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受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项目“近代中国西部边疆多语种水利史料整理与研究”(23VJXT018)和云南大学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项目“数字人文与史学研究”联合资助。21世纪初,中国历史地理学界开始尝试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引入研究实践,并发展出“历史地理信息化”这一新兴方向。在当前国家“新文科”发展战略下,“历史地理信息化”在高校历史学的科研、教学中日益重要,因此有必要对“历史地理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探讨与总结。本书系统介绍了历史地理信息化的学科发展历程,实际操作中的应用软件与工具,以及分析方法。针对古旧地图的信息化处理和管理还进行了举例分析,并通过实践案例介绍了历史地理信息化在具体研究中的操作过程。 本书适合对历史地理信息化感兴趣的历史学和“数字人文”学者及研究生阅读。 作者简介 潘威,男,上海市宝山人,云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中国地理学会气候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利史学会会员。2015-2016年受聘为日本学术振兴会长期外国研定者。主要研究领域对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地理信息化。发表论文40余篇。 目录 序/张萍 前言 绪论 第一章 学科发展历程 第一节 学科发展 第二节 DH与HGI 第二章 应用软件与工具 第一节 GIS软件 第二节 社会网络分析软件 第三节 波谱分析软件 第三章 分析方法 第一节 空间自相关 第二节 格网支持下的空间自相关性分析 第三节 小波、交互小波与M-K检验 第四节 分形指数 第四章 GIS方法与古旧地图处理 第一节 古代地图的信息化处理 第二节 近代地图的处理 第三节 基于时态地理信息系统的专项历史地名库的设计与搭建 第五章 实践案例(上) 第一节 近代新疆灌溉渠系的重建 第二节 近百年来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灌渠变动及其环境效应 第三节 近代绿洲灌渠模型建立试验 第六章 实践案例(下) 第一节 工作目标与主要技术手段 第二节 1920年代江汉平原的垸田 第三节 河网结构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