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将课程结构问题提升到课程基本原理的层面来反思。它突出了“课程结构的反思与重建”,分析了课程结构演变的历史与动因,尝试提出了“形式结构”和“实质结构”这两个新概念,探讨了课程功能及课程系统的进化在课程结构变革中的作用,概括了课程结构优化的实质、思路与具体框架,特别是深入分析了课程知识与人的意义关系、文化类型的完整性与课程结构改革,以及课程模式多样化及其实现机制等问题,为课程结构及其优化提供了一种性的理论阐释。
第一章 我们需要何种课程结构研究/1
第一节 课程结构研究的意义/2
一、两大课程原理及课程结构研究的理论意义/2
二、课程结构研究的现实意义/6
第二节 课程结构论的研究取向/11
一、力图构建课程论自己的课程结构“知识”/12
二、不回避课程价值问题/14
三、以原理分析为主/18
四、本研究的基本框架/19
第二章 历史告诉我们什么/20
第一节 学校课程结构之历史变迁/21
一、雏形分科课程的出现/23
二、科目本位课程的形成/26
三、科目本位课程的革新/27
四、整体优化课程的萌芽/32
五、在表象之后:课程结构变迁的动因与特性/33
第二节 课程结构思想之嬗变/44
一、“朦胧的意识”:从夸美纽斯到斯宾塞/45
二、“结构化的理想”:赫尔巴特主义与“中心统合法”/49
三、“初步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探索/51
四、反思与展望/61
第三章 对整体性课程结构观的追寻/6B
第一节 已有主要课程结构观的缺陷及超越之路/64
一、已有主要课程结构观的缺陷/64
二、超越之路:构建整体性课程结构观/67
第二节 课程结构的两种类型:形式结构和实质结构/69
一、两类论说之比较/69
二、“形式结构”与“实质结构”之界说/71
三、提出“实质结构”概念的意义/76
第三节 课程结构的三个层次:宏观、中观与微观/78
一、课程结构三层次的内涵/78
二、同时关注课程结构三层次的必要性/80
第四节 对课程结构的整体把握:“三层次-两类型”课程结构观/82
一、课程结构分析的整体框架/82
二、课程实质结构的三个层次/83
三、课程形式结构的三个层次/87
四、整体性课程结构观的特点/88
第五节 结语:准确理解课程结构/90
一、课程结构的内涵/91
二、课程结构应具有的特质/92
第四章 在课程结构与课程功能之间/97
第一节 课程功能:课程结构研究的必有话题/98
一、功能与课程功能/98
二、课程功能与课程价值/104
三、课程结构、课程功能与课程系统/106
第二节 从静态的观点看/107
一、课程结构对课程功能的决定作用/107
二、课程功能状况与课程结构的调整/118
第三节 从动态的观点看/119
一、“环境”与课程系统的进化/120
二、课程系统进化的历程及其启示/122
第五章 课程结构优化之路/126
第一节 方向在哪里/127
一、课程结构优化的实质/127
二、课程结构优化的标志/129
第二节 致力于整体思路的确立/130
一、历史的困惑与现实之困境/130
二、以实质结构研究为基础/132
三、以“结构-功能”的矛盾分析为突破口/135
第三节 一种框架性分析/139
一、宏观课程结构优化的基本框架/139
二、中观课程结构优化的基本框架/143
三、微观课程结构优化的基本框架/145
第四节 对若干根本问题的反思/148
一、文化的完整性与课程结构/148
二、课程知识与人的意义关系/188
三、教材结构优化的新思路/204
第六章 走向课程模式多样化/210
第一节 模式与课程模式/211
一、模式的“名”与“实”/211
二、课程模式的涵义与功能/216
三、课程结构与课程模式的关系/225
第二节 关注课程模式的表达、结构与生成/226
一、课程模式的表达/226
二、课程模式的内部构成/229
三、课程模式的生成方式与过程/233
四、“立交自主”课程模式:课程模式生成示例/236
第三节 课程模式多样化何以可能/243
一、历史与现实中的问题/243
二、课程模式多样化是办学模式多样化的内在机制/249
三、课程模式多样化的基础与依据/251
四、课程管理职能的转变与课程模式多样化的实现/252
第四节 对我国近年课程模式多样化的初步检讨/263
一、幼儿园课程模式多样化问题/263
二、小学课程模式多样化问题/275
三、初中课程模式多样化问题/282
四、普通高中课程模式多样化问题/285
附录一 作者提交给教育部的两个相关咨询报告/289
附录二 作者的相关研究项目及研究成果/329
参考文献/332
后记/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