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德意志精神漫游/蒲依子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作者 张辉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张辉先生通过细致甚至于繁琐的阅读,分析了横跨18、19以及20世纪的歌德的《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尼采的《查拉杜斯特拉如是说》以及黑塞的《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的著作,体会了这些著作中主人公之间无法停留的精神漫游,指出了歌德、尼采和黑塞之间的联系是一种无可回避的精神现实,即“现代人走的是一条下行路线”;同时也折射出现代人数百年的精神与生命轨迹。

目录

断念者之歌: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

 一、18世纪的精神无法停留?

 二、有限的人呀,能走多远?

 三、在现代,学习过懂得敬畏的生活

 四、漫游与固守:在绝望和崇拜之间

“下山”之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一、19世纪的希腊洞穴

 二、上帝之死是一种私人语言?

 三、市场上的登山宝训

 四、末人世界的活法

 五、埋葬过去的两种伎俩

 六、新的真理在心里破晓

 七、蛇与鹰:作为精神同伴

 附录:雷白韦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导言》

寻找自己的上帝: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一、两种精神,两个世界

 二、一个自由流浪者的怀疑

 三、这个人生不能没有爱欲

 四、寻找母亲与寻找上帝

试读章节

18世纪的精神无法停留?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一生的创作中,有一个现象似乎需要特别重视,那就是,有两部作品他是用了差不多一生时间来交叉完成的。这两部作品,一部是《浮士德》,另一部则是《威廉·麦斯特》。前者构思和写作的时间超过60年(1768—1832),而后者也先后延续了52年之久(1777—1829)才全部与读者见面。

这仅仅是一种巧合吗?还是有什么不得不面对的共同问题,迫使歌德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

我们首先注意到,《威廉·麦斯特》的第二部(即《漫游时代》)与《浮士德》有酷似的叙述起点乃至叙述框架。因为所有的故事都建立在一个类似的约定基础之上,都与《约伯记》有某种内在联系。

《浮士德》中,浮士德博士曾向魔鬼靡菲斯特(Mephistopheles)发誓:

只要我一旦躺在逍遥榻上偷安,

那我的一切便已算完!

你可以用种种巧语花言,

使我欣然自满,

你可以以享受将我欺骗——

那就是我最后的一天!

我敢和你打赌这点!

假如我对某一瞬间说:

请停留一下,你真美呀!

那你尽可以将我枷锁!

我甘愿把自己销毁!

那时我的丧钟响了,

你的服务便一笔勾销;

时钟停止,指针落掉,

我在世的时间便算完了。

而威廉的誓约,则发生在他个人与一个团体之间。《漫游时代》的开头,刚刚踏上旅程的威廉在山巅之上给娜塔丽亚的信中这样写道:“我的生活注定了要游历四方。我必须执行一个漫游者的独特使命,经受人生对我的一切考验。(Mein Leben soil eine Wanderschaft werden.Sonderbare PfliChten des Wanderers habe ich auszueben und ganz eigene Pruefungen ZU bestehen.)”而之所以有这样一段不同寻常的游历,是因为威廉向塔楼兄弟会立下了誓约,“有一条特殊的规定必须遵守,那就是:在任何地方不得停留三天以上,离开的地方在一年内不准再去” (第154页),甚至“不能在一间房子里住到三天以上”(第6页),也“无权解释这个特殊规定的原因”(第154页)。

都是永不停留的誓言,又都有着显而易见的共同思想来源,歌德为什么要把同一个故事写上两遍?他是不是有什么深意?

都说歌德的思想是对康德哲学的天才呼应,或者是以希腊理想中和了浪漫主义,再不就是“近代德意志的精神存在就源于他的作品”;可又有人说,歌德的出现是“一个通过复归自然、通过上升到文艺复兴的自然状态来克服18世纪的巨大尝试,该世纪的一种自我克服”。这位狂飙突进的领袖人物,究竟要在什么意义上克服他自己的世纪?

