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小曲戏是流行在陇中地区的一种曲牌体民间戏曲,是隋唐燕乐新声散佚于当地民间遗响的一部分,兴盛于清代,盛行于当代,其存世对于研究隋唐燕乐、南北俗曲和明清时调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研究古代戏曲文化的一块活化石。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由于运用乡语而音随地改,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风格,是通渭县非常具代表性的地域标志性文化之一。通渭小曲戏于2015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通渭小曲戏演唱使用通渭方言,唱词浅显易懂,故事情节完整,乡土气息浓厚,广泛流传于民间。其演唱形式分为两种:一种是清曲清唱,自唱自奏,自娱自乐;一种是戏曲表演,依剧本分行当角色、化妆表演、说事唱情。曲调有喜、怒、哀、乐、忧、思之分,角色有生、丑、净、旦之分。通渭小曲戏在历史的流变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展现出独特的地域风格和特点。
通渭小曲戏由曲牌、曲调和脚本三部分组成,是原汁原味草根的民间乡土文化艺术,是民间民俗紧密结合的表演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