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1. 《盲目心理学》是备受瞩目的心理学著作,也是美国知名心理学家赫夫南的代表作,被《金融时报》评为“近十年来颇具影响力的图书之一。” 2. 有名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阿尔伯特·班杜拉高度评价,深度解读人性盲点,揭秘荒诞行为的本质。 3. 被评为《金融时报》年度图书,《纽约时报》《出版人周刊》《书单》《福布斯》等知名媒体一致盛赞! 4. 人们失去判断,背后是心理学与社会学、脑神经科学的较量。研究发现人类的大脑拒绝冲突,从而盲目逃避,对风险视而不见 5. 精选有代表性的新闻事件和心理学实验,入木三分地剖析如群体意识、旁观者效应、鸵鸟心态、自我麻痹、沉默的大多数等心理现象,直击逃避心理,发人思考 6. 自从2011年出版以来,备受关注,本次出版作者对其进行了全面修订,增加新的案例,内容更加丰富翔实。 7. 封面设计精美,有深刻寓意,内文双色设计,金句突出,阅读体验更佳 内容推荐 你一定发现了—— 热恋中的人看不到对方的缺点; 人们更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 偏见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 有些人宁愿听从错误的命令也不独立思考; 即便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会说出来…… 你会在这本书里看到群体意识、旁观者效应、鸵鸟心态、自我麻痹、沉默的大多数等心理学现象。 作者在书中指出—— 偏见被放大,就形成认知盲区; 服从命令最容易,也最危险; 所有人都听话,这个组织就完了; 今天袖手旁观,早晚轮到你自己…… 赫夫南将心理学与社会学、脑神经科学相结合,分析日常生活中的荒诞行为,发现人是一种非常荒谬的生物:为了大脑的舒适感,人们会盲目接受风险,直到灾难性的后果来临才后悔不已。人性的盲点造就了这个“荒谬”的世界,深度解读人类荒诞行为的本质。 看透人的非理性行为, 保持清醒通透,对惯性思维、逃避心态说不!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我们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 被差异吸引,却渴望相似 /002 熟悉的东西给人安全感、舒适感 /007 熟悉产生偏见,使相似的人更加聚集 /012 偏见被放大,产生盲区就危险了 /018 捷径是柄双刃剑 /023 第二章 爱情让人盲目 爱情是盲目的,所以美好 /028 爱让人们对伴侣的伤害行为视而不见 /034 多数虐待儿童行为来自家庭 /042 “需要爱”,这个幻想蒙蔽了我们 /047 第三章 危险的信念 大脑不喜欢冲突,它会拼命解决冲突 /062 人们只愿意相信自己相信的事情 /071 正常的表象可能具有欺骗性 /079 第四章 你无法控制大脑,是大脑在控制你 疲劳的状态会使人思维僵化 /090 睡眠不足会使认知能力受损 /097 对大脑来说,注意力是一个零和博弈 /100 脑力资源枯竭会阻碍认知的精细程度 /105 第五章 都知道有问题,却没人说出来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来躲避冲突 /112 有意视而不见 /117 都知道有问题,却没人说出来 /127 没有人想知道真相 /133 不要当一只鸵鸟 /140 第六章 服从命令最容易,也最危险 无条件服从 /148 服从是本能吗? /152 服从是集体所必需的 /156 真实的自我何去何从 /165 服从是另一种捷径 /171 …… 书评(媒体评论) 聪明人也会对关键事实视而不见,从而犯下致命的错误吗?赫夫南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这是一场针对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群体思维”的讨论。 ——《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赫夫南结合了心理学与神经学研究观点,文笔流畅,思维清晰.....这本书会激发我门重新认真思考:日常生活的节奏及所谓的优先级,正在阻碍我们体面而真实地活着。 ——《纽约时报》( New York Times) 现在我们睁开双眼,我们所看到的是我们已经做出的选择,我们对那些客观现实故意视而不见,哪怕事实透着显而易见的痛苦。在这本书里,赫夫南揭示了我们善于自欺欺人的原因。——《福布斯》( Forbes) 《盲目心理学》是一本很了不起的著作,书中充满精彩见解,读来引人入胜,可广泛运用于日常生活中。 ——菲利普·津巴多( Philip Zimbardo,畅销书《心理学与生活》作者) 书里提到的案例充满警示意义,赫夫南在书中指出为什么我们会对威胁到我们的家庭、生存以及自我形象的事情视而不见,而且很棒的是,她告诉我们如何走出盲目的黑夜。 ——丹尼尔·平克()Daniel H.Pink,畅销书《驱动力》《全新思维》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