更准确地说,应该是歌德既鲜明地向我们展现了他的时代,又试图通过曲折的表达对他的时代有所批判和克服,二者彼此呼应。换言之,歌德既是一般人们所说的时代的弄潮儿,同时又是他的时代的叛逆者或者高明的医生。具体体现在作品中,则是他既高度赞扬自强不息、永远向前的浮士德精神,又同时看到这种一切向前看的现代逻辑可能存在的深刻问题。如果说,《浮士德》中与魔鬼的约定不能不使人想到否定的精神在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而非理性是其重要基础;那么,在《漫游时代》中,人与人的约定则具有更大的肯定色彩,冷静的理性和克制无疑是其主导力量。当《浮士德》将现代精神的发展推向了极端,比较而言,《漫游时代》就更倾向于在现代精神与古代精神之间保持更大的张力。

更进一步说,歌德之所以要用一生讲述两个表面看来有些相似的故事,其实正是为了从不同的侧面揭示现代人的共同宿命。一方面,无论是浮士德还是威廉,作为四海为家的漫游者,他们都是试图完全摆脱羁绊的自由的人,是狂飙突进时代的解放者;另一方面,他们又面临着巨大限制,不得不永远处于被迫行进之中无法停歇。总之,是生命历程中两个自由的旅人,却多少失去了前进的目的,向前走这个动作仿佛成了目的本身。

这样一来,我们就不能不看到威廉与浮士德所立誓约的假定性,或者说,这种永远不允许停留的现代逻辑的人为因素。歌德用一种隐微的言说方式,期望我们不要忘记过去,并深入思考历史进步的代价。借用一位现代哲人的话来说,歌德在他的时代也许已经颖悟到“进步已经成为问题——那些看起来进步的东西却通向深渊的边缘,因而必须思考与之不同的选择。”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更应该看到《漫游时代》对《浮士德》主题的巧妙补充与回应,以及它对时代精神的超越,对进步世界观的质疑。P.3-7

序言

1998年夏天,朋友许君即将负笈比利时之前,送给我几部欧洲电影,其中有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的《云上的日子》。那电影里有一个很简单的故事,说的是一帮抬尸工,有一次将尸体抬到一个山腰上,却莫名其妙地停下来不走了。雇主过来催促,工人回答说:“走得太快了,灵魂是要跟不上的。”

此后,每记起这个故事,就让我想起《曙光》(徐梵澄译为《朝霞》)一书的前言。想起尼采面对“急急忙忙、慌里慌张和让人喘不上气来的时代”,对“缓慢”和“不慌不忙”的强调,以及对“慢板”的爱好。

让我们也静下心来,宇斟句酌地看看这段有意思的文字吧

我们如此大张旗鼓和迫不及待地表明我们是什么人,我们想做什么,不想做什么,这又有什么必要呢?让我们还是从一个更伟大的高度俯视遥临冷眼旁观吧;让我们还是以一种低低的声音在我们之间说出它,以至只有我们自己听得到它,而任何其他人都听不到它、听不到我们吧;但是,最重要的,让我们还是不慌不忙地说出它吧……这篇前言是一篇迟到的前言,但并没有迟到太多一一毕竟,5年或者6年又算得了什么?这样的问题和这样的书是不能草率对待的;我们两者一一我以及我的书,都是慢板的爱好者。我过去是一个语文学家,也许现在仍然是一个语文学家,也就是说,一个咬文嚼字的教导者。这并不是没有意义的:结果我的写作也是字斟句酌。每写一个字都让“忙人”者流感到一次绝望,这现在不仅成了我的习惯,而且也成了我的爱好一一也许是一种恶毒的爱好?因为语文学是一门体面的艺术,要求于它的爱好者最重要的是:走到一边,闲下来,静下来和慢下来一一它是词的鉴赏和雕琢,需要的是小心翼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如果不能缓慢地取得什么东西,它就不能取得任何东西。但也正因为如此,它在今天比在其他任何时候都更为不可或缺;在一个“工作”的时代,在一个急急忙忙、慌里慌张和让人喘不过气的时代,在一个想要一下子“干掉一件事情”,干掉每一本旧的或新的著作的时代,这样一种艺术对我们来说不啻是沙漠中的清泉,甘美异常一一这种艺术并不在任何事情上立竿见影,但它教我们正确地阅读,即是说,教我们缓慢地、深入地、瞻前顾后地、批判地、开放地、明察秋毫地和体贴入微地进行阅读……我的耐心的朋友,本书需要的只是完美的读者和语文学家:请学会正确地阅读!……

