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注说明
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真定(今河北正定)人。金有名医学家,金元四大家之一,“补土派”代表人物。曾任济源监税官。李杲师从易州名医张元素,尽得张氏真传且多有发挥。
李杲不仅重视脏腑辨证,还精于遣方制药,尤其对《内经》《难经》等典籍深有研究,结合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对脾胃与元气的关系作了重要的发挥,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独具见地。李氏治疗脾胃内伤诸病,主用益气升阳,结合苦寒泻火,对后世影响甚大。其著作《脾胃论》《内外伤辨》和《兰室秘藏》等,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重要文献。李杲身处金元时代,在医学界“新学肇兴”之际,他从脾胃立论,阐发内伤热中证,不落前人窠臼,独立创新,发展了内伤疾病的病机学说,丰富和充实了辨证论治体系的内容,他所创制的许多方剂,对中医学贡献极大,对后世医家如朱丹溪、薛己、张景岳、叶天士等人有巨大的影响。
当时正值宋金元战乱时代,人民生活很不稳定,饥荒连年,疾病流行,内伤病尤多,但没有引起医学界的重视。李氏根据亲身实践经验,对饮食劳倦内伤之病,提出了独特的见解。乃撰《内外伤辨惑论》。本书三卷,凡二十六卷,其卷上是辨证,首篇《辨阴证阳证》,即开宗明义,揭出疾病的发生发展;卷中,论饮食劳倦所伤,尤其是劳倦伤元气,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东垣制补中益气汤等以治之,另外论及一年四季的发病差异和相应的治疗;卷下论内伤饮食,须用消导之药,尤其指出,要“临床制方”、“随时用药”,不能拘泥不化;最后提出《说病形有余不足当补当泻之理》一篇,扼要概括所论主要内容,作为全书总结。
现存版本主要有:
明成化二十三年丁末(1487)刻本
明嘉靖梅南书屋刻东垣十书
明万历二十九年辛丑新安吴越学校刻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
明万历刻版
明刻本
清光绪七年辛巳广州云林阁刻本
清文奎刻东垣十书本
民国庐江刘氏远碧楼抄本
195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随东垣十书刊刻
随古今医统正脉全书刊刻
随四库全书刊刻等
校注者
2022年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