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塔桥、西敏寺、白金汉宫、大英博物馆、巴黎歌剧院、埃菲尔铁塔、凡尔塞宫、卢浮宫、香榭丽舍大道、蓬皮杜中心……伦敦和巴黎这两座历史悠久的欧洲城市当中到处都是这些充满艺术美感的完美建筑,本书深入介绍了这些知名古建筑的历史背景和相关轶事,挖掘出了这些建筑非同一般的艺术深度,也由此展现了欧洲的历史乃至绘画、雕塑、文学、戏剧等艺术领域的发展。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世界都市漫步(建筑文化伦敦巴黎) |
分类 |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
作者 | 曹炜编 |
出版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伦敦塔桥、西敏寺、白金汉宫、大英博物馆、巴黎歌剧院、埃菲尔铁塔、凡尔塞宫、卢浮宫、香榭丽舍大道、蓬皮杜中心……伦敦和巴黎这两座历史悠久的欧洲城市当中到处都是这些充满艺术美感的完美建筑,本书深入介绍了这些知名古建筑的历史背景和相关轶事,挖掘出了这些建筑非同一般的艺术深度,也由此展现了欧洲的历史乃至绘画、雕塑、文学、戏剧等艺术领域的发展。 内容推荐 作为西方近代文明的发源地,英国的伦敦和法国的巴黎在中世纪以后逐步崭露头角,宏观的王宫、教堂、博物馆、美术馆俯搭皆是。本书作者作为一为对建筑颇有研究的专家,详细介绍了这些知名古建筑的历史背景和相关轶事,这从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欧洲的历史乃至绘画、雕塑、文学、戏剧等艺术领域的发展。 目录 伦敦城 圣保罗大教堂 劳埃德大厦 伦敦大火纪念塔 伦敦塔 伦敦塔桥 西敏区 议会大厦 西敏寺 玛格丽特教堂 威斯敏斯特教堂 白金汉宫 索霍区 唐人街 特拉法尔加广场 国立美术馆和圣马丁教堂 大英博物馆 布鲁姆斯伯里 科芬区 科芬园 肯辛顿与骑士桥区 摄政区 泰晤士河区 城市掠影 布莱肯大楼 李奇蒙之家 弗里特大楼 伦敦周围各郡 温莎城堡 温莎小镇 塞纳河区 圣母院 拉丁区 先贤祠 卢森堡公园 埃菲尔铁塔区 埃菲尔铁塔 荣军院 香榭大道区 卢浮宫 骑兵竞技场凯旋门 协和广场凯旋门 香榭丽舍大道 拉·德芳斯 亚历山大三世桥 小皇宫博物馆 歌剧院区 巴黎歌剧院 马莱与巴士底区 蒙马特区 夏特莱与中央市场区 蓬皮杜中心 史特拉文斯基广场 市政厅 城市掠影 拉维莱特园区 布隆涅森林 马蒙丹莫奈美术馆 圣雅克塔 法兰西岛 凡尔塞宫 试读章节 Tower Bridge 伦敦塔桥 伦敦塔桥是泰晤士河上一座哥特式吊桥,这项维多利亚时代的壮丽工程是由琼斯爵士设计,并于1886年开始建造。桥身由四座塔形建筑物相连接,桥中间的两座塔高耸于泰晤士河上。当大型轮船通过时,桥面被吊起。1976年开始用现代化设备控制桥的吊起与合龙。现在万吨以上巨轮已很少进入伦敦,塔桥已不常开合了。 图片介绍: 抛开塔桥的哥特式外观,它的设计其实是极其现代化的。两座塔都有钢筋骨架包围在石头里面,用来建构其中的水利机械工程,支持每个重1OOO吨的桥臂。两边的桥拱依悬浮理论设计,桥面悬挂在大梁上(左图)。 现在,塔桥上的电梯可以把游客送到内设的博物馆,参观塔桥的各种资料和引擎机械室,在此可以看到当年开台桥面的两台巨大的饶煤锅炉、蒸汽机以及传动机构(右图),一直到1976年它们才被电力系统取代。 登上两个塔顶之间的空中走廊,可将泰晤士河两岸的风光尽收眼底(右页)。 伦敦塔桥于1886年开始建造,原本的设计是用来疏解市区其他大桥的交通拥挤情况。然而,它还是没能阻止许多大型船舰进入伦敦码头上游的停泊港。不过,哥特式风格的伦敦塔桥本身也成为泰晤士河上一道绚丽的风景。 圣劳伦斯珠宝教堂 雷恩爵士自1670年起在伦敦城区共建造了51座教堂,赋予了该区连贯一致的建筑特点。