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龙”凭文心:因语言学著作结识王力,在散文世界重逢王了一
???“像我们这些研究语言学的人,雕起龙来,姑勿论其类蛇不类蛇,总是差不多与世绝缘的。有时一念红尘,不免想要和一般读者亲近亲近。因此,除了写一两本‘天书’之外,不免写几句人话。”
王力先生给世人的第一印象常来自他的诸多语言学专著,即那些被他自己称为“正经的文章”的部分,但他还有另一个身份——作为“战时学者散文三大家”之一的王了一。
散文集《龙虫并雕斋琐语》是我们重新认识王力的绝妙契机。本书收录了作者在1942年到1946年间所写的小品文,言语风趣、篇幅简短、主题平易,既体现了作家王了一“日试万言、倚马可待”的文学热忱,亦诠释着语言学家王力对大众读者的拳拳亲近之心。
◎“雕虫”非小技:小品尽含诙谐机锋,琐语更见大师功底
???“小品文要有书卷气,要使读者感觉到你是博览群书的人。书卷气是医治低级趣味的良方。”“我们要让读者如嚼橄榄,嚼过后还有一种甜滋滋的回味,这才是小品文的上乘。”
王力先生自幼入私塾修习国学,青年时赴清华大学、巴黎大学钻研语言学,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广西大学、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等校教授,抗战时期携全家辗转至昆明,虽时势艰苦,却始终坚持治学与创作。
丰富的人生经历、广博的知识修养、细致的生活观察,以及对语言艺术的纯熟领悟和掌握,使得王力先生能信手“雕”来,描绘世情,记录日常。他尤为擅长化旁征博引为通俗笔触,对形形色色的人事进行打趣和讽喻,令人读之不只一笑,更有回甘悠久的体会。此次再版沿用张双棣先生随文所作注释,文中典故,一读即通。
◎蕴时代真实:烽火岁月里,甘苦牢骚中,数油盐柴米,守文人本心
???“假使我们吃不饱,为的是给前方士兵吃,倒也处之泰然。但是听说士兵们比我们吃得更坏;比我们吃得更好的,除了某几种人之外,乃是垄断者谷仓里的大老鼠,和过分利得者家里的小狼狗。”
超越语言的艺术和底蕴,《龙虫并雕斋琐语》的另一重文学价值在于作者对抗战时期西南地区民众生活状况的真实记录:前有《衣》《食》《住》《行》等篇目,将视线投向琐屑的百姓日常,用“书呆子”的“牢骚话”勾勒世事艰辛;后有《领薪水》《战时的物价》《寡与不均》等“血泪写成的软性文章”,毫不掩饰对财阀与当政者贪污垄断等行径的鄙视及讽刺。这部分作品是王力先生对生活难题与时代乱象作出的回应,字里行间显示出他正直、严谨、乐观的人格风范。
◎见人情百态:知识分子的“社会笔记”,语言学家的“人性观察”
???“我不会说扭扭捏捏的话,也不会把一句话分作两句说。”“直言和隐讽,往往是殊途而同归。有时候,甚至于隐讽比直言更有效力。”
《龙虫并雕斋琐语》的“并雕”精神,同样体现在作者对社会与人性的“并雕”:他把部分人阴暗的嫉妒心理比作爬山,“下面的人并不想多多努力,赶过了你,却只想设法把你绊一跤”;他提出对婚礼改良的看法,希望“少做一些把戏,多做一些率性的热闹的事情”;他感叹某些请客风气的不良,“曾亲耳听见抢会了钞的人背面骂那让步不坚持要抢的人,说他小气,说他卑鄙”。他包罗万有的社会观察、入木三分的描摹见解,使今日的读者总能在本书中拾取似曾相识的内心记录,感受“与大师并雕”的文学力量。
◎据旧本校勘:纠正长期以来传讹的谬误,提供一个更好的读本
面世后的大半个世纪以来,《龙虫并雕斋琐语》数次再版,所收录的篇章有过增删,文字上也产生了流变,但也产生了个别新的讹误。此次新版,我们选用上海观察社1949年版为底本,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1993年版与之进行校勘,注明了各本差异,以底本为据,择善而从,订正了长期以来传讹的个别知识性误差或错字,以期后出转精。
本书“附”部分还录有多篇怀念友人的文章与知识性散文,包括作者受教于赵元任的珍贵心得,同沈从文论战“胡子问题”的趣味始末,对朱自清、闻一多生平的深情追忆,与青年同志们分享的体会思索,呈现了一个更加真实而立体的王力先生,也给读者带来一个更好更完备的王力散文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