-植物-大气系统水循环过程中的应用
8.3 13C和15N同位素在淡水生态系统有机物质示踪中的应用
8.3.1 淡水生态系统有机质13C和15N同位素的来源
8.3.2 13C和15N同位素在水生生物食物链和营养结构中的应用
8.4 15N和18O在淡水生态系统氮循环示踪的应用
8.4.1 淡水生态系统中氮素潜在来源的同位素特征
8.4.2 氮循环转化中的同位素分馏
8.4.3 15N和18O在水体硝态氮污染源示踪中的应用
8.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9章 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氮-水耦合循环过程
9.1 引言
9.1.1 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氮-水耦合循环理论基础
9.2 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氮-水耦合循环生物机制及其关键过程
9.2.1 森林生态系统碳-氮-水耦合循环的关键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过程
9.2.2 森林生态系统碳-氮-水耦合循环生物控制机制研究进展
9.3 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氮水循环耦合模型研究
9.3.1 模型介绍
9.3.2 模型构建与评价
9.4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10章 森林生态系统水-碳耦合过程与机制
10.1 引言
10.2 森林生态系统水-碳耦合循环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0.2.1 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水-碳耦合循环机制
10.2.2 典型森林生态系统水-碳耦合循环
10.2.3 研究区域尺度生态系统的碳-水循环耦合关系
10.2.4 全球尺度生态系统的碳-水耦合循环研究
10.3 森林生态系统水-碳耦合循环过程与模拟
10.3.1 森林生态系统水-碳耦合循环的基本过程
10.3.2 陆地生态系统碳-水耦合基本机制
10.3.3 森林生态系统水-碳耦合的模拟研究
10.4 森林生态系统水-碳耦合循环研究的技术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