其中19座教堂在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毁,另外9座随着时间的流逝已销声匿迹,圣劳伦斯珠宝教堂是至今仍保存下来的23座教堂之一,它的正立面是依照雷恩为圣保罗大教堂所作的原设计模型而建的。 圣玛格丽特·罗斯伯里 圣玛格丽特·罗斯伯里可谓新旧交融,在外部设计上,雷恩把方形尖塔放在穹顶之上,而在内部,长方形的中殿布满了精美的装饰,包括雕刻精美的墓床和屏风,由大麦秆组成的立柱与展翅欲飞的鹰原先是为圣徒伟人教堂建造的。祭坛后的装饰屏风、领圣餐的围栏和洗礼盆均来自圣奥拉维旧珠宝教堂。 圣史蒂芬·沃尔布鲁克教堂 坐落在伦敦大火纪念塔西面的以穹顶为中心的圣史蒂芬·沃尔布鲁克教堂是雷恩于1672年至1679年问设计建造的。华丽的圆顶下,以奶油色的石块营建出对称完美的平和天堂,壮观雄伟的圣堂的雕刻,则由亨利·摩尔(Henry Moore,1898一1986)亲自负责。 圣玛丽艾比教堂 为圣玛丽艾比教堂作室内设计的时候,雷恩把他最有才华的朋友召集在一起,他们的作品时至今日也几乎没有改变。微隆的穹顶下是威廉·斯诺的绘画,一些17世纪时伦敦城最精美的绘画保存了下来。教堂的荣耀是祭坛后的装饰屏风,这是伦敦城区内唯一由格瑞林·吉朋斯授权的东西。 西敏区 WESTMINSTER 王家宫殿白金汉宫、大黑帽红制服的禁卫军、金碧辉煌的议会大厦、深沉洪亮的大本钟……它们都见证了英国千年以来的王权历史。作为国家政治与王室的枢纽,威斯敏斯特区有着与商业性的伦敦城区截然不同的氛围。 议会大厦 House of Parliament 议会大厦的全名是威斯敏斯特宫(Palace of Westminster),原来的宫邸由忏悔者爱德华所建,1834年发生大火后,巴里爵士(Sir Charles Barry)和普金(Augustus Pugin)设计兴建了这栋雄伟的哥特式建筑,是英国浪漫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品。整个议会大厦占地3万平方米,全长300米。共有1200个房间,走廊长度共计2英里(约3.2公里),有100个楼梯间,11个庭院。许多哥特式的尖顶组合在一起,形成壮丽的天际线。 巨大而华丽的大本钟位于议会大厦的北角,高96米,四个钟面直径均为23英尺(约7米),时针长9英尺(约2.7米),分针长14英尺(约4.3米),重14吨,是伦敦市的标志以及英国政府的象征。大本钟从1859年5月31日起就开始为伦敦城报时,根据格林威治时间每隔一小时就敲响一次,其铿锵沉重的声音可传至十几公里之外。夜晚,大钟在灯光的照耀下,静静地浮在夜空中,从对岸观望更觉壮观。 西敏寺 Westminster Abbey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Westminster Abbey)是世界上最巍峨壮丽的教堂之一,也是世界上最著名建筑之一,它的本义是西部大教堂的意思,因此又称西敏寺。它不仅是伦敦最大、最美的哥特式教堂,也是英国政治、宗教和君主政体在生活中同时并存的地方。大教堂始建于1050年,之后经历了多次的拆掉、重建,今天我们看到的主要是亨利三世始于1245年的庞大修建计划的产物。 序言 历史与建筑文化 要研究伦敦、巴黎这两座西欧城市的建筑,首先让我们简单了解一下西方建筑史的演变过程。 公元前3400年到公元前900年,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人创造了古埃及文明。古埃及人用石材建造皇帝的陵墓和神庙,留下了由天然石块筑成的巨大的纪念性的建筑物,最典型的作品就是金字塔。 到了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爱琴海域的古希腊文明留下的建筑物完美地将朴素的形式、与人体活动相适应的尺度,以及与材料和施工相适应的装饰结合在一起。经过几个世纪的反复推敲、琢磨,终于达到了精细八微的境地。雅典卫城便是其中的典范。 