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试图回答四个问题:①什么是“消极作为”行为以及它的内容结构;②影响“消极作为”行为产生的主要因素;③“消极作为”行为的作用结果;④“消极作为”行为心理机制的构建。
本文首先搭建了“消极作为”行为的理论框架,对“消极作为”行为价值进行了定位,为“消极作为”行为的本土化维度构建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借助计划行为理论,提出了“消极作为”行为内涵结构的理论模型。其次对36名公共部门人员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运用扎根理论初步构建出中国情境下“消极作为”行为的内容维度。再次分别从制度层面、组织层面和个体层面对影响“消极作为”行为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接着,通过一个跨层次研究对“消极作为”行为的效应释放进行了探索和检验。最后对“消极作为”行为效应释放的心理机制进行了研究。
本研究主要基于计划行为理论从行为本质特征出发,结合管理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不同学科理论,以行为公共管理的视角系统分析了“消极作为”行为内容、结构及心理机制。研究结果发现:第一,“消极作为”行为主要是指基于态度不端、动机不纯、不想担当等主观原因而导致的在履职过程中出现的庸作为、慢作为、懒作为、消极作为等行为表现。主要包含“工作态度”、“工作动机”和“心理认知”三个维度;第二,基于“消极作为”的内容结构,研制了15个测量“消极作为”行为的题项;第三,从一个多层次的视角构建了“消极作为”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验证了制度压力、繁文缛节、中庸思想对“消极作为”行为产生显著地正向影响,心理安全感、公共服务动机、责任感对“消极作为”行为产生显著地负向影响;然后,通过一个跨层次研究验证了“消极作为”行为显著负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