这段文字给我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象:至少这个德国“超人”不是个“忙人”。否则,他不会想用明察秋毫、体贴入微的缓慢阅读——仅仅是阅读(!),来与一个想要一下子“干掉一件事情”,“干掉每一本旧的或新的著作的时代”相抗衡的。对于人们的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他似乎早已经有了心理准备,因此并不指望一个或两个五年计划就能带来什么根本的变化(“五年或六年又算得了什么?”);也不期望大张旗鼓、迫不及待地告诉别人,自己是什么人,想做什么或不想做什么。也许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与时代的距离,才能拥有一个独特的观察问题的角度,甚至“从一个更伟大的高度俯视遥临冷眼旁观”。也就是说,看到那些被人们忽视的、最本质的问题。

不过,如今的情形下,有多少人愿意接受尼采这个建议呢?有多少人愿意像语文学家那样小心翼翼一丝不苟,咬文嚼字般地去体会、去发现、去“取得什么东西”呢?或许,正因为听见尼采说“上帝死了”,人们已经不再相信有什么书值得那样翻来覆去读了又读了。无论是伟大作品还是低俗作品,无论是思想深邃的经典还是满足一时之需的文化快餐,似乎都不过是轻易写来并无微言大义。即使有,也很有可能是过度诠释的结果,或者是别人赋予的东西,因而也就没有什么大了不起,何妨草率对待呢?

况且,在一个“工作” 的时代,每个人都确实是太忙了。读书不是为了消遣就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或者甚至是为自己的某个观点多找一些佐证,花时间静下心来真正听听别人说了些什么,成本未免太高,不是“忙人者流”所愿意干的。重新思考歌德所说的那些虽然“被人思考过”却依然“值得思考”的问题,岂不是浪费有限的光阴?

很显然,以尼采的“恶毒”,他不可能看不到这一整套忙人逻辑。但是,他为什么依然要说:“让我们还是以一种低低的声音在我们之间说出它,以至只有我们自己听得到它,而任何其他人都听不到它、听不到我们”呢?我们是谁?是些什么样的人?尼采是在试图告诉我们,总有一些人(也许并不多)永远也不愿意做一个跟着时代潮流走的“忙人”,而更愿意学会像古代人那样“正确地阅读”吗?

如果尼采的判断正确,那么,这本小书就是写给这样的耐心的读者的。或者更准确地说,本书是作者学习“正确阅读”的一个尝试,甚至是学习正确思考和面对生活意义的尝试:一次由歌德、尼采和黑塞陪伴的精神漫游。

也正因为是精神漫游,所以尽管本书分析的三个文本分别横跨18、19以及20世纪,但笔者却绝不奢望用宏大叙事去表现时代精神。恰恰相反,透过那些伟大文字,本书更着力关心的是与显在的、同质性的时代氛围形成鲜明对照的思想因素和精神气质。于是,我选择了与《浮士德》相对的《威廉·麦斯特》,试图向歌德学习:在一个绝大多数人信仰不断“向前走”的时代如何同时关切永远“向上走”的问题。

而尼采的意义也不仅仅在于他向我们宣称了“上帝死了”这个现代事件,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作为我们时代“最堕落的人”,他思想的彻底性给他带来的灾难性后果。高贵的精神——向上的精神,如今必须直接面对市场与大众的庸常逻辑和平等主义的社会理想。在现代世界,还有什么比查拉图斯特拉与末人之间更尖锐的对立呢?

如果有,那就是每一个个体内心的矛盾与冲突了。但这种自我审问的能力实际上也非常稀缺了。与人们对现代精神的一般判断不同,黑塞的歌尔德蒙故事提醒我们注意,在一个人欲横流的时代,每一个活生生的现代人不是拥有了太多(希腊意义上的)爱欲,而恰恰是失去了爱欲。一种最本真的爱欲,即是追寻根本生活意义的能力。人们拥有的也许是歌尔德蒙那样的用身体“思考”、“写作”与谋生的、放荡而快活的生存形式,却失去了歌尔德蒙那样与其挚友纳尔齐斯、与纯粹精神进行永恒对话的能力。

无论如何,歌德、尼采和黑塞之间的联系并不是偶然的。至少,从他们那里,我们清楚地知道了一种无可回避的精神现实:现代人走的是一条下行路线。细致的阅读使我们看到,勇敢向前而又同时仰视伟大存在的、向上的精神,不得不转而向下,像查拉图斯特拉那样无奈地直面朽坏的世界,并最终走到一个尴尬的极端除了对自我的内省已一无所。这是一种思想逻辑,同时也部分折射了现代人数百年的精神与生命轨迹。

即使人们还在继续向前走,但已经越来越成为精神的侏儒,没有了生命的高度。如此下去,我们还能走向哪里?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3:0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