在接下来的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4世纪,拱券技术成为古罗马建筑的最大特色、最大成就。古罗马时期的公共建筑类型众多,形制发达,样式和手法很丰富,结构水平高,对后世的欧洲甚至全世界的建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剧场、斗兽场和万神庙是这一时期的名作。 4世纪后,欧洲进人中世纪的封建时期。这一阶段,以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为代表的拜占庭(Byzantine)建筑,继承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遗产,同时又汲取了阿尔美尼亚、波斯、叙利亚、巴勒斯坦、阿拉伯等国家东方文化的影响,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创造了卓越的建筑体系。 伦敦、巴黎的现存建筑多是这时期之后建造的,所以我们也从这里开始将两地的建筑进行比较。不难发现,虽然都是西欧大都会,但这两座城市在建筑风格、文化传统以及民俗风土等方面依然大相径庭,而造成这种差异的因素是极其复杂和微妙的。 1O至12世纪,以教堂为代表的西欧建筑得名“罗马风” (Romanesque)建筑。在英国,罗马风建筑被称为诺曼风格。1066年,威廉一世击败了盎格鲁撒克逊军队,来自法国的诺曼人改变了不列颠。国王修筑了不少古拙、敦实的诺曼风格的城堡,包括著名的温莎城堡,还有伦敦塔的核心部分白塔。 12至13世纪,西欧建筑又挺立起一个新的高峰,在技术和艺术上都成就卓越而且具有非常强烈的独特性,这就是哥特建筑(Gothic Archltecture)。以巴黎圣母院为代表的哥特式主教堂高高耸立在城市上空,四周匍匐着低矮的民居和店铺,市民们早已习惯将自身一切的生老病死都与主教堂联系在一起,除了宗教信仰,教堂还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期望和爱。 15世纪中叶,百年战争结束后,法国的城市得以重新发展,产生了新兴的中产阶级,为自己的经济利益要求消除封建领主纷立的局面。在他们的支持下,国王统一了全国,王权逐渐加强。法国的君王们受到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结合美观和实用的都市设计概念影响,开始关心城市规划。热衷艺术的弗朗索瓦一世重新翻修了卢浮宫,在枫丹白露等地建造了辉煌的城堡,并且规划了许多道路。这些建筑物将文艺复兴艺术与法兰西独有的浪漫气质融为一体,显得更加轻快、雅致。 今天耸立在伦敦市中最浪漫、最雄伟的建筑,大多建于1485年到1603年的都铎王朝(Tudor)。都铎式建筑坚固大方,西敏寺亨利七世礼拜堂、汉普顿宫等都是极佳的样本,优雅地流传了500余年。而乡村住宅则继续沿用中世纪的半露木构式(half—timber)。值得一提的是,英国的庄园别墅,多采用极具开放性的外庭式样式。这或许因为英国是位于欧洲大陆西北外海上的列岛,在航海技术尚不发达的中古时期相对安全的缘故。 到了17世纪中叶路易十四统治时期,王权演变成绝对君权,由此产生了服务于国王和宫廷贵族的古典主义的宫廷文化。古典主义建筑讲究布局的逻辑条理,构图的几何性和统一性,风格纯正简洁含蓄高雅,不做过多的装饰。这些规范和理论不但在各种建筑中普遍应用,而且也成为城市规划和园林布局的基本原则,图解着以君主为中心的封建等级制的社会秩序。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凡尔赛宫。 当法国实施君主绝对统治的时期,狭窄的英吉利海峡的另一边正发生着资产阶级革命。在历时半个世纪的漫长过程中,反复交替上演着战争,共和、专政、复辟和妥协。君王与民主,革命与反革命,天主教和新教,很多人在其中朝秦暮楚,摇摆不定。圣保罗大教堂曲折的重建过程,细致地刻画了那个无原则的年代,充分展现了那种动摇和妥协。