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民族文化的记忆,重拾远逝的文化记忆,雅俗共赏,一览千年生活时尚,衣食住行,图文再现古代社会,走进古人的生活……本书将以历史遗存的图象和文物为主要线索,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辅以准确简洁、引人入胜的文字叙述,分门别类地描述中华民族先民的社会生活,让广大读者借助生动活泼的形式,了解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珍馐玉馔(古代饮食文化)/图说古代社会生活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王仁湘 |
出版社 | 凤凰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留住民族文化的记忆,重拾远逝的文化记忆,雅俗共赏,一览千年生活时尚,衣食住行,图文再现古代社会,走进古人的生活……本书将以历史遗存的图象和文物为主要线索,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辅以准确简洁、引人入胜的文字叙述,分门别类地描述中华民族先民的社会生活,让广大读者借助生动活泼的形式,了解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内容推荐 图说古代社会生活系列之一,本丛书内容涵盖古代社会、礼俗、日用和娱乐诸多方面,第一辑出版五种,分别涉及古代的服饰、饮食、居住、行路和游艺。各书将以历史遗存的图像和文物为主要线索,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辅之以准确简洁、引人入胜的文字叙述,分门别类地描述中华民族先民的社会生活,让广大读者借助生活活泼的形式,了解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目录 前言 写在前面的话 第一章 饮食之源 从渔猎到畜养 从采集到种植 从茹毛饮血到炮燔烹炙 陶烹的滋味 食具及进食方式 最早的酒酿 第二章 钟鸣鼎食 五毛、六畜 青铜之美与饕餮之谜 烹饪始祖 五味调和 食饮有道 九鼎八■ 饮食之礼 儒家的饮食思想 第三章 奢靡时世 西来美食 胡食风气 地下食案 汉代宴乐图 饼饵麦饭 庖厨图卷 举案齐眉 第四章 乱世食风 浆酒藿肉 莼羹鲈脍 岁时饮馔 仁浆义粟 耽酒名士与隐士 烹调有术 第五章 美酒盛世 盛世烧尾宴 选胜游宴 胡姬美酒 茶道 酒中三味 以食当 金樽银盏 分餐与会食 第六章 修身养性 酒楼食肆 羊大则美 毳饭与斫鲜会 厨娘本色 龙团凤饼 药膳 养身兼养性 第七章 味中乾坤 都下食事 御筵定规 菜系 蔬食与素食 红楼饮馔 知味者如是说 试读章节 家畜中的狗起源很早,它是由狼驯化的,开始是猎人们为提高狩猎效率培养的得力帮手。狗易于驯养,感觉灵敏,行动快速,能帮助猎人寻找和追捕野兽甚至保护猎人自己。中国大多数新石器时代遗址都有狗的遗骸出土,最早的距今有七八千年,属磁山、裴李岗和河姆渡文化。 不过,人们起初饲养最普遍的家畜还是猪,其年代与家狗基本同时。很多地区的新石器时代居民都有用猪随葬的习俗,其中甘肃永靖秦魏家的一座墓中出土了68块猪下颔骨,可以想见猪的圈养数量已相当可观,由此也可以窥出我们嗜食猪肉的传统有了多么久远的历史。 由于气候等自然地理条件的不同,中国南北方的家畜品种有一定差异。猪和狗南北都有,而且都是以猪为主,人们同时还制作过一些猪与狗的雕塑艺术品。其区别在北方有鸡,而南方则有水牛,也都有六千年以上的历史。过去一直认为中国家鸡引自印度,并不符合事实。稍晚一些,北方又成功驯化家马、家猫、家山羊和绵羊,属公元前三千年前后的龙山文化时期。南方是否还有更多的家畜,目前还没有找到更多的确切证据。 中国传统饲养的主要家畜,历来称为“六畜”,即马、牛、羊、鸡、犬、豕,这些在新石器时代都已驯化成功,饲养也比较普遍。到了殷商时代,猪、马和水牛等都有了相当好的品种。家畜驯养成功,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新的肉食来源,而且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力役,这反过来又推动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人类又掌握了对自然力新的支配权。在家畜驯养获得成功的同时,原始的种植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当男人们四出打猎之时,女人们也忙碌不停,纷纷到驻地附近采集果实。春去秋来,开花结果,这样年复一年无穷反复的规律,起初使人迷惑不解,但思考和探索早已开始了。大概是将吃剩的植物籽实扔在驻地附近,于是发芽、开花、结实,人们观察到一个完整的生长过程,收集到无意种出的果实。