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以现代、理性的跟光审视古典思想的价值,以古典、浪漫的情怀反省现代性的混乱,为继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之后,对传统儒学,对道家、道教思想,对中国佛学,以及三者的相互问难与会通,均予全新诠释的又一简明而精到之作。 目录 先秦篇 导言:中国古典哲学的发源 一、传说时代的“帝”“皇”形象 二、殷商西周的“帝”“天”信仰 三、古典文明的最初结晶:六经 四、春秋时期的贵族风貌 五、平民崛起与战国之际的百家争鸣 第一章 孔盂原创儒家学说 一、精神文化的守护意识与开创精神 二、建基于“世间情”的独特视域 三、由“情”说“仁”与由“善”论“性” 四、缘“情”制“礼”与以“仁”行“政” 五、“人道”与“时命”的背离与理想人格的完善 六、孔孟原创儒家学说的思想史意义 第二章 老庄原创道家学说 一、“隐者”的身份与批判者的姿态 二、从对社会与文化的反省出发 三、宇宙论建构与老子回归自然的社会理想 四、“人间世”审视与庄子的荒诞意识和艺术人生 五、老庄原创道家学说的思想史意义 第三章 儒学的早期开展 一、《大学》:格物致知的理性走向 二、《中庸》:贯通“性”“命”的最初努力 三、宇宙论的引入与《易传》的成德论 第四章 名辩思潮的兴起与墨家学派 一、认知的不确定性与惠施的“合同异”说 二、认知的确定性与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 三、墨子的“三表法”与墨者的“名辩”学 第五章 荀子:下落现实的儒家 一、“正名”说与荀子的知识论 二、“天人相分”说与荀子的天道观 三、“性恶”说与社会的“同一化”趋向 四、“隆礼”观渗合的法治意识 五、“化性起伪”说显露的价值困顿 第六章 韩非子:法家思想的集成者 一、前期法家的强国追求与变法活动 二、韩非对《老子》的新释与“道”的术数化 三、从“性恶”说到阴冷的“法治”观 四、韩非的思想与秦王朝的兴亡 汉唐篇 导言:汉唐哲学的发展与三教(学)的交汇 第一章 儒学的复兴与董仲舒的“天人相与”说 第二章 遒家的新发展与魏晋玄学 第三章 道教的创建与道教哲学 第四章 佛教的传播与佛教哲学 宋元明清篇 导言:宋元明清时期的社会变迁与思想历程 第一章 周敦颐与张载的“气本论” …… 附 讲演录 后记 精彩页 先秦篇 第一章 孔孟原创儒家学说 儒家的创始人为孔子,光大者为孟子。 孔子,名丘(前551~前479年),祖先原为商朝贵族之后,但到孔子时已经没落。孔子中年时只在鲁国担任过短短几年的官员,终其一生实以授徒讲学为主。据说接受过他的教育的有三千多人,其中之出类拔萃者亦有七十余人。他创立的学说,后来被称为儒学。 孟子,名轲(约前372~前289年),生活与活动于孔子去世之后一百余年。师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学生学习儒术,对于孔子的思想领悟至深。中年也曾周游列国以求贯彻孔子的思想,然未能如愿。后来返归故里,亦以著书和授徒为优选快乐。 孔子的思想,主要见之于由其弟子整理而成的《论语》一书中,孟子则自著有《孟子》七篇。依我的看法,无孔子,孟子无所承继;无孟子,孔子无以弘发。故本章以孔孟合论。 一、精神文化的守护意识与开创精神 孔子生活与活动于春秋(前722~前476年)晚期。青年孔子对正在离去的贵族风貌,无疑是心仪的。孔子认为这种精神风貌是周朝一直承传的宝贵传统,所以他表示:“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是即把延续这一传统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及至战国中期之孟子,这一传统又已远去一百多年,孟子仍以“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予以守护。孟子对贵族性的精神风貌无疑也是向往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