这时的伦敦已经是世界金融中心,但城市杂乱无章,街道狭窄曲折,坑洼不平。正如狄更斯的小说中描写的那样:空气混浊的小酒馆里聚集着酒鬼,妓女、流浪汉,昏暗的街角仿佛随时会闪出乞丐和亡命之徒。1666年伦敦大火给伦敦城的改建提供了机遇,也给房地产投机者提供了商机。这期间成批建造的联排式民居采用定型的标准设计,用红砖砌墙,灰白色的石材作细部,经济实惠。 18世纪末,经过长期酝酿的法国大革命终于爆发。正如英国建筑以平凡、模棱两可反映了那场反复无常的革命,此时法国的建筑则以鲜明的理论和强烈表现力的创作,忠实记录了这场轰轰烈烈的民主革命。建筑师们趋向于向古罗马的文化遗产和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学习,从而来强调共和国的政治特色,这种新倾向就叫。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al revivalism),代表作品就是先贤祠。 政变英雄拿破仑将这场古典主义复古运动推向最高潮。他于1799年被封为第一执政后建立了军事独裁,迅速地将法国转变成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国家。凭借强势的军事手段不断吞并其他国家,使法国成为欧洲的中心。他于1804年自行加冕后,立即着手在首都留下他的王家印记。在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统帅无疑是古罗马的恺撒大帝,自比罗马皇帝的拿破仑怀着对古罗马文化的崇拜,建造了各种宏伟的纪念性建筑:大小凯旋门,玛德莲教堂以及旺道姆广场上的雄狮柱。这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又称为“帝国风格”,对19世纪欧洲建筑的影响很大。 起源于法国的新古典主义,又名古典复兴,或者分别叫希腊复兴和罗马复兴。因为这时的英国正与法国作战(最终由威灵顿公爵率兵战胜了波拿巴),为了对抗拿破仑喜爱的罗马风格,希腊复兴成为英国主要的建筑风格,大英博物馆就是代表作之一。古典复兴在英国的另一种表现就是维多利亚时期的哥特复兴,其中最典型的就是1835年由查尔斯 巴里和奥古斯都-普金设计的议会大厦。 至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和民主革命在欧洲大多数国家已经完成,需要建造大量在功能和规模上都史无前例的新类型的建筑,例如火车站,大型公共图书馆和剧院等。虽然早在17世纪初建造的剧院已经有了多层包厢的观众厅,但深受拿破仑三世宠爱的加尼埃设计的巴黎歌剧院在整体配置上更加完善。而同新功能同样重要的是,新型建筑材料的使用。作为工业革命的发祥地,英国人早在1709年就尝试了熔铁方式,但铁构架和玻璃作为主要材料第一次被完美地运用在建筑上,则是l 851年为举办首届世界博览会在伦敦海德公园内建造的水晶宫。 同时,伦敦市中心的改造也在进行中,当然这项工程起初只涉及王室所有的202公顷丛林地。建筑师纳什在地段中央安置一个自然风致式园林,周围自由散布一些独立住宅和联排住宅,摄政公园和圣詹姆斯公园就是其成功的尝试。 30多年之后,拿破仑三世委托政务大臣奥斯曼男爵主持巴黎旧城的改造。为了缔造一个壮丽的帝国首都,提供大量舒适的住宅,促进商业、工业的发展及交通的便利,同时也企图借此摧毁自18世纪70年代屡屡发生平民起义的隐患,奥斯曼大刀阔斧地将曲曲折折的小街道完全清除,重新修筑宽敞干净的大道并规划城市格局,使其更便于管理和控制。从凯旋门辐射出去的12条大道就是改造工程的典型代表。毫无疑问,巴黎从此更适合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但法国也永远失去了一座充满中古风情魅力的城市。 20世纪初,伦救人口约为700万(巴黎为270万),是当时世界第一大城市。到了20至30年代,居住环境已经相当恶化,城市空间的过度拥挤,黑烟和大量的落尘让大批中产阶级居民迁往了郊外。