人类在这个基础上又有意地进行了无数次实验,也不知经过了多少代人的经验积累,终于他们不再感到惊奇,他们成功了,农业时代到来了。这个过程被现代科学家称之为“绿色革命”,这个革命的生力军无疑是妇女,妇女为人类创造了新的生机。 中国古代将农业的发明归功于神农氏(图1:7)。《白虎通义》说:“古之人,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新语·道基》也说:“至于神农,以为行虫走兽难以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当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这是说在禽兽不足以维持人们的生活时,神农发明农具,教人们根据天时地利进行种植,使谷物成为主要的生活来源。神农又称烈山氏、厉山氏,当然也是传说人物,被后世奉为农神。P10-11 序言 留住民族文化的记忆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诸子思想、唐宋诗词、坛庙宫观、陵墓石窟诸多无形、有形的文化遗产,我们至今引以自豪。但是文化作为弥漫整个社会的存在,除了有数的丰碑之外,更多则是体现在百姓的生活日用之中。先民习以为常的社会交往,家族生活,礼仪风俗,衣食住行,休闲游艺,无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智慧,而且通过世代相传,渗透到了中国人意识的深处。现代中国,虽然内经动乱与革命的冲击,外有西方强势文化的震撼,但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仍然残存于世,并不时再现于我们的生活。举当下文化时尚为例:电视中充斥着古装连续剧,出租车中在播讲传统评书,“唐装”忽如一夜春风,中小学飘荡着诵读古诗文的琅琅书声,宣扬侠义的金庸小说吸引着全球华人,白领丽人手袋中揣着《文化苦旅》。我们可以称颂它们改造世道人心的功用,也可以痛斥其间的伪诈、矫情和庸俗,但挥之不去的是传统的阴影。古人的生活,就是这样,或是正确,或是错误,不断地被现代人解读,进而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在纷繁文化世象的背后,毋庸讳言,传统文化在以功利为目的的强势文化冲击之下,又正在不断地被边缘化。如何留住民族文化的记忆,也许是我们面临的更为严峻的课题。闻一多先生早年诗作《祈祷》有如下的诗句:“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启示我,如何把记忆抱紧;请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哗。”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作为现代中国人所面临的困境。传统的道德观、价值观被怀疑,古典学问受到冷落,历史文化作品没有读者,传统技艺陆续失传。我们的社会,一面在大量制造假古董,一面却在不断地清除真正的历史遗存。人们可以为了子虚乌有的远祖或者八竿子搭不着的乡贤争得不可开交,却对许多有据可考的前辈置之不理。承载着古人生活与文化的历史遗物,在被作为商品进行价值衡量之后,或是身价倍增,成为僵死的文物,或是弃如敝屐,彻底淡出我们的视野。我们谴责拆毁北京城墙的荒唐举动,岂不知同样的悲剧几乎每天都在不同的地区上演。有识之士已经发出了抢救民间文化的呼吁,但声音是那样微弱。在许多现代人眼里,传统是沉重的负担,古人羁绊着今人迈进现代化的步伐。但是,现代化又是什么?如果失去了民族性,现代化能够带给我们心灵一个安身立命的归宿吗?时下纷繁的传统文化众生相,大概就是人们内心不安的流露吧。 有形的文化表征可以轻易地拭去,但流淌在我们血脉里的无形文化因子,却有一个漫长的衰变期。古人的生活已经化为历史陈迹,却又不时在今人的生活中显现灵光。我们编纂这套丛书,就是想重拾远逝的文化记忆,走进古人的生活。丛书内容涵盖古代社会、礼俗、日用和娱乐诸多方面,第一辑出版五种,分别涉及古代的服饰、饮食、居住、行路和游艺。各书将以历史遗存的图像和文物为主要线索,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辅之以准确简洁、引人入胜的文字叙述,分门别类地描述中华民族先民的社会生活,让广大读者借助生活活泼的形式,了解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无意评判古人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是非曲直,但也不仅仅是简单的罗列和鉴赏;我们希望从古人的生活中汲取智慧与营养,并将之转化为创造未来的资源与力量。 刘玉才 2002年3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