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最重要的就是习惯。在小学时期培养的学习习惯,可是会影响人的一辈子。因此,在学习时,最重要的不是“考了多少分”,而是“该怎么学习”。翻开本书,老师教你踏上成功学习的捷径,交出一张漂亮的成绩单!书中的每个小故事分别讲述了一个学习习惯,故事内容生动好玩,中间还有可爱的插画等着你去欣赏哦!每天看一点,养成良好习惯,轻松提高学习成绩,让你终生受益。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55个故事 |
分类 | |
作者 | 赵忠心 |
出版社 | 石油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学习,最重要的就是习惯。在小学时期培养的学习习惯,可是会影响人的一辈子。因此,在学习时,最重要的不是“考了多少分”,而是“该怎么学习”。翻开本书,老师教你踏上成功学习的捷径,交出一张漂亮的成绩单!书中的每个小故事分别讲述了一个学习习惯,故事内容生动好玩,中间还有可爱的插画等着你去欣赏哦!每天看一点,养成良好习惯,轻松提高学习成绩,让你终生受益。 内容推荐 本书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和广大学生朋友们谈读书、讲学习习惯,旨在用生动有趣、寓意深刻的故事把大家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按照故事的情节自然而然地抽象概括出一个学习的道理,然后,用简单明了通俗的语言表述出来。这样,同学们会在阅读故事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启示,领悟到让自己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方法。 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话似乎有些绝对。但良好的习惯对人生的确太重要了。习惯是一种惯量,也是一种能量的储蓄,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人,要比那种没有良好习惯的人以及养成不良学习习惯的人具有较大的潜在能量。 目录 1.诗人与少年 ——谈学习的“秘诀” 2.守株待兔 ——谈勤恳奋勉 8.两个和尚取经 ——谈克服困难 4.鲁班教子 ——谈吃苦与成功 5.孟母断织 ——谈日积月累 6.铁杵磨针 ——谈恒心和毅力 7.李贺的锦囊 ——谈天才与勤奋 8.吃粥苦读 ——谈自觉吃苦 9.“三余”读书 ——谈珍惜时间 10.不甘愚笨 ——谈勤能补拙 11.神童的泯灭 ——谈坚持不懈 12.“万”字万画 ——谈深究甚解 13.滥竽充数 ——谈学真本领 14.县官吃菱 ——谈实事求是 15.小少爷赶考 ——谈独立学习 16.讳疾忌医 ——谈防微杜渐 17.明年再改 ——谈有错就改 18.草字先生 ——谈认真负责 19.画蛇添足 ——谈反骄破满 20.文银五两 ——谈严肃认真 21.小鼠石鼠学艺 ——谈刻苦专一 22.项羽学艺 ——谈埋头钻研 23.薛潭学唱歌 ——谈谦虚谨慎 24.说实在话 ——谈诚实谦逊 25.戴震难师 ——谈勤学好问 26.皇甫绩自责 ——谈严于律己 27.管宁割席 ——谈执著追求 28.驴上推敲 ——谈精益求精 29.卫玠之死 ——谈清醒冷静 30.三个神童 ——谈非智力因素 31.点石成金 ——谈学习方法 32.两生学下棋 ——谈专心致志 33.粘知了的诀窍 ——谈聚精会神 34.常羊学射箭 ——谈全神贯注 35.后羿射箭 ——谈情绪稳定 36.空中楼阁 ——谈夯实基础 37.纪昌学射箭 ——谈练基本功 38.庖丁解牛 ——谈掌握规律 39.造父学驾车 ——谈把握要领 40.按图索骥 ——谈融会贯通 41.列子学射箭 ——谈知其所以然 42.卖油翁的绝技 ——谈熟能生巧 43.考不倒的徐文成 ——谈左右逢源 44.断竿进城门 ——谈思维能力 45.牧童评画 ——谈观察能力 46.惊弓之鸟 ——谈观察技巧 47.朝三暮四 ——谈现象与本质 48.观棋复局 ——谈记忆能力 49.路边李苦 ——谈判断能力 50.破缸救伙伴 ——谈发散思维 51.灌穴取球 ——谈创造性思维 52.曹冲称象 ——谈思维深度 53.鲁班造锯 ——谈联想能力 54.“这更不吉利” ——谈运用比较 55.后生可畏 ——谈思维品质 后记 试读章节 东晋时候,有一位著名的大诗人叫陶渊明,他晚年辞去官职,回到乡下。人们都知道他很有学问,纷纷慕名前去求教,他都热情接待。 在初夏的一天,一位少年来到陶渊明乡间的住所。当他见到仰慕已久的著名诗人陶渊明时,非常激动,毕恭毕敬地说: “陶老先生,我一直非常敬佩您的学识。今日小辈前来,只为讨取学习的‘秘诀’,以开茅塞。” 陶渊明听罢,哈哈一笑,感到这个少年幼稚无知:学习哪有什么“秘诀”呀!可转念一想,自己作为一个长者,应当耐心引导少年求学才是,可不能轻易伤害他那可贵的求学积极性。 于是,他便亲热地拉着那位少年的手,说: “来,来,小朋友,跟我来。” 他们一老一少,手拉着手,一起来到陶渊明亲自耕种的稻田旁边。陶渊明用手指着一棵禾苗,对那位少年说: “小朋友,你去观察一下,看它是否在长高呢?” 少年走上前去,蹲在禾苗跟前,睁大眼睛,仔仔细细地观察了许久,直到腰酸腿疼,才站了起来。那少年回转身来,失望地看着陶渊明,摇了摇头,说没有看到禾苗在长高。 陶渊明问道: “你说没看见长高。那么请问,这禾苗是春天刚刚栽下的,为何现在变成了一尺多高?” 少年又迷茫地摇了摇头,也觉得莫名其妙,不解其因。 陶渊明耐心地引导他说: “小朋友,你听我说,这些禾苗实际上每日每时都在不停地增长,只是我们人觉察不出来罢了。读书也同此理。知识的增长,也是一点一滴的,有时连自己也觉察不出。但是,只要勤奋学习,持之以恒,就会由不知到知,由知之少到知之多。这就像春天种的禾苗那样,‘不见其增,日有所长,啊。” 