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学精神:盛事不朽的异彩华章》:追求和谐,崇尚和美
见利思义,推己及人
兼容并蓄,一有容乃大
《中国古典文学精神:盛事不朽的异彩华章》主要内容简介:文学本质上是用来表达情感的。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固然不错,但古典文学和我们中的大部分人渐行渐远,却是一个民族的悲哀。群星闪耀的古典文学并不仅仅只是一个遥远而模糊的天幕,无论什么时代,如果我们愿意抬头仰望,我们会看到自己。
因为情感是相通的,一千年,一万年……
太古鸿蒙,奇葩绽放。远在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就开始萌芽。随着中国早期多元文化的相互融汇与壮大,黄河流域文明逐步占据了主导地位,进而引领中华文明的发展,中国文学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开始出现和形成的。至于文学有着一个怎样具体的产生过程,鲁迅先生有一个极具趣味的见解,他在《门外文谈》中说:
我想,人类是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需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
中国文学,就是在中国人的生存环境和文化语境中产生并成长起来的。“杭育杭育”,也就是“嗨哟嗨哟”,这些人们劳作时发出的号子,饱含着人的本能的生命力量和恢宏的审美气度。随着汉字的发明,专门从事文字记录和整理的人出现了,区分文学与非文学的意识慢慢加强,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创作逐渐成为人的创造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而那“杭育杭育”的生命感衍化为多姿多彩的形式,潜行于文学创作的深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