从那时起,开始出现穿着黑西装、长风衣,手握长柄伞与手提箱的上班族,在周一至周五早晨搭乘火车或汽车涌八伦敦城区的情形。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伦敦饱受摧残,码头区和市区遭受的破坏最为严重。随着大批政治难民的涌八,兴建住宅成为战后建设的重点。在60年代土地开发的计划下,诞生了一批缺乏特色的建筑,古城中充斥着商用停车场及超级市场组成的综合大楼。70年代末80年代初,罗杰斯和福斯特等杰出的建筑大师提高了伦敦的国际地位。作为老牌的工业大国,英国建筑师运用铸铁的技能可算是举世无双,1978—1986年建造的劳埃德大厦将设施管道和结构都暴露在建筑外部,表面强烈的金属光泽让建筑看上去像一部机器,完美展示了工业时代的机械美,并由此开创高技派(Hi—Tech)建筑风格。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码头区重建计划的发展,市区老建筑得以重构,新的生机重新注入泰晤士河畔由于船运业衰退已经许久无人问津的地区。荒废的船坞用地重新改造成新的休闲设施和办公楼,破旧的仓库被改建成公寓。这项计划开了IR城改建的先河。世界各地的很多同类项目例如上海的新天地都纷纷效仿。 而20世纪的巴黎则以第一条地铁揭开了新世纪的序幕,艺术家、作家和音乐家都汇集在此,巴黎成为世界文化的首都。地铁是畅游巴黎最迅速的方式,而散布在城市各个角落的地铁车站也成为巴黎一道独特的风景。造型各异且易于识别的地铁入口成为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建筑家们展现自己才华的舞台。另外1899J~-巴黎世博会中,为纪念法国大革命100周年而建造的埃菲尔铁塔,成为当时规模最大而且最富创意的建筑。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新建筑技术和柯布西耶所创立的设计新概念开启了以线条和实用为主的现代主义(Modernism)。虽然巴黎很少有他的作品,但柯布西埃的影响力却是相当深远的。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法国开始了战后重建的“光荣的三十年”,经济有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增长。向来喜欢向传统的风俗习惯提出挑战的法国人投注大量资金建造新建筑。历任总统戴高乐、蓬皮杜、德斯坦、密特朗等人,都将大胆前卫的建筑视为赢得政绩的好手段。如今前往巴黎旅游的观光者再也无法忽略现代建筑,作为巴黎城市开发计划一部分的蓬皮杜中心、奥塞美术馆、扩建后的卢浮富吸引着潮水般的人群,而西北郊的卫星城拉德芳斯高楼林立,建筑造型新颖,成为现代巴黎的象征。在许多人眼里,巴黎城本身就是一座巨大而完整的艺术作品,是全世界最出色的城市之一,是最吸引人居住或旅游的地方,多元化的商机也使得城市愈加繁荣。 从这两座城市建筑的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出,政治体制或者说国家历史发展的进程,是影响建筑风格变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回顾英法两国的建筑史,不难发现无论是雷恩还是孟莎,柯布西耶、让努维尔还是罗杰斯、福斯特,英格兰和法兰西向来不缺乏世界级的建筑太师。但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或许英国人过于珍爱自己的历史,为了迎接新世纪的官方建筑千禧桥、千禧宫,虽然完全采用了新技术新风格,却均出自本国建筑师之手,似乎要以此维护首都建筑血统的纯正。就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查尔斯王储还广邀大众参与一个“古典主义对现代主义”的辩论·试图借此留住英伦三岛的文化精髓。看来时至今日,近代的英国人仍站在文化的十字路口上摇摆不定。反观巴黎,这个拥有众多名胜古迹的城市,在谨慎保持城市原貌的同时却从不排斥现代化建筑,而且更重视“人才引进”。于是丹麦的斯布姆列金森(拉德芳斯的大拱门)、英国的罗杰斯和意大利的皮亚诺(蓬皮杜中心)以及美籍华裔的贝幸铭(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等外籍建筑师均在巴黎的土地上留下了自己的杰作,各自用智慧的结晶装点着这座浪漫之都。 作为同样历史悠久的两座古城,伦敦和巴黎在古建筑和历史文物保护方面所作的工作及总结出的经验都值得世界其他城市借鉴。 如果要对英国的建筑作一番了解的话,伦敦无疑是最佳选择,这里保存着各种风格的建筑。伦敦受保护的建筑多达17000座,散布在城市的每个角落。除了宏伟的皇室宫殿、王家花园、大教堂,伦敦公共建筑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多如繁星的博物馆。通常博物馆和剧院本身就是优美的艺术品,每座建筑都诉说着伦敦的历史。 法国是世界上最早为保护文化遗产立法的国家,早在1913年就颁布了“保护历史古迹法”,通过法律形式,规定了保护范围、申请保护的行政程序以及在税收方面可享受的优惠政策等。1964年,法国文化部对法国文化遗产进行过一次大盘点,进入历史文物保护名册的古迹达4万多处。同时,必须考虑巴黎建成环境的文脉是巴黎的规划师、建筑师的必修课。多少年来,无论是改造旧建筑,还是建设新项目,有关部门都严格把关,不允许破坏城市的总体风格。 虽然巴黎的古建筑和文物宝藏保存得比任何其他的城市都好,但是作为一个国际城市,它仍然是不可替代的时尚之都。说起流行服饰和香水,尽管面临纽约、伦敦及米兰等地的挑战,巴黎始终保持着服饰行业中的龙头地位。香奈尔、迪奥和圣罗兰等浪漫华丽的品牌,依然清晰地展现着法国时尚的与众不同。而每年两度在卢浮宫这个独一无二的神奇舞台举行的时装秀更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云裳羽衣与流传千年的绘画雕塑交相辉映,着实让人叹为观止。而且巴黎的时尚是活生生触手可及的,坐在街头的露天酒吧和咖啡馆,可以看到过往的行人虽然不是个个都身穿昂贵的名牌成衣,但几乎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风格。 对巴黎人来说,咖啡馆在他们的生活中是个相当特殊的地方。他们在这里和朋友见面、讨论时事,也留心世界的变化。即使在高速的生活压力之下,巴黎人依然保留了生活情趣。法国人投在餐桌上的金钱,比其他花费更多,美食主义或称为吃喝的艺术和科学,不只是法国的全民娱乐,对他们来说,食物是生活的方式。 尽管有近6000家餐馆,伦敦的食物总是不能与法国大餐相提并论的,但除了餐馆,伦敦还有近5000家酒吧。这些酒吧主要分布在老建筑里,喜欢在晚饭后喝上一杯的伦敦市民在这里彻底松弛,高谈阔论,广交朋友。此外,1700座公园把伦敦装扮得绿意盎然。这些风景优美的公园以前都是皇室或贵族私有的园林或狩猎场,现在则是市民们周末休闲游憩的理想场所。 巴黎人的浪漫不羁和伦敦人的严谨沉稳,恐怕也是其各自城市建筑风貌形成的微妙因素之一,毕竟我们对建筑的最初体验是不同种类的房屋,是发生于其问的日常生活,是我们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基本理解。 两条古老的河流泰晤士河和塞纳河,孕育了两座伟大的城市伦敦和巴黎。无论是古朴的温莎堡、恢弘的凡尔赛宫,还是白金汉宫的禁卫军、蒙马特的街头艺术家,乃至伦敦西区剧院上演的韦伯名剧、巴黎香榭大道旁豪华餐厅的精致美食,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人文风土、审美意识等条件下,不同的文化产生出了不同种类的建筑。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