少年听后,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 然后,陶渊明又带着少年走到一块磨刀石前,用手指着问道: “小朋友,你看到磨刀石上那凹进去的石面了吗?你可曾看到它是哪一天磨出来的?” “没有看到。”少年摇摇头,答道。 陶渊明说: “这个磨刀石上的凹面,是农夫们长年累月地在上面磨刀、擦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磨出来的。” 少年又不明白了:陶先生讲这磨刀石的事,又与学习有什么关系呢? 陶渊明看出了少年若有所思,又迷惑不解的神情,便趁机说: “从这磨刀石上,我们又可以悟出另一个学习的道理:这就是学习不能间断。否则,就如这磨刀之石, ‘不见其损,日有所亏’。间断了学习,知识就会不知不觉地逐步地忘掉了。” 少年听罢这深入浅出的道理,恍然大悟,再也不去寻求什么学习的“秘诀”了:表示回去以后,要勤学苦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少年拜谢后,请求陶先生给他题词留念。陶渊明欣然同意,提笔一挥而就,写下了下面几句话: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故事点睛 学习有秘诀吗?陶渊明的诗已做了解答。 诚如诗中所言:一个人知识学问的增长和失去,都是渐渐的,一点一点的,是不知不觉的过程。 其实,读书学习并没有什么不可以外传的“秘密武器”。学习的唯一“秘诀”就是努力再努力,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多花点时间学习,就多一分收获。 有些同学希望能“少付出,多收获”,可天上能掉馅饼吗?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P1-3 序言 说起“学习”二字,我国古代对此有很好的论述。《论语》说:“学而时习之。”学和习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不同的概念。学是获得知识、技巧和能力;习是复习、练习、巩固掌握知识、技巧和能力。《中庸》把学习分成五个步骤:学、问、思、辨、行。 “学习”对于我们而言,并非易事。每一个人的学习都必须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点点滴滴的了解到掌握系统的知识,从学习浅显的知识到理解较为深奥的知识,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学习过程。因此,同学们如果能在中小学阶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终生受益。 “习惯”不需要特别的意志努力,不需要别人的监控,在什么情况下就按什么规则去行动。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生的一种力量。 国内外教学研究统计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位置。古今中外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者,无一不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达尔文说:“我的生活过得像钟表的机器那样有规则,当我的生命告终时,我就会停在一处不动了。”达尔文所说的“规则”,便是指良好的习惯,当然也包括学习习惯。 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性。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科学归纳法的奠基人培根,一生成就斐然。他在谈到习惯时深有感触地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再仔细分析一下,就会越发感到那些科学家的话确实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尤其是在学习问题上,几乎对每一个人都适用。 本书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和广大学生朋友们谈读书、讲学习习惯,旨在用生动有趣、寓意深刻的故事把大家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按照故事的情节自然而然地抽象概括出一个学习的道理,然后,用简单明了通俗的语言表述出来。这样,同学们会在阅读故事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启示,领悟到让自己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方法。 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话似乎有些绝对。但良好的习惯对人生的确太重要了。习惯是一种惯量,也是一种能量的储蓄,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人,要比那种没有良好习惯的人以及养成不良学习习惯的人具有较大的潜在能量。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忠心 2006年10月 后记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得到张伟、袁自强、张巍奇、鄂颖琳、田凤仪、高正、高云、顾正娟、田京平、丁贵涛、雷春铭、陈光、奚向军、姜国娟、郭卿逸、杨宇、徐立、冯军魁、张忠厅的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编者 2006年10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