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它能助你洞悉社区生活百态,探知广场深处不为人知的秘密,掌握先发制人的邻里沟通技巧,成为全单元很受欢迎的人。
◆它供应了家庭虫害防治、私占小区花坛的花木养护要诀、知了如何躲避捕食者和人类视线、什么地方可能遇见兔子等零学习负担的都市实用博物学知识。
◆它示范了如何做一个善于遐思的不孤独的漫步者。
◆它像等待遇见属于自己的风景那样,等待你发现它。 内容推荐 《蒙尘记》是夏佑至的第二部图文集。书里的图像和文字指向了一个城市地貌上富于意味的方位标识——上海中环,但事实上,那些表面上独异的空间,将我们引向了城市生活中更普遍的秘密:小区健身团体之间微妙的社交距离;公共空间规训着它的使用者的行为习惯;送走孩子的蔬菜摊主闹着情绪,会忘记对待生客与熟客的区分。从居所出发,这些观看和相遇看似漫无目的,实则捡拾并连缀起生活中那些本质性的存在。目光和思考消弭了城市有形与无形的边界——一些是由水杉、月桂和珊瑚树所构筑的边界,还有一些则是由麻木和沉默所构筑的。 目录 不是序\\春 踢毽子的人 夜跑记 谜之少女 养蚕记 六片树叶 寻宝记 医生和电梯 蒙尘记 冬 放风筝的人 捕鼠记 狗也老了 失聪记 猫怎么办 泰森 灭虫记 秋 中环村庄 买菜记 凉席与羊毛衫 就医记 街角球场 宜家食堂 游园记 夏 黄鼠狼 捉蝉记 油漆工与床垫 种花记 午餐特色幼儿园 理发记 电视时代 搬家记 也不是跋\\乐高城市 精彩页 踢毽子的人 早先小区里有个老师傅,长相很普通,刚退休的样子。只要不下雨,总能看见他在小区广场锻炼。他锻炼的方式特别:先是沉默不语地围着一根罗马柱转圈,边转边不断击掌,然后没有预兆地停下来,弯下腰,双掌撑地,人已经头下脚上倒立起来了。 双腿并拢竖直,双腿并拢弯曲,双腿分开,身体摇晃,周围的人以为他要结束倒立的时候,他突然迈开胳膊,走了起来。 用王小波的诗说,他走在空气中,走在寂静里……一直走到踢毽子的人群中去了。 倒立行走只是邻居们形形色色锻炼方式中的一种,也并不特别炫人耳目。初次看到他用手行走的时候,人们“咦”一声,表示惊异,后来就见惯不怪了。踢毽子的人见他走来,默默让开一个缺口,任由他穿过自己的领地,走到台阶前,以耸动的方式爬上台阶,回到他出发的那根罗马柱前,就像一个国王回到了自己的宝座上。 夏天,那群踢毽子的人总聚在广场角落里。人数在四到六人之间,有些邻居一时兴起加入进来,人数也不能超过七个。踢键子对空间有需求,七个人,是那个角落能够容纳的人数极限。这项运动的观赏性有一半来自声音:“嗒”地一声(鸡毛毽子笔直地踢上半空),“嗒”地一声(毽子飞出一条斜线),“笃”地一声(有人用肩膀停住了毽子),又急又快的一声“嗒”(踢到了脚尖),“哎呀”(其他人刻意压低的齐声惊呼),一短一长接连的“嗒…‘嗒”两声(有人连踢两脚,把毽子救回来),“哟”(一种小群体里特有的舒缓和心领神会的喝彩)。 踢毽子的人大多是老人。不过有些是明显的老人,有些是不明显的老人。老人不太做对肌肉拉伸能力要求太高的花式动作。毽子踢得优选的一位医生,个子不高但身材挺拔,虽然腰上胸前有了赘肉,动作仍然很敏捷。 打太极的音乐一响起,广场就自动清场了,孩子和狗不得入内。只有那群踢毽子的人坚持待在角落里。他们收缩了圈子,但绝不离场。场地小了,毽子飞行距离缩短,嗒嗒的声音更加密集。打太极的人上步也好,云手也好,野马分鬃也好,踢毽子的人只是根据自己的节奏,把几根鸡毛和一摞垫片做成的毽子踢得嗒嗒作响。 有几年,打太极拳的邻居很多,还专门请了师傅教拳。陈氏太极和杨氏太极各一派,服装颜色有别(一红一白),分别占据小区东边和西边广场。东边晚上打,西边早上打。打完了,并不散去,三五成群地议论彼此的拳术优劣。特别是早上那一群,打完拳,天气还不算热,正是一天中天气很令人愉快的时候,这类讨论就特别热烈。 教拳的老师傅是男的,这时候只矜持而礼貌地笑笑,并不出声,任由女弟子们叽叽喳喳褒贬不休。说到会心处,老师才呵呵一笑,点点头,飘然而去。 踢毽子没有流派之争。踢毽子的人看上去彼此熟悉,并不在意同伴技艺高低,但他们也很少有其他方面的交流。踢一会,休息一会,差不多时间到了,就各自回家了。 不知道为什么,有一次踢毽子的人也说起了杨氏太极和陈氏太极的区别。说的人有点不得要领,一旁听的人默默点点头,双腿略分,双手摆了个起式,随着说的人打了几拳,边打,边发问,边解释。 他打得潇洒极了。人们纷纷点头,有人说,医生拳打得真好。 医生摇摇手,其他人也就不再议论,捡了毽子,回家的回家,买菜的买菜